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合集下载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

二、党怀英与闲远冲淡的诗风
▪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家境清寒,科举 之路也不顺利,至37岁才及第。先后做过地方县令、国史院 编修、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
▪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间。岸 草凄以碧,鲜葩耀红丹。高云映朝日,流景青林端。我行属 朱夏,欲愒不得闲。山中有佳人,风生松桂寒。 ▪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川上风光无定态,尽 供新意与诗家。
▪ 金代文学在诗词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则汉族士人如宇文虚中、 党怀英、赵秉文、吴激、蔡松年、元好问等经历丰富,才华横溢, 感触敏锐,有深厚的诗学、词学修养,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 他们的影响下金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4. 蒙古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元代文学
▪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统一后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加之统治者推行政策,汉族
3. 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 杂剧与南戏,剧本体制有所不同,可是,其戏剧文本都往往 呈现出悲后有喜、喜中含悲、悲喜交乘的共通的叙事美学。 其中,悲剧的故事多以团圆结局,表现古人“善有善报”的 道德观念和“邪不胜正”的乐观态度;喜剧的故事多含有悲 剧意蕴,表现我国人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不怕蹉跌的 顽强意念。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盘 古 画 像
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为:“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 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 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 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 貌,神仙人也。”
2、宗教化事例二——嫦娥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 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汉画像砖后羿射日图
后羿射日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 日。”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 枯。”
“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 故留其一日也。”
夸 父 追 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
林。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内在意蕴
汉画像砖嫦娥奔月图
二、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 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 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 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 幻内容。
1、历史化事例一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 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 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 年乎?”……孔子曰:“……生而 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最新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最新PPT课件
1、原始文学 2、夏商文学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5、楚地文化与楚辞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
《礼记?郊特牲?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 木, 归其泽!”
《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 歌》等;
1.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启发了作家想象力。
2.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 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 影响。
第二章 周人的史诗 史诗的流传与写出
? 史诗,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 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 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 彩。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一、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第二、儒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三、由于北方史官文化重史料、重实证,巫官文 化重幻想,重神化,把神话历史化。
?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周人尊理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
天子传》、《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 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
其中,《山海经》是著录神话材料最为丰富的一部典 籍。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 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全部保留在《淮南子》中。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简狄吞卵》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黄帝擒蚩尤》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优质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优质PPT]

第二节 原始歌谣 与神话
一、原始歌谣
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 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 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 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 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 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 的诗歌。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大过·九二》)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 并受其福。(《井·九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有好爵,吾 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周朝的文学:
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 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 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 代散文在日益成熟。《周书》之 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保留至 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 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 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 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 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 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 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不同的体式和 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正是由于 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 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
3、鲜明的地域特征
《中国文学史》(课程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参考资料)
学前准备及课程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当学 过中学的历史课程,具备 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史 的知识;应当学过文学概 论课,能够掌握文学的基 本原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 术语;应当具有一定的古 汉语阅读能力,能够借助 注释读懂古代的文学作品。
夏朝的文学:
《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 整理而成的。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 《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品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品PPT课件
4、《庄子》的文学特色即其寓言特色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 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最根本的一个特征:深寓言故事中去了。这种思想美与文字美、外型与本 质的极端的调和,使其在艺术上达到了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说, 《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的特色。
第二章 《诗经》
复习要点:
1、《诗经》概说 (1)《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
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诗经》的编集 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是错误的。
(3)《诗经》的传注 解释“四家诗”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复习要点: 1、解释“楚辞”“九歌” 2、《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特 点:
第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第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第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373句,是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先秦文学经历的几个发展时期的文学状况
夏商王朝之前,宗教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巫 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角。到了西周春秋,巫觋开始从文化主角 的位置上退下来,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交,分封制度解体,士阶层崛起,文化渐次由官方 转移到士的手里。诸子的著作成为那一时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2、《诗经》内容的分类 (1)讴歌祖先功业的诗篇 (2)描写农事活动的诗篇 (3)反映战争徭役的诗篇 (4)咏歌爱情婚姻的诗篇 (5)表达怨愤讽刺的诗篇
3、《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著 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课件

P49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唱,把夫妇就别重逢的喜悦,写得 如醇厚的陈酿,令人回味。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P50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诗经》概况
单选
P48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P49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单选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P49-50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单选、多选、论述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一节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左传》的辞令艺术 P62
展喜犒师
齐侯未入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 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 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 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 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 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自然灾害神话:女娲炼石补天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P45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神话4: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 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第一编先秦文学作品选读(共89张PPT)

第一编先秦文学作品选读(共89张PPT)

❖ 精讲:
❖ 《生民》、《芣苢 》、《采薇》、《黍离》 。
❖ 阅读:
❖ 《关雎》、《静女》、《蒹葭》、《月出》 、《氓》;《君子于役》、《伯兮》;《十 亩之间》、《七月》;《良耜》。
❖ 《诗经·周南·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 ❖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
之寒冰,鸟覆翼之。 ❖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4、《召南·野有死麕》
❖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
❖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
❖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 《野有死麇》,恶无礼也。
❖ 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 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无礼者,为不 由媒妁,雁币不至,劫胁以成昏,谓纣之世 。”
以征夫思妇为题材的作品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特点。
❖ 《诗经·王风·黍离》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 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 《精卫填海》表现了远古先民征 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精卫形象的悲剧意义。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 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 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先秦文学》PPT课件

