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高一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历史:4.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二)、农业发展特点: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三)、手工业发展特点: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二、能力培养目标:(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

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

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灿烂的文明。

中国历史大全是对这段历史的全面总结和编纂,记录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四个时期来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

古代史古代中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政权的出现。

随后,商朝和西周相继建立。

西周时期,国家治理逐渐形成,并建立了世袭制的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风起云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古史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618年,中国进入了中古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所统一。

随后,南北朝时期出现,北方为北魏朝廷,南方则分裂为多个王朝。

经过长期动荡,隋朝在公元581年崛起,统一了北方。

继之而来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然而,唐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逐渐衰落。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北方最终由宋朝统一。

近代史近代中国历史从公元960年的宋朝开始,这一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南宋和金朝的激烈斗争,最终导致南宋灭亡。

第二阶段是由元朝建立,由蒙古族统治。

元朝统治期间,蒙古人对中国进行了许多政治、农业和文化的改革。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时期的结束,明朝朝廷致力于恢复传统的汉族文化和制度。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导致了国家的削弱,1644年,明朝被满清政权所取代。

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动乱。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内战和外患使得国家的前途陷入不确定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时代。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度量衡 , 为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规 定 了 必 要 的 统
一 标 准 ; 统 一 货 币 , 通 行 半 两 钱 , 也 为 经 济 秩 序 的 稳 定 提 供 了 条件。 ②汉 初 对 商 人 营 制 度 。 “重 租 税 以 困 辱 之 ”, 汉 武 帝 时 推 行
盐铁 官
第22页
返回导航
[答案] B
第1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二 、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策 1. 重 农 抑 商 1 () 含 义 : 强 调 发 展 农 耕 , 限 制 商 业 和 2 () 目 的 : 维 护 专 制 主 义 国 家 政 权 的 文 化 方 面 的 考 虑 。
4 () 影 响 : 使 社 会 经 济 活 力 受 到 压 抑 ,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萌 芽 长 期 得 不 到 正 常 发 育 。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2.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1 () 表现 ①秦 王 朝 统 一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③直 到 唐 代 , 市 的 设 立 和 废 止 , 都 决 定 于 ④对 私 营 工 商 业 , 古 代 王 朝 通 常 通 过 加 重 赋 税 征 收 的 方 式 加 以 控 制 。 2 () 影响 ①抑 制 了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出 现 和 生 长 。 ②在 明 清 时 期 抑 商 政 策 的 压 力 下 ,
西汉 时 确 立 的 商 人 一 入 市 籍 则 不 得 为 官 的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完整版)0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完整版)0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赋税制度①内容A、“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B、“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C、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D、租庸调制:隋唐实行。

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

E、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F、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G、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H、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E、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

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选修一电子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电子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史一、前秦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

前秦时期是由四大邦联合统一的,其中秦国为最大的。

封建社会以政治权力代表符号,它由一组政治礼仪制度组成,其中包括礼义、封爵、吏制和土地制度等。

此时,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耕经济,社会行为基本上是宗法礼仪规定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统一诸侯,实行统一法律,并建立统一的货币、衡量标准和税收制度。

此外,秦朝的军事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设立宫殿、修建军事路线、建立新的王朝以及强化秦国的军事实力。

从政治上讲,秦朝的集权制度使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增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全国局面。

三、汉朝:古代社会结构改革汉朝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汉朝继续修改四大社会结构制度:封建制度、礼乐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

汉朝将原来的邦联取消,代之以一个对军队中央政府进行管理,以此加强中央集权。

另外,汉朝时期还出现了先驱财政制度,后来发展成官府财政,并由此引发了农业开发的大规模和新的经济形式的新的发展。

四、两汉时期:郡县制度建立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

首先,两汉时期建立了郡县制度,把中央政府的管辖权细分到各个县,每个县设立官府,负责当地公共事务管理。

其次,两汉时期还实行了大规模的顺天政策,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三国时期:地方统治体制的逐渐发展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地方政权的逐步发展,并在历史上播下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时期,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稳定,外交活跃,政治体制也得到了改善,实行了地方统治体制,地方行政区划也基本确定。

六、晋朝时期:社会各个阶层分立开来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标志着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分立开来,社会秩序明显的改变。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

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课堂练习
D 1、占据宋代粮食作物产量首位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大豆
D.水稻
A 2、被誉为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泉州
C.广州
D.成都
B 3、根据下列表格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原产地”栏目中应该填C.印度
D.朝鲜
占城稻
秧马 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 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 秧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 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 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 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 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 劳动效率。
目标导学1: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的表现 (2)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品饮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众,举
目标导学3:商业贸易的繁荣
4、纸币出现
合作探讨:宋朝纸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纸币出现会有什么作用?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纸币 便于携带。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四川)“交子”
南宋纸币“会子”
作用: 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商业发展、繁荣。
目标导学3:商业贸易的繁荣
5、海外贸易的繁荣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中期
重心在北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南宋
经济重心 完成南移
课堂小结
原因 ①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农业
表现
②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③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宋 代 经 济
手工业
①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四川),棉织业兴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

