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红与黑》
《红与黑》
介绍理由
1、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特别善于把握和分 析人物心理,是个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 2、小说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衬时 代特征 3、《红与黑》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单线发展, 线索分明,条理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 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 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一、作者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 )原名玛利·亨利·贝 尔。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 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红与黑》、短篇小说 《瓦尼娜瓦尼尼》。他的长篇小 说《红与黑》的问世,也标志着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使司汤达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的奠基者。
谢 谢
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像掠过 夜空的流星一样灿烂。他生命的高潮是两
次非同寻常的悲剧爱情。于连是一个充满
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深刻而复杂, 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 又天真,既复杂又单纯,这些水火不容的 对立特征,使于连成为一种特殊的典型。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 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
二、创作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据悉是采自 1828 年 2 月 29《法院新闻》所登载的一个死刑案件。司 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 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 去完成拿破仑未竞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 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 暗。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 景。“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 命 ; 而“黑”则意指僧袍,象一代的腐
《红与黑》读后感(6篇)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
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莫不属于此类。
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
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
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
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
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
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与幻灭失落,缪塞用诗意的语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忧愁的一代青年,当时就生活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热血洒遍大地的人们的骨肉,他们生于战火之中,而且也是为了战争而诞生,十五年中,他们梦想着莫斯科的皑皑白雪和金字塔那儿的阳光,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一、司汤达生平关键词
“1814年,我和拿破仑一 块垮台。”
“我是意大利的屠夫。”
“米兰人,生活过,写作 过,恋爱过。” 《爱情论》
司汤达故居 (上) 司汤达墓志铭 (右)
拿 破 伦 波 拿 马
·
二、《红与黑——1830年纪事》
1、故事梗概
两次爱情 三个典型环境
2、于连形象解读
自卑
征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
于 连 握 市 长 夫 人 手 的 那 一 刻
于 连 法 庭 辩 论
3.“红”与“黑”的含义
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 表复辟时期。 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 士的黑袍。 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五是“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 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 被砍掉的头。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解读一、作家简介作家简介:司汤达(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783-1842))1、少年时期(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受到两种思想教育、2、青年时期(与拿破仑相始终)跟随拿破仑14 年。
、3、创作时期(从1814 年旅居意大利开始)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红与黑》的基本内容:1、情节梗概、两次恋情: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2、认识价值:真实再现了1830 年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①在县城唯立叶尔,主要揭露资产阶级;②在省城贝尚松,主要讽刺教会势力;③在首都巴黎,主要批判高等贵族。
3、思想意义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
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于连形象分析:对于连的评价肯定:英雄、反抗者否定:野心家、伪君子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末期、反对封建专制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反映了一代有志青年幻想的破灭。
在于连身上有许多矛盾性的性格元素:①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
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
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
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
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
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
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
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
小说《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它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而著称。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对人生、社会、爱情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被小说中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深深打动。
