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2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实小许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
让我们一起跟老师来把课题写一遍。
师:你能来把课题读一读吗?生:读题师:什么叫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那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你能回忆一下,以前你都听说过那些寓言故事吗?出示:(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坐井观天)指名读。
(扩大读的数量)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两则"。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揠苗助长"。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大家预习了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都掌握了哪些?指名学生说师:那你能来读一读吗?2、生字学会了,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书读的怎么样,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完成填空: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______就把禾苗______结果______。
3、现在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三、自读自悟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别忙,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这个人当作自己,来,自己先试着读读课文。
看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一)、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的语气?(焦急)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的出来呢?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则”的意思就是“篇”)二、教学《揠苗助长》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⑴ 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⑵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⑴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 巩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四个问题:⑴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守株待兔》)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许多孩子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
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用拔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最后导致禾苗枯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法学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等方式理解寓言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学生交流)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个小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寓言就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寓言两则》,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今天来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给浇浇水,施施肥,还要给它拔拔草……)3、“揠”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4、因而“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生交流)5、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案

1.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揠、截、穗、焦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3)学会使用“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进行句子仿写;
(4)认识事物发展有其规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关联词语的运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实例、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两则:《揠苗助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的情况?”(例如:做作业时想赶快完成,结果却因为粗心大意做错了好多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揠苗助长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讲述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来揭示道理。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不可急于求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揠苗助长》这个具体案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了解急于求成的弊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关联词语的使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学习生字词,如“揠、截、穗、焦”等;2.理解寓言故事《揠苗助长》的情节,体会故事寓意;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的错误行为及其后果;4.学习使用“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进行句子仿写;5.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不可急于求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课案

2.读鹬说的话。
3.朗读出“威胁”的意思,理解“威胁”的意思。
4.学生根据问题回答,
并想象人物的心理。
5.生读
6.理解“毫不示弱”。
7.男女生比赛
8.谈谈对蚌的看法。
9.预测一下鹬和蚌的这场战争的结果。
10.发挥想象,练说。
1.学生齐声回答。
2.想象再回答。
伸到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没费力气 一齐捉住 喜笑颜开
(2)读一读,说一说,这三组词语里你发现了什么?用上上面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这段可有意思了,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要把这段表演好,有什么诀窍吗?
3.先请这两位表演的同学把属于自己的部分读出来,并及时评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1)板书课题,标上拼音,指名读课题。
(2)出示“鹬”和“蚌”的图片。根据字形,你认为哪个是“鹬”,哪个是“蚌”?能说说理由吗?
(3)鹬的写法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4)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案
理论支持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学本课时,用上图片,小黑板等教学媒介,让学生在朴实简单的课堂中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跟在教者后面读课文,学课文,理解课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多个环节中体味课文,玩味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让孩子们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教育资料】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优秀教案学习专用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课前透视】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
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
“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
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一、初读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寓言<揠苗助长>中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寓言<揠苗助长>的所蕴含的道理。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古诗、诗歌和童话等等。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它就是寓言。
谁能大家介绍一下寓言吗?〔板书寓言,指导读音,老师简单介绍寓言这一文体。
〕 2、在咱们中国有许多寓言故事,我们就要来学习两那么〔板书两那么,指导读音。
〕<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那么<揠苗助长>。
3、出示课题。
指导读课题。
△ 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揠是什么意思?〕 4、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生字词。
3、检查字音出示:寓言两那么揠苗助长宋国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强调读音:“闷〞是前鼻音、“那么〞是平舌音5、同学们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之上,再去读一读课文,读通课文,不丢字、不漏字。
6、检查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指导长句、难句。
7、同学们,<揠苗助长>这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
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三、讲读课文1、生说第一节这个农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焦急、巴望、天天到田边看〕2、这位心急的农夫就这样等下去了吗?谁接下去说?〔生把故事说完?3、那“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第2节说一说〕4、结果如何?现在,你觉得农夫是什么样的人?5、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可采访: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方法?现在懊悔了吗?说说想法。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朗读指导、赏读感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新课学习1、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质疑。
