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识别与处理

合集下载

颈动脉斑块诊断与治疗PPT

颈动脉斑块诊断与治疗PPT

临床表现与危害
临床表现: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危害: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脑梗塞、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措施: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颈动脉斑块诊断 方法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原理: 利用超声波穿透 人体组织,通过 反射和散射信号
研发方向: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新型药物 研发目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应用前景:有望成为颈动脉斑块治疗的主流药物 展望:未来几年内,新型药物有望在颈动脉斑块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先进技术手段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3D打印技术:用于制作个 性化支架,提高治疗效果
机器人手术:提高手术精 度,减少手术风险
公众健康意识的 提高,将促使更 多人采取预防措 施,减少颈动脉 斑块的发生
公众对颈动脉斑 块治疗的关注度 提高,将促使医 疗行业加大对颈 动脉斑块治疗的 研发投入
公众对颈动脉斑 块治疗的需求增 加,将促使医疗 行业提高治疗水 平,提供更优质 的医疗服务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磁共振血管


(MRA):
通过磁共振
成像技术检
查颈动脉斑
块的情况
计算机断层 扫描血管造 影 ( C TA ) : 通过CT扫 描技术检查 颈动脉斑块 的情况
血管内超 声 (IVUS): 通过血管 内超声检 查颈动脉 斑块的情 况
血管造影: 通过血管 造影检查 颈动脉斑 块的情况
核素扫描: 通过核素 扫描检查 颈动脉斑 块的情况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 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高 胆固醇血症
人工智能:用于辅助诊断,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生物材料:用于制作可降 解支架,减少术后并发症

颈部动脉有斑块是怎么回事

颈部动脉有斑块是怎么回事

颈部动脉有斑块是怎么回事现在有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颈部动脉有斑块,当出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是有些人会对颈部动脉出现斑块比较重视,会到医院进行检查,但是有些人就会置之不理。

如果发现颈部动脉有斑块的现象,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很可能是全身的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所以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这样可以更好的预防出现脑中风的情况,现在就说说颈部动脉有斑块是怎么回事,什么人群更容易出现这个情况。

★情况一颈动脉是为脑部提供血液供应的主要动脉,因其位于颈部、位置表浅现已成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检查部位。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约为0.8-1.0 mm,当其数值大于1.5 mm则称之为颈动脉斑块。

★情况二颈动脉斑块是机体老化的自然属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 50岁以上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程度不同而已。

★情况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颈动脉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全面解读颈动脉彩超报告依据: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斑块是否导致管腔狭窄,是否影响了颈动脉的血流,是否引发头晕或“小中风”的症状。

★情况四颈动脉斑块需要切除吗?当颈动脉斑块造成管狭窄程度小于70%,每年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以关注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情况。

当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大于70%,应择期手术治疗。

★情况五当颈动脉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而引发“小中风”(一侧肢体活动不灵、语言障碍、眼睛黑朦)症状发作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此时哪怕狭窄程度不到70%也应该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情况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的人群更容易长颈动脉斑块,控制“三高”、戒烟、清淡饮食及锻炼可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药物可消除颈动脉斑块,因此不要轻信任何民间偏方。

★情况七颈动脉内膜剥脱(开刀手术)或放置支架(微创手术)是处理颈动脉斑块的两大手术方法,当管腔重度狭窄或出现症状时才考虑此疗法。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

高血压 吸烟
年龄 糖尿病 高胆固醇血症……2
症状1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血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2 (2):78-84
颈动脉超声1
3
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策略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பைடு நூலகம்式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他汀治疗是颈动脉斑块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一环
推荐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等。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 获得与高剂量相同的疗效
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 化的“窗口”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管腔狭窄加重 或闭塞
不稳定斑块破 裂脱落,形成 微栓子
血流进行性下降,颅内灌 注压不足,末梢低灌注
栓子随血液到达颅内, 颅内血管栓塞
缺血性卒中
1. 2012 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查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12;51(5): 410-414 2. 张星玥, 等.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7;4(4): 243-246
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重要表现1-2
泡沫 细胞1
脂质条 纹1
内膜损伤1
动脉粥样 纤维斑 硬化形成1 块1
复杂病变/斑块 破裂1
1. Pepine CJ. Am J Cardiol. 1998;82:23S-27S 2. Jacobson TA, et al. J Clin Lipidol. 2014 Sep-Oct;8(5):473-88.
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一种有创检查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血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2 (2):78-84
颈动脉超声是评估颈动脉斑块 的常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及检查要点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及检查要点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及检查要点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物和胆固醇晶体的聚积形成的物质,并可以形成内膜增厚、破裂及溃疡。