于连是一个出身卑微却才华横溢的青年,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在那个等级森严、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里,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他不得不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最终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被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的悲剧命运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认识到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否则即使暂时成功,也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次,小说中对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让我深感震撼。
司汤达通过于连的个人奋斗经历,广泛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包括贵族的腐朽、教会的虚伪、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消除社会中的不公和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此外,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尔小姐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之间的人在爱情中的挣扎和追求。
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和深情厚意让我感受到了母性的伟大和无私;而玛特尔小姐的热烈奔放和执着追求则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爱情的渴望和勇气。
这些爱情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我想说《红与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社会、爱情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价值。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以个人心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品背景介绍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个既有皇权统治又有社会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困境中个人心理的探索与挣扎。
二、主要人物分析2.1 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兼代表人物,是一个具有野心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深受拜占庭思维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的出身,爬上社会的顶峰。
然而,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得他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2.2 塞滕帝乌斯·雷诺阿雷诺阿是朱利安的基本宿主,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触发器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通过对朱利安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朱利安逐渐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性。
雷诺阿的存在引发了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饱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心理的深入揭示。
三、主题探讨3.1 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红与黑以朱利安这个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社会地位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政治斗争对于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复杂性与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朱利安和其他人物一样,都是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处社会和政治的交织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孤独感。
3.3 爱情与背叛红与黑中的爱情题材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朱利安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上。
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交织下,朱利安在爱情中经历了背叛和伤害。
作者通过揭示这种爱情纠葛,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情感。
总结: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法国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探讨了社会阶层、政治斗争、人性复杂性和爱情与背叛等主题。
《红与黑》读后感(五篇)
《红与黑》读后感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
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
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
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
在德。
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
但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
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
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
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
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
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
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
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
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
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
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
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司汤达《红与黑》
领衔主演:李宗翰饰 于 连 主演:温阳 饰 莱纳夫人 许承先 饰 拉莫尔侯爵 谢琍 饰 玛蒂尔德 宋忆宁 饰 拉莫尔夫人 曹毅 饰 华勒诺 符冲 饰 德莱纳 荣蓉 饰 戴维尔夫人
《红与黑》的评价:
——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1.《红与黑》,是灵魂的哲学诗 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3.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4.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5.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6.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简析
——文中意象
1. 2. 3. 4. 5. 6. 伤心——贪婪的父亲 忧郁——欺骗的社会 .厌恶——伪善的人 轻蔑——肮脏的宗教 孤独——渴望爱情 坚强——真实的人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1.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
2. 野心家
3. 受启蒙思:雷国华
编剧:刘永来 雷国华
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
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 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浅析: ——标题“红与黑”
