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与海洋文明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1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
什么是“海洋世纪”?至少包括5个层面: 它是海洋经济的世纪; 它是海洋高科技的世纪; 它是建立国际海洋权益新秩序的世纪; 它是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世
纪; 它是地球村的全体村民的整体海洋意识和
海洋观念普遍强化的世纪。
海洋文化:一是海洋,一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 合。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海洋文化进行定义,有的是从人 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概括;有的从全球大文化的分类来 说明;有的则是从海洋特殊生态环境所创造的文化角度 来作界定,等等。
有学者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 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 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 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 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 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动性。
人类借助海洋把文化传播于船只能够到达的四面八方, 并由此再传播开去,这样的过程,必然会对异域土著 文化产生程度影响,使其多少具有异域异质文化的内 涵,这就是联动性;
土著文化或因已发生土洋文化联动而产生的“杂交 儿”,又从异域土著那里通过海洋布达而传播回来, 对这里的土著发生影响,产生“杂交”或新的“杂 交”,这就是互动性。
海洋文化的研究和阐述,黑格尔《历史哲学》: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
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 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 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 事商业。他便是这样从一片巩固的陆地上,移到一片不 稳定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这个 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巧妙的工作,破浪而前,凌波以 行。
论述岭南文化精神
论述岭南文化精神(2)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开放兼容:从古到今,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色。
岭南文化天生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性。
岭南文化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广东人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
广东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封闭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具有向外拓展的特征。
广东人移居海外,始于唐宋,从明代开始,更有成批的人出国谋生。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广东人出国人数最多时期。
由于人多地少,战乱饥荒,生存条件较差,广东人又有较浓厚的商业意识,且有地处沿海的便利,大批广东人外出到异国他乡打工、做生意。
广东侨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粤东地区旅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南洋首富郑智勇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霍英东、曾宪梓等等,广东人“走出去”,闯天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移民文化和商品意识造就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和无止境的追求。
在海外移民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传播,同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
独特的岭南文化造就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博大胸怀。
改革开放的实践,更让广东人先行先试,经受新的洗礼,树立起开放、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
广东人民敢于面对外部世界,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坚持排污不排外。
引进大量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内外大量人才,广东容纳和吸引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外来工,更是体现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精神。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多,广东请进来,走出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已被打造成我省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拓宽我省的国际视野,推进国际合作,塑造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何谓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九州之外的岭南: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1.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历久弥新C.生生不息、博大精深D.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题直接考查课本基础知识,没有难度,可根据课本知识直接选出即可。
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正确且符合题意;B、C、D说法都是错误的,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2.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用图表做了说明。