其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斑晰地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大小和形态等。

2. 磁共振颈动脉成像:可以观察颈动脉内膜增厚、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特殊信号,有助于确认颈动脉斑块是否存在。

3. CT血管造影:可确定颈动脉内的斑块形态及其他异常情况,尤其适用于伴有颈椎病或血管迂曲的病人。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种专门检查血管病变的方法,在描绘完整的血管形态及病变范围方面比较准确。

其中,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较常用的诊断方法。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狭窄程度(NAS)两个指标。

颈动脉斑块的检查要点:
1. 患者在检查前应暂停口服药物、忌食等干扰因素。

2.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在平静、静态、安静状态下进行。

检查医生需先观察颈部血管走行,再通过超声探头逐层扫描颈动脉。

3. 应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狭窄程度(NAS)两个指标进行定量评估,以便及时识别异常变化。

IMT需通过双侧颈动脉中段和颈动脉分叉处的测量值下的平均值来进行评估,而NAS需测量病变狭窄处及狭窄前后血管内腔直径值并计算出狭窄程度百分比。

4. 颈动脉斑块的检查需由专业医师一对一进行,检查过程中需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确保患者安心、舒适、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稳定状态。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指颈部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内血管壁发生的斑块形成,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虽然颈动脉斑块可能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但可以通过以下治疗方法来控制和改善病情:
1. 药物治疗: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药物来管理颈动脉斑块。

这些药物可能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斑块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改变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颈动脉斑块非常重要。

这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定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以及摄入健康的饮食。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或症状明显的颈动脉斑块,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或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以直接清除或修复
动脉内的斑块。

4. 血管介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使用导管将药物或者器械直接输送到颈动脉斑块的位置,以破坏或清除斑块。

常用的介入治疗有颈动脉球囊扩张术(Carotid Angioplasty)和颈
动脉旋切术(Carotid Arte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等。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手术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及早发现和治疗颈动脉斑块对
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因此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颈动脉斑块疾病定义、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指南、斑块治疗效果及预防颈动脉斑块措施

颈动脉斑块疾病定义、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指南、斑块治疗效果及预防颈动脉斑块措施

颈动脉斑块疾病定义、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指南、斑块治疗效果及预防颈动脉斑块措施颈动脉斑块定义及形成机制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图 1. 正常内膜→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 0.5 mm 以上,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的 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 mm。

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 IMT 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 < 1.0 mm 为正常;IMT 在 1.0~1.5 mm 为内-中膜增厚;IMT > 1.5 mm 为斑块形成。

表 1. 颈动脉内-中膜层(IMT)的厚度及诊断标准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 oxLDL 并转化为泡沫细胞。

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检查报告,那么这样的检查是否必要,这样的结果该如何处理?图. 颈动脉超声报告1、颈动脉斑块筛查是否必要?2015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 80% 左右,其中 25%~30% 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 90% 以上。

因此 2014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共同发布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筛查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推荐项目。

我国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也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心血管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2、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磁共振、CTA 等,虽然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其可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01.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注:PSV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D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ICA/PSVCCA 颈内动脉PSV 与颈总动脉PSV 的比值02. 颈动脉斑块的测定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 1.0~1.5 cm 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IMT ≥ 1.0 mm 或分叉处IMT ≥ 1.2 mm 为内中膜增厚;当IMT 局限性≥ 1.5 mm,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至少0.5 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50% 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方法(颈动脉血管腔内膜面的前缘到中膜-外膜面的前缘垂直距离)图. 斑块的测量方法(图 4A 为纵切面、图 4B 为横切面)03.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测定通过斑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完整性等评估斑块是否稳定。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颈动脉斑块是指颈动脉内膜下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颈动脉斑块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斑块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言语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在体格检查中可发现颈动脉听诊杂音。