A 优良品种占城稻(

A、越南
B、朝鲜
C、印度
D、日本
C 2、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美元
B、英镑
C、交子
D、会子
3、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
是(

A
宋代针铺商标 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 C.宋代科技先进
清明上河图
B.民族政权并立 D.东京闻名世界
交子
D 4、两宋时期,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苏湖熟,天下足”
B 5、下列城市是宋代著名港口城市的是( )
A、成都 B、泉州 C、杭州
D、开封
本课小结
新品种:占城稻 新技术:复种、秧马 茶树:南方普遍种植
农业 发展
新高度: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新格局:苏湖(常)熟,天下足 棉花:粤、闽推广至江淮、川蜀
丝织业:南超北 川、江浙有名
宋代经济 的发展
棉纺业:南宋后期 手工业 海南有名 发达
唐朝中期: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重心完成南移
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有名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进一步 发展,开始出现 经济重心南移
至南宋时期
南方经济水平超 过北方,经济重 心南移完成。
思考探究: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 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启示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要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要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要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
4
一、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它是战国以来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 政策。
2.原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 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 (2)稳定的土地税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保证。 (3)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7
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1.含义:是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表现: ①明太祖“通番禁令”
②清顺治“海禁令”“迁海令” ③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民间贸易往来被禁止。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3.短暂“开放”明:朝“朝贡”贸易,
“算缗” 、“告缗”(1缗为1贯,1贯为1000 钱,一算为120钱)。
—汉
材料三:“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
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
的商税
—明
材料四: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清
思考: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推行了哪几项经济政策?
清朝“一体贸易”、一口通商
实质:官方垄断,禁止民间
8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的 广州商馆区
清朝时期广州 十三行,是唯 一准许与外商 打交道的商行
9
4.原因
▪ 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 原因
▪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外夷 狄”、沿海人民反抗)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导言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与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商业交流的形式、商业中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商业交流的形式
(段落1)丝绸之路的开拓
(段落2)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段落3)商业城市的崛起
(段落4)货币的出现与流通
二、商业中的主要参与者
(段落1)商人与商会
(段落2)贸易组织与贸易路线的建立
(段落3)政府与商业的关系
三、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段落1)经济繁荣与物质文明进步
(段落2)城市化与社会层级分化
(段落3)文化交融与知识传播
(段落4)政治与社会稳定的维护
结语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进,从丝绸之路的开拓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再到商业城市的崛起和货币的出现与流通,其中商人与商会、贸易组织与贸易路线的建立以及政府与商业的关系,都在推动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繁荣、城市化、文化交融以及政治与社会稳定的维护,也是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更是连接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进步,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1、注意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知识整合: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基础知识(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①夏商周:五谷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紧密复杂版)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紧密复杂版)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课件4: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4: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经济作物发展,专业经营的出现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宋代妇女煮酒画像砖
(选自《文物》1979年第3期)
一、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
材料五 从春秋战国到唐代以前近1400年里的 农 书 总 计 为 30 余 种 , 而 隋 唐 宋 元 近 800 年 的 时 期 里 , 共 有 农 书 170 余 种 ,仅《宋史·艺文志》中记载就有农学 著作107部,423卷篇。元代统治中国 虽然不足白年,但农学著作却成就斐 然,大型农学著作有《农桑辑要》、 《王贞农书》、《农桑衣食辑要》3 部,。宋元时期农学著作不仅数量增 多,而且内容涉及广泛,出现了不少 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 或南北兼顾的各类农学著作,并在此 基础上出现了全国综合性农学著作。
清明上河图流动勾栏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出土的宋代文物“ 杂剧人物雕砖”
三、商品经济的发达
政治稳定与 经济的繁荣
•市坊制崩溃 与夜市兴起
•宋代勾 栏瓦舍兴 起的原因
•国家安定假 日时间增多
•市民阶层崛起与 消费结构变迁
三、商品经济的发达 镇市与草市兴旺
三、商品经济的发达
所谓草市,是指 乡村地区自为聚 落,私相贸易的 定期集市,兴起 与南北朝,发展 于隋唐,入宋后 如雨后春笋般涌 现。
关键词
(四)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东坡志林》 “王彭尝云 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即喜唱快。’”
三、商品经济的发达 1.纸币出现到作为主币发行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信用关系发展
《宋史· 食货志下三》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 唐之飞钱。真宗时张詠镇蜀 ,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 ,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 以三年为界而换之,六十五 年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 户十六户主之。交子是世界 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钱引、会子,又称 “楮币” (国家强制推行,兼具兑取 现款和独立流通的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唐朝到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唐朝到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

(一)隋朝的经济发展(1)隋文帝的改革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二)唐朝的经济发展1.农业繁荣的表现:①垦田面积扩大②生产技术(曲辕犁、筒车)③兴修水利2.手工业繁荣的表现:①纺织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闻名中外的唐三彩3.商业繁荣的表现: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三)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一、农业的发展(1)粮食作物(水稻):①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并培育优良品种②推广复种技术(双季稻)③宋朝时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②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长江流域)。

