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高一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试题
高一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1.“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时”“理”指的是()A.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B.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C.物质世界的相对静止D.世界的物质性【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规律,题干说“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说明智者能遵循规律,而愚者则违背规律,故A观点符合题意,B、C、D讲的是物质、运动、静止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A。
【考点】规律点评:该题考查规律,考生注意对古文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观点错误,静止是相对的,B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C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D观点正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答案应选D。
【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点评:该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3.“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不可思议的”。
这种观点强调了规律的() A.客观实在性B.稳定性C.普遍性D.本质性【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规律,题干说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不可思议的,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故C观点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无关,故答案应选C。
【考点】规律点评:该题考查规律,规律具有普遍性,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4. 2011年4月上旬以来,广东省局部地区相继出现旱情,有5万多人因干旱饮水难。
有关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内普降小到中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表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B.规律具有普遍性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规律,题干说广东省局部地区相继出现旱情,有5万多人因干旱饮水难。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改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运动知识常常被忽视,导致运动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意外伤害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认识运动,并合理地进行锻炼,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为您梳理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运动,从而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状态。
一、身体适应规律1.1.刺激与适应身体适应是指身体对于运动刺激做出的反应。
当我们进行某项运动时,身体会受到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肌肉收缩等。
适应是指随着运动的进行,身体会逐渐适应刺激,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刺激的反应。
1.2.SAID原则SAID原则是身体适应规律的重要原则,代表了Specific Adaptationto Imposed Demands,即“特定适应于强加的要求”。
根据这个原则,身体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刺激会产生特定的适应。
比如,长跑会提升心肺功能,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力量。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来选择特定的运动方式。
1.3.适应期适应期是指身体在受到运动刺激后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和恢复的过程。
适应期的长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刺激越大,适应期就越长。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每个训练周期和适应期,以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损伤和疲劳。
二、运动强度控制2.1.心率控制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心率区间对应不同的训练效果。
比如,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主要靠脂肪作为能源,适合减脂和增加心肺功能;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提高代谢和耐力;高强度的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心率,调整运动的强度,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2.负荷控制负荷是指运动时对身体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
名校名题-《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1.(2019中山一中等七校联考)“要把制造业带回国”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承诺,但由于特朗普的贸易战,美国的知名摩托车制造商哈雷宣布,“打算将出口欧盟的摩托车生产从美国本土转移出去,从而避免关税负担。
”特朗普“要把制造业带回国”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原因在于()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规律是人们做事情成功的前提②片面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③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没有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违背联系多样性,没有做到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国家间的贸易要遵循国际贸易规律,特朗普发起贸易战,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律,致使特朗普“要把制造业带回国”的愿望无法实现,这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规律是人们做事情成功的前提,故①正确;特朗普“要把制造业带回国”的愿望,片面强调了意识的作用,而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只是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特朗普“要把制造业带回国”的愿望未能实现证明了通过实践国与国之间要加强贸易往来的这种认识,③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故排除;特朗普“要把制造业带回国”的愿望,由于其发动贸易战而泡汤,这说明他的做法违背了联系多样性,没有做到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B2.(2019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强调,逆城镇化与城镇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要在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支持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既要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要让城市人才在乡村舞台大展拳脚,要在动态均衡发展中实现农村现代化。
习总书记的新论述启示我们()①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②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确立新思想,否定旧观念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主体差异性④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余创造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要让城市人才在乡村舞台大展拳脚,要在动态均衡发展中实现农村现代化。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 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 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 (5)小结: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 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C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 (1)什么是运动?
•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2)什么是静止?
•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
•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 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 一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 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 则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 程,则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3.懂得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发 展 理解人和规律的关系,提高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要求 说明 无
江苏省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解必修四第四十讲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十讲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十一年考情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 2009、2015(判)2.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2007(判),2013(选)3.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B 2007、2008、2013、2014(选),2011(判)4.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B 2007、2010、2012、2015、2016(选)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
2. 运动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静止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 规律(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2)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
4.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按规律办事。
(2)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唯心主义,如“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2.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如飞矢不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 规律的含义4.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认为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5. 规律不是永恒存在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变化了,规律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例1】(2018届徐州一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哲学生活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结果不同
03
实践的结果是改造了客观世界,带来了实际效果;认识的结果
则是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了知识。
实践与认识的互动
实践与认识的循环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认识又指导着新的实践,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转化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使认识得以完善和深化;同时,将 认识转化为实践,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步和发展。
创新与发展
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
人类文明进步。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联系
1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和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 则会导致实践失败。
3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目 录
• 课程导入 • 认识运动 • 把握规律 • 实践与认识 • 动把握方法的系统 复习,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运动规律, 掌握有效的运动把握方法,提高运动技能和 表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全面 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表现,为未来 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 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 不断深化。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 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同时,新的认识成果又指导 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 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诡 辩 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辩就是 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结论:★世界上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就被理解为存在方式, 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 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 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 动起直到思维。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 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低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 义的文字为识记材料,对人们学习时记忆保持和时间推移 的关系通过实验做了深刻研究,结果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 的规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 56%,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 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客观的
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载体
“幡在动!”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 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 的错误?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
3、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为 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2)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3、苹果落地 2、水往低处流 4、万有引力规律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没有正确处理好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三、静止的概念
(在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上)静止是运动的一
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物体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五、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1)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新·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 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 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 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的能 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 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学习、生活和工 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 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 化之中。
(一)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 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宏观物体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同样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坛经》记载:时风 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 进日:“不是风动,不是 幡动,仁者心动!”