红色——代表革命、军功和行伍生涯。
黑色——代表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职业。
墓志铭: “米兰人亨利· 贝尔,活过、写过、爱过。”—— 司汤达
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
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
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
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仰。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深感屈辱,前往意大利侨居。1821年,由于与意
《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
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1. 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司汤达在小说中展现的画卷。
2. 司汤达与法国社会背景先介绍一下司汤达和他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 主要人物分析3.1 尚-巴普蒂斯特·朱利安·索尔仁尼司·拉米伯尔(简称尚-巴普蒂斯特)分析主角尚-巴普蒂斯特的心理成长历程,从穷苦农村青年到进入贵族圈子,再到追求权力和地位。
探讨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法国社会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试图改变命运的过程。
3.2 马里尔·洛伯尔分析女主角马里尔的形象与心理,她是一个聪明、独立和勇敢的女性。
探讨她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尚-巴普蒂斯特之间的关系发展。
3.3 其他重要人物介绍其他主要角色,并分析他们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尚-巴普蒂斯特之间的互动关系。
包括贵族阶层、政府官员、腐败体制等。
4. 心理描写与人性思考探讨司汤达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出对于个人欲望、道德观念、欺骗与虚伪等方面的深刻洞察。
5. 社会画卷:法国贵族与平民阶级的冲突通过分析小说中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以及权力斗争导致的动荡局势。
6. 小说主题和影响总结红与黑这部小说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包括对于社会不公与道德观念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同时讨论该作品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7. 结论总结我们对《红与黑》这部小说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的探讨,并强调了作者司汤达在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思考方面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关于《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的文档内容编写,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和社会背景来展现司汤达独特而精彩的笔触。
读书分享: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书籍分享介绍
个人奋斗与命运
个人奋斗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朱利安通过个人奋斗, 实现了从一个小村庄的木匠到巴
黎贵族社会的上升。
命运的无常
朱利安在追求权力和爱情的过程 中,不断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个人奋斗与命运的 交织
小说通过朱利安的个人奋斗和命 运的交织,探讨了个人奋斗在命 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以及命运
读书分享《红与黑》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作主主情艺阅 品要题节术读 背人思概特感 景物想述色悟
介 绍
01
作品背景
作者司汤达简介
法国作家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
《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展 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
实。
文学地位
司汤达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 代小说之父”。
爱情与人性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 美好与复杂,同时也揭示了爱情 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对社会现实 的反思
01
揭露社会不公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 利安的经历,揭示了当时 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社 会不公。
02
批判权力腐败
小说中对教会和贵族阶层 的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展示了权力如何被滥用和 误用。
其他重要人物
贵族代表,虚伪、冷酷,与朱利安有复杂的关 系。
德·拉穆尔特
朱利安的雇主,市长,善良但软弱。
皮埃尔·德·雷纳尔
玛蒂尔德
朱利安的情人,贵族小姐,勇敢追求爱情。
03
主题思想
爱情与权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爱情的追求 与挣扎,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人物之间的 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对人们的影 响和腐蚀。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论述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论述《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和文化观念所导致的人性问题。
其中,爱情观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作者通过朱利安和两位女主角玛蒂尔德与让娜的感情经历,呈现出了他对于爱情的理解与看法。
首先,司汤达在小说中着重揭示了爱情中的欲望和功利。
朱利安对于玛蒂尔德的爱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朱利安原本只是一个山村的穷孩子,却因为和玛蒂尔德的关系,得以跻身于巴黎社交界并成为上流社会人物。
他对于玛蒂尔德的爱情,不仅是出于真心的喜欢,还有着功利的目的,希望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当他后来爱上让娜时,却不再有这样的功利心态,反而是纯粹的真爱。
其次,司汤达对于爱情中的牺牲和痛苦也有深刻的体悟。
玛蒂尔德在爱上朱利安之后,为了他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婚姻和家庭。
她为了让朱利安得到更好的前途,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但结果却始终得不到他的回应。
朱利安爱上让娜后,不得不与玛蒂尔德分手,造成了玛蒂尔德巨大的伤害。
而让娜则因为朱利安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能在一起,最终也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爱情,为他祈祷和祝福。
然而,在司汤达的笔下,爱情并不完全是欲望和痛苦的结合。
他同样也表达出了对于爱情中的真挚和美好的追求。
当朱利安和让娜相爱时,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像朱利安和玛蒂尔德那样的浅薄和虚假,而是建立在更为深厚、坚实的基础之上。
朱利安在狱中听到让娜为他祈祷的消息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这种感动是源自真正的爱情。
综上所述,司汤达在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别具匠心,从中深刻阐述了爱情中的欲望和功利、牺牲和痛苦,也表达出了对于真挚和美好的追求。
这些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在爱情中追求真挚、纯粹和美好,而不是被功利和欲望束缚。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在爱情中并不是所有的牺牲和痛苦都是必要的,我们应该以平等、互惠和尊重为前提,去创造幸福和美满的爱情。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司汤达:《红与黑》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