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四川、江浙)的丝织业胜过北方②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①五大名窑: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冰裂纹)、官窑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南宋时发展成著名的瓷都③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②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北宋东京郊外)③南宋沿海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先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国内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①商业城市兴起(开封和杭州)。

经商打破空间(坊、市)和时间(早市、夜市)的限制②乡镇形成草市③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2.海外贸易: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④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是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四)明朝的经济发展1、农业: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课件8: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8: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
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
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
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
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农业
推广美洲高产作物 、粮食总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兼营农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
手工业 出现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关系
商业
美洲白银流入 、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形成地域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总体方针上重农抑商,以闭关锁国为主的对外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和乾海隆外《市吴场县的志》开
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
拓姓。言之在,诸以多六因七的分作去用农下矣,。 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没有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发展。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 “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明清时期商人群体的出现。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知识小结】
类别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成就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提高了粮食产量; 增加了农民收入; 人口、环境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相继出现。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人民版)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人民版)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人民版)政治(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思想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科技)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外国先秦夏商周1、宗法制含义:血缘纽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垄断特权;稳定团结2、分封制对象:王族为主权利和义务影响:稳定秩序;地方独立1、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动)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为主纺织业: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冶金业:青铜铸造陶瓷业:商代原始瓷器3、商业:工商食官商代:甲骨文(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1、政治上: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贵族政治(血缘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经济上:青铜时代1、政治上从分散到统一2、经济上从公有到私有3、思想上从解放到专制春秋战国商鞅变法:1、内容: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政治:军功爵制推行县制2、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奠定基础;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形成奠定基础。

1、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水利工程:都江堰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受鼓励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主体重农抑商(商鞅首倡、维护专制,1、思想:百家争鸣背景: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出现私学。

内容:诸子百家。

影响: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早期儒学: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1、政治上:动荡、变革的历史转折期2、经济上:“铁器时代”;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3、思想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通过《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稳定小农,阻碍工商)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文学:《诗经》:孔子、现实主义、儒家经典楚辞:屈原、浪漫主义3、科技:战国“司南”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中央决策由皇帝独裁;地方权归中央。

作用与影响:巩固统一;专制统治,阶级矛盾激化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之上、皇位至尊2、三公九卿制——朝议,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4、汉武帝建立“中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1、农业:耕作方式:(汉)牛耕普及;一牛挽犁取代耦犁水利兴修:(东汉)王景治黄河干旱地区造“井渠”2、手工业:(汉)盐铁官营;“工官”工场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1、注意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知识整合: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基础知识(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①夏商周:五谷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

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秦国郑国修郑国渠。

②秦朝:开通灵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

2、规律探索(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和基本条件①要素:A耕地面积的扩大;B粮食产量的提高;C生产工具的改进;D生产技术的革新;E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②基本条件: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B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C重视水利的兴修,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代中央政府发展农业的举措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

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过程:A春秋战国:江南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B秦汉:铁器传入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使用牛耕、马耕,江南经济有所发展;C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隋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E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F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A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B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C南方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E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关于重农抑商问题①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工商业的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工商业的经营不如经营土地保障;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有利于是社会安定;D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历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

确立于战国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以屯田制和均田制为典型。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沿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古代的赋税制度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承认土地私有初税亩春秋鲁国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编户制度两汉编户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头税、更赋,并服兵役和徭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租调制北魏受田农民须交纳租、调,丁男要服兵役、徭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租庸调制唐朝受田那么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唐朝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纳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一条鞭法明朝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亩上,征收银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地丁银清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规律探索(1)对古代赋税的分类: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便准的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税制: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

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

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变为简化单一。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四、古代工商业的繁荣1、基础知识(1)手工业时期铸造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其他夏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出现原始瓷器西周平织和斜纹提花织物漆器制造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于造车春秋战国时期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器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漆器采用夹纻技术;用曲造酒;井盐、池盐、海盐的开发;工艺著作《考工记》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生产青瓷,北方生产白瓷吴国八倍之蚕、蜀锦造纸技术进步,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建业和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隋唐时期唐三彩、秘色瓷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特点:A产地分布广;B生产规模大;C 产量多;D分工细;E技艺水平搞,融入外来风格明清时期 A生产工具革新;B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种类增加;C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D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E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商业、城市的发展时期商品种类市场形成城市兴起货币演变对外贸易商周时期商朝都城商以贝未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土特产交流中原市场形成许多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隋时期唐固定的贸易场所——市,邸店、柜坊的出现,唐朝晚期出现夜市,农村出现草市长安、洛阳(北方)扬州、成都(南方)隋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允许外商自由贸易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国内市场扩大北京、南京,江浙地区:市镇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3)交通的发展①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记载。

②商周:大道宽广平坦,沿途设有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③两汉:A丝绸之路:a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

c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a时间:汉武帝以后b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c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④隋朝:A开通大运河;B修筑北方驰道。

⑤唐朝:A陆路:向东:长安→朝鲜;向西: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南亚、西亚、欧洲、非洲。

B海路:向东: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向西: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2、规律探索①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A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B手工业技术不断不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工工场的出现;D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②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B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C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③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A基础、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

B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产生。

C概况: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部门出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D地位:水平低;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E发展缓慢原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封建制度的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