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
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
衰退期的特征: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劳动需求下降、产出下降、通货膨胀速度放慢、企业利润下滑。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争议,一般按照经济增长率的谷-谷分析法,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划分如下:
(1)1978—1981 持续四年第一轮
政治环境: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形势:a. 基建投资迅速增长增长率达到37%
b. 货币发行多,物价上涨
(2)1982—1986 持续五年第二轮
(3)1986—1990 第三轮
(4)1990—1999 第四轮
(5)2000——2009
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最多的提法是KEC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大体上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 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全球环境监控系统( GEMS) 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其中, 格罗斯曼和克鲁格首次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即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时, 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简称EKC) 假说。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环境产生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本身要求更多的投入, 用于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因而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然而, 经济增长又通过结构效应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高污染的工业经济转向清洁的服务型经济和技术型经济, 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此外,经济增长带动技术的进步, 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量, 进而减轻环境压力。总之,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规模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而随后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来看, 环境污染将随经济增长出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丰富了对EKC的理论解释。 1.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Grossman和Krueger提出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
构效应三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1]:(1)规模效应。经济增长从两方面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要增加投入,进而增加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更多产出也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2)技术效应。高收入水平与更好的环保技术、高效率技术紧密相联。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研发支出上升,推动技术进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其他不变时,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术不断开发和取代肮脏技术,并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3)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向能源密集型重工业转变,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结构变化,单位产出的排放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改善[4]。规模效应恶化环境,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改善环境。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的使用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有害废物大量产生,规模效应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恶化;当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胜出,环境恶化减缓[5]。此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假定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