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第三章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三章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
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
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
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功能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跌倒风险的预测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分为56分,20分钟完成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阶
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Berg平衡量表测试
⒈由坐到站 ⒏站立位上肢前伸 ⒐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
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 击地面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 做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均 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协调功能评估-5
⑤闭眼难立征(Romberg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如出现身体
摇晃或倾斜为阳性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⒑转身向后看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的表现;2.掌握平衡功能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3.了解平衡功能测试仪及其评定程序。

【实训器材与设备】治疗床、治疗桌、治疗椅、平衡板、粉笔、定时钟、尺子、两张椅子、小板凳或台阶、平衡功能测试训练仪和眼睛遮盖物。

【实训步骤】(1)坐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将被评定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跪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牵拉被检查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和对侧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3)迈步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站立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被评定者。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快速向左、右、前、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不能为保持平衡而快速跨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2.Berg平衡量表评定根据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评定,如从坐位站起、无支持坐位、无支持站立、从站立位坐下、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等。

Berg平衡量表评定内容及评分方法详见本章第一节。

评定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和台阶。

【注意事项】1.评定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讲话或提示;2.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跌倒,必要时给予帮助;3.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协调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协调障碍的表现;2.掌握协调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实训器材与设备】评定表、笔、定时钟、2张椅子、治疗桌和眼睛遮盖物。

11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11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⑩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具有良好的平衡反应能力 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身体的其他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
观察法
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 动作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
观察要点
观察受试者的姿势、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
Ⅳ级:不能完成活动
适应症
静止状态
评定内容
运动状态 动态支撑面
平衡评定的内容与指标
姿势反射 稳定性
评定指标
对称性
动态稳定性
静态一级平衡
种类
自动态二级平衡
他动态三级平衡
观察法
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中脑结合臂病变
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 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目标时颤动更明显
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时的能力
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
Ⅴ级:不能完成活动
①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
②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③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④动作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僵硬
内容
⑤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⑥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⑦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⑧不看自己运动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⑨受试者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 上肢、下肢)最明显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评定

平衡与协调评定
的过程。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2.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重点检测以下内容: (1)在完成动作中有无异常动作及表现; (2)完成动作的时间、速度、疲劳时间等是否正常; (3)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4)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5)共济失调单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四肢)最明显。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上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指鼻试验?
①轮替试验:受检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
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
替转动。
②指鼻试验:受检者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
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
变自己示指的位置,来评定受检者在不同平面内
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③指-指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相对而坐,将示指
2. 协调障碍常见的表现 (1)协同不良:主要表现为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 佳而导致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小脑丧失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说明检查目的和方法,取得其合作; ②检查时注意观察受检者在完成指定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 常;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 异常。 ③注意双侧对比。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3.下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①跟-膝-胫试验:受检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 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②拍地试验:受检者足跟触地,脚尖抬起做拍地动作,可 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有许多方法和工具可用于评定平衡功能,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平衡评分量表和专业观察。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在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试项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项目和评估方法。

1.单脚站立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尽量保持姿势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长时间地单脚站立。

测试的时间可以记录下来,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2.行走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运动协调能力。

测试者需要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走,包括前进、后退、侧行和转身等动作。

测试者的行走姿势和步态会被评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3.姿势控制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如屈腿站立、跪姿或者单脚站立等,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4.眼动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视觉干扰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视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平衡训练,如闭眼站立或者在摇晃的平台上行走等。

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以上仅是几个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常用测试项目和方法,实际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帮助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此外,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康复训练,也可以在运动训练和老年人护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运动员来说,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的能力对于提高竞技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和预防摔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或护理计划,帮助个体提高平衡与协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平衡与协调

平衡与协调

躯体感觉系统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踝关节对策 髋关节对策 跨步对策
环境作用
感觉运动对比
产生身体运动
平衡功能概述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躯体感觉系统:皮肤内的触、压觉感受器和肌梭、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 视觉系统: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的物体位置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于环境 的定位信息。
前庭系统:半规管内的壶腹嵴感受旋转运动的角加(减)速度;前庭迷 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地心引力和头直线加(减) 速度。
第五节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概述
基本概念
★平衡:是指在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以及在运动或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 维持姿势的能力。 (Balance,Equilibrium )
保持体位 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
身体重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COG) 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范围内
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定性评定
临床观察(observation) Romberg检查法 1851年Romberg制定了简易的平衡功能检测方法受检者双足 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称之为 Romberg`s征,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定量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定义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小脑、 基底节、和脊髓后索的参与,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
运动基础 小脑在保持体位,调节和姿势运动有关的肌肉紧张和随意运动的协调上 有很重要的作用。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他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 整姿势的过程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第二章__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二章__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的分类
动态平衡又可分为自我动态平衡和他人动态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
整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即躯体能做各方向不同摆幅 的摆动活动; 他人动态平衡指人体在外力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平衡能力一般达到三级平衡: 静态平衡为一级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为二级平衡; 他动态平衡为三级平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1
-----郭永明制作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2
-----郭永明制作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功能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 力。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和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姿 势控制和每日日常活动所必需具有的基本条件。
15
-----郭永明制作
协调功能的评定
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引起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不能、手足徐动、偏身舞蹈
症、张力障碍。
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
大脑皮质,表现为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步态摇摆不定,步距不等,两脚分开较宽,高抬腿,
落地有声,走路看脚;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
10
-----郭永明制作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仪器评定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 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 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与图的形式显示。能精确 的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态,评定平 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可评定康复治疗 的效果,同时,也可用作平衡训练。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一、平衡功能评定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人体在坐、站以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运动中,均需要保持良好姿势控制和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功能。

