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月望月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白树乌鸦在心房,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月亮上挤满了人,我不知道秋思是谁的房子。
赏析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
它写了中秋节的月光和渴望月亮的感觉,并展示了一幅孤独,冷清和安静的中秋节夜晚的画面。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月圆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明月当空、远方悠远、思想深邃的意境。
结尾的离别思绪委婉动人。
简介
《十五夜望月》的是王建,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
王建出生寒微,一生穷困潦倒。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同情百姓疾苦,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代表作有《古从军》、《望夫石》、《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古诗诗意
《十五夜望月》古诗诗意(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十五夜望月》古诗诗意作品全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5月望夜这首古诗的意思
15月望夜这首古诗的意思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意思是:月光洒落在庭院里,地面雪白一片,庭院的树上还有鹊鸦栖息着,清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沾湿了桂花的花瓣。
在今晚夜里,人人都仰望着这一轮明月,也不知道这秋夜怀人的思绪又落在了谁人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是他的一首隋堤怀古的诗作,下面我们来一起对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
一、原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穹庐。
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
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
二、译文小楼上,轻寒袭面,雾气。
空气如穹庐般淡,阴云低垂,惟有楼下守夜人的点燃的灯火显得明亮。
班班琼花绽放,春色满园,金秋时节田野上的麦子渐渐成熟,准备离别上京。
半盏残烛垂半死的夕阳,月照窗棂,只一眼,便是长别的憂愁。
终此离别,隔了十五个春秋,天下风光都不再在,曾经的荣光一去不复返。
三、赏析该诗通过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感,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首句“漠漠轻寒”起笔深蕴,烘托出了寂静的秋夜。
诗人把“晓阴无赖似穹庐”与上一句结合,给人以极强的意境感受,夜色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穹庐”则暗示着空灵而恬静的寂静氛围。
接下来的“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是诗人对于秋天美景的描绘。
从“班班琼树”到“片片禾田”是由大自然转移到人性并联想到农民的离别场景。
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读,没有什么意义,但这正是唐诗的特点——意境优美、感情丰富。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卓越地想象了模糊的景象和内心世界。
残霞汇聚而成,形成了悠久的回忆;愁容则连同明月,暗示了作者的悲伤和寂寞。
最后“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的一句话,更加地点明了离别的真正意义。
由于国难之后,难以回到家园和故土,诗人的归乡之路也成了永远的别离之路。
四、总结《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充满悲情喟叹、写景抒情的唐诗。
诗人王建以流畅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国离别后的感伤之情,用心诠释了人生离别之苦。
诗中无处不孕育着诗人忧愁和哀伤的心境,若干年之后,他的故乡,曾经的美景,如今只能在诗人的梦中黯淡地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厚重。
读此诗,总会有一种幽幽的怨思,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让我们从中更好地体会到离别的无助和悲凉。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广受欢迎,被后世传颂不衰。
其中尤以《十五夜望月》著名,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王建对月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王建《十五夜望月》的原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原文银汉秋露洒相思,白露也分金屑垂。
幽梦闲悠古祠迩,远山微醺碧云低。
不知今夕是何夕,携手乘冷月光归。
二、译文秋天的夜晚,银河在空中闪烁,似乎在传递某种相思之情。
白露也像金屑一样撒满大地。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游荡,忽然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好像一位古代圣贤正在它里面沉思。
望着远处的山峦,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的酒意。
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在这美丽的夜色里,只想带着我的爱人一起欣赏这冷月光所带来的美丽景色。
三、赏析1. 描写自然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对自然的描写相对简短,但却鲜明。
他用几个短小的词语来表现一个月夜的美丽。
他将自然界的几个元素概括出了一种美景并且说明了,这种美景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他在文中用“银汉”、“白露”、“远山”、“碧云”来描述自然景象,一字一字都渗透着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描写与现代人“科学”、“冷漠”的态度完全不同,他的景物情感内涵十分丰富。
2. 思想、感情的表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表示“不知今夕是何夕”,但认为只要有自己最爱的人在身旁,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在他看来,人生如同月亮一样,有圆缺之分,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只要有真爱相伴,在黑暗的长夜里也有希望和光明。
这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何时都值得被借鉴。
3.对王建人生观的反映王建的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是非常主观而个性化的。
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种情感不是机械的表达,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生很短暂,有些事情无法掌控,但只要我们保持心中的爱和希望,那么面对未来的旅程,我们总能够相互陪伴,前行在一起。
15夜望月古诗的意思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却不知道这时候哪户人家怀着秋思。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古诗文阅读】《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烫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彰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指出此诗之妙,精在后两句。
恳请从艺术技巧上为详细分析。