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
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
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
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
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
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
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
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
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
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
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
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
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
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作品节选《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1994年版,第四十四章研究综述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
《红与黑》读后感(4篇)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
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
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
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
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
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玛特儿。
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
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
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
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
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角色,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角色里是很难办到的。
第四讲:司汤达和《红与黑》
1833 在契维塔-韦基亚。8月,回巴黎度假。 1834 在契维塔-韦基亚、罗马。开始写作《吕西安· 娄凡》 (又名《红与白》),未完成。此书至1901年才出版。 1835 年底,开始写《亨利· 勃吕拉传》,至1890年才出 版。 1836-1837 在法国、瑞士、莱茵地区、荷兰、比利时诸 地旅行。 1838 去英国旅行。6月,《旅人札记》在巴黎出版。 1839 回到契维塔-韦基亚。4月,用五十二天写成的小 说《帕尔马修道院》在巴黎出版。《意大利遗事》出版 (巴黎)。写《拉米埃尔》。 1840 在契维塔-韦基亚。 1841 3月15日,初次中风。休假,回到巴黎。 1842 3月22日傍晚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 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
七月革命后,1830年9月25日,他被提名为驻特 里斯特的大使,但奥地利政府拒绝了他,因此他 被送往契维塔-韦基亚。他启程后,《红与黑》 出版了,却没有激起人们什么兴趣。 1833年在巴黎度假时,他结识了乔治· 桑和阿尔 弗雷德· 缪塞。1835年1月,贝尔被提名为荣 德· 誉军团骑士。1838年他出版了《旅人札记》, 1839年出版了《帕尔马修道院》,这是他最后 发表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第一部真正获得成功 的作品,尽管他先前的作品已经在小范围内引起 了重视。巴尔扎克曾在《巴黎人杂志》中兴致勃 勃地谈到这部小说。
1814 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7月20日,司汤 达去米兰,8月10日到达。 1815 “百日政变”。拿破仑与联军战于滑铁卢,败绩。 司汤达在米兰,投入写作。《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 斯的生平》出版(巴黎),笔名为路易-亚历山大-凯撒朋培。 1816 在米兰、格勒诺布尔、罗马。识意大利诗人蒙蒂、 作家西尔微· 佩利科、英国诗人拜伦。继续从事写作。 1817 在意大利。《意大利绘画史》在巴黎出版,笔名 M.B.A.A.。《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在伦敦出版, 作者第一次用司汤达的笔名。岁末,开始写《拿破仑 传》,未完成,后来于1876年出版。 1818 在米兰,认识女革命者玛蒂尔德· 邓布洛夫斯基 (司汤达称她梅蒂尔德),倾心热恋,但无结果。 1819 在米兰,佛罗伦萨。父亲去世。 1821 被奥警方驱逐出境。
《红与黑》:激情与理性
《红与黑》:激情与理性一、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30年。
小说描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并突出了激情和理性两种力量在人物形象中的冲突与交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中激情与理性对主要人物及故事发展的影响。
二、爱情与欲望2.1 爱情中的激情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体验了浓烈的爱情,如同一把火焰几乎燃尽他内心的理性。
例如,当他爱上麦德琳时,他为了得到她而冒险背叛和破坏社会规则。
2.2 欲望背后的理性思考尽管朱利安深陷于激情追求中,但他也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达到目标。
他运用巧妙的策略和计划来追求权力地位,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社会阶级及其影响3.1 社会阶级对激情的抑制在19世纪法国社会,地位和身份对个人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朱利安作为农民出身的贫穷青年,在一开始受到了社会阶级的束缚,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激情与欲望。
3.2 激情对社会阶级打破的推动然而,正是朱利安迸发出来的激情与勇气,使他得以突破社会枷锁,并从下层攀升至上流社会。
这种对权力和地位渴望的激情促使他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四、宗教与道德准则4.1 宗教信仰对理性的制约小说中宗教信仰对主人公及其他角色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朱利安积极参与宗教活动,但在激情面前,他很难坚持道德准则,反复摇摆于理性和激情之间。
4.2 道德准则内部冲突与外部压力小说中描述了当时道德准则所面临的不同观点和外部压力。
朱利安的行为被社会广泛批评,他必须在道德准则与激情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五、结论《红与黑》以其深刻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及人性的复杂性而闻名。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朱利安经历了激情与理性的斗争,这种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心灵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通过对激情与理性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作品,并从中汲取对人生思考的启示。
注意:本文全部内容为我的原创,在不侵犯法律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红与黑》内容简介与艺术特色《红与黑》创作于1828年至1829年,于1830年革命以后出版。
《红与黑》是根据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创作的。