以下图表主要说明了()时间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公元400年公元401~公元1000年公元1001~1500年比例50% 62% 71% 58%B.中华古代科技比世界其他各国要先进得多C.中华古代科技决定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至尊地位D.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图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成就中占的比重,并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图表仅仅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大,而不是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比世界其他国家先进得多,故排除。
C选项观点错误,中华古代科技并没有决定当时中华民族的至尊地位,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图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成就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故入选。
答案:D3.(2017·三明模拟)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这说明()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解析:“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岭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岭南文化发展与变迁三大来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 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 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 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 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 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 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 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 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 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 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 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岭南人不必妄自菲薄,要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中发现优秀的因素,在复杂
纷纭的形式中梳理出优长的特质,如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等,从 而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岭南文化-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获得了相应的缤纷表现。岭南学术思想, 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
岭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作者:罗铭华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 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 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2022年秋季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2022年秋季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题和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号对应的位置)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参考答案:(1)(4分)①全民守法②严格执法③科学立法④公正司法评分说明:①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全民守法。
②法立,有犯而必施→严格执法。
③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
④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公正司法。
每写正确一个得一分,错别字不给分,共4分。
(2)(6分)小惠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1分)①政府在继续创建并守住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分)②小惠同学的行为是民主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分)③创建文明城市既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也与我们公民息息相关,我们要在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1分)评分说明:得分点:错误+政府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小惠民主意识淡薄+增强民主意识,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
22.参考答案:(1)(8分)①广东省政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②坚持绿色富粤、绿色富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③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明确政府监管职责。
⑤通过创新方式宣传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
⑥向人们展示广东的“人文美”与“生态美”,建设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美丽广东。
评分说明:每点2分,若考生答出以上任意四点得满分8分,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
(2)(6分)①岭南文化源于古老的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体现了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岭南文化
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划