师:看着课题,你最想提什么问题?生: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它们是怎么相争的?相争的结果是如何?(2)初读课文,初步解决以上问题。
(3)学习8个难懂的词语:啄肉夹住威胁相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筋疲力尽喜笑颜开(4)用以上八个词语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生字“弱”“疲”。
2、初学寓言,了解内容(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3、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此段。
(2)抓住“猛地”引导学生理解鹬啄肉的速度很快,用力很强。
(3)抓住“急忙”“牢牢地”引导学生理解“蚌”的自卫意识非常强。
(4)指导有感情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一个“猛攻”,一个“死守”,结局会怎样?(1)默读此段。
(2)抓住关键词语“喜笑颜开”体会渔翁意外收获后的高兴心情。
(3)抓住“谁也不让谁”“筋疲力尽”引导学生理解“鹬”和“蚌”的互不相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揠苗助长》【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目标】1、认识“寓”等4个生字,会写“焦”等4个生字。
2、理解“巴望”“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词句“巴望”“筋疲力尽”“一大截”,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过程方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生字卡、图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是篇的意思。
二、学习《揠苗助长》,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出示课题,正音。
2、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找出文中的句子解释“揠苗”的意思。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指生读第二自然段(认读词语:筋疲力尽)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
3、指生分段读课文的第1、3、4自然段。
(认读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4、集中认读词语。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5、再读课文,争取把它读得更好。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焦急”1、课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呢?2、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焦急)学生读3、指导书写“焦急”(1)观察“焦”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指导书写(3)学生自由书写(4)集体评议4、体会“焦急”(1)找出文中带有“焦急”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公开课教案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公开课教案在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同学懂得自身的想法,做法必需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盼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俺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1.学习“寓言”(出示词卡:寓言)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理解:“寓”是什么意思?2.学习“则”有两个寓言故事,俺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俺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道理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协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盼望理解:“盼望”什么意思?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盼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盼望自身的禾苗长得快些?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神态:“焦急”(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实小许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
让我们一起跟老师来把课题写一遍。
师:你能来把课题读一读吗?生:读题师:什么叫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那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你能回忆一下,以前你都听说过那些寓言故事吗?出示:(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坐井观天)指名读。
(扩大读的数量)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两则"。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揠苗助长"。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大家预习了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都掌握了哪些?指名学生说师:那你能来读一读吗?2、生字学会了,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书读的怎么样,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完成填空: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______就把禾苗______结果______。
3、现在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三、自读自悟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别忙,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这个人当作自己,来,自己先试着读读课文。
看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一)、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的语气?(焦急)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的出来呢?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及其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在故事情境中续编故事。
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在想象的基础上添加恰当的词语,做到读写结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文章内容,感悟中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让学生吸收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情境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战国时,周朝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弱。
秦王想统一天下,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决定攻打燕国。
秦王认为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燕国一个叫苏代的人急忙前往赵国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机会。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寓言《鹬蚌相争》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利用句式练习,明确故事主要矛盾。
观察鹬蚌这两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怎样占格更美观,请你边观察,边和老师一起书空。
1、请大家打开书,快速轻声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想想哪几句是故事的起因,哪几句是经过,哪几句是结果,想好后用不同的线画下来。
2、你能不能试着用简练的词语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出来。
指名回答,完成板书:起因:鹬啄蚌,蚌夹鹬经过:互不相让结果:一起被渔夫捉走2、鹬和蚌相争,为什么会被渔夫一起捉走了呢?你能结合板书,用一句话来说吗?“因为,所以。
”这种句式,前半句是原因,后半句是?你能也用这个句式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换个说法,“之所以,是因为。
”你会说吗?这时前半句是?后半句是?换成这种句式,“ ,是因为。
益阳市三小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寓言二则》揠苗助长教案2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下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领悟寓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同学们能说说”揠”是什么意思吗?(理解)(二)了解孟子,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初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1.快速读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于课题对应的一句话.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精读寓言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种田人?(勤劳,性子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师:读了这些词句,你有什么感受?师:指名读句子,并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随机讲解1。
理解“闵”“茫茫然”“病”,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象一下,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3。
你觉得这个宋国人怎样?4。