二、影像学检查。

1.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斑块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直观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情况。

2. 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于无法进行超声检查的患者,MRA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和程度。

3. 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CTA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血管图像,对于复杂的颈动脉斑块病变有一定优势。

三、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于确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如症状严重或有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四、预防措施。

1.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措施。

2.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血管疾病。

总之,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

同时,患者本人也应当重视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患病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

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

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颈动脉斑块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关于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

一、中医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中医认为,颈动脉斑块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凝结在颈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

在中医理论中,颈动脉斑块属于“瘀血”范畴,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中医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主要思路就是活血化瘀,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二、中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方药选择1.川芎活血颈斑丸【组成】川芎10克,红花20克,秋水仙10克,甘草6克,黄芩1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用于颈动脉斑块引起的头晕、眩晕、颈项不舒。

【用法用量】每次20克,水煎服,每日1~2次。

以上方药均有活血化瘀、通经络的功效,可以改善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1.中药汤剂患者在服用上述方药的还可以酌情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祛痰散结的中药汤剂,如桑杏汤、二妙丸等,以清热解毒、祛痰散结,减少病灶的恶化。

2.穴位按摩针对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患者还可以结合穴位按摩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太阳、内关等,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项不适。

3.调节饮食患者在治疗的还需要注意调节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且控制饮食热量,避免体重增加,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

1.老年患者的治疗老年患者在治疗颈动脉斑块时需要注意调节好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弱,对于中药剂量需要用量适中,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2.长期用药中药治疗颈动脉斑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因为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治疗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主要指颈动脉内膜下堆积的胆固醇和脂质沉积。

这些斑块可以逐渐增长并引发严重后果,例如缺血性脑卒中。

因此,正确分析颈动脉斑块和评估临床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分析方法和相关的临床风险。

一、颈动脉斑块的分析方法1.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和可靠的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超声波来观察斑块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并评估其对血流的影响程度。

超声检查还可以检测斑块的质地和稳定性,评估是否存在溃疡或血栓形成。

2. 血液检查:与颈动脉斑块相关的血液检查包括检测血脂水平和炎症标志物。

高胆固醇和血脂异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可用于判断斑块的炎症程度和稳定性。

3. 血流动力学检查:颈动脉斑块不仅会直接影响血流,还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远处病变。

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管阻力和血流速度,有助于评估斑块的功能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临床后果。

二、颈动脉斑块的临床风险评估1. 斑块的大小和程度:斑块的大小和程度是评估临床风险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斑块越大且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风险就越高。

超声检查可以提供对斑块大小和程度的直观观察和评估。

2. 斑块的病理特征:斑块的病理特征也是评估临床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

稳定斑块相对较安全,但溃疡和血栓形成易导致栓塞和脑卒中。

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斑块的病理特征的信息。

3. 患者的个体因素:除了斑块本身的特征,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到临床风险。

例如,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发展出严重后果。

因此,在评估临床风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

三、预防和治疗策略1. 预防策略:预防是减少颈动脉斑块相关临床风险的关键。

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高胆固醇和血脂异常的风险。

同时,控制其他心血管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非常重要。

【颈动脉斑块是啥病?分几种?有啥症状?危...

【颈动脉斑块是啥病?分几种?有啥症状?危...

【颈动脉斑块是啥病?分几种?有啥症状?危...现在发现颈动脉有斑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那么,如何治疗颈动脉斑块就成了一个大众普遍关心的大问题。

今天张大夫就给大家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透彻,大家往下看。

1、什么是颈动脉?在人体上,颈动脉指的是颈部的动脉(如图)。

颈动脉可以说是人类大脑营养“补给线”上的重要要塞,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大脑的必经之路。

其中,颈内动脉负责大脑半球的前部和中部供血。

2、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可以造成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大动脉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烟雾病、颈动脉迂曲等等,但是这其中最常见的还是动脉粥样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

而这里所说的动脉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导致脑梗塞的主要原因,占据我国每年200万脑卒中患者中的15%-20%,这个比例并不低啊,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自己的颈动脉斑块(如图)。

