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练习题—统计过程控制(2)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质量工程师考题(附答案)

质量工程师考题(附答案)

(一)质量管理概论1.根据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对质量特性进行分类管理,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称之为()A 关键质量特性B 重要质量特性C 次要质量特性 C 一般质量特性 B2.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及(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A 质量策划B质量计划C质量管理 D 质量体系 A3.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以()为中心.A 全员参与B 质量C 顾客D过程 B4.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理念最早是由()提出的。

A 朱兰B 石川馨C 戴明D 菲根堡姆 D5.()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A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B 全员参与C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D 与供方互利 C6.我国标准的性质分为强制性和()两种。

A 参考性B 建议性C 推荐性D 参照性 C7.质量是一组()满足要求的程度。

A 特性B 固有特性C 赋予特性D 资源特性 B8、因果图的发明者是()A 戴明B 朱兰C 石川馨D 菲根堡姆 C(二)质量管理体系1.2000版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发布于2000年()A 2月15日B 6月15日C 8月15日D 12月15日 D2.描述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的标准是( )A ISO9001B ISO9004C ISO9000D ISO19011 B3.ISO9000:2000标准表述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A 8个B 10个C 12个D 14个 C4.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供组织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的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时所应用的标准()A ISO 9000标准B ISO 9001标准C ISO 9004标准D ISO 19011标准 B5.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审核称为( )A 第一方审核B 第二方审核C 第三方审核D 外部审核 A6.适用于所有运行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指导其内审和外审的管理工作的标准是( )A ISO9000标准B ISO 9001标准C ISO 9004标准D ISO 19011标准 D7.现场审核是()进行的。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统计过程控制(复习题)1.下述中适合使用常规控制图的是( ).A.提高车间生产能力B.检测不合格品或不合格批C.消除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因素D.监控并预警工序中存在的变异2.控制图的描点员按规定时间在短期内抽取4件产品组成一个子组进行检测,并将测得的每个产品的特性值在X图上描了4个点,发现其中有1个点出界. 则( ).A.查找出界原因,并尽快消除异常B.剔除出界的点,继续描点C.不能作出判断,作图不正确D.生产过程出现异常,必须停产3.用20个样本绘制—R控制图,每个样本(子组)样本量5, 已计算得X=33.6, =6.2, A2=0.577, D4=2.115, D3=0. 今在加工过程中采集了一个样本,观测值为38, 43, 37, 36, 25. 则该样本的( )在控制限内.A.均值和极差都B.极差C.极差不D.均值不4.合理子组原则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集一个子组的样品,主要因为( ).A.尽快计算不合格品率B.尽量缩小组内差异C.希望节省取样时间D.尽快绘制出控制图5.常规控制图的理论基础是( ).A.小概率原理B.试验设计C.指数分布的性质D.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E.正态分布的性质6.常规控制图适用于( )的控制.A.批量为25的一批产品的生产B.成批连续生产零件C.车间大批量生产零件D.连续生产流程性材料7.一生产企业要利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下述中正确的做法是( ).A.选择欲控指标B.收集数据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判断过程是否稳定C.根据欲控质量特性的数据,选取控制图D.确定子组数目和抽取子组的时间间隔及其抽取方式E.按生产顺序从加工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子组绘制控制图8.用均值作控制图监控生产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多数质量特性值为计量值数据B.可以扩大控制限的范围C.均值可以使部分偶然因素相抵消,从而缩小上、下控制限的距离D.可以判断产品质量特性的平均值是否合格E.提高对异常波动监控的灵敏度9.过程能力指数C pk的公式是( ).A.(UCL-μ)/3σB.(T U-μ)/3σC.(T L-μ)/3σD.(μ-T L)/3σE.(1-k)T/3R10.在何种情形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A.人员和设备均变动B.改变工艺参数或采用新工艺C.环境改变D.更换供应商或更换原材料、零部件E.点子出界11.选择常规控制图依据的主要因素是( ).A.工艺方法B.设备C.控制关键指标的个数D.使用方便E.控制对象的数据性质12.从工程上提高C p的途径有( ).A.减小σB.增大UCLC.由技术决定是否适当加大公差D.减小LCLE.减小偏离度k13.当所考察的质量特性为某企业月工伤事故数时.应选用( )控制图.A.p图B.u图C.X—R图D.X—s图14.合理子组原则包含的内容有( ).A.组内差异由异因(可查明因素)造成B.组间差异主要由偶因(偶然因素)造成C.组内差异既由偶因也由异因造成D.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15.控制图中控制限的作用有( ).A.区分合格与不合格B.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C.点子落在控制限内,判断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D.点子落在控制限外,判断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16.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则( ).A.表示过程稳定,可预测B.点子无趋势和其他模式C.点子在控制限内随机分布D.过程中存在可查明原因17.某生物制药厂半成品指标的检验时间很长,对它的控制宜采用( ).A.均值—极差控制图B.不合格品率控制图C.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D.不合格品数控制图18.在过程不变的情况下,若控制图中上、下控制限的间隔距离增加, 则( ).A.α减小,β增大B.α增大,β减小C.α增大,β增大D.α减小,β减小19.过程保持在统计控制状态下的好处是( ).A.能及时发现异常因素的影响B.可以使过程能力保持相对稳定C.能将产品的质量特性值保持在公差范围内D.可以使过程的变异保持相对稳定20.若人员和设备已固定,在( )的情况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A.现有控制图已经使用很长时间B.工艺参数改变C.环境改变D.上级下达更高指标E.更换了供应商21.在分析控制图阶段,利用X—R图对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输出的质量特性值X服从N(210.5, 1.12). 质量改进小组为进一步改进质量,从明确分析用控制图的主要作用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地改进质量,具体如下:(1)分析用控制图阶段主要分析( ).A.是否需要继续抽取样本(子组)B.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C.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是否要扩大规范限(2)若过程的规范上、下限为210±3mm, 则C p=( ).(3)若将该过程的标准差1.1减小为0.7, 则新的C p=( ).(4)(新的)偏移度k=( ).A.3/8B.2/9C.1/6D.0(5)新的C pk=( ).(6)若经过调整,过程中心μ已从210.5mm与规范中心M=210mm重合, 则这时C pk=( ).(7)下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此时过程处于技术控制状态B.此时过程尚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C.此时过程可运用控制图进行控制D.此时过程能力仍不足22.某种钢管内径X的规格为210±5mm,生产过程稳定,X服从正态分布N(210, 2.492).(1)过程能力指数C p=( ).(2)过程的不合格品率p=( ).(3)若过程中心发生偏移,过程中心移至212,但标准差仍为2.49,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 pk=( ).(4)经技术革新,使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且标准差降为1.25,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 pk=( ).(5)经过质量改进和技术革新后, 过程的不合格品率为( ).23.某生产车间对轴的外径进行控制,规范限为T U=54mm, T L=46mm, 25个子组,子组样本量为5,计算得=50.5mm, s=2.5mm, A2=0.577, A3=1.427, B4=2.809, D4=2.115, B3=0, D3=0, C4=0.94, d2=0.4299. 则:(1)X图的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 46.93 , 48.80 , 49.06 , 50.55(2)过程能力为( ). B.15 D.12(3) s图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 , 0 , 0 , 0 , 0(4)过程能力指数C pk=( ).(5)若收集了3组数据,其平均值分别为51.24, 47.32, 46.93, 则( ).A.可以认为点子在界内随机排列B.点子出界, 判异C.点子在界内非随机排列D.点子均在界内,但无法判断其随机性24.假定电阻合格下限为95Ω, 合格上限为105Ω.(1)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0Ω,标准差2Ω的正态总体.Φ(x)为N(0, 1)的分布函数.则合格品率为( ).A.2Φ(2.5)-1B.2Φ(2.5)C.Φ(2.5)D.Φ(2.5)+Φ(-2.5)(2)过程能力指数C p=( ). A.3/5 B.6/5 C.5/6 D.5/3(3)假定电阻合格上、下限不变,另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1Ω,标准差1Ω的正态总体. 则C pk=( ).A.4/3B.2/3C.1(4)在此状态下说明技术管理能力( ). A.较勉强 B.很差 C.过高 D.很好25.某企业有4个车间,第一车间是手工生产,工艺复杂,属于单件生产车间; 第二车间生产品种相对稳定,但产品质量波动较大,主要因为设备精度达不到要求,企业又无法对设备精度进行改进; 第三车间产量大,生产相对稳定; 第四车间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质量较为均匀,但检测所需时间长.有关此案例的分析如下:(1)适宜使用常规控制图的车间是( ).A.第一车间B.第二车间C.第三车间D.第四车间(2)若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更适宜在( )使用.A.第一车间B.第二车间C.第三车间D.第四车间(3)在此车间利用均值—极差控制图对过程进行监控,在确定控制的质量指标时更适宜选择( ).A.对成本影响较大的性能指标B.技术要求高的质量性能指标C.不重要的质量性能指标D.工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质量性能指标(4)在抽样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 ).A.取得的子组数目应在25组以上B.抽取产品越少越好C.过程稳定时可以多抽取样本D.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子组观测值(5)若绘制的控制图,发现有点子出界, 应( ).A.立即停止生产B.立即查找点子出界的原因C.立即重新绘制控制图D.延长控制界线,将分析用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26.在解释C p和C pk的关系时,正确的表述是( ).A.规格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时,C p=C pkB.C pk总是大于或等于C pC.C p和C pk之间没有关系D.C pk总是小于C p27.在X图上,如果连续5个点中,有4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则可能的原因是( ).A.μ变大B.μ变小C.σ变大D.σ变小E.μ和σ不变28.X—R s控制图与X—s控制图相比,下述论断正确的是( ).A.R s图计算简单B.R s图计算复杂C.用R s估计σ的效率较高D.用R s估计σ的效率较低E.X图比图反应过程波动更灵敏29.p控制图的n=25,UCL=0.28,Cl=0.10,LCL=—. 若n改为100, 则( ).A.UCL=0.19B.UCL=0.145C.UCL=—D.LCL=0.01E.CL=0.00130.轴的直径为2.0±0.01mm, 用X—R图对其直径进行监控,子组大小为5,下列情况中显示过程异常的是( ). A.有一根轴直径大于2.01 B.有一根轴直径小于1.99C.有一子组的均值大于上控制限D.有一子组均值小于公差下限E.控制图上有7个点子连续递增31.下列数据中可以绘制控制图的是( ). A.连续加工过程的巡检数据B.连续加工过程的批验收记录C.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批验收记录D.从某个检验批中抽取100件产品的检验记录E.某个供应商的各类需部件的特性数据3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其他计量控制图相比,( ).A.均值—标准差图更适用于抽样困难、检验成本大的场合B.标准差图更准确地反映过程波动的变化C.当子组大小大于10时不适于使用标准差控制图D.均值图分析过程中心的波动较单值图更灵敏E.均值—极差图的子组大小应大于均值—标准差图的子组大小33.下列异常现象中可能是由于数据分层不够造成的是( ).A.一点落在A区以外B.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C.连续14点相邻点上下交替D.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但无一在C区E.连续15点落在C区内34.设一个电子产品由17个同等复杂且同等重要的部件串联组成,如果该电子产品的C p要求达到0.67, 则;(1)要求产品不合格品率p不能大于( ).(2)当对此要求选用抽样方案时,选用的AQL(%)为( ). A.4.0 B.6.5 C.0.4(3)部件的不合格品率p要求不高于( ).(4)当对部件的质量要求选用抽样方案时,选用的AQL(%)为( ).35.企业欲用控制图对某零件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1)确定控制图的使用场合和控制对象,须分析( ).A.产品的质量特性和重要程度B.各工序的加工特点和对关键特性的影响程度C.工序的质量状况和加工的规律性D.绘制控制图的人员(2)选择控制图,应考虑( ).A.质量特性数据的性质B.控制图保管的方便性C.控制图的检出力D.检验的成本和取样的难易程度(3)如果选择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那么,子组大小最好为( ).A.4~5B.10以上C.1D.越多越好(4)在抽取子组时应做到( ).A.过程稳定性好,子组间间隔可以扩大B.过程稳定性差,子组内产品的抽取间隔加大C.子组内产品抽取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D.子组内产品抽取间隔与子组间间隔尽可能相同(5)在均值图上应使用( )打点.A.每个产品的测量值B.子组均值C.子组标准差D.子组极差36.加工一种轴承, 其规格为10±0.08mm. 要求C pk≥1. 收集25组数据绘制分析用控制图, 未显示异常.计算得到: μ≈10.04mm, σ≈0.02mm.(1)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B.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处于技术控制状态C.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2)比较经济的改进措施为( ). A.同时调整μ,σ B.调整μ C.调整σ D.μ和σ都无需调整(3)如果只调整μ, 则μ调整为( ),即可满足要求.(4)如果只调整σ, 则σ调整为( ),即可满足要求.37.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意味着( ).A.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合格B.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C p大于1C .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份都落在控制图的控制限内D.过程中只存在偶然因素E.控制图上没有点出界和异常排列38.若控制图中有一点出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过程可能存在异常因素B.过程存在偶然因素C.过程可能不稳定D.过程没有异常E.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39.要求子组大小相同的计数控制图是( ).A.p图B.np图C.单值—移动极差图D.u图E.c图40.利用过程能力指数可以( ).A.实时监控过程随时间的波动状况B.计算过程的不合格品率C.分析不稳定过程的加工质量D.衡量稳定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E.分析过程的异常因素41.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更适用于( ).A.产品均匀的场合B.大批量且需对过程变化作出灵敏判断的场合C.需要取得信息多,判断准确的场合D.检验成本较大,检验时间较长的过程E.控制对象为计数值的情况42.检验员用一次抽样方案(80, 0)对连续产品批进行验收,并记录了样本中不合格项和不合格品数,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绘制( ).A.np图和p图B.单值—移动极差图C.均值—极差图D.c图和u图E.排列图43.下列现象中判定过程异常的是( ).A.一点落在A区以外B.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C.连续15点相邻点上下交替D.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E.连续14点落在C区内44.利用均值—极差图控制过程,得到X=65,R=2.0,查表得A2=0.577,D4=2.115,D3=0. 从现场采集一组数据, X=67.1,R=5.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 .X在控制限内 B.X在控制限外C. R在控制限内D. R在控制限外E.无法判断45.计量控制图与p图相比,下述叙述正确的有( ).A.计量控制图子组大小要求较大B.计量控制图子组大小要求较小C.p图更为灵敏D.计量控制图对测量器具的精度要求较高E.计量控制图对测量器具的精度要求较低46.在统计过程控制中,偶然因素的特点是( ).A.过程固有的B.非过程固有的C.始终存在的D.对质量影响大E.可以通过质量改进完全除去47.加工一种轴承,其规格为10±0.08mm,要求过程能力指数C pk≥1. 收集25组数据绘制分析用控制图,未显示异常. 计算得到: μ≈10.04mm, σ≈0.02mm.(1).C p为( ). A.2/3 B.4/3 C.1 D.1.5(2)C pk为( ). A.2/3 B.4/3 C.1 D.1.5(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判断过程( ).A.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B.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处于技术控制状态C.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48.依技术标准,某工艺环节的水份含量为20~22(%). 该厂采用均值—标准差(X—s)控制图对水份含量进行控制.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计算得X=21.12, s=0.25,子组大小为5,查表得B4=2.089,A3=1.427.(1)关于对技术标准的以下解释,正确的有( ).A.公差上限为22B.公差为21C.公差下限为0D.公差下限为20(2) s图的上控制限为( ).(3)X图的下控制限为( ). (完)。