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划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人文地理区划广泛而多样。
从北方的内蒙古草原到南方的湿地地区,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划,从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台港澳等地区的文化特色入手。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之地,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摇篮之一。
这一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的兵马俑和古城墙,被誉为“千年古都”。
甘肃的莫高窟和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青海和宁夏则以多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著称。
新疆是中国的最西端,这里有浩瀚的戈壁滩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和谐共处,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景。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地。
这个地区的人文地理区划以山脉、高原和江河为主要特征。
四川是中国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川剧和美食而闻名于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云南的代表性景点。
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有着浓厚的苗族风情,而重庆则是中国的“山城”,特色的火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一地区的人文地理区划在辽宁的沈阳、吉林的长春和哈尔滨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沈阳作为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长春则是中国的“汽车城”,哈尔滨以冰雪文化和东北特色风味吸引着游客。
华北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安门和长城等。
天津是中国的港口城市,兼具现代化和历史风貌。
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区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如石家庄的钢铁文化、太原的古建筑和呼和浩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Page 11
(六)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的得名是因为这里曾是吴国、越过的封地。 先是土著民族的文化发轫时期,后演化到以方国命名的区域文化成型阶段 ,最后由方国名演化为地名。 吴国由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泰伯断发文身开创的 越国是当地生活的越族的称谓
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当发达,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都出现与 这一地区,是我国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
2、帝都文化
李老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重点。 3、变革进取、自强不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
Page 8
(四)关中文化 1、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蓝田人早在80万年以前就在此生活,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大荔人和新石器时 代的典型代表先半坡和临潼姜寨等遗址。 2、古朴、文件的文化特质 周王朝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并制作礼乐,以 此来教化和约束国人的行为。 繁荣保守、泥古迂缓、诚挚信笃和有章可循的特点是周文化的特色,也是 关中文化的基本特征。 3、恢弘的帝都文化
Page 5
区别
齐文化 齐地开放阔达 齐地崇武 齐地不拘一格,多“鸡鸣 狗盗” 齐地多辩才
鲁文化 鲁地保守拘谨 鲁地重礼节 鲁地单一执着,多缙绅先 生 鲁地多口讷
正是这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文化表现造成了两种文化的互补, 他们在交融中相得益彰,使齐鲁文化既有灵气活力,又有雄厚 沉稳,从而造就了富有生命力的齐鲁文化。
周以后,许多王朝(周秦汉唐)都定都于关中地区。
Page 9
(四)巴蜀文化 巴、蜀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两大古族,巴蜀文化由此得名。 巴族是居住在川东地区的一个古老部族,传说起源于武落钟离山。 蜀国是另一个古老部落,相传是黄帝后代。 4500年以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聚落的集 聚终于诞生于初期的城市文明。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我国南海海洋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021年3月第7卷第1期Mar.2021Vol.7No.1南海学刊Th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我国南海海洋文明的起源及特征阎根齐(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0228)[摘要]我国的南海海洋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深厚积淀,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用木板船航海为标志,已经形成了海洋文明社会。
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骆越人为海洋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南海文明自始至终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与地中海等海洋文明有重要区别。
[关键词]南海;文明;起源;特征[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166(2021)01-0051-08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海洋大国,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早在1996年就被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极其丰富。