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了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当家庭教师的青年在教堂里向从前曾同他有过爱情关系的女主人开枪,而受到法庭审判司汤达把这个刑事案件作为自己小说的情节基础,又进行了加工改造,把很多反映复辟王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材料放了进去,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不是一个刑事案件的简单复述。
《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他自己也对此作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
实际上他的意图是反映政治现实。
《红与黑》确实具有相当多的社会政治内容。
正因为如此,小说发表后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小说通过于连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
拿破仑失败后,逃亡国外的贵族返回法国,重新成为统治阶级。
大贵族木尔侯爵从国外回来后,当上了“法兰西大臣”,位高权重,炙手可热。
那些留在国内的贵族这时也都钻了出来,在反攻倒算中大抓肥缺。
像德·瑞那这样无德的人,受到了复辟政权的赏识,当上了市长。
由贵族反动势力掌权的政府,钳制言论自由,千方百计地打击反对派势力。
为了从根本上来巩固反动的制度,反动势力大力加强宗教统治,煽动宗教狂热,扼杀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
政府和教会因有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沆瀣一气,紧紧地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人民。
当时教会特务组织密布全国,大搞监视和告密活动,造成了十分恐怖的形势。
有特务使命的教士们不但监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活动。
也监视自己营垒内部的人,包括各级教职人员在内。
贝藏松的代理主教、特务组织耶稣会的头子福力列的特务网监视着一切人。
贵族反动势力仍不满足已恢复的特权,他们利令智昏,极力要恢复过去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确保他们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权力。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木尔侯爵所组织的一次秘密会议,参加这次黑会的有内阁大臣、教会的主教、贵族的领袖人物、拿破仑的叛将等等反动统治集团的上层核心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讲了什么简介
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讲了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讲了什么简介【导语】:《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红与黑》:19世纪法国社会阶层的呈现》
红与黑:19世纪法国社会阶层的呈现介绍《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代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本书以青年贵族化名朱利安·索雷尔为主角,通过他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上升和堕落的经历,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固化、冷酷无情的一面。
社会背景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充满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封建制度已经瓦解,新兴资产阶级也开始崭露头角。
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和冲突成为主要特征。
主要人物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是一个贫穷的农村青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他才华横溢,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但由于出身低微而备受歧视和排挤。
马图阿尔神父马图阿尔神父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解人意的天主教神父。
他与朱利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并在朱利安的成长和人生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尔菲尔家族黑尔菲尔家族代表了法国社会的贵族阶层。
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却缺乏真正的尊严和幸福。
主题分析社会阶层固化《红与黑》通过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展示了贵族阶层对资产阶级和低下社会阶层的压迫和歧视。
无论朱利安如何努力,他始终受到社会地位所限制,在爱情、事业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公正待遇。
个人与道德观念冲突朱利安在努力改变命运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到自身欲望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他渴望获得权力、地位和金钱,但这与他内心深处对道义原则的追求产生了矛盾。
爱情与欲望在小说中,爱情被描绘为一种现实主义的反思。
朱利安面临着与权势和地位相连的政治婚姻,同时也陷入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追求。
这种矛盾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反映了社会阶级固化所带来的限制和压抑。
结论《红与黑》通过描述朱利安一生的起起伏伏,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阶层的不公平和冷漠。
小说展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重重障碍,对当代人们思考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价值观带来了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
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
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
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
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
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
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
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
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
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
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
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
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
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
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作品节选《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1994年版,第四十四章研究综述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
此后,重译、复译现象很多,名家名译包括黎烈文、赵瑞蕻、罗玉君、郝运、郭宏安、罗新璋、许渊冲和闻家驷等译本。
在1980年代中叶,还曾引发了关于《红与黑》汉译的热烈讨论。
对于司汤达及《红与黑》的研究相比译介更早,1922年李璜所著的《法国文学史——自十八世纪至今日》就对它有所介绍。
尽管大多只是引入朗松和丹纳的视角,但仍向中国的读者展现了司汤达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方面杰出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质,并通过与其他经典作家的简单对比,彰显出其细腻热情的写实风格。
1949年后,中国的司汤达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随着电影《红与黑》的上映,一场持续近20年关于《红与黑》的讨论在全国展开。