质量工程师考试教材 (2)

质量工程师考试教材 (2)

质量工程师考试教材概述品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质量工程师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质量工程师考试是评估质量工程师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教材旨在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质量工程师考试的相关内容,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和指导,以便考生能够有效地准备和参加质量工程师考试。

考试内容质量工程师考试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包括质量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核心概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等。

2.质量工具与方法:包括质量管理的常用工具和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SPC)、六西格玛(Six Sigma)、质量功能展开(QFD)、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

3.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9001)的要求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等。

4.测量与数据分析:包括测量技术与工具的选用,数据采集与分析,测量系统分析与改进等。

5.工程质量控制:包括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供应商质量控制等。

6.问题解决与改进:包括问题解决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质量改进技术等。

学习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对于考试至关重要,建议考生首先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习质量工具与方法:质量工具与方法是质量工程师必备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常用的质量工具和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六西格玛等。

3.理解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学习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方法,并了解认证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4.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质量工程师考试强调实践能力,建议考生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加深对质量管理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5.制定复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复习和总结,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记忆。

参考资料推荐•《质量管理体系概论》•《质量工程师指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审核》•《质量工程实例与案例分析》•《质量工程师考试指南》总结质量工程师考试是对质量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全面评估,通过准备和参加考试,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

2023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8

2023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8

2023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在库房存放的零件里,有n个一级品,有m个二级品,现在逐个进行检查,若巳检测的前k个都是二级品,则检测第k+1个时,是一级品的概率为()。

A. (n-k)/(n + m)B. (n-m)/(n + m)C. n/(n + m-k)D. (n-m)/( n + m-k)正确答案:C,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关于质量改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质量改进主要是消除偶发性问题B. 质量改进能够使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C. 质量改进的目的是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D. 质量改进方法主要就是日常的检验、试验方法正确答案:C,3.(不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某QC小组为提高产品质量,对本车间的产品质量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发现不合格品率大约在10%左右,质量问题不容乐观。

小组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了质量问题中的关键不合格项目,并将其作为改进目标开展了原因分析,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产品某个质量特性的规格要求不合理,为此小组调整了该质量特性的规格要求,并决定用巡检的方式密切监控该质量特性的加工过程,实行有预防的管理。

为了能更准确地找出质量问题中关键的不合格项目,小组可以采用的工具有 ( ).A. 排列图B. 散布图C. 控制图D. 分层法正确答案:A,D,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树林里仅有甲、乙、丙三种苹果,其中乙、丙两种都属次品,若树林里出现乙种苹果的概率为0.03,丙种苹果的概率为0. 01,则在树林里任摘一个苹果,所摘苹果为甲种苹果的概率为()。

A. 0. 96B. 0.97C. 0. 98D. 0.99正确答案:A,5.(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关于统计过程控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质量工程师考试中级题库-理论实务单选7

质量工程师考试中级题库-理论实务单选7

四、统计过程控制(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QS-9000提出( )的好处是:可以反映出系统当前的实际状态,而不要求在稳态的条件下进行计算。

A.Pp和PpkB.Ppv和PpkC.Ppk和PpLD.Pp和PpL正确答案:A2.下述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

A.B.C.D.以上都不满足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当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重合时,则过程能力指数满足=;当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不重合时,则过程能力指数满足>;所以总有≥。

3.在啤酒厂检测啤酒的酒精含量,应采用_______。

A.p控制图B.np控制图C.c控制图D.-R控制图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对计量数据而言,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R控制图。

4.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一。

A.--无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B.--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无偏移下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D.--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有偏移下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无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5.不属于p图控制线公式的是( )。

A.UCLP=B.CLp≈C.LCLp=D.LCLP=36.生产过程正常,由于点子偶然越界而判异,于是就犯了_______,这种错误将造成_______的损失。

A.第一类错误,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异因B.第一类错误,不合格品增加C.第二类错误,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异因D.第二类错误,不合格品增加正确答案:A7.对过程能力指数C,值1.00<Cp<1.33的评价最适当的是_______。