3、颈动脉斑块有几种?颈动脉斑块简单说分为3种: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

但是,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方法。

比如说颈动脉斑块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50%-70%)、重度狭窄(狭窄>70%)。

也可以根据近6个月是否发生相关症状,分为无症状的和有症状的两种。

4、颈动脉斑块可能有哪些症状?首先说,有颈动脉斑块的人大部分没有任何症状。

而小部分颈动脉斑块患者是有症状的。

症状主要是对侧的大脑半球症状和同侧的视觉异常症状。

对侧的大脑半球症状可以表现为对侧的面部、手臂和腿部无力、麻木和感觉异常,同侧的视觉异常症状可以表现为黑蒙、视野缺损以及失明。

5、颈动脉斑块怎么治?涉及到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大致有下面4种方法: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那么,不同患者应该如何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呢?张大夫大致介绍一下,具体到每个人还是需要找专业医生就诊决定如何治疗。

如果一个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超过了50%以上,甚至超过了70%,这就属于比较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了,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患者会有一些相关上面提到的症状。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

颈动脉斑块得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就是一种累及全身及大中动脉得慢性、非可控性血管炎症病变。

颈动脉斑块得本质就是AS,即动脉内膜得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得出现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常见得病理现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得发生密切相关。

尸解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得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地突然破损、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得发病机制。

正确地识别颈动脉斑块及对其进行恰当处理就是降低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得关键.2、易损斑块得概念2003年,国际上达成共识,即统一用“易损斑块”来定义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与(或)进展迅速得危险斑块。

研究表明,除冠心病外,易损斑块得突然破裂同样得导致颈动脉中等程度狭窄血管闭塞,继而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得主要原因。

目前易损斑块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性评价得热点。

判断斑块易损性得标准主要包括:纤维帽得薄厚、脂质核心得大小、斑块内出血(IPH)得有无。

2003年达成得国际共识明确指出易损斑块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存在活动性炎性反应,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薄得纤维帽(<100μm)下有大得脂质核心,占斑块体积40%以上;内皮脱失致血小板聚集或纤维蛋白沉积;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及随后得血栓形成;斑块引起严重得血管狭窄.总而言之,薄得纤维帽、大得脂质核心、IPH就是最具代表性得易损斑块特征。

3、斑块得评价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1)表面光滑得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2)不规则型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组织缺损,形成“火山口”样缺损根据斑块声学特征:(1)均质回声斑块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斑块内回声强度均匀一致,内部组织结构相对稳定、一致,病理学检查显示斑块主要成分为纤维、结缔组织与钙化成分等,属于稳定斑块。

(2)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包含强、中、低回声,斑块内常存在出血、溃烂,这类斑块容易破裂、出血、脱落,继发血栓形成,与临床症状与脑卒中事件得发生密切相关,病理学显示主要成分:脂质、胆固醇、蛋白物质,可能伴有斑块内出血,属于不稳定斑块最新研究表明,单纯颈动脉狭窄导致得脑卒中事件,远少于高风险、极高风险斑块导致得脑卒中事件。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早期的颈动脉斑块,药物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使用抗血小
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

此外,调整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戒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减轻斑块的形成。

其次,对于中度到重度的颈动脉斑块,介入治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常见的介
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血管成形术通过膨胀球囊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支架植入术则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来保持血管的通畅。

这些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流,减轻症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手术治疗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例如,对于严重狭
窄或者形成血栓的颈动脉斑块,外科手术可以有效地清除斑块,恢复血管的通畅。

虽然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但对于一些需要的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选择。

总的来说,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

因此,在面对颈动脉斑块时,一定要积极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降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建议您及时咨询专业
医生,以获取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祝您健康!。

颈动脉斑块的分级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分级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分级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分级标准一般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

具体如下:
1.轻度:如果属于轻度狭窄,动脉内径膜一般在
1~1.2mm之间,会出现轻微阻塞或狭窄,但是有足够的血流通过,患者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