(4分后)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写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请问出来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春草之情,而是用了一种直截了当的疑点语气:无人知晓那茫茫的秋思可以落到谁的一边。
明明就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道“秋思落下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整体表现得文辞深邃。
(4分后)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请问:当时诗人寂寞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悲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请问: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春草之情,而是用直截了当的问句抒发,这样便存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下”字多样精整,不同凡响,散发出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静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品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作品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及译文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1]【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作品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作者简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又名《十五夜望月》,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开篇,以抒情结篇,想象丰美,意味无穷。
该诗为七言绝句,收入《王司马集》。
十五月望月古诗意思
十五月望月古诗意思
“十五月望月”是一句古诗中的诗句,它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
的《赠崔峒》。
整句诗是,“十五望月抱琴来,闲敲寒竹坐中哀。
”这句诗意指的是在农历十五这一天,赏月的时候,抱着琴前来,静
静地坐在竹林中,弹奏着悲凉的曲子。
这句诗借赏月之景,表达了
诗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忧伤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逝去
的人的思念之情。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句诗通过描绘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
心的孤独和忧伤,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和已故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种表达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
丰富和复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赏月为题材,赋予
了月亮深厚的文化内涵,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寂寞、
孤独、思乡之情。
而“十五”在农历中通常是月圆之时,代表团圆、美满之意,但在这句诗中却表达了孤独和忧伤之情,对比鲜明,凸
显了诗人的情感之痛。
总的来说,这句诗通过对赏月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
沉的孤独和忧伤之情,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寄托。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及拼音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及拼音一、十五夜望月的背景介绍十五夜望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共赏皎洁明亮的月光。
望月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这一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被视为团圆的象征。
望月期间,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等,表达对美好生活和团圆的渴望。
二、古诗《十五夜观看月亮》的意思解释及拼音《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描述农历八月十五晚上观赏月亮的古诗。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是王之涣。
下面是这首诗的意思解释以及拼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tiáo tiáo qiān niú xīng, jiǎo jiǎo hé hàn nǚ)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xiān xi ěr sù shǒu, zhá zhá nòng jī zh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zhōng rì bù chéng zhāng, qì tì líng rú yǔ)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hé hàn qīng qiě qiǎn, xiāng qù fù jǐ xǔ)试问天上宫,离愁白日长。
(shì wèn tiān shàng gōng, lí chóu bái rì zhǎng)意思解释•迢迢(táo tiáo):形容遥远、长久不见的样子。
•牵牛星(qiān niú xīng):指织女星,古代传说中织女嫁到银河变成星星,象征美丽与聪明。
•皎皎(jiǎo jiǎo):形容明亮、洁白。
•河汉(hé hàn):指天河,古代传说中天上有一条天河,分隔着织女和牛郎。
十五夜望月表现手法
十五夜望月表现手法
《十五夜望月》采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第一句中的“地白”二字,给人一种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第二句使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诗的后两句作者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
落在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侧面写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
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
理。)(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1 教时 五、课型: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 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 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 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 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
பைடு நூலகம்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
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 →
境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
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
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
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
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
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
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