A.过程能力较差,表示技术管理能力较勉强,应设法提高一级B.过程能力充分,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好,应继续维持C.过程能力充足,但技术管理能力较勉强,应设法提高为Ⅱ级D.过程能力不足,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很差,应采取措施立即改善正确答案:C8.将质量波动区分为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两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待策略,是( )的贡献。

中级质量工程师《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试题

中级质量工程师《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试题

2015年中级质量工程师《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以下对不合格品纠正措施的表述中正确的有______。

A.纠正措施是生产组织为消除产品不合格发生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只要措施正确、有效,就可以防止不合格再次发生B.纠正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并消除这一原因,以及对不合格的处置C.纠正措施的内容应根据不合格的事实情况,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来确定D.所采取的纠正措施一般应和不合格的影响程序及相应投入相适应E.对于不合格品的产生是由于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而造成的,应采取培训学习提高技术能力、调换合格作业人员的措施来解决 2、以下答案属于产品验证的定义中“客观证据”的是______。

A.产品说明书B.技术标准C.检验记录D.供销合同3、ISO9000族标准是第一部用于()方面的国际标准。

A.产品&nbsp; B.技术&nbsp; C.方法&nbsp; D.管理4、质量因素可分为人、机器、方法和____等五个方面。

A:一个强调持续改进,一个没有强调B:一个为了提高质量,一个为了稳定质量C:一个是全员参与,一个是部分人参与D:一个要用控制图,一个不需要5、以下是管理评审主要输出内容是______。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C.资源需求D.顾客反馈E.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6、关于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下列读法正确的是__。

A.℃-1可读为负一次方摄氏度B.℃-1可读为每摄氏度C.℃-1可读为负方每摄氏度 D.20℃读为摄氏20度 E.200℃可读为20摄氏度7、企业在进行采购验收时发现所采购的某类产品不接收的批过多,说明该类产品生产方的出厂检验方案__。

A.符合顾客要求B.使用方风险过大C.生产方风险过大 D.检验成本过高 8、一般来说,解决问题应尽量依照__进行。

质量工程师培训教材课件

质量工程师培训教材课件

第二章: 供应商质量控制与顾客关系管理
1、供应商选择 2.顾客满意
第二章: 供应商质量控制与顾客关系管理
1、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的重要性分类(对产品影响的重要度分3 类)
供应商调查和审核的主要内容 供应商选择的常用方法(6种) 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同阶段的控制重点) 供应商业绩评定法 供应商的动态管理(A、B、C.D类)
得分3,0,3,6,0,3,6,9,12,15,18,21,24,27,30
3.抽检特性OC曲线与抽样方案的两类风险
L(p)
L(p) N=1000
n=170
1.0
A Ac≠0的OC曲线
N=1000
0.5
n=100
Ac=1
N=1000 n=240
Ac=0
Ac=2
B
P(%) 3 6 9 12 15 18 21
P(%) 0.5 1 1.5 2 2.5 3 3.5
Ac=0, 1, 2有OC曲线
A: 生产方风险,本来质量好的批,有可能被判退的风险 B : 使用方风险,本来质量不好的批,有可能被判收的风险
A.B要想同时减小,唯一的方法是增大样本量,但这种势必提 高了检验成本,所以抽样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双方承担的风 险和经济的平衡
均值, 方差, 与标准差的计算公式要记住
正态分布
N(μ, σ2)
56 35
27
11
n
均值: μ=1/n ∑Xi i
33
25 标准差: σ =
13
1 n-1
n

i
(Xi-X)2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至至至至至至至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2024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4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4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多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意味着()。

A. 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合格B. 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Cp大于1C. 产品输出特性值大部分都落在控制图的控制限内D. 过程中只存在偶然因素E. 控制图上没有点出界和异常排列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小批量试制,在产品验收时由于检验成本过高,使用了抽样检验,在选择抽样方案时,正确的做法是()。

A. 使用孤立批抽样标准GB/T 2828. 2的A模式B. 选择加严检验方案C. 选择以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抽样方案D. 优先选择生产方风险低的抽样方案3.(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汇集成检验批的有()。

A. 一名工人在同一冲床上生产的不同冲压件B. 从两个工厂同时采购的显示器C. 流水线上一个班次内生产的一种零件D. 一名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产的一种元器件E. 两台加工精度不同的设备生产的同一种零件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控制图是对()进行测定、记录、评估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

A. 质量体系运行B. 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执行情况C. 过程质量特性值D. 计量检测系统5.(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企业从供应商处长期采购某零件,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穗定,供货质量一直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供应商的控制和产品的验收方面的工作有:对供方质量控制和保证的重点应是()。

A. 对供方生产过程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B. 对产品批进行严格检验C. 利用检验保证产品质量D. 对供方产品实行免检验收6.(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QC小组活动的宗旨中,关键的一条是()。

A. 提高经济效益B. 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C. 提高文明生产程度D. 提高现场管理水平7.(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一般来说OC曲线可用来()。

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必修项目培训习题及参考答案——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必修项目培训习题及参考答案——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必修项目培训 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计过程控制、单项选择题1. 控制图的控制限可以用来(B )。

A.判断过程中心与技术要求中心是否发生偏移 C.判断过程产品是否合格 D.求2.在控制图中,a 又称为(B )的错误3. A.漏发警报 B.虚发警报 C. 错发警报D. 不发警报4. 若对检验费用咼的产品进行控制,最宜选取的控制图为(B )oX 控制图控制图控制图控制图5. 某厂加工手表齿轮轴,为控制其直径,应采用(B )oA. p 控制图X 控制图控制图 Dnp 控制图6. 统计控制状态是(D )0A.过程绝对平稳的状态B.没有偶然因素的状态C.未出现重大故障的状态D. 只存在偶然因素而不存在异常因素所造成的变异状态 6. 控制图是(C )。

A. —种用于控制成本的图B.根据上级下达指标设计的图C. 用于监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图D. 利用公差界限控制过程的图7. 下述控制图中采用两张控制图的是( C )。

A.计点值控制图B.计件值控制图C.计量值控制图D.计数值控制图8.在摩托车的喷漆工序,为了控制喷漆中的疵点,应采用(D )A.不合格品率p 控制图B.C.极差R 控制图D.9. 过程能力指数应该(B )进行计算。

A.收集一些令顾客满意的数据B.C.在生产过程无偶然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收集数据D. 随机收集数据B. 判断过程是否稳定 判断过程能力是否满足技术要均值X 控制图 不合格数np 控制图在统计控制状态下收集数据A. a不变,B减小B. a增大,B减小C. a减小,B减小D. a减小,B增大11.过程性能指数可以反映出系统当前的实际状态,而( D )进行计算B. A.要求在没有偶然因素的条件下 C.要求必须在稳态条件的条件下12. 当产品质量特性值分布的均值与公差中心重合时,A.不合格品率减小,过程能力指数增大大C.不合格品率增大,过程能力指数减小小13. 移动极差是(D )。

质量工程师中级讲义第四章-常规控制图的应用

质量工程师中级讲义第四章-常规控制图的应用

四常规控制图的应用单选5—7题,多选7-9题,综合分析1—2题。

考查方式以理解题和计算题为主。

总分值35-45分.总分170分。

一、统计过程控制概述1.掌握统计过程控制的含义 (重点) 2.了解统计过程控制的作用和特点(重点)二、控制图原理1.掌握控制图的基本原理(重点) 2.了解控制图的两种错误(难点)3.掌握常规的控制图分类。

(难点。

重点)三、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1.熟悉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的区别(难点) 2.掌握过程改进策略3.掌握控制图的判异准(重点)四、常规控制图的应用1.掌握x-r 图、x—s 图和p 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难点。

重点)2.了解x-rs 图、me-r 图、c 图和u 图的作图和应用。

(难点.重点)五、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1.熟悉过程能力的定义(重点) 2.了解过程性能指数的概念3.掌握过程能力指数c p 和cpk 的计算和评价(难点.重点)六、过程控制的实施1.熟悉过程控制的基本概(重点) 2.掌握过程分析的基本步骤(难点)3.熟悉过程管理点的要求@#4。

1统计过程控制概述4。

1统计过程控制概述统计过程控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过程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二是过程能力是否充足.前者可利用控制图这种统计工具进行测定,后者可通过过程能力分析来实现。

统计过程控制理论是从制造业中的加工过程开始的,但是目前其应用已扩展到各种过程,如设计过程、管理过程、服务过程等。

学习目标要求(含4。

1;4。

2;4.3;)1、掌握统计过程的含义2、了解统计过程的作用和特点(一)过程控制p991、概念.过程控制是指为实现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过程管理活动。

目的在地为生产合格产品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2、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1)过程分析,建立控制标准。

分析影响过程质量的主导因素,找出最佳水平,实现标准化.确定关键过程,建立控制点(管理点),制定控制文件。

2023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3

2023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3

2023年质量工程师(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多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在统计过程控制中,异常因素的特点有()。

[2008年真题]A. 异常因素不是过程固有的B. 异常因素是偶然因素C. 异常因素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D. 异常因素对过程输出的影响大E. 异常因素对过程输出的影响小正确答案:C,D,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建立在帕累托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区分最重要的项目和较次要的项目,以便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改进效果的工具是()。

A. 因果图B. 排列图C. 直方图D. 控制图正确答案:B,3.(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关于正态分布N(μ,σ2)参数的说法,正确的有()。

A. σ2是方差B. σ2越小,分布越集中C. σ表示分布的位置特征D. σ2越大,分布越集中E. μ与σ2同量纲正确答案:A,B,4.(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某企业生产一种电子元器件,生产线上产品不合格品率约为20%,而顾客要求成品供货合格品率必须在99. 9%以上。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分别对零件和半成品进行全数检验,挑选合格品投入下道工序,并在此基础上对成品采用了 GB/T 2828. 1进行出厂检验,并对拒收批次进行全数筛选。