2.中度:中度狭窄动脉内膜斑块厚度一般在1.2~1.4mm
之间,血流通过会明显受阻,患者会表现出头疼、头晕、昏厥等症状。

3.重度:当斑块厚度超过1.4mm,属于重度狭窄,血流
通过非常有限,可能会出现失语、肢体感觉障碍等症状。

如果斑块脱落堵塞血管,可能会发生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严重的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颈动脉斑块要及时就诊,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建议下采取针对性治疗。

颈动脉斑块的识别与处理

颈动脉斑块的识别与处理

形成原因
高血脂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和 胆固醇水平过高,易导
致脂质沉积。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壁受 到压力,损伤血管内皮
细胞。
吸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 胞,影响血脂代谢。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 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脑缺血
颈动脉斑块阻塞血管,导致脑部 供血不足,引发脑缺血症状,如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或超重,有 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05 颈动脉斑块病例分享与讨 论
病例一:早期识别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识别是颈动脉斑块处理的关键,通过定期体检和自我观 察,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病例三:非药物治疗效果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是一种有效的手 段,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等。
VS
详细描述
一位中老年女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控制 危险因素,成功地控制了颈动脉斑块的发 展。她采取了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 限酒等措施,同时定期接受医生评估和治 疗。
THANKS FOR WATCHING
、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有助 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04 颈动脉斑块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Biblioteka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限酒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 因素,降低血管炎症反应,预防颈动脉斑 块形成。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减少对血管的损 害,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风险。
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

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

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颈动脉斑块是指颈动脉内膜发生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是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斑块不仅会引起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危险,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对颈动脉斑块有着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通过调整气血、消肿散结、通络通窍等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我将从中医药的角度介绍一下对颈动脉斑块的中药治疗思路。

一、中医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认识中医认为,颈动脉斑块属于痰浊和气滞血瘀的证候。

痰浊主要是指体内淤积的湿浊粘稠的物质,痰浊堵塞了气血运行的道路,导致气机不畅,从而使得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气滞血瘀,则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血行不畅,从而产生血瘀,血瘀会影响血管的通畅。

中医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关键是要调理气血,减轻痰浊,消散血瘀。

二、中药治疗思路1.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理气血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首要任务。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活血、温补肝肾的功效,可用于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颈动脉的状况。

2. 消肿散结颈动脉斑块是由于颈动脉内膜发生粥样斑块而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体内湿浊痰浊凝结所致。

中医治疗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药物,如黄芩、黄连、枳壳等,这些药物可以消肿散结,清除体内的湿浊痰浊,减轻血管的狭窄和闭塞。

3. 通络通窍中医认为,颈动脉斑块会导致颈动脉血液流通不畅,从而影响到脑部的供血。

治疗颈动脉斑块时,还需要通络通窍,促进血脑循环。

中医常用的药物有丹参、赤芍、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淤、通络通窍的功效,可以改善颈动脉的血液流通,保证脑部的供血充足。

三、中药治疗法1. 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常用方法,它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来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气血循环,清除体内的瘀血,促进颈动脉斑块的吸收和排出。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功效。

三分钟了解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法

三分钟了解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法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原理:通过切除颈动脉内 膜,减少斑块形成
手术步骤:切开颈动脉,剥离 内膜,缝合血管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经 损伤等
术后护理:注意血压、血糖控 制,避免剧烈运动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手术过程:局部麻醉,穿刺 股动脉,将导管插入颈动脉, 释放支架
手术原理:通过在颈动脉内 放置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 恢复血流
0 1
糖尿病患者血 糖控制不佳, 容易导致血管 病变
0 2
糖尿病患者血 管内皮细胞受 损,容易形成 斑块
0 3
糖尿病患者需 要控制血糖、 血脂、血压, 以减少颈动脉 斑块的形成
0 4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形成 控制血脂异常是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措施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增长:随着年 龄的增长,血管壁 逐渐老化,容易形 成斑块
性别差异:男性比 女性更容易形成颈 动脉斑块,可能与 激素水平有关
生活习惯:不良的 生活习惯,如吸烟 、饮酒、缺乏运动 等,也会增加颈动 脉斑块的形成风险
遗传因素:家族中 有颈动脉斑块病史 的人,更容易形成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原因与治疗方法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
03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原因:胆固 醇、脂肪等脂质 沉积在血管壁上
影响因素:高血 压、高血脂、糖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主要根据斑块的性质和形态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颈动脉斑块分类:
1. 稳定斑块:这种斑块通常表面光滑、质地较硬,且内部回声均匀。