《先秦文学》PPT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的极盛期,各种思想流派极多,素有“诸子 百家”之称,但比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 是指: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庄子、老子 2JilvC 墨家: 墨子 法家: 李悝、慎到、申不害、韩非、商鞅 名家: 公孙龙、惠施 阴阳家:邹衍 纵横家:苏秦、张仪 杂家: 吕不韦 农家: 许行

后羿射日
据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他本是射日除 害的英雄,但又常和传说中夏代的有穷国国君后 羿的事迹相混,也被称为后羿。 尧时,天现十日,百草、禾苗枯焦,百姓倒悬, 各种恶禽猛兽也乘机出来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 赐给羿彤弓,救民于水火。羿首先把十个太阳射落 九个,然后他又诛除凶残的禽兽。最后去到桑林, 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蒸熟后奉献给天帝, 但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九个太阳儿子,很不 满意羿的所作所为。

总结: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原始歌谣



先秦以前的歌谣,都只有单字,即一字一句。 相对原始。后有所发展。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诗经》以四言二拍句式为主的诗体,就是在原 始歌谣二言一拍句式的基础上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形 成的。
《春秋》的编写
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春秋》 修改而成。 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 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 秋》。”(《孟子·滕文公下》) 汉代董仲舒、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 《春秋》。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 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
先秦诗歌 《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

文学史1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文学史1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1、原始诗歌 、 2、《诗经》3、《楚辞》 、 诗经》 、 楚辞》
(二)散文 1、历史散文 2、诸子散文
(三)寓言和神话传说 1、先秦寓言 2、神话传说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上古歌谣
一、 上古歌谣的内容
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劳动歌谣。 1、劳动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2、祭祀歌谣。 祭祀歌谣。 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纂》375片)。 卜辞通纂》375片
黄帝
二、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在思想内容方面: 在思想内容方面: 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 将人神化, 将人神化 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 族性格。 族性格。
二、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艺术方面的特色: 艺术方面的特色: 1.表现出了为人生、 1.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 表现出了为人生 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 的原始艺术精神 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 4.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4.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周南 ·芣苡 芣苡
采采芣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薄言采之。 采采芣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 薄言捋之。 采采芣 薄言袺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 薄言襭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伐檀》 《魏风·伐檀》 魏风 伐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多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一节 秦代散文和李斯 P95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二、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简)P95: 1、李斯的创作包括奏议和刻石文; 2、《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刻石文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课后练习
1、《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 )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5、简答:简述贾谊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 6、简答: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主要特色。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A 3、AB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单选、多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单选、多选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P98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前秦纵横家说辞之遗风
第二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P9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 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 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 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铤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 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晁错《上书言兵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PPT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PPT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
开天地”的故事。
❖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 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 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 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 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 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 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 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 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 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 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 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 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 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 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 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 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 美容貌,神仙人也。"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 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 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 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 面目。
❖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 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 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崧极大地开拓了 词体的境界。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颠峰,堪称中 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 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方式, ▪ 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阶段,自况自喻的因素增
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 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 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
▪ 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 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
▪ 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 戏曲中突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 的新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 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
三、文学史的任务
▪ 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 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神话 诗经 楚辞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 书的属性。
▪ 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 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 学的历史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 文学史的建构、书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有历史 跨度不同的通史、断代史,也可以有不同体裁的文体史、类 型史。
▪ 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文学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文 学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 清王朝后期由盛转衰,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社会性质和结 构发生变化,作家身份和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诗以旧风格 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 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白话小说兴盛,由 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世情谴责,新旧杂陈,多 声复义,与翻译文学的传播,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大转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 由马克思创立、恩
格斯完善表述的唯物史 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 而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 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 导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表述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任何民族、 国家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产生口传的和文字书写的文 学作品,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之发生的创作、 流传和影响情况,便构成各自己的文学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 社会动乱,传统文化失去了主导优势,文人地位降落,通俗 的讲唱文艺的兴盛,产生了足称有元一代文学之胜的新诗体 散曲和以曲为主体的戏剧杂剧,南戏也由民间走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 以历史演义为主体的长篇小说成为明代 文学盛行的文体,白话小说转向观照现 实人生,开辟了小说创作直面社会人生 的新局面。
▪ 唐代文学以诗最兴盛,接过六朝的格律 声色,格律诗完美定型。随着唐帝国经 济文化繁荣,复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 古体诗生发新活力,形成今古体并行多 姿的态势,又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 基本格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
▪ 宋代文学是在唐五代文学既定的格局中展衍的,主体是诗、 文、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 上古神话 ▪ 《诗经》《楚辞》 ▪ 《尚书》《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 《老子》《论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
《荀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辞赋●●《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总绪论
▪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 三、文学史的任务 ▪ 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 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 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 ▪ 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 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 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 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 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 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 六、世界交流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 学审美的提升
▪ 文学脱离经史子学而自成一家,文学成为人生价值的一种重 要表现,文学的审美特性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中国古代诗歌 在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和形态的审美特性,都获得 了高度的提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 文学的历史主体就是由历史上相继而出的文学作品构成,并 体现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 文学史的研究自然要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 景、作品的影响,文学史的书写自然也要叙述到的,但却不 能排挤、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