据此可以分析出:此时企业必须采用的根本措施是()。

A. 应用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进行检验B. 继续增加检验队伍,保证出厂质量C. 增加检验频次,加大检验力度D. 提高过程质量,降低不合格品率正确答案:D,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在使用GB/T2828.1的转移规则时,应注意由正常检验转为加严检验是→ ←的,由正常检验转为放宽检验是→ ←的。

()A. 强制;强制B. 强制;非强制C. 非强制;强制D. 非强制;非强制正确答案:B,6.(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关于质量改进“拟定对策并实施”阶段主要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质量管理基础-第6章 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基础-第6章 统计过程控制

第六章统计过程控制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1.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统计过程控制(Stas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简称SPC)是为了贯彻预防原则,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产品与服务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种技术。

SPC中的主要工具是控制图。

因此,要想推行SPC必须对控制图有一定深入的了解,否则就不可能通过SPC取得真正的实效。

对于来自现场的助理质量工程师而言,主要要求他们当好质量工程师的助手:(1)在现场能够较熟练地建立控制图;(2)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控制图能够初步加以使用和判断;(3)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措施。

大量实践证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单纯了解控制图理论公式的推导是行不通的,主要是需要掌握控制图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概念,懂得各项操作的作用及其物理意义,并伴随以必要的练习与实践方能奏效。

1.2统计过程控制的作用(1)要想搞好质量管理首先应该明确下列两点:①贯彻预防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与精髓。

②质量管理学科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对于质量管理所提出的原则、方针、目标都要科学措施与科学方法来保证他们的实现。

这体现了质量管理学科的科学性。

为了保证预防原则的实现,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究质量的课题组,一为过程控制组,学术领导人为休哈特;另一为产品控制组,学术领导人为道奇。

其后,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控制过程的具体工具——控制图。

道奇与罗米格则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和抽样检验表。

这两个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在他们之后,虽然有数以千记的论文出现,但至今仍未能脱其左右。

