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e0ee8556bd97f192279e953.png)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情感的千回百折、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
节奏的徐疾相间、
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712-745)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759-770)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 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 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 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 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 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 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 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个时期的创作, 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 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这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 期。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21页)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57a5e4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4.png)
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 作。
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巫山、巫峡及 秋色、秋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 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羁旅思乡
之情。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拓展深入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个人忧患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诗 唐以前的诗歌及
国
〔 按
〔唐〕唐以近后体诗诗人〔的格仿律作诗。〕
古代
音 律 形 式
词〔宋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小令
诗 歌
分 〕
散曲
曲
套曲
杂剧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体 诗
包括:《诗经》、《楚辞》、《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古 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歌〞〔《长恨歌》〕、〞歌行〞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耀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 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就是他大历元 年〔766年〕秋日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大家能想起哪些关于秋的意象?
秋的意象: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 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 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 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 作。
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巫山、巫峡及 秋色、秋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 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羁旅思乡
之情。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拓展深入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个人忧患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诗 唐以前的诗歌及
国
〔 按
〔唐〕唐以近后体诗诗人〔的格仿律作诗。〕
古代
音 律 形 式
词〔宋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小令
诗 歌
分 〕
散曲
曲
套曲
杂剧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体 诗
包括:《诗经》、《楚辞》、《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古 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歌〞〔《长恨歌》〕、〞歌行〞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耀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 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就是他大历元 年〔766年〕秋日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大家能想起哪些关于秋的意象?
秋的意象: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 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 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 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
高一语文《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高一语文《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306a17c1cfad6185fa756.png)
登高 阁夜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秋兴八首 江南逢李龟年
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
创
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
作
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
背
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
景
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
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赏诗先“读”
1.人: 知其生平遭际、性 情风格、思想功绩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 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 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 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 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 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 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 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课文讲解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
其 一
课文分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 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景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萧瑟 凄凉
丛菊 孤舟 暮砧
雄浑 壮丽
景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萧瑟 凄凉
丛菊 孤舟 暮砧
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萧瑟 凄凉
丛菊 孤舟 暮砧
雄浑 壮丽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 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秋兴八首(其一)》ppt解析讲课讲稿
![《秋兴八首(其一)》ppt解析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8c511ad2c850ad02df80418d.png)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 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 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思想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
其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 ,维摩诘 是佛门弟子。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天才诗人,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 之词”,后人二人并称,有“郊寒岛瘦” 之 说。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第四首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弛。 ❖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 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野无遗贤”), 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 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 是看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e6b38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02.png)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基调; ➢2、题目; ➢3、诗眼; ➢4、意象和意境; ➢5、知人论世。
谢谢观看!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的感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祖籍 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 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 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 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诗文大意
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文: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
气象萧森阴森。
诗文大意
颔联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
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诗文大意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
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诗文大意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
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 的声音。
触景伤情
静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课件1知识分享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课件1知识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ce4c998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b.png)
秋兴八首(其一)
导读 朗读 译读 品读 延读
导读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朝仍 面临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 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唐宝应元年(762), 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 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 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 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两年。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 《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充分表达 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 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济时敢爱死,寂寞壮 心惊!”更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杜 甫的诗作铺陈始终,排比声韵,沉郁顿挫,深刻悲 壮,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写了什么:意象?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 云
•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 化的悲壮意境。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 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 象把握思想感情。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 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 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 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 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 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 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 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 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 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共16张PPT)
![秋兴八首(其一)(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7d0be155270722182ef76a.png)
第六页,共16页。
颔hàn联:3、4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