这些成果多集中在中原文明或称农耕文明(大河文明)的研究,而对于海洋文明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南海面积占我国管辖海洋面积的2/3以上,具有海洋文明起源早、民族连续、建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等特征。
那么,南海海洋文明究竟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产生,与大陆的农耕文明(或称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些问题初步探析,请方家指正。
一、南海海洋文明形成前的积淀海洋文明是在海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同农耕文明一样经过了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在某些方面海洋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比农耕文明还要久远。
(一)人类在旧石器时代走近南海众所周知,海洋文化是从人类自内陆走向海边生活,从事捕捞漂浮在海边的海生物,并在近海航海开始的。
旧石器时代的广东韶关曲江“马坝人”(距今12.9万年)、广西柳江区“柳江人”(距今约4万年)等,还居住在自然的岩洞内,靠采集、狩猎为生,几乎与海洋没有什么接触。
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①、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落笔洞人遗址②出土了大量的螺蚌壳。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
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岭南文化阅读题答案
岭南文化阅读题答案岭南文化阅读问答《岭南文化》阅读原文: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多年来一直被误解。
事实上,只有将岭南文化放在中国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才能对其特点和价值做出全面的评价。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出发,按基本属性分类,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可分为三种类型:草原文化、河流文化和海洋文化。
其中,草原文化孕育了我国疆域北部和西部古老的畜牧业文明,但由于前期迁徙多变,其载体传承不足,这种起步不晚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华河文化萌芽于黄河、长江,因其起步早、延续性强、积淀足,浇灌并产生了延续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
中国的海洋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重要的地方。
与其他沿海地区不同,岭南背靠大陆,面朝大海。
它远离中原,与海外国家交往频繁。
因此,岭南文化是一种相对发达的海洋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毗邻大海的岭南位于河流的下游,但却是江河纵横。
在传统文化的低洼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外来文化如流水般涓涓细流,在改变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
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谐性和开放性。
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内,岭南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由于商业文化的普及和积淀,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延伸意识、冒险意识、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和装饰意识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因为古代祖先没有得到多少剩余产品,他们总是不得不照顾自己和家人的生存。
特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的思维方式:面对一件事,人们习惯于从主体的实践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
强调现实、生活、消费、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社会中,岭南文化被轻视。
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来看,岭南这块偏远的土地缺乏磅礴的皇权和正规的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因犯罪而被贬的人才来到武陵山南,居住在岭南被视为一种贬损的惩罚,这反映了一些深刻的文化和地理歧视。
论岭南文化的典型特征
论岭南文化的典型特征作者:王晓辉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35期摘要:岭南文化历史悠久,独树一帜。
本文通过辨析岭南文化中三种最典型的特质,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岭南;文化;典型特征岭南文化植根于本土南越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姿。
总体上,岭南文化最典型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开放包容性、开拓创新性和务实功利性。
1.开放包容性。
主要指岭南人普遍具有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的文化心态。
一方面,岭南位于五岭之南,在交通尚未开发的古代,烟笼雾锁、蛇虫出没的层峦叠嶂显然极大地阻碍了岭南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和朝廷政策在岭南的贯彻力度因此明显减弱,而且,因封建统治势力介入而逐渐陷于极度保守、排外的传统儒家思想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和渗透也相对较小。
故在地理环境的客观阻断下,岭南人的社会行为乃至思想观念都得以幸免遭受沉重的束缚,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些独立和自由性。
正是这些弥足宝贵的精神素养,成为岭南文化富含开放包容性的催化剂、重要基石与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岭南也濒临碧波万顷的大海,自汉代起“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开辟和拓展,长久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得岭南与外部世界在文化和理念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密切,曾被视作“蛮夷之地”的岭南也一跃而为当时国内洋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岭南人更是走出国门,远渡重洋,足迹遍布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等地。