(一)分类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的作用下,使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保持稳定状态的过程,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静力性运动)来完成。

2.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姿势调整的过程维持平衡的能力。

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

3. 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和减速),当身体重心发生改变时,通过姿势的调整,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二)影响人体平衡的常见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三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的稳定性。

一般说来,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也就越好,反之亦然。

影响人体正常平衡功能的常见因素有前庭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肌力、肌张力、视觉、本体感觉、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等,上述任何因素出现异常,都会导致人体平衡功能障碍。

(三)评定目的平衡功能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平衡功能障碍者,主要目的有判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确定其程度及类型,分析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制订康复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另外也常用来预测跌倒风险。

(四)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临床上对平衡功能的评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观察法:如三级分法、Semans评定法等;②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 c e S c ale,BB S)、Li n d mar k评定法等;③定量姿势图法:有静态姿势图和动态姿势图之分,都需要依赖昂贵的平衡测试装置进行评定:如B-PHY-1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计算机控制的重心平衡仪等。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方法。

它通常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训练师进行,以判断个体在站立、行走和进行其他动作时的能力和稳定性。

评定平衡功能的常见方法包括:1.静态平衡评定:通过要求个体保持站立姿势,如双脚并拢或单脚站立,来评估其平衡稳定性。

例如,通过让个体尽量保持站立姿势的时间来评估他们的静态平衡能力。

2.动态平衡评定:通过要求个体进行一系列动作,如行走、跳跃或进行各种动作,来评估其动态平衡能力。

例如,通过观察个体在行走时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来评估他们的动态平衡能力。

3.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是指个体在进行复杂的动作时,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性。

评定方法可以包括要求个体进行各种协调性动作,如反复做手脚交替动作、进行平衡性的动作等。

通过这些评定方法,专业人员可以了解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或训练方案,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评定的结果还可以用于监测个体的康复进展和指导治疗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平衡功能评定定义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静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自我动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他人动态平衡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平衡功能的评定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① 能正确完成活动② 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 ③ 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 ④ 不能完成活动 评定程序检测个人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 在静止状态下 1•能独自维持体位2•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变化发生反应并做出必要的知识调整 3•具备正常的平衡反应• 评定程序平衡地完成某项运动 1•能精确完成•2•能回到原位或维持新的体位 •3•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 突然停下和开始• 评定程序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 在用力时维持平衡 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 评定方法评定反应有许多种,如全部进行检查,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常引用其中的一部分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佐直氏平衡试验 Carr-Shepherd 平衡评定计算机控制的评定姿势图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佐直氏平衡试验 Carr-Shepherd 平衡评定 (1)坐位平衡 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 2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3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布在双侧下肢)•4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接触身体)5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触至少足前10厘米的地面6分:无支撑坐在椅上,向侧方弯腰,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握任何 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 坐位T 站立位 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2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匀,需要用手来支撑•(治疗者给予病人帮助)•10秒(病人不抓握任何物体,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 (双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 ,并能身体向前,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地上,手接测定与平衡相关的知识图的五种参数 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平均摆速,前后摆速,左右摆速.协调功能评定 定义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不协调是形容运动紊乱的一般性术语,通常是笨拙的,不平衡和不准确的运动. 协调障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 ,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 ,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 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 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 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 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 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具体表现 1.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 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 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 . 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穿入大脑皮质 ,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当闭上眼或反舰太暗示,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 倒. 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辨距不良 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 ,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 协调功能的评定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功能分级为(1)正常完成;(2)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4)中毒残损: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5)不能活 动. 评定程序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不看时是否影3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4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5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6分:10秒钟内,不需要任何帮助 平衡姿势图 ,不需要用手来支撑•,并能保持髋,膝伸直5秒钟. ,髋,膝完全伸直5秒钟. ,响活动质量• 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 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评定方法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3•精细运动:评定车辆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分的能力•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检测之前的观察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受累肢体的数目•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的肌肉•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或体位完成铱星活动所需的时间•安全性水平•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 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 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 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 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 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 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 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 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 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 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 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 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 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 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 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 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 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 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 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 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 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 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 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 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 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 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 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 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 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 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2•平衡协调测验(1) 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 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 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 单足站立(5) 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 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 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 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 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 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上(11) 侧向走和退步走(12) 原地踏步(13) 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 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 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 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 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2•平衡协调测验(1) 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 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 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 单足站立(5) 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 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 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 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 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 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11) 侧向走和退步走(12) 原地踏步(13) 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 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 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 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 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也就是也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