这种斑块通常比较稳定,不容易脱落或破裂。

2. 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通常表面不光滑,质地较软,且内部回声不均匀。

这种斑块容易脱落或破裂,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3. 混合斑块:混合斑块通常由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组成。

这种斑块表面可能不光滑,质地可能不均匀,但通常比单纯的不稳定斑块更稳定。

4. 钙化斑块:钙化斑块通常表面光滑、质地较硬,且内部回声不均匀。

这种斑块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的稳定斑块钙化形成的,不容易脱落或破裂。

5. 软斑块:软斑块通常表面光滑、质地较软,且内部回声均匀。

这种斑块通常比不稳定斑块更稳定,但比稳定斑块更软。

除了以上分类,还可以根据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例如,根据斑块的位置可以分为颈动脉内膜斑块、中膜斑块和外膜斑块;根据斑块的形态可以分为圆形斑块、扁平斑块、偏心性斑块等。

总之,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标准是根据斑块的性质和形态等多方面
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

了解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D高危
• LDL-C≥4.9mmol/L TC≥7.2mmol/L • 糖尿病LDL-C 1.8-4.9mmol/L TC 3.1-7.2mmol/L
治疗目标
• ASCVD极高危:
– LDL-C治疗目标值<1.8mmol/L – 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 LDL-C至少降低 50% – 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左右 ”。 – 次要目标nonHDL-C<2.6mmol/L
• 选择CEA or CAS的争议
–关于围手术期并发症:1、卒中发生率CAS高于CEA;2、 心梗发生率CEA高于CAS;3、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 –关于术后再狭窄,术后再狭窄目前支架情况不乐观。 –中国研究显示(RECAS),大于70岁,CAS更多的缺血性 卒中,在CEA组更多的心脏缺血
CAS和CEA比较
• ASCVD高危:
– LDL-C治疗目标值<2.6 mmol/L – 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 LDL-C至少降低 50% – 次要目标nonHDL-C<2.6mmol/L
二线药物治疗 • 非他汀类药物
– 依折麦布PCSK9等 – 他汀最大耐受剂量LDL-C仍不达标,或他汀不耐 受。
选择CEA or CAS?
• 2014年5月1日,AHA/ASA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的指南2014”更新 –颈动脉狭窄程度70%~99%,并有症状患者,CEA做为首 先推荐(I, A)。
– CAS做为以上CEA患者的备选方法IIa,B • 主要适用于病变部位较高,外科手术不可及; • 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和外科手术
颈动脉斑块的识别与处理
冯天元
颈动脉斑块
动脉斑块主要发生在颅内动脉:31%-47% ,颅外颈动脉:28.4% ,主动脉弓 :14%-24% 年龄>60岁男性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 蛋白等肥胖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过程
A. 易破裂斑块(薄纤维帽) B. 斑块破裂/愈合(纤维帽破裂) C. 易腐蚀斑块(血小板等) D. 已腐蚀斑块(血栓/纤维蛋白) E. 斑块内出血( 新生血管化) F. 斑块钙化结节(钙化结节) G. 斑块严重狭窄(大面积钙化)
– 症状性患者:
• 6 个月内有过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且低中危外科手术风 险 • 无创性成像狭窄超过 70% • 血管造影狭窄超过 50%
– 无症状患者
• 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 70%
– 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
• 不推荐患者行 CEA 治疗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 支架成形术适应证:
– – – – – – 和CEA的适应证基本相同 对侧喉神经麻痹 既往接受颈部根治性手术 颈部放疗 既往有CEA手术史(再狭窄)、颈动者,CEA是禁忌证。 CEA应在患者最后一次症状发生后2周内进行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 CEA 的临床证据 – 对于症状性患者,CEA 使
• 重度狭窄患者 2 年卒中率降低 17% • 中度狭窄患者 5 年卒中率降低 6.3%
– 对于无症状患者,CEA 使
• 重度狭窄患者卒中率降低 1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 CEA手术适应征(CSC2015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 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不等的(血管性)痴呆、急性脑梗塞 、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
颈动脉狭窄
• • • • 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程度达50%, 部位: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 罹患率:在美国,50~60岁0.5%,80岁以上人群10%。 缺血性脑卒中占70%,而出血性脑卒中占3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临床
• 早期 (隐匿期)动脉斑块
– 隐匿危害:无症状,但血管壁危害持续存在 – 脑梗塞或腔隙性脑梗塞:失语、失明、偏瘫等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中期(缺血期)动脉斑块
– 脑缺血: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重者发展 为认知功能障碍,直至程度不等的(血管性)痴呆等。
• 中晚期斑块,血管闭塞: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诊断
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 狭窄的评价 狭窄程度 正常或﹤50% 50%—69% 70%—99% 闭塞 PSV(cm/s) <125 ﹥125,<230 ﹥230 无血流信号 EDV(cm/s) <40 ﹥40,<100 ﹥100 无血流信号 PSVICA/PSVCCA <2.0 ﹥2.0,<4.0 ﹥4.0 无血流信号
谢 谢!
• 阿司匹林
– 颈动脉狭窄程度≥50% – 狭窄程度<50%,且具有以下≥3种危险因素
• 1)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期后; • 2)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150/90 mmHg); • 3)糖尿病; • 4)高胆固醇血症; • 5)肥胖(体质量指数≥28); • 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双方男性<55岁,女性 <65岁发病); • 7)吸烟。