休哈特与道奇是统计质量控制(SQC)奠基人。

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这标志着统计过程控制时代的开始。

(2)“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早在1994年的美国质量管理年会上即提出此论断,若干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统计过程控制(复习题)1.下述中适合使用常规控制图的是( ).A.提高车间生产能力B.检测不合格品或不合格批C.消除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因素D.监控并预警工序中存在的变异2.控制图的描点员按规定时间在短期内抽取4件产品组成一个子组进行检测,并将测得的每个产品的特性值在X图上描了4个点,发现其中有1个点出界. 则( ).A.查找出界原因,并尽快消除异常B.剔除出界的点,继续描点C.不能作出判断,作图不正确D.生产过程出现异常,必须停产3.用20个样本绘制X—R控制图,每个样本(子组)样本量5, 已计算得X=33.6, R=6.2, A2=0.577, D4=2.115, D3=0. 今在加工过程中采集了一个样本,观测值为38, 43, 37, 36, 25. 则该样本的( )在控制限内.A.均值和极差都B.极差C.极差不D.均值不4.合理子组原则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集一个子组的样品,主要因为( ).A.尽快计算不合格品率B.尽量缩小组内差异C.希望节省取样时间D.尽快绘制出控制图5.常规控制图的理论基础是( ).A.小概率原理B.试验设计C.指数分布的性质D.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E.正态分布的性质6.常规控制图适用于( )的控制.A.批量为25的一批产品的生产B.成批连续生产零件C.车间大批量生产零件D.连续生产流程性材料7.一生产企业要利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下述中正确的做法是( ).A.选择欲控指标B.收集数据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判断过程是否稳定C.根据欲控质量特性的数据,选取控制图D.确定子组数目和抽取子组的时间间隔及其抽取方式E.按生产顺序从加工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子组绘制控制图8.用均值作控制图监控生产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多数质量特性值为计量值数据B.可以扩大控制限的范围C.均值可以使部分偶然因素相抵消,从而缩小上、下控制限的距离D.可以判断产品质量特性的平均值是否合格E.提高对异常波动监控的灵敏度9.过程能力指数C pk的公式是( ).A.(UCL-μ)/3σB.(T U-μ)/3σC.(T L-μ)/3σD.(μ-T L)/3σE.(1-k)T/3R10.在何种情形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A.人员和设备均变动B.改变工艺参数或采用新工艺C.环境改变D.更换供应商或更换原材料、零部件E.点子出界11.选择常规控制图依据的主要因素是( ).A.工艺方法B.设备C.控制关键指标的个数D.使用方便E.控制对象的数据性质12.从工程上提高C p的途径有( ).A.减小σB.增大UCLC.由技术决定是否适当加大公差D.减小LCLE.减小偏离度k13.当所考察的质量特性为某企业月工伤事故数时.应选用( )控制图.A.p图B.u图C.X—R图D.X—s图14.合理子组原则包含的内容有( ).A.组内差异由异因(可查明因素)造成B.组间差异主要由偶因(偶然因素)造成C.组内差异既由偶因也由异因造成D.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15.控制图中控制限的作用有(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A.区分合格与不合格B.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C.点子落在控制限内,判断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D.点子落在控制限外,判断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16.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则( ).A.表示过程稳定,可预测B.点子无趋势和其他模式C.点子在控制限内随机分布D.过程中存在可查明原因17.某生物制药厂半成品指标的检验时间很长,对它的控制宜采用( ).A.均值—极差控制图B.不合格品率控制图C.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D.不合格品数控制图18.在过程不变的情况下,若控制图中上、下控制限的间隔距离增加, 则( ).A.α减小,β增大B.α增大,β减小C.α增大,β增大D.α减小,β减小19.过程保持在统计控制状态下的好处是( ).A.能及时发现异常因素的影响B.可以使过程能力保持相对稳定C.能将产品的质量特性值保持在公差范围内D.可以使过程的变异保持相对稳定20.若人员和设备已固定,在( )的情况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A.现有控制图已经使用很长时间B.工艺参数改变C.环境改变D.上级下达更高指标E.更换了供应商21.在分析控制图阶段,利用X—R图对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输出的质量特性值X服从N(210.5, 1.12). 质量改进小组为进一步改进质量,从明确分析用控制图的主要作用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地改进质量,具体如下:(1)分析用控制图阶段主要分析( ).A.是否需要继续抽取样本(子组)B.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C.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是否要扩大规范限(2)若过程的规范上、下限为210±3mm, 则C p=( ).A.0.91B.0.99C.1.33D.0.67(3)若将该过程的标准差1.1减小为0.7, 则新的C p=( ).A.1.67B.1.49C.1.43D.1.30(4)(新的)偏移度k=( ).A.3/8B.2/9C.1/6D.0(5)新的C pk=( ).A.1.40B.1.33C.1.25D.1.19(6)若经过调整,过程中心μ已从210.5mm与规范中心M=210mm重合, 则这时C pk=( ).A.1.43B.1.53C.1.67D.1.80(7)下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此时过程处于技术控制状态B.此时过程尚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C.此时过程可运用控制图进行控制D.此时过程能力仍不足22.某种钢管内径X的规格为210±5mm,生产过程稳定,X服从正态分布N(210, 2.492).(1)过程能力指数C p=( ).A.0.38B.0.61C.0.67D.1.03(2)过程的不合格品率p=( ).A.0.3237B.0.0455C.0.027D.0.00058(3)若过程中心发生偏移,过程中心移至212,但标准差仍为2.49,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 pk=( ).A.0.40B.0.76C.1.08D.0.98(4)经技术革新,使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且标准差降为1.25,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 pk=( ).A.1.33B.1.77C.1.22D.1.48(5)经过质量改进和技术革新后, 过程的不合格品率为(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A.0.063B.0.0063C.0.00063D.0.00006323.某生产车间对轴的外径进行控制,规范限为T U=54mm, T L=46mm, 25个子组,子组样本量为5,计算得X=50.5mm, s=2.5mm, A2=0.577, A3=1.427, B4=2.809, D4=2.115, B3=0, D3=0, C4=0.94, d2=0.4299. 则:(1)X图的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A.54.07, 46.93B.50.92, 48.80C.51.94, 49.06D.53.01, 50.55(2)过程能力为( ). A.15.96 B.15 C.31.92 D.12(3) s图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 A.5.22, 0 B.3.58, 0 C.1.44, 0 D.5.56, 0(4)过程能力指数C pk=( ). A.0.64 B.0.30 C.0.40 D.0.44(5)若收集了3组数据,其平均值分别为51.24, 47.32, 46.93, 则( ).A.可以认为点子在界内随机排列B.点子出界, 判异C.点子在界内非随机排列D.点子均在界内,但无法判断其随机性24.假定电阻合格下限为95Ω, 合格上限为105Ω.(1)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0Ω,标准差2Ω的正态总体.Φ(x)为N(0, 1)的分布函数.则合格品率为( ).A.2Φ(2.5)-1B.2Φ(2.5)C.Φ(2.5)D.Φ(2.5)+Φ(-2.5)(2)过程能力指数C p=( ). A.3/5 B.6/5 C.5/6 D.5/3(3)假定电阻合格上、下限不变,另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1Ω,标准差1Ω的正态总体. 则C pk=( ).A.4/3B.2/3C.1D.2.33(4)在此状态下说明技术管理能力( ). A.较勉强 B.很差 C.过高 D.很好25.某企业有4个车间,第一车间是手工生产,工艺复杂,属于单件生产车间; 第二车间生产品种相对稳定,但产品质量波动较大,主要因为设备精度达不到要求,企业又无法对设备精度进行改进; 第三车间产量大,生产相对稳定; 第四车间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质量较为均匀,但检测所需时间长.有关此案例的分析如下:(1)适宜使用常规控制图的车间是( ).A.第一车间B.第二车间C.第三车间D.第四车间(2)若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更适宜在( )使用.A.第一车间B.第二车间C.第三车间D.第四车间(3)在此车间利用均值—极差控制图对过程进行监控,在确定控制的质量指标时更适宜选择( ).A.对成本影响较大的性能指标B.技术要求高的质量性能指标C.不重要的质量性能指标D.工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质量性能指标(4)在抽样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 ).A.取得的子组数目应在25组以上B.抽取产品越少越好C.过程稳定时可以多抽取样本D.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子组观测值(5)若绘制的控制图,发现有点子出界, 应( ).A.立即停止生产B.立即查找点子出界的原因C.立即重新绘制控制图D.延长控制界线,将分析用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26.在解释C p和C pk的关系时,正确的表述是( ).A.规格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时,C p=C pkB.C pk总是大于或等于C pC.C p和C pk之间没有关系D.C pk总是小于C p27.在X图上,如果连续5个点中,有4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则可能的原因是( ).A.μ变大B.μ变小C.σ变大D.σ变小E.μ和σ不变28.X—R s控制图与X—s控制图相比,下述论断正确的是(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A.R s图计算简单B.R s图计算复杂C.用R s估计σ的效率较高D.用R s估计σ的效率较低E.X图比X图反应过程波动更灵敏29.p控制图的n=25,UCL=0.28,Cl=0.10,LCL=—. 若n改为100, 则( ).A.UCL=0.19B.UCL=0.145C.UCL=—D.LCL=0.01E.CL=0.00130.轴的直径为2.0±0.01mm, 用X—R图对其直径进行监控,子组大小为5,下列情况中显示过程异常的是( ). A.有一根轴直径大于2.01 B.有一根轴直径小于1.99C.有一子组的均值大于上控制限D.有一子组均值小于公差下限E.控制图上有7个点子连续递增31.下列数据中可以绘制控制图的是( ). A.连续加工过程的巡检数据B.连续加工过程的批验收记录C.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批验收记录D.从某个检验批中抽取100件产品的检验记录E.某个供应商的各类需部件的特性数据3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其他计量控制图相比,( ).A.均值—标准差图更适用于抽样困难、检验成本大的场合B.标准差图更准确地反映过程波动的变化C.当子组大小大于10时不适于使用标准差控制图D.均值图分析过程中心的波动较单值图更灵敏E.均值—极差图的子组大小应大于均值—标准差图的子组大小33.下列异常现象中可能是由于数据分层不够造成的是( ).A.一点落在A区以外B.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C.连续14点相邻点上下交替D.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但无一在C区E.连续15点落在C区内34.设一个电子产品由17个同等复杂且同等重要的部件串联组成,如果该电子产品的C p要求达到0.67, 则 ;(1)要求产品不合格品率p不能大于( ). A.4.6% B.2.3% C.0.27% D.1.35%(2)当对此要求选用抽样方案时,选用的AQL(%)为( ). A.4.0 B.6.5 C.0.4 D.0.65(3)部件的不合格品率p要求不高于( ). A.4.6% B.2.3% C.0.27% D.1.35%(4)当对部件的质量要求选用抽样方案时,选用的AQL(%)为( ).A.0.040B.0.065C.0.25D.0.004035.企业欲用控制图对某零件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1)确定控制图的使用场合和控制对象,须分析( ).A.产品的质量特性和重要程度B.各工序的加工特点和对关键特性的影响程度C.工序的质量状况和加工的规律性D.绘制控制图的人员(2)选择控制图,应考虑( ).A.质量特性数据的性质B.控制图保管的方便性C.控制图的检出力D.检验的成本和取样的难易程度(3)如果选择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那么,子组大小最好为( ).A.4~5B.10以上C.1D.越多越好(4)在抽取子组时应做到( ).A.过程稳定性好,子组间间隔可以扩大B.过程稳定性差,子组内产品的抽取间隔加大C.子组内产品抽取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D.子组内产品抽取间隔与子组间间隔尽可能相同(5)在均值图上应使用( )打点.A.每个产品的测量值B.子组均值C.子组标准差D.子组极差36.加工一种轴承, 其规格为10±0.08mm. 要求C pk≥1. 收集25组数据绘制分析用控制图, 未显示异常.计算得到: μ≈10.04mm, σ≈0.02mm.(1)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B.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处于技术控制状态----------------------------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C.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2)比较经济的改进措施为( ). A.同时调整μ,σ B.调整μ C.调整σ D.μ和σ都无需调整(3)如果只调整μ, 则μ调整为( ),即可满足要求.A.10.00B.10.01C.10.02D.10.03(4)如果只调整σ, 则σ调整为( ),即可满足要求.A.0.010B.0.0133C.0.0150D.0.016737.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意味着( ).A.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合格B.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C p大于1C .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份都落在控制图的控制限内D.过程中只存在偶然因素E.控制图上没有点出界和异常排列38.若控制图中有一点出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过程可能存在异常因素B.过程存在偶然因素C.过程可能不稳定D.过程没有异常E.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39.要求子组大小相同的计数控制图是( ).A.p图B.np图C.单值—移动极差图D.u图E.c图40.利用过程能力指数可以( ).A.实时监控过程随时间的波动状况B.计算过程的不合格品率C.分析不稳定过程的加工质量D.衡量稳定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E.分析过程的异常因素41.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更适用于( ).A.产品均匀的场合B.大批量且需对过程变化作出灵敏判断的场合C.需要取得信息多,判断准确的场合D.检验成本较大,检验时间较长的过程E.控制对象为计数值的情况42.检验员用一次抽样方案(80, 0)对连续产品批进行验收,并记录了样本中不合格项和不合格品数,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绘制( ).A.np图和p图B.单值—移动极差图C.均值—极差图D.c图和u图E.排列图43.下列现象中判定过程异常的是( ).A.一点落在A区以外B.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C.连续15点相邻点上下交替D.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E.连续14点落在C区内44.利用均值—极差图控制过程,得到X=65,R=2.0,查表得A2=0.577,D4=2.115,D3=0. 从现场采集一组数据,X=67.1,R=5.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 .X在控制限内 B.X在控制限外C. R在控制限内D. R在控制限外E.无法判断45.计量控制图与p图相比,下述叙述正确的有( ).A.计量控制图子组大小要求较大B.计量控制图子组大小要求较小C.p图更为灵敏D.计量控制图对测量器具的精度要求较高E.计量控制图对测量器具的精度要求较低46.在统计过程控制中,偶然因素的特点是( ).A.过程固有的B.非过程固有的C.始终存在的D.对质量影响大E.可以通过质量改进完全除去47.加工一种轴承,其规格为10±0.08mm,要求过程能力指数C pk≥1. 收集25组数据绘制分析用控制图,未显示异常. 计算得到: μ≈10.04mm, σ≈0.02mm.(1).C p为( ). A.2/3 B.4/3 C.1 D.1.5(2)C pk为( ). A.2/3 B.4/3 C.1 D.1.5(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判断过程( ).A.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B.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处于技术控制状态C.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48.依技术标准,某工艺环节的水份含量为20~22(%). 该厂采用均值—标准差(X—s)控制图对水份含量进行控制.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计算得X=21.12, s=0.25,子组大小为5,查表得B4=2.089,A3=1.427.(1)关于对技术标准的以下解释,正确的有( ).A.公差上限为22B.公差为21C.公差下限为0D.公差下限为20(2) s图的上控制限为( ). A.5.28 B.0.357 C.0.522 D.0.250(3)X图的下控制限为( ). A.21.642 B.21.477 C.20.763 D.20.598 (完)----------------------------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质量统计控制考试试题卷二

质量统计控制考试试题卷二

(二)多选题1、当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

4分A、才能进行短期过程能力分析B、过程输出特性值总是在一定地范围内波动C、过程输出是可预测地D、过程中存在特殊因素地影响E、控制图上没有呈现出失控状态答案:ABCE2、下列关于控制图的控制限的描述中,正确地有()。

4分A、对于同样地样本数据,选择不同类型地控制图,得到地控制限也不同B、控制用控制图地控制限一旦确定,就不能变更C、收集地样本子组数越多,计算得到地控制限估计得越准确D、分析用控制图地控制限与图上样本点地数值无关E、控制用控制图地控制限是由分析用控制图地控制限转化而来的答案:ACE3、在()情况下,控制图需重新制定。

4分A、点子出界B、环境改变C、改变工艺参数或采用新工艺D、人员和设备变动E、更换原材料、零部件或更换供应商答案:BCDE4、使用p控制图,若样本量n=100,样本平均不合格品率p=10%,则控制限为()。

4分A、UCL=0.19B、CL=0.10C、LCL=0.01D、UCL=0.25E、LCL=0.19答案:ABC5、以下属于统计过程控制特点的是()。

4分A、贯彻预防原则B、无不合格品C、应用统计方法D、生产过程无波动答案:AC6、下述控制图中采用一张控制图的有()。

4分A、计点值控制图B、计件值控制图C、计量值控制图D、分析用控制图E、控制用控制图答案:AB7、关于控制图,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4分A、控制图有中心线CL和上下控制限UCL/LCLB、控制图上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点C、可用规格限USL/LSL替代控制限UCL/LCLD、上下控制限UCL/LCL是区分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的界限E、可用控制图识别不合格品答案:ABD8、六西格玛改进DMAIC方法,在“C”阶段经常使用的工具有( )。