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 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 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这里没有情字点拨,但通过滔天波浪、接地 风云与社会动荡、战争风云的同构联想 (liánxiǎng),就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当时杜甫胸 中正翻腾着忧国忧民的滚滚心潮。这是融情入景 ,也是象征抒情。
杜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其内 容的深厚博大,表现手法的蕴藉沉著,又形成了“沉郁 顿挫”的风格。
有《杜少陵集》。
第三页,共16页。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kuí(今四川奉节)州时所作,共八首,是组诗, 这里选录第一首。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 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 (yīdài)。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 就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
秋兴:因秋天而感发情怀。
第四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wū xiá)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概括(gàikuò)本诗的情
感内容杜甫写作(xiězuò)此诗时, 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 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 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第二页,共16页。
颔hàn联:3、4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
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 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 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这里没有情字点拨,但通过滔天波浪、接地 风云与社会动荡、战争风云的同构联想 (liánxiǎng),就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当时杜甫胸 中正翻腾着忧国忧民的滚滚心潮。这是融情入景 ,也是象征抒情。
杜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其内 容的深厚博大,表现手法的蕴藉沉著,又形成了“沉郁 顿挫”的风格。
有《杜少陵集》。
第三页,共16页。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kuí(今四川奉节)州时所作,共八首,是组诗, 这里选录第一首。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 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 (yīdài)。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 就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
秋兴:因秋天而感发情怀。
第四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wū xiá)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概括(gàikuò)本诗的情
感内容杜甫写作(xiězuò)此诗时, 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 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 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第二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正式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f4f24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5.png)
秋兴八首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主题影响
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表达出的深沉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诗 人创作的主题和灵感来源。
艺术手法
这组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也被后世诗人广泛借鉴和模仿,如象征、隐喻、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 到了推动和启示的作用。
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资源。
学习艺术手法
02
秋兴八首(其一)所采用的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为后来的诗歌
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借鉴。
感悟诗歌意境
03
通过对秋兴八首(其一)的深入感悟,可以领略到诗歌所营造的深
远意境,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秋兴八首(其一)可以作为重点篇目,讲解其主题思 想、艺术手法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启发式教学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艺术 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以及同时期的诗歌作品,通过比较阅 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素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秋兴八首(其一)的影响与 评价
后世对秋兴八首的评价
高度赞誉
后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评价 极高,认为这组诗歌情感深沉, 艺术造诣高超,是杜甫诗歌的代
表作之一。
深入解读
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对《秋兴八首》 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从主 题、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进
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释。
广泛传播
由于《秋兴八首》的艺术价值和 深刻内涵,这组诗歌在文学史上 被广泛传播,成为脍炙人口的名 篇,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3500f464680203d8cf2f24d1.png)
材
杜甫:集中、稳定、贴近现实——目光
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国家,
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
世态,所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
家国之慨。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李白: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流于
反
同情,很少探究社会根源。
映 现
是富有同情心的天才诗人。
实 杜甫:对政局国势有全景式把握,
总力图探究揭露国家兴衰
巫峡气象萧瑟阴沉。巫峡江中的波浪
汹涌,连接天际,山上雾霭阴沉接地。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
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系在了岸边,也系住了思念故园
的心。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
站在白帝城上又听到了一阵紧似一阵
的捣制寒衣的砧声。
精选完整ppt课件
12
【环节三】议一议,解读文本
诵读《秋兴》,回答下面的问题
精选完整ppt课件
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杜)
甫
1
学习目标:
1.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把握《秋兴八首(其一)》蕴含的诗情;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环节一:导入
—— ·
光李 焰杜 万文 丈章 长在 唐。, 韩 愈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李白:题材广阔、多变、离奇。——天
取
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 梦幻现实,都是其笔触所及。
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
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秋声,往
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
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
忧伤之感。精选完整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 甫
诗 三 首
《其一》
学习目标
❖ 1 .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 2 .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 3 .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 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 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 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 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 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
朗读指导:
律诗
❖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 中间两联须对仗。 ❖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
登高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 二”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 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 愁。
问题: 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总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 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 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 “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 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 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
巫山巫峡
阴森萧瑟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峡中的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山上的天空乌 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 接地而阴。这是为何?
❖ 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 滚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心中情,情景交融, 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
“诗圣”。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 年(766)秋天。当时,安 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 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 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 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 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 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 境界。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 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 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 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 何在?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 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 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 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 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 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孤舟一系”, 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见舟伤心,引出 故园之思
精析意象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菊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泪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
乡,不免伤心落泪
舟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 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 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 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 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 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 光滑。
பைடு நூலகம்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j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的寒气使漫山遍野的枫林一片衰 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 一片萧条阴森的景象。
❖ 1、开篇写景,对全诗有何作用? ❖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
气,奠定了全篇萧瑟伤感的基调 :虽 然宏大,但一片萧条。
精析意象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
寒冷
枫树林
《秋兴八首》题解
•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 意。
•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 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 国家之事。)
•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 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 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 争也接连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