由颈动脉狭窄引起脑梗原因的占30%-50%。
颈动脉斑块评估
1、颈动脉超声检查
血管壁的三层结构: 内膜-- 内皮细胞组成 中膜— 外膜-平滑肌细胞 纤维组织 等回声 低回声 高回声
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超声检查
CDFI:血流充盈状态 PW :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并计算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 (或狭窄远段颈内动脉)流速比值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评估
• 低度风险斑块
– 斑块厚度< 2 mm, 均质低回声斑块或低回声为主混合斑块 – 均质性高回声斑块或高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
• 中度风险斑块
– 斑块厚度为2 ~ 3 mm 均质低回声斑块或低回声为主的混 合回声斑块
• 高风险斑块
– 溃疡斑块 – 均质性低回声斑块或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厚度> 3 mm,长度> 15 mm) – 脂质坏死核心形成的不均质低回声斑块 – 新生血管形成的斑块。
选择CEA or CAS?
•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止卒中的两大法宝
– 手术高险卒中病人,CAS是首选疗法。 – 非手术高险卒中病人,
– 年龄>70岁的颈动脉疾病患者,CEA应是首选;
– 年龄<70岁的病人在综合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特点, 脑部血液循环状况以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后灵活选 择CAS或CEA。
• 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糖尿病
他汀类药物治疗 • ASCVD极高危
– 明显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50% – 狭窄程度<50%,伴其它以下极高危情况
• • • • 已确诊冠心病、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有糖尿病并伴蛋白尿或高血压、吸烟 慢性肾病GFR<30ml/min/1.73m2 颈动脉斑块不稳定
• CREST研究:
–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CAS和CEA在总体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7.8% vs 6.8% ,P=0.51)。 – 围手术期CEA的病人心梗发生率稍偏高(2.3% vs 1.1% ,P=0.03)而CAS的病人卒中率稍偏高(4.1% vs 2.3% ,P=0.01)
• 主要终点事件是术后30天内任何卒中、心梗或死亡的发生率及随访的4 年内任何同侧卒中的发生率。其二级终点事件是30天内任何围手术期 的死亡、卒中或心梗率,老年病人术后健康状况,重建血管12个月再 通状况及手术部位并发症和颅神经损伤等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评估 • 极高风险斑块:
– 纤维帽破裂斑块 – 斑块附着活动性细小的血栓 – 溃疡表面活动性细小的血栓形成 – 活动溃疡型斑块 – 斑块附着活动性粗大的血栓形成 – 水母斑块 – 溃疡表面活动性粗大的血栓
血管造影
颈动脉斑块治疗
• 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 – – – – 控制饮食摄入量、改善饮食结构 低盐饮食 增加运动 减轻体重 戒烟限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