想一想: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①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
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 神的运动?
②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 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复习提纲
具体表现?(29页)
2、第8题客观实在性是
的共同本质?课本
是如何表述的?
3、第9题暗物质是物质还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①是什么?
4、第12题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
二、理解主旨意思不到位
请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分析和 选择?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坚持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主义和诡辩论。
D • 判(断1),规下则列作是为主规观律的的东有西:,应该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形成。(形 AD式客定、、是 观 理文生主 规 、明产观 律 公诚关的 制 理,定、信系内的公的适容,式社应是是等会生客对,规产它观客们的 观则力都规)的是律(发的2主B)展、正观一确的牛个反.顿正映E三确、。、大有(3合)定好自理律然风的科水规学则、中总C事的、是业定8根与律就据、发能成功 • F(、4)现地象球是绕人着的感太觉阳器转官,可水以直往接低感处知流的,而规G律、只勾能股凭定借抽理象思维才
4.1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4、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5、世界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知识复习巩固 4.1世界物质性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法论 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 人与自认的关系 (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 2、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的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2)一句话总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一切从实际 出发。 4、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必修
保 100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 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 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
后慢”。
1 23456 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 数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 的记忆保持量,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绘制了著名 的艾宾浩斯曲线。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事物客观的 联系,不是 外部强加的 主观联系
事物内在的 联系,不是 表面的、现 象的联系
是确定不 移的,不 是偶然的 联系
具有重复 性,不是 多变易逝 的
2.规律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有人说:“牛顿创造 了万有引力规律。 ” 对吗?为什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
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正!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时间在变化,天体在运动
分子的布郎运动
分子原子运动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物质的化合和分解 引起化学性质的变 化—属于化学运动
生命体的遗传变异、新陈代谢——属于生命运动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
Page 8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 别 含义不同 特征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 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 而否认运动 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Page 11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 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 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 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 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赫拉克利特认为:当人第一次踏进河流时,河水虽然 在流动,河床也在变动,但毕竟是这条河流;当第二 次踏入这条河时,这条河流发生了变化,河水已不是 原河水,而是新的河水河床也发生了变化。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
事物在它发 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 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静 止
物体相对于某 于参照系来说 没有发生某种 运动,或物体 在一定条件和 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 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 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 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审校:王伟
机 械 运 动
物 理 运 动
化 学 运 动
生 命 运 动
社 会 运 动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含义
哲学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 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思考与探究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
)
A、事物都处于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整体部分相互影响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D
有人说,世界 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 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 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 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 此话错在哪里?
运 无动 永条是 恒件绝 的的对 、的 、
高中政治-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形式:
运动 形式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物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载体或者 承担者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含义
特点
运动
宇宙中一切事物 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性质相对稳定; 有条件的
静止
位置或运动状 态相对稳定
暂时的 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 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的 统一
小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A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进入21世纪以来,巨大灾害性地震频繁发生,有的地震引发
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日本、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
抽象思维把握
联
①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 事物内部;②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
系 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 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已经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 的,且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这要求 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怎么做?
方法论1—必须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
事,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的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①规
律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2、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 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 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 世界,造福人类。
注意:
1、不能和规律搭配使用的:改造、创造、改变、消灭、
发明
2、可以和规律搭配使用的词:认识、利用、发现规律
判断: 1、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 的 2、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它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是 否意味着我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 力、无所作为?
方法论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 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 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C
3、“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C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4、“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 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定位】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和特征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联系现实生活中违背规律办事受到惩罚的事例,分析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意义1、培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力。
意识到规律的客观性,主动认识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通过学习,强化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按规律办事【课前预习填空】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1. 什么是运动?(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1)静止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1)规律的概念: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理解规律注意几点:A.规律与规则、定律不能等同。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
B.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
C.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D.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2)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①规律是客观的,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注意:发现规律≠创造规律(3)为什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②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1)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①人们能够利用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今天我们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如果能够真正充分认识并利用规律,必将成为造福人类的现代奇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5.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
这个观点对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
而且规律也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人们应充分注意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
6.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高考真题精析】【例1】(2007江苏单科)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世界本原”、“物质世界的状态”“规律”等知识点的理解。
“永恒的活火”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故①选。
“活火”“燃烧”强调世界是运动的,故选②。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强调运动的规律性,故③选。
④与题干观点不符。
故选A。
【例2】(2008黄冈模拟)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个观点 ( )A.前者承认运动是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知识点的理解。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物质的运动也看到了物质的静止,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第一次可以踏进这条河流,但是第二次踏进的河流已经不是当初那一道河流了;“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物质相对静止,第一次踏进的那条河流是不断运动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那条河流也是“静止”的,在这一段时间,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
【例3】(2008华附模拟)月亮绕着地球转,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这是因为()A.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的联系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D.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人的主观精神产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月亮绕着地球转,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现象,而不是规律,是因为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事物表面现象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贯穿事物整个发展过程。
【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5.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6.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7.2008年5月12日傍晚,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2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8.某化学工业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使得上游产业废料成为下游产业原料,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