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合集下载

月是故乡明出自哪一首诗

月是故乡明出自哪一首诗

月是故乡明出自哪一首诗
月是故乡明出自《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诗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是故乡圆全文诗句

月是故乡圆全文诗句

“月是故乡圆”应是“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解释:1.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声。

断人行:断绝了人行。

2. 边秋:边塞的秋天。

一雁声:孤雁哀鸣。

3.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4.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5. 有弟皆分散: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6. 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 寄书长不达: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

8. 况乃未休兵: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诗篇。

它以边塞的秋天为背景,借月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情感深沉,触动人心,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名句。

“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更是一种对家乡美好记忆的怀念和珍视。

诗人把月亮比作故乡的明灯,照亮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也折射出他对家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乱频繁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此外,“月是故乡明”这句诗还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和感染力。

月亮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杜甫在这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传统意象,通过比喻的手法把月亮比作故乡的明灯,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怀恋之情。

整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边塞秋天的描写和对家乡月夜的回忆,构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中。

同时,通过对比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这种情感的真实和强烈,使得这首诗成为杜甫个人情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学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内容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内容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内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注释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赏析“露从今夜白”一句既写景,也点明节候,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一句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原文
杜甫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年代: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

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

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

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

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

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五年级下册课文月是故乡明,文中三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课文月是故乡明,文中三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课文月是故乡明,文中三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一、古诗原文《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01古往今来,月亮这一文学意象从来都是与思念之情相关的。

本篇也不例外。

请大家想一想,之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进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月亮总是与思念相关呢?我们之前就学习过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圆了,人却没有团圆,这种对比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引起人巨大的心理落差感。

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看着那孤单地悬挂在天上的月亮,一个人独处,就特别容易产生关于孤独的联想,进而升发出对人、对物、对事的思念。

02这篇散文的题目来自于一句古诗。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季先生在散文中的第一段就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实上,不论身处哪里,月亮只有一个。

是什么让这些文学家们认为故乡之月与别处的月亮存在着不同呢?那就是故乡的人和事了。

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通过描述记忆中故乡的月景,对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了一番追思。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月景往往以山水作为衬托。

可是作者的故乡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童年的记忆中,月景从不会和山联系在一起。

即使是与水相关的月景,在这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中,在小孩子的眼中、在幼童的心里,自然也不会有那么“高大上”。

然而,即使没有那么大的气派,因为其天然质朴,其中也不乏一份清新简单的诗情画意。

作者对故乡月景的描写,主要是围绕着苇坑这个场景展开的。

在一个孩子那充满稚气的眼中,这就是他所能想象的最大的一片水。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抒情,思乡,节⽓,⽩露 名句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出处 唐·杜甫《⽉夜忆舍弟》 戍⿎断⼈⾏,边秋⼀雁声。

(“边秋”⼀作“秋边”)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注 1.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2.露⽔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说明 《⽉夜忆舍弟》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五⾔律诗,这⾸诗是759年(乾元⼆年)秋作于秦州。

这年九⽉,安史之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于战事阻隔,⾳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离散,杳⽆⾳信。

在异乡的戍⿎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杜甫,看到⼭河破碎,思念不知⽣死的兄弟,更为国家⽽悲痛。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语句精⼯,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

赏析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这两句点题,同时也点明时令。

夜⾊莽莽苍苍,⽩露漙漙,秋的寒⽓阵阵袭来,在这样⼀个⽩露零零的夜晚,本来就容易⼼⽣思乡情绪,更何况⼜是⾝处战乱之中,兄弟离散,⽣死难料呢。

“露从今夜⽩”,从今夜就进⼊了⽩露节⽓,露⽔就显得越发洁⽩;“⽉是故乡明”,天底下只有⼀个⽉亮,可是哪⾥的⽉亮都⽐不过家乡的明亮。

上句描写的应是实景,下句则融⼊了⾃⼰的主观感情,偏说家乡的⽉才是最明亮的,可见诗⼈是⽤⽆理之笔来写深切之情。

这样来写并不使⼈觉得于理不合,读者反⽽被诗⼈同化,觉得就是这样。

⽆论你⾝处何地,当你抬头望见议论明⽉的时候,再回想故乡的⽉亮,毫⽆疑问,“⽉是故乡明”。

这两句表达的不过是“今夜⽩露”、“故乡⽉明”,经诗⼈调整语序,语⽓就显得⼗分有⼒。

《诗⼈⽟屑》:“杜⼦美善于⽤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之,盖如此则语崚⽽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是故乡明
学习目标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学习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学习策略
1.识记生字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朗读教学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找出季羡林爷爷直接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进行品读,直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语言运用
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对比句品读感悟,仿照文中的对比句说一说。

学习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单。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学生吟诗。

(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出示学习提纲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能正确的理解本课的词语“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旖旎
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板块三课堂展示
1.个人展示,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找出错误。

2.个人展示,出示词语和意思,指明连线
3.同桌互助,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那些往事和经历。

4.整体展示,说自己找到的表达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板块四精讲点拨
1.指导“旖旎篝耄耋”的写法
2.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3.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学生读“我”的内心感受。

4.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教师引导:北京燕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5.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1)默读课文: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季羡林爷爷心中故乡的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月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6.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

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板块五感悟表达体会情感
1.感悟写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对比句。

(学生练习写对比句,老师相机指导)
(2)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3.作者只记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除了记得在故乡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他还记得故乡的景色,比如故乡的水)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

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指名读,再齐读。

(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的。

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

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寄托了多少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情——思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感悟衬托和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六拓展阅读
阅读《母亲心中的月亮》思考:
1.母亲知道我回不了家,便催父亲寄月饼,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读了古诗“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

在全文中,作者有哪些思索?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

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