齐读课文四、明理《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孟子只用了短短41个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想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像文中这样的人。
五、课外延伸: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禾苗枯死《清明》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清明》,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
三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的古诗词,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方法。
《清明》这首诗所表达的茫然若失的心情,学生可能不易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一类字,重点书写“焦、疲、勃”等生字。
结合语境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毫不示弱”、“威胁”、“鹬蚌相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2、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查看预习单、识读生词、分段轮读课文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对比结构、区分字义、巩固练习落实字词教学。
2.重点感悟环节通过默读、浏览全文,师生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3.通过默读、圈画、批注、全班交流、感情朗读等形式,感悟寓言中的角色特点。
4.借助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寓言。
教师:1.教学课件。
2.制定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战国策燕二》这两本书。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2.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4.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
(指名、齐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词认读情况(1)同位交流你自学到的生词。
(2)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提示:“闷”要读准确。
)齐读词语(3)这些词语都和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通过课前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行为预设:可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也可能说出字典上的解释,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予以学习方法的肯定。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同位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教师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
重点指导书写“焦”是上大下小,上半部的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疲”字中内外两撇的位置、长短要注意;“勃”字左下的“子”最后一笔改为提。
学生用钢笔认认真真地描红。
描红的时候要注意写字的姿势,不仅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美观。
练写写错的字和不满意的字。
3.检查课文正确、流利朗读情况。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读书、听书的学习习惯,告诉学生:仔细听,优点跟着学,读错的随时帮助纠正。
教师针对难点适时加以指导、强化。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1.同学们,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宋国的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课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鹬要啄食蚌,却被牢牢地夹住了嘴巴,它们相持不下,互不相让,结果被渔夫轻易地捉住了。
2.交流、点拨、点评、提升。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自读自悟1.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展示朗读。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读好重点语句。
可以加上表情、动作。
再指读。
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2)自由有感情地练读。
男生女生赛读。
2.同学们,故事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讲述的方式来使故事留在我们的心里。
在讲故事或表演之前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剧本,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表演时应注意的地方标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1)学生自主阅读(2)交流汇报讲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预设:《揠苗助长》巴望、天天、焦急急忙、筋疲力尽兴致勃勃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农夫心情的变化,以及他的急于求成。
《鹬蚌相争》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
教师点拨:农夫来到田边,他会对禾苗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农夫和儿子有怎样的对话呢?渔夫捉住鹬和蚌的表情、语言会怎样?(学生自主准备表演、讲述。
)3.指名展示,师生共评。
4、总结同学们,我国古代寓言是充满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五)复习温故1.揭题2.同学们,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六)揭示寓意1.寓言是我国古老的文学,它充满了智慧。
我们的先人想通过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农夫和鹬、蚌的身上。
请你评价一下他们,也可以说说自己读了故事后的感受。
交流:预设(1)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
应该按禾苗生长规律去做,不能操之过急。
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不顾事物生长规律,操之过急的现象呢?(根据交流情况板书:急于求成)(2)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的事情呢?(根据交流情况板书:互不相让)2.小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3.小练笔交流评点:(1)是呀,后悔了吧,你两落得如此下场,全是因为一个字(争)。
(2)如果不争,你们也早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回家了,哪会像现在这样即将成为人家的盘中餐呢。
(3)这正应了一句话: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4. 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讲述故事的出处。
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故事(配乐讲述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你们知道是哪个故事吗?(鹬蚌相争)(2).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朗读课文:大王,我到赵国来,路过易水河边,看到了这么一件事——)(3).“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4).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宋国农夫、鹬和蚌也早已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七)积累拓展,对比探究1.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寓言,让我们擦亮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想好以后可以小组交流。
预设:(1)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2)古代寓言都已经成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讽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语言生动、有想象的空间,适合讲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秀的寓言作品,我们来欣赏两则。
(课件显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学生自读,总结特点。
(伊索寓言以动物为主,结尾揭示道理。
印度寓言就是民间的故事。
)(八)读写训练,发散思维1.续编故事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2.交流汇报(九)布置作业:(自选一项)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尝试自由创作寓言故事。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十)、板书设计: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农夫鹬蚌附:《寓言两则》预习单: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我会读巴望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毫不示弱纳闷 鹬蚌相争 用尽全力 喜笑颜开 十分焦急通过预习我理解了三、我会思考。
宋国的农夫 ,于是 ,结果 。
鹬 ,却 ,它们 ,结果被 。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完了这节课,我觉得有这样几点较为成功之处:1.由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明确学习重点,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
文本的呈现本身具有完整性。
因此在上课时,检查预习,扫清阅读障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2.以读书为本,紧扣关键字,激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课堂上,始终紧扣文本,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自主研读,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标画关键词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巴望、天天、焦急、急忙、筋疲力尽、兴致勃勃”从中体会到了文中农夫的心情变化,由此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体会两个角色的鲜明特点,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把词语理解与说话训练有效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