这些社会元素和社会格局的变动与破立,直接引发了社会文明的多米諾效应。
岭南人摆脱了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眼光、胸襟和胆识等心理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能以海纳百川般的宽容心态,来审视、接纳和融入这个多元的世界。
2.务实功利性。
主要指岭南人崇尚实用、一切从实际功用出发的价值取向。
首先,岭南一带以山地、丘陵地貌见长,自古耕地面积狭小,加上古代交通闭塞,农耕工具和农业技术都难以得到推广利用,故在近代以前,岭南地区难以跟沃野千里、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同日而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与海洋文明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
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江河湖海,山地高原,寒温气候,等等,都对文化产生影响,使其各具特色。
文化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
我们把它分门别类,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初始人群因居住地域不同,而且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其文化一开始就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大致说来可分为内陆农耕文化、高原游牧文化和海岸地带海洋文化等三大类文化。
内陆农耕文化,以封闭、保守、安土重迁为其特征,是一种有根的文化。
发迹于黄河中下游的古老的中原文化即典型的农耕文化,在政治上表现为皇权专制和官僚政治。
高原游牧文化,以轻土重财、游荡成性,四野为家为特征,是一种无根的文化。
其游牧常有一千公里以上的距离。
具有弱肉强食的强权思想,以勇武掠夺杀戮为能事,血液即饮料,人头即酒杯。
男人的天堂在马背上和女人的胸脯上。
蒙古人之所以一度横扫欧亚大陆,正是源自这种骠悍尚武的文化。
海岸地带海洋文化,具有重商、冒险、开放、进取的特性。
海是传播文化的桥梁,易于集纳各种文化,是一种杂交的文化。
欧洲学者认为,自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伊利比亚半岛、英伦诸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欧洲,其腹心地带距海岸线不超过500公里,本质上属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所孕育的重商、冒险、开放、扩张的精神,则是欧洲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能够称雄全球,并创造近代文明的原因。
欧洲人因此而引以自豪。
三大类文化的划分,始自德国的哲人黑格尔。
学术界多沿用此说。
在黑格尔看来,处于南欧海岸地带的希腊、意大利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故乡。
他也承认中国是一文明古国,是文明的摇篮,并向西边辐射。
但中国的文明却停留在初始阶段。
原因是中国是内陆文明,是保守的、封闭的、苟安的文化,没有海洋文化。
其实,黑格尔的这一看法,是傲慢的偏见。
中国是一个半大陆、半海洋的国家。
中国有漫长的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良港纷呈,最适合于自南到北的沿海人群与海洋互动。
其创造的海洋文化与其自身的存在一样悠远。
南海沿岸的岭南地区尤其如此。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栏岩画,已经记载了香山先民与海洋互动的情景。
由于岭南处南海之滨,浮海可与对面环南海周边的弧形岛国作文化交流,进而与各大洋交通。
岭南地缘的特点使其处于中国海洋文化的特殊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岭南成为中国具有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是多元的。
唯有文化是多元的,彼此撞击,处于流动的状态,才能避免枯萎僵化,才能保持生机活力。
作为一个半大陆半海洋的国家,中国既有大陆性的传统,即具有以农为本,实施官僚政治和皇权专制特点的农耕文化;又有海洋性的传统,即重视商业,富有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的海洋文化。
这两种文化在中国既有交叉辐射,又有先后发展的过程。
内陆文化的传播经历着从北到南的传播过程;海洋文化则相反,是从南到北。
中国的传统文化亦即内陆农耕文化,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而海洋文化虽然不断发展,却历来被边缘化。
唯到近一百多年来,海洋文化(就本质而言,即商业文化),才在南方引领潮流,并在岭南酿成近代化和民主革命的成果。
海洋文化的故乡岭南,也自然成为近代化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岭南地区的文化显然也是多元的。
其中内陆的传统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是岭南文化两个重要的基因。
经过长期的融合,迄今为止9世纪中叶以后,终结成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质的岭南文化硕果而引领潮流。
一、岭南文化之我见就地域文化而言,岭南居南海之滨,有漫长的海岸线,显然属于海洋文化的范围。
岭南地区是古代越族先人生息繁衍之地。
凭借舟楫以渔猎,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当风平浪静之时,便靠竹木筏和独木舟在浅海湾里航行,彼此往来,作部落间的产品交换。
因而古来就有“越人擅舟”的雅号。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于是民人被发纹身,以象鳞虫;短绻不裤,以利涉游。
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广东处于九嶷之南,自属所指的范围。
这里描绘的越人装束,正是为了适应水上“涉游”活动;所说的“陆事寡而水事众”,意味着在同水、陆的关系中,与水的关系更为密切。
这是岭南本属海洋文化的写照。
岭南的海洋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上古时代,以渔猎为主,大量的贝丘遗址,说明以海产为食;中古时期,海上贸易不断发展并趋向繁荣鼎盛;近代,始有现代意义港口的开辟并作初步海滨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益加强烈。
总之,岭南海洋文化,是随着中国海洋利用开发的深化,不断吸取海外文化而得到不断地发展的。
但是,岭南本身固有的海洋文化,并没有得到独立地发展,而是受到处于强势的中原文化的剧烈影响。
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特性,使其容易吸纳、消融中原文化和其它外来的文化。
这是岭南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缘由。
岭南文化是经过融汇百越文化,吸纳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而形成的。
先秦时期,岭南并无统一的君长。
秦代建立象、桂林、南海三郡,赵佗建立南越国,对各少数族的酋领也没有实行有效的控制。