4分A、防错法B、标准作业程序C、控制图D、假设检验E、因果图答案:ABC9、常规控制图的排列不随机,常用判异准则有()。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中级)》名师讲义(统计过程控制 下)【圣才出品】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中级)》名师讲义(统计过程控制 下)【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中级)》名师讲义 第四章 统计过程控制 下
第四节 常规控制图的做法及其应用 一、各类常规控制图的使用场合 (1) X R控制图 对于计量数据而言,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它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 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X 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均值的变化,R 控制图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分散或 变异情况的变化,而 X R控制图则将二者联合运用,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变化。
【例题 4.4.2】某公司每天都从当天生产的过程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检验其不合格品 数。过去一个月中每天抽取的样本量(子组大小)为 150,240,…,360。为控制产品的 不合格品率,应采用( )。[2007 年真题]
A. X R控制图 B.np 控制图 C.p 控制图 D.c 控制图 【答案】C 【解析】p 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率或合格品率等计数质量指标的场合,如控 制不合格品率、交货延迟率、缺勤率,差错率等。
(2) X s 控制图
与 X R图相似,只是用标准差 s 代替 R 图。极差计算简便,故 R 图得到广泛应用,但 当样本量 n>10 时,应用极差估计总体标准差σ的效率减低,需要应用 s 图来代替 R 图。
(3) Me-R 控制图
与 X R图相似,只是用中位数 Me 图代替均值 X 图。由于中位数的确定比均值更简单, 所以多用于现场需要把测定数据直接记入控制图进行控制的场合。
【例题 4.4.3】欲利用控制图监控铸件上的砂眼数,适宜采用的控制图为( )。[2010 年真题]
A. X R图 B.p 图 C.c 图 D.X-RS 图 【答案】C 【解析】c 控制图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的长度,一定的面积或任何一定 的单位中所出现的不合格数目。如布匹上的疵点数、铸件上的砂眼数、机器设备的不合格数 或故障次数、电子设备的焊接不良数、传票的误记数、每页印刷错误数和差错次数等等。

注册质量工程师教案(初级,第七章,统计过程控制)

注册质量工程师教案(初级,第七章,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波动理论


偶因是过程固有的,始终存在,对质量 的影响微小,但难以除去,例如机床开 动时的轻微振动等。异因则非过程固有, 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对质量影响大, 但不难除去,例如车刀磨损等。 偶因引起质量的偶然波动,异因引起质 量的异常波动。
19
10:34
质量波动理论



偶然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对质量的影 响一般不大。 异常波动则不然,它对质量的影响大, 且可以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消除, 故在过程中异常波动及造成异常波动的 异因是我们注意的对象。 一旦发生异常波动,就应该尽快找出原 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10:34
17
㈢、控制图原理的第二种解释


1、质量波动理论 影响质量的原因(因素)可分为 5M1E (人 员、设备、原材料、工艺方法、测量和 环境)。 但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大小来分,又可 分为偶然因素(简称偶因)与异常因素(简 称异因,在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中 称为可查明原因)两类。
18
10:34
10
10:34

样 本 统 计 量 数 值
控制图示例

● ● ●
UCL


CL
● ●
● LCL
11
时间或样本号
10:34
二、控制图的重要性


⑴控制图是贯彻预防原则的SPC的重要工 具; ⑵国外企业的应用; ⑶大企业的应用。
10:34
12
三、控制图 的形成及控制图原理解释


将通常的正态分布图转个方向,使自变量 增加的方向垂直向上,并将μ、μ+3σ、 μ3σ 分别标为CL、UCL和LCL,这样就得 到了一张控制图。 图中: UCL——上控制限; LCL——下控制限; CL——中心线。

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常规控制图的实质是()。

A.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B.判断是否属于小概率事件C.区分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的显示图D.控制产品质量正确答案:C解析:偶因引起质量的偶然波动,异因引起质量的异常波动。

将质量波动区分为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两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待策略。

控制图上的控制界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休哈特控制图即常规控制图的实质是区分偶然与异常两类因素的显示图。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2.控制图的作用是()。

A.及时告警B.起到贯彻预防作用C.处理生产中的问题D.消除不合格品正确答案:A解析:控制图是贯彻预防性原则的SPC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直接控制与诊断过程,是质量管理七个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图的作用是及时告警。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3.SPC是以()作为基准的。

A.控制图B.统计控制状态C.全稳生产线D.产品质量标准正确答案:B解析: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基准是统计控制状态,又称稳态。

指过程中只有偶因而无异因产生的变异的状态。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4.全稳生产线是指()。

A.一道工序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B.某几道工序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C.有十道以上的工序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D.道道工序都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正确答案:D解析:一道工序达到统计控制状态称为稳定工序,道道工序都达到统计控制状态称为全稳生产线。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5.3σ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个公式?()A.UCL=μ+3σB.CL=μC.LCL=μ一3σD.VCL=μ+3σ正确答案:D解析:在控制图上,休哈特提出上控制限UCL、下控制限LCL与中心线的距离为3σ时是较好的。