直至唐宋,地方少数族的豪酋,依然拥有强大的割据势力。
唐代设置岭南道。
这里的道,意味着以道路为控制线,没有道路相通的深山险阻地区,控制力依然薄弱。
随着开发的深入,政治管辖才不断加强。
秦始皇发五十万大军经略岭南,揭开了岭南历史新的一页,为岭南吹进中原文化的新风。
赵佗实施的“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百越文化的融汇。
尔后中原朝廷相继出兵南来征伐,如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路博德率“楼船十万”征讨南越。
东汉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马援率师平定征侧、征贰之乱。
这些军事行动必将中原的文化带来。
战后留下的部众,以及后来因动乱而先后移入的北方士民,如晋代的“永嘉之乱”、尤其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迁入的集团性移民,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载体,起到移风易俗,促进岭南人文、制度、民俗的不断内地化的作用。
中原文化向岭南的传播,主要借移民为其载体,并依靠先后开通的三条主要干道:秦汉以越城岭道为主,从京都长安、洛阳南来,沿湘水经灵渠,入漓水,顺西江进广州;六朝主要取骑田岭道(桂阳道),而大庾岭道也日显重要,两路皆入北江顺流抵广州;唐代中叶以后,就以大庾岭道为主了。
南雄、韶关一带是大庾岭道移民路线的第一站。
移住岭南的士民带来了中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但唐代之前,移民主要是因军事南来而留下的部伍,对岭南文化的革新力度不大。
岭南应对自然的能力低下,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岭南越人,在古籍上称为南蛮。
有蛋、俚、僚等,总称百越,沿溪洞而居,均无君长。
除在海河捕捞外,就是“火耕水耨”,诚如西汉成书的《淮南子》所说“陆事寡而水事众”。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其后,《汉书》、《晋书》、《隋书》等史书,都相继有类此的记载。
这些史书的记载是泛指江南,或楚越之地。
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江南地区尚且采用火耕水耨,就遑论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了。
据徐陵〈广州刺史欧阳危(危右边+页)德政碑〉的记载,岭南地区,于六世纪下半叶,还是“火耕水耨,弥望原野”。
这一耕作方法至唐代依然流行未衰。
《唐大诏令集》也有相同的记载:“岭南诸州居人,与夷獠同俗,火耕水耨”。
事实上,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和初步精耕细作,是三种依次递进的耕作方法,从秦汉至隋唐的1100多年中,一直并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们从考古发现,粤王墓的建筑,已经雄伟精致得令人惊叹。
但不能以此类推,或比附周围社会的文化水平。
沿溪洞而居的黎人,是干栏式的建筑;即使作为中国海上贸易中心的广州,还只是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城市,唐代时依然多是茅房,经常闹火灾,后来才逐步改为瓦石结构。
从制度文化看,岭南存在着奴隶制。
据文献记载,“岭南以口为货,其著阻处,父子相缚为奴”。
“越人少恩,生男子必货视之”。
“高凉生口(奴隶)”,至唐代仍然是一出口货。
有的地方官将“生口”半价买来再卖,从中渔利。
在南朝,这是南海太守的一项收入。
凡到南方当长史者,京师权要皆托代购南人为奴。
唯孔葵(葵右边加戈)拒绝代购而将此事记在传中。
隋唐期间,俚(黎)族的豪酋以冯冼氏、宁氏势力最强大。
冯冼氏控制从珠三角至东京湾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控制着当时的海上贸易,包括出口奴隶。
从精神文化看,最值得自豪的是岭南不仅是佛教从海上“西来初地”,而且还是六祖惠能独创南宗顿教的故乡。
惠能削发开禅的光孝寺、开庭讲法的南华寺,成为佛教文化的圣地。
但就总体来说,岭南远较中原文化落后。
椎发纹身,短袂攘卷。
部落内部通婚,即所谓“嫁娶之法,得取同姓”(唐书南蛮传)。
辟居深山的一些少数族,流行杀人祭鬼的陋俗。
“贞观(627--649)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盎,即冯盎,洗夫人的孙子。
唐太宗下诏将讨之。
魏征谏曰:“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具有汉黎族血统的洗夫人之孙冯盎仍然视之为“蛮夷”。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应对能力是衡量文化高低的一个尺度。
岭南自然条件恶劣。
《史记》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汉书》记载:“南方卑湿,其众半羸“。
《后汉书》亦载:“南州(指岭南一带)温暑,如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
卑湿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的成长,也容易滋生病菌,尤其烟瘴流行,对人体是极为不利的。
毒蛇猛兽横行,对人们的活动亦一威胁。
就是到了五代南汉时(十世纪中叶),东莞城郊还有群象出没,危害农作物。
古代越人干栏式的建筑,正是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建置的。
西汉时的南越王赵佗说:“其众半羸”;南宋人周去非也说:人“率皆半羸,而不耐苦作,生齿不蕃”,之所以羸弱,周去非的解释是因为“五谷湿而不甘,六畜淡而无味,水泉腥而黯惨,蔬茹瘐而苦硬”的缘故。
可见从赵佗至周去非经历一千余年,人们羸弱的体质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有学者估计,魏晋南朝期间,岭南人口的平均寿命约在30岁左右。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并非单纯的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它是以人类对生物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为其特征的,人类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要改造自然。
而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没有强壮和足够的劳动力,莫说推进农业生产力水平,就是单从量上提高农业生产也是做不到的。
今天有人多为患之恐惧,当时却是唯恐人不够多啊!岭南的经济重心,先是河内附近的红河三角洲,尔后兴起的是珠江三角洲。
岭南这两大黄金三角洲,也先后成为岭南的两大文化中心。
岭南文化之所以长期阻滞,是因为南海周边缺乏多种文化的撞击,缺乏如同埃及、希腊、罗马这种各有特色的三种文明通过地中海的交流促进了该地区文化的发展。
所以相对中原文化显得落后。
岭南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在北宋末年珠玑巷移民之后。
珠玑巷的传说,从明初起,口耳相传,家喻户晓。
今已经成为珠三角,包括从珠三角移居海外的华人社区,老少耳熟能详的故事。
这是他们先人移住珠三角的集体记忆。
这一传说之所以如此流行不衰退,是因为由珠玑巷移民,是集团性的移民,其带来的中原文化(内陆农耕文化)对岭南影响之巨大,非以前的历次移民所能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