根据3σ原则中心线与上、下控制限的公式分别为:UCL=μ+3σ;CL=μ;LCL=μ一3σ。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统计过程控制(复习题)1.下述中适合使用常规控制图的是( ).A.提高车间生产能力B.检测不合格品或不合格批C.消除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因素D.监控并预警工序中存在的变异2.控制图的描点员按规定时间在短期内抽取4件产品组成一个子组进行检测,并将测得的每个产品的特性值在X图上描了4个点,发现其中有1个点出界. 则( ).A.查找出界原因,并尽快消除异常B.剔除出界的点,继续描点C.不能作出判断,作图不正确D.生产过程出现异常,必须停产3.用20个样本绘制X—R控制图,每个样本(子组)样本量5, 已计算得X=33.6, R=6.2, A2=0.577, D4=2.115, D3=0. 今在加工过程中采集了一个样本,观测值为38, 43, 37, 36, 25. 则该样本的( )在控制限内.A.均值和极差都B.极差C.极差不D.均值不4.合理子组原则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集一个子组的样品,主要因为( ).A.尽快计算不合格品率B.尽量缩小组内差异C.希望节省取样时间D.尽快绘制出控制图5.常规控制图的理论基础是( ).A.小概率原理B.试验设计C.指数分布的性质D.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E.正态分布的性质6.常规控制图适用于( )的控制.A.批量为25的一批产品的生产B.成批连续生产零件C.车间大批量生产零件D.连续生产流程性材料7.一生产企业要利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下述中正确的做法是( ).A.选择欲控指标B.收集数据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判断过程是否稳定C.根据欲控质量特性的数据,选取控制图D.确定子组数目和抽取子组的时间间隔及其抽取方式E.按生产顺序从加工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子组绘制控制图8.用均值作控制图监控生产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多数质量特性值为计量值数据B.可以扩大控制限的范围C.均值可以使部分偶然因素相抵消,从而缩小上、下控制限的距离D.可以判断产品质量特性的平均值是否合格E.提高对异常波动监控的灵敏度9.过程能力指数C pk的公式是( ).A.(UCL-μ)/3σB.(T U-μ)/3σC.(T L-μ)/3σD.(μ-T L)/3σE.(1-k)T/3R10.在何种情形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A.人员和设备均变动B.改变工艺参数或采用新工艺C.环境改变D.更换供应商或更换原材料、零部件E.点子出界11.选择常规控制图依据的主要因素是( ).A.工艺方法B.设备C.控制关键指标的个数D.使用方便E.控制对象的数据性质12.从工程上提高C p的途径有( ).A.减小σB.增大UCLC.由技术决定是否适当加大公差D.减小LCLE.减小偏离度k13.当所考察的质量特性为某企业月工伤事故数时.应选用( )控制图.A.p图B.u图C.X—R图D.X—s图14.合理子组原则包含的内容有( ).A.组内差异由异因(可查明因素)造成B.组间差异主要由偶因(偶然因素)造成C.组内差异既由偶因也由异因造成D.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15.控制图中控制限的作用有( ).A.区分合格与不合格B.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C.点子落在控制限内,判断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D.点子落在控制限外,判断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16.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则( ).A.表示过程稳定,可预测B.点子无趋势和其他模式C.点子在控制限内随机分布D.过程中存在可查明原因17.某生物制药厂半成品指标的检验时间很长,对它的控制宜采用( ).A.均值—极差控制图B.不合格品率控制图C.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D.不合格品数控制图18.在过程不变的情况下,若控制图中上、下控制限的间隔距离增加, 则( ).A.α减小,β增大B.α增大,β减小C.α增大,β增大D.α减小,β减小19.过程保持在统计控制状态下的好处是( ).A.能及时发现异常因素的影响B.可以使过程能力保持相对稳定C.能将产品的质量特性值保持在公差范围内D.可以使过程的变异保持相对稳定20.若人员和设备已固定,在( )的情况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A.现有控制图已经使用很长时间B.工艺参数改变C.环境改变D.上级下达更高指标E.更换了供应商21.在分析控制图阶段,利用X—R图对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输出的质量特性值X服从N(210.5, 1.12). 质量改进小组为进一步改进质量,从明确分析用控制图的主要作用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地改进质量,具体如下:(1)分析用控制图阶段主要分析( ).A.是否需要继续抽取样本(子组)B.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C.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是否要扩大规范限(2)若过程的规范上、下限为210±3mm, 则C p=( ).A.0.91B.0.99C.1.33D.0.67(3)若将该过程的标准差1.1减小为0.7, 则新的C p=( ).A.1.67B.1.49C.1.43D.1.30(4)(新的)偏移度k=( ).A.3/8B.2/9C.1/6D.0(5)新的C pk=( ).A.1.40B.1.33C.1.25D.1.19(6)若经过调整,过程中心μ已从210.5mm与规范中心M=210mm重合, 则这时C pk=( ).A.1.43B.1.53C.1.67D.1.80(7)下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此时过程处于技术控制状态B.此时过程尚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C.此时过程可运用控制图进行控制D.此时过程能力仍不足22.某种钢管内径X的规格为210±5mm,生产过程稳定,X服从正态分布N(210, 2.492).(1)过程能力指数C p=( ).A.0.38B.0.61C.0.67D.1.03(2)过程的不合格品率p=( ).A.0.3237B.0.0455C.0.027D.0.00058(3)若过程中心发生偏移,过程中心移至212,但标准差仍为2.49,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 pk=( ).A.0.40B.0.76C.1.08D.0.98(4)经技术革新,使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且标准差降为1.25,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 pk=( ).A.1.33B.1.77C.1.22D.1.48(5)经过质量改进和技术革新后, 过程的不合格品率为( ).A.0.063B.0.0063C.0.00063D.0.00006323.某生产车间对轴的外径进行控制,规范限为T U=54mm, T L=46mm, 25个子组,子组样本量为5,计算得X=50.5mm, s=2.5mm, A=0.577, A3=1.427, B4=2.809, D4=2.115, B3=0, D3=0, C4=0.94, d2=0.4299. 则:2(1)X图的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A.54.07, 46.93B.50.92, 48.80C.51.94, 49.06D.53.01, 50.55(2)过程能力为( ). A.15.96 B.15 C.31.92 D.12(3) s图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 A.5.22, 0 B.3.58, 0 C.1.44, 0 D.5.56, 0(4)过程能力指数C pk=( ). A.0.64 B.0.30 C.0.40 D.0.44(5)若收集了3组数据,其平均值分别为51.24, 47.32, 46.93, 则( ).A.可以认为点子在界内随机排列B.点子出界, 判异C.点子在界内非随机排列D.点子均在界内,但无法判断其随机性24.假定电阻合格下限为95Ω, 合格上限为105Ω.(1)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0Ω,标准差2Ω的正态总体.Φ(x)为N(0, 1)的分布函数.则合格品率为( ).A.2Φ(2.5)-1B.2Φ(2.5)C.Φ(2.5)D.Φ(2.5)+Φ(-2.5)(2)过程能力指数C p=( ). A.3/5 B.6/5 C.5/6 D.5/3(3)假定电阻合格上、下限不变,另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1Ω,标准差1Ω的正态总体. 则C pk=( ).A.4/3B.2/3C.1D.2.33(4)在此状态下说明技术管理能力( ). A.较勉强 B.很差 C.过高 D.很好25.某企业有4个车间,第一车间是手工生产,工艺复杂,属于单件生产车间; 第二车间生产品种相对稳定,但产品质量波动较大,主要因为设备精度达不到要求,企业又无法对设备精度进行改进; 第三车间产量大,生产相对稳定; 第四车间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质量较为均匀,但检测所需时间长.有关此案例的分析如下:(1)适宜使用常规控制图的车间是( ).A.第一车间B.第二车间C.第三车间D.第四车间(2)若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更适宜在( )使用.A.第一车间B.第二车间C.第三车间D.第四车间(3)在此车间利用均值—极差控制图对过程进行监控,在确定控制的质量指标时更适宜选择( ).A.对成本影响较大的性能指标B.技术要求高的质量性能指标C.不重要的质量性能指标D.工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质量性能指标(4)在抽样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 ).A.取得的子组数目应在25组以上B.抽取产品越少越好C.过程稳定时可以多抽取样本D.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子组观测值(5)若绘制的控制图,发现有点子出界, 应( ).A.立即停止生产B.立即查找点子出界的原因C.立即重新绘制控制图D.延长控制界线,将分析用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26.在解释C p和C pk的关系时,正确的表述是( ).A.规格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时,C p=C pkB.C pk总是大于或等于C pC.C p和C pk之间没有关系D.C pk总是小于C p27.在X图上,如果连续5个点中,有4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则可能的原因是( ).A.μ变大B.μ变小C.σ变大D.σ变小E.μ和σ不变28.X—R s控制图与X—s控制图相比,下述论断正确的是( ).A.R s图计算简单B.R s图计算复杂C.用R s估计σ的效率较高D.用R s估计σ的效率较低E.X图比X图反应过程波动更灵敏29.p控制图的n=25,UCL=0.28,Cl=0.10,LCL=—. 若n改为100, 则( ).A.UCL=0.19B.UCL=0.145C.UCL=—D.LCL=0.01E.CL=0.00130.轴的直径为2.0±0.01mm, 用X—R图对其直径进行监控,子组大小为5,下列情况中显示过程异常的是( ). A.有一根轴直径大于2.01 B.有一根轴直径小于1.99C.有一子组的均值大于上控制限D.有一子组均值小于公差下限E.控制图上有7个点子连续递增31.下列数据中可以绘制控制图的是( ). A.连续加工过程的巡检数据B.连续加工过程的批验收记录C.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批验收记录D.从某个检验批中抽取100件产品的检验记录E.某个供应商的各类需部件的特性数据3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其他计量控制图相比,( ).A.均值—标准差图更适用于抽样困难、检验成本大的场合B.标准差图更准确地反映过程波动的变化C.当子组大小大于10时不适于使用标准差控制图D.均值图分析过程中心的波动较单值图更灵敏E.均值—极差图的子组大小应大于均值—标准差图的子组大小33.下列异常现象中可能是由于数据分层不够造成的是( ).A.一点落在A区以外B.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C.连续14点相邻点上下交替D.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但无一在C区E.连续15点落在C区内34.设一个电子产品由17个同等复杂且同等重要的部件串联组成,如果该电子产品的C p要求达到0.67, 则;(1)要求产品不合格品率p不能大于( ). A.4.6% B.2.3% C.0.27% D.1.35%(2)当对此要求选用抽样方案时,选用的AQL(%)为( ). A.4.0 B.6.5 C.0.4 D.0.65(3)部件的不合格品率p要求不高于( ). A.4.6% B.2.3% C.0.27% D.1.35%(4)当对部件的质量要求选用抽样方案时,选用的AQL(%)为( ).A.0.040B.0.065C.0.25D.0.004035.企业欲用控制图对某零件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1)确定控制图的使用场合和控制对象,须分析( ).A.产品的质量特性和重要程度B.各工序的加工特点和对关键特性的影响程度C.工序的质量状况和加工的规律性D.绘制控制图的人员(2)选择控制图,应考虑( ).A.质量特性数据的性质B.控制图保管的方便性C.控制图的检出力D.检验的成本和取样的难易程度(3)如果选择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那么,子组大小最好为( ).A.4~5B.10以上C.1D.越多越好(4)在抽取子组时应做到( ).A.过程稳定性好,子组间间隔可以扩大B.过程稳定性差,子组内产品的抽取间隔加大C.子组内产品抽取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D.子组内产品抽取间隔与子组间间隔尽可能相同(5)在均值图上应使用( )打点.A.每个产品的测量值B.子组均值C.子组标准差D.子组极差36.加工一种轴承, 其规格为10±0.08mm. 要求C pk≥1. 收集25组数据绘制分析用控制图, 未显示异常.计算得到: μ≈10.04mm, σ≈0.02mm.(1)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B.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处于技术控制状态C.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2)比较经济的改进措施为( ). A.同时调整μ,σ B.调整μ C.调整σ D.μ和σ都无需调整(3)如果只调整μ, 则μ调整为( ),即可满足要求.A.10.00B.10.01C.10.02D.10.03(4)如果只调整σ, 则σ调整为( ),即可满足要求.A.0.010B.0.0133C.0.0150D.0.016737.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意味着( ).A.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合格B.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C p大于1C .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份都落在控制图的控制限内D.过程中只存在偶然因素E.控制图上没有点出界和异常排列38.若控制图中有一点出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过程可能存在异常因素B.过程存在偶然因素C.过程可能不稳定D.过程没有异常E.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39.要求子组大小相同的计数控制图是( ).A.p图B.np图C.单值—移动极差图D.u图E.c图40.利用过程能力指数可以( ).A.实时监控过程随时间的波动状况B.计算过程的不合格品率C.分析不稳定过程的加工质量D.衡量稳定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E.分析过程的异常因素41.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更适用于( ).A.产品均匀的场合B.大批量且需对过程变化作出灵敏判断的场合C.需要取得信息多,判断准确的场合D.检验成本较大,检验时间较长的过程E.控制对象为计数值的情况42.检验员用一次抽样方案(80, 0)对连续产品批进行验收,并记录了样本中不合格项和不合格品数,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绘制( ).A.np图和p图B.单值—移动极差图C.均值—极差图D.c图和u图E.排列图43.下列现象中判定过程异常的是( ).A.一点落在A区以外B.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C.连续15点相邻点上下交替D.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E.连续14点落在C区内44.利用均值—极差图控制过程,得到X=65,R=2.0,查表得A2=0.577,D4=2.115,D3=0. 从现场采集一组数据, X=67.1,R=5.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 .X在控制限内 B.X在控制限外C. R在控制限内D. R在控制限外E.无法判断45.计量控制图与p图相比,下述叙述正确的有( ).A.计量控制图子组大小要求较大B.计量控制图子组大小要求较小C.p图更为灵敏D.计量控制图对测量器具的精度要求较高E.计量控制图对测量器具的精度要求较低46.在统计过程控制中,偶然因素的特点是( ).A.过程固有的B.非过程固有的C.始终存在的D.对质量影响大E.可以通过质量改进完全除去47.加工一种轴承,其规格为10±0.08mm,要求过程能力指数C pk≥1. 收集25组数据绘制分析用控制图,未显示异常. 计算得到: μ≈10.04mm, σ≈0.02mm.(1).C p为( ). A.2/3 B.4/3 C.1 D.1.5(2)C pk为( ). A.2/3 B.4/3 C.1 D.1.5(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判断过程( ).A.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B.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处于技术控制状态C.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处于技术控制状态D.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和技术控制状态48.依技术标准,某工艺环节的水份含量为20~22(%). 该厂采用均值—标准差(X—s)控制图对水份含量进行控制.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计算得X=21.12, s=0.25,子组大小为5,查表得B4=2.089,A3=1.427.(1)关于对技术标准的以下解释,正确的有( ).A.公差上限为22B.公差为21C.公差下限为0D.公差下限为20(2) s图的上控制限为( ). A.5.28 B.0.357 C.0.522 D.0.250(3)X图的下控制限为( ). A.21.642 B.21.477 C.20.763 D.20.598 (完)。

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过程控制)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控制过程的具体工具——控制图。

A.休哈特B.朱兰C.道奇D.罗米格正确答案:A解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究质量的课题组,一为过程控制组,学术领导人为休哈特;另一为产品控制组,学术领导人为道奇。

其后,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控制过程的具体工具——控制图;道奇与罗米格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和抽样检验表。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2.贯彻()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特点。

A.质量B.管理C.预防D.科学正确答案:C解析:统计质量控制(SPC)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工序)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的监控与评估,因而是一种预防性方法。

贯彻预防性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特点。

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统计质量控制也强调全员参加与团队精神,而不是只依靠少数质量管理人员。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3.1931年休哈特出版代表作(),标志着统计过程控制时代的开始。

A.《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B.《手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C.《农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D.《丝织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统计过程控制4.SPC中的主要工具是()。

A.随机性B.正态分布法C.概率分布理论D.控制图正确答案:D解析: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简称SPC)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产品与服务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是过程控制的一部分。

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控制过程的具体工具——控制图。

知识模块:统计过程控制5.统计过程诊断(SPD)是在()发展起来的。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正确答案:C解析:SPD不但具有早期SPC告警进行控制的功能,而且具有诊断功能,故SPD是现代SPC理论的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工程师练习题—统计过程控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 SPC的作用中没有( B )功能。

A、判断过程的异常B、进行诊断C、及时告警D、评估和监察2、统计控制状态下生产的好处中不包括( C )A、对产品的质量有完全的把握B、生产是最经济的C、管理的安排是最合理的D、在控制状态下,过程的变异最小3、全稳生产线是指( D )A、一道工序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B、某几道工序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C、有十道以上的工序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D、道道工序都达到控制状态的生产线4、 3σ的公式不是( D )A、UCL=μ+3σB、CL=μC、LCL=μ-3σD、DCL=μ+3σ5、某机器生产电子盘片,为控制其重量,应采用( B )A、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B、均值一极差-R控制图C、中位数一极差Me-R图D、不合格品数np控制图6、对过程能力指数Cp值1.33>Cp≥1.00的评价最适当的是( A )A、过程能力充足,但技术管理能力较勉强,应设法提高一级B、过程能力充分,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好,应继续维持C、过程能力不足,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差,应采取措施立即改善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7、控制图不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 A )A、描述B、测定C、记录D、评估8、已知某零件加工的过程能力指数Cp=1.67,Cpk=1.00,该过程的合格品率约为( C )A、99.99%B、99.73%C、99.86%D、0.27%9、在无偏条件下,双侧过程能力指数Cp的计算公式是( B )A、(UCL-LCL)/6δB、T/6δC、(1-K)T/6RD、(T-M)/3S其中,δ是总体标准差,S为样本标准差, R为平均样本极差,K为偏离度,T为公差范围,M为公差中心。

10、控制图中的第一类错误是指( A )A、生产正常,但点子偶然出界,判异B、过程异常,但点子排列未显示异常,判稳C、错误使用判稳准则D、选择控制图不当11、控制图是对( C )进行测定、记录、评估和监督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一种统计方法。

A、质量管理体系运行B、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执行情况C、过程质量特性值D、计量检测系统12、在~R图中,图的控制中心线CL为( B )A、B、C、D、13、采用“平均差错数”评定电话总机接线员工作质量,则适用的控制图为( C )。

A、 p图B、 np图C、u图D、 C图14、一批树脂漆规定其细度不超过60μm,实测平均值为57μm,标准差为1μm,则过程能力指数为( D )。

A、1.33B、1.67D、1.015、在牙膏厂灌膏工序,为了控制灌膏重量,可以采用( B )A、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B、均值-极差控制图C、不合格数c控制图D、单值-移动极差X-R s控制图E、不合格品数np控制图16、在啤酒厂检验啤酒的酒精含量,可以采用( D )A、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B、均值-极差控制图C、不合格数c控制图D、单值-移动极差X-R s控制图E、不合格品数np控制图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1、质量管理的工具有( A B D E )A、因果图B、直方图C、效果图D、控制图E、检查表2、控制图的控制对象为( A B D E )A、长度B、重量D、收率E、生产量3、过程能力决定于( B C D E )等质量因数。

A、公差B、人C、机D、料E、测4、无偏移情况的Cp表示( A C D )A、过程加工的一致性B、Cp越大,质量能力越弱C、“质量”能力D、Cp越大,质量能力越强E、过程加工的不统一5、质量管理人员应在质量管理中起到( A B C D )作用。

A、管理B、协调C、监督D、鉴定E、当好领导参谋6、过程改进策略包括( A B )两个环节。

A、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B、评价过程能力C、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异常状态D、判断过程的离散程度7、常规休哈特控制图中,真正起到作用的却有( A B C E )四种控制图。

A、控制图B、X-R s控制图C、np T控制图D、p控制图E、C T控制图8、选择控制图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 B C D )A、检出力大小B、抽样C、取出数据的难易D、是否经济E、是否容易作图9、当所控制对象只有不合格品时,可以采用( B D E )A、X控制图B、np控制图C、p控制图D、c控制图E、u控制图10、计量常规控制图包括( B C D )A、P控制图B、控制图C、X-Rs控制图D、控制图11、在p控制图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有(A B C )A、,n为样本量B、CL p= ,,m≥25C、至少,若更好D、12、作为分析用控制图,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 A B )A、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B、分析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C、计算过程的不合格品率D、计算过程的偏移系数13、在什么情况下,控制图需重新制定?( B C D E )A、点子出界B、环境改变C、人员和设备均变动D、改变工艺参数或采用新工艺E、更换供应商或更换原材料、零部件14、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特点是( A B C )。

A、强调统计分析B、强调预防为主C、强调全员参与D、强调全检15、在-R图中,图的控制上限UCL为( A C )。

A、B、C、D、16、为使控制图能够正确反映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应注意( A B C )。

A、合理确定取样间隔B、合理确定子样容量C、子样组数最好大于25D、剔除不明原因的异常数据17、-R图中,图的优点有( A B )。

A、适用范围广B、灵敏度高C、适用范围窄D、信息利用不充分18、-R图中,R图的缺点有( C D )。

A、适用范围广B、操作简便C、信息利用不充分D、灵敏度低19、在C p的计算公式中,标准差σ的估计式有( C D )A、B、C、D、20、当工序有偏离时,提高C pk的途径有( B C D )。

A、缩小公差B、减少偏离量C、降低离散度D、适当加大公差三、综合分析题[由单选和多选组成]1、某工厂为了提高其产品质量,决定采用SPC(1)统计过程控制(SPC)的贡献至少有( B D )A、诊断B、判断异常C、控制成本在一定范围D、告警(2)工厂管理者决定首先采用p控制图,请你简单地描述画图步骤( A B C D )A、预备数据的取得B、计算样品不合格品率C、计算p图的控制线D、将各个样本不合格率点描出来(3)控制图做好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有( A B C )A、控制图用于何处B、如何选择控制对象C、如何分析控制图D、如何与其他控制图相连接2、一批袋盐,平均重量为1000g,标准差为5g。

(1)袋盐重量在985g至1015g内的概率为( C )。

A、95.45%B、99%C、99.73%D、68.72%(2)公差T=(1000±5)g,该批袋盐合格率为( D )A、99.73%B、99.45%C、99%D、68.27%3、某种规格的轴,其直径要求为Φ18±0.2mm。

长期检验结果表明,其直径均值为μ=18.05(mm),标准差为σ=0.0399。

(1)该生产过程的偏移系数k为( B )A、0.5B、0.25C、1.0D、0.4(2)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为C pK为( C )A、1.33B、2.0C、1.25D、1.67(3)在上述状况下,你认为技术与管理能力为( C )A、过高B、很好C、尚可(较勉强)D、很差[原创]用你的眼光去审视“齐二药”事件我对药品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了解,但我想虽然专业领域不同,管理理念应该是相通的。

从上半年发生“齐二药”事件,几个月后,我们再试着用审核员的眼光去审视一下这个事件发现诸多环节存在不符现象。

八大质量管理原则之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销售——患者以命试药6.2人力资源之检验员上岗资格检验工作人员只有初中文化,从未接受过任何的岗前培训。

她们不做任何检验,却能按领导吩咐,在检验单上写下“符合规定”的字样。

7.4采购控制之供应商认定“原料采购是药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药品质量的第一关。

”采购员没有调查供应商资质文件的真实性,也没有实地认证,就“糊里糊涂”地购进了致命的辅料假丙二醇。

8.2.3过程的监视与测量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世界通行的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从人员、设备、厂房、技术水平、质量规范、生产线状况等方方面面规定了药品生产的软硬件要求,而通过认证、取得生产药品资格齐二药有明显生产漏洞、过程控制系统失效。

8.2.4产品的监视与测量之IQC/IPQC/FQC药品原辅料检验部门在该厂仅仅是个摆设,分析测定原辅料成分的设备红外图谱仪被束之高阁,检验形同虚设,致使具有强烈毒性的工业溶剂“丙二醇”能堂而皇之地进入生产线,制成“毒药”送入市场,成为致人死命的杀手。

在接下来的生产投料、复检、成品检验均存在漏洞,导致惹祸的“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却顺利过关出厂了。

从头至尾,在致命注射液的生产、监管、销售和使用的整个链条中,我们看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轻轻一推,满盘皆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