由于受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的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的影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揭露的意义较其艺术价值更受肯定。
而作为讨论的中心,主人公于连则因其个人主义世界观而受到了非历史主义的道德化批评的猛烈抨击,这也累及了司汤达。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司汤达研究的第二个高潮,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
一、于连形象研究于连性格研究。
刘念兹和王建琦在《对于连·索黑尔的再认识》中强调了于连性格中的主要方面是“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上层社会的蔑视、仇恨和反抗”,而不是以往备受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
蒋承勇在分析于连的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并在“原型即形象性格的深层构架”的观念影响下,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司汤达在于连这个人物身上“形成了以平民意识、自我观念、反抗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原型’。
”许光华则在《司汤达比较研究》中指出,对于于连的认识应该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从高度抽象与概括意义上看,他应该是一个弱小者,反抗强暴者,被奴役受欺凌者对奴役者和欺凌者进行“智斗”(不是“武力”)而努力获胜者形象;而从具体时代阶级内容来看,他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和抗争,他的形象是随着市民意识的萌发、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成长起来的,他又必须通过种种计谋,包括发挥智慧和施展阴谋、卑劣的手段同贵族和资产阶级进行周旋。
”蒋承勇还在《于连性格系统的审美透视》中,从系统论的角度由于连的性格中归纳出的若干独立个的和若干组对立的基本性格元素,在相互之间构筑起有层次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性格系统。
这种认识方式使得对于于连性格的认识由简单、机械真正地走向多元、全面。
于连和其他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比较的范围很广,从哈姆莱特到拉摩的侄儿和于连的关系,到于连与拉斯蒂涅、吕西安共同的悲剧,再到德·瑞那夫人、安娜和蘩漪各自爱情悲剧的原因。
其中求同倾向明显。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着重在恋爱观、个人气质、各自意图、形成条件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比较并指出了于连与杜洛阿的个人主义野心的不同点;在张华的《互窥中生辉、映衬中臻善——于连和高加林比较谈》中,比较而言更受关注的则是超越爱情的爱情体验和对自卑情绪的不同超越方式等差异。
罗贻荣的《于连及其评价的文化批判》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5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连形象的批判作了反省:“今天中国人对于连的口诛笔伐,也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外观。
”二、《红与黑》的主题研究关于爱情主题。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由于受到司汤达“小说是沿路走过去的镜子”之说的影响,加之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要求 “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的机械理解,更多人强调的是《红与黑》的政治倾向与文献价值,认为司汤达“首先想要表现的是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不是两性关系的内容”,只将爱情作为人物之间立场、观念之争的表现。
吴洪森的《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则从“文学是人学”出发,对“脑袋里的爱情”和“心坎里的爱情”及其中的深层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和生活理想等因素作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开启了人们对于爱情作为独立主题的关注。
李迎丰的《〈红与黑〉:一个隐喻》将“到底如何看待于连的爱情追求?”作为理解《红与黑》的关键之一。
它从“爱情关系的社会本质应当是一种政治关系”这种女性阅读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司汤达在政治背景下描写爱情关系的作法,发现了在作为构成《红与黑》基本情节的爱情故事背面,由政治事件联缀而成的结构网络。
“小说文本通过‘责任’、‘权力’这类的语言,使政治与爱情相互指涉”,两者具有了“同构性”,从而两相贯通。
关于激情主题。
姜书良的《激情: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论》从对于连性格的分析中发现,激情的主要形式:爱情,激情的本质内涵:时代政治,激情的结构解析:多元、多层次的心理动力组合。
从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游嘉胜在《三重对立抗衡及其审美比较——于连形象的冲突机制探析》中指出:“他不仅在同社会对抗,而且在同命运抗争,同自我斗争”。
这种激情反抗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袪除司汤达所厌恶的那种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集体虚荣心。
胡日佳在他的审美叙事模式研究,更从司汤达“激情与风俗相结合的描写原则”中,在《红与黑》中建立了性格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由对“红”“黑”对抗的具体阐释出发,对主题的阐释也呈现冲突式。
如柳鸣九在《〈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中认为,《红与黑》写出了于连这一个典型人物及其遭遇和命运,提出了在一定历史阶段都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关系。
如罗新璋所说,“这个悲剧,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所有杰出人物不用于世的悲剧。
” 毛佑民在《论于连的反抗性》中将之表述为“一个不幸的人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一生”,蒋承勇则将《红与黑》的主题构筑为为多维冲突的网状结构的观点。
与此相对的,张英伦则认为《红与黑》必然有一个超越这些对立冲突超越、“一八三〇年纪事”的主题存在,那就是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三、《红与黑》与司汤达司汤达与其人物的关系。
在《主体意识的渗透与人物形象的创造》中,蒋承勇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方法,将司汤达的小说人物作为某些特定原型“反映的变形”。
而且,“从作者的角度看,上述的原型实际上是司汤达本人深层意识中潜在的心理模式的外化”。
这其实也是对司汤达的内倾性风格和内向型审美心理机制在人物形象系列共同特征上反映的确认。
另一方面,柳鸣九在司汤达的某些人物身上发现的“性格的断裂”现象,运用叙事学方法的文本分析也指出了对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在小说中各自不同的主体地位。
余华在《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中认为,司汤达的叙述似乎总是被叙述中某个人物的内心所笼罩,而且笼罩了叙述中的全部篇幅,然而其叙述的方式恰恰不是心理描写。
这也就是所谓的人物性格的“自己运动”,它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司汤达对于现代小说的伟大启示。
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
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
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瓦莱里曾说:“关于司汤达的话,说不尽道不完。
”关于《红与黑》话,同样也说不尽道不完。
这是这部作品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使然。
参考材料1.吴洪森:《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2.郭珊宝:《心理小说中的“力学”研究——司汤达的〈红与黑〉小析》,《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4期。
3.钱林森《西方的“镜子”与东方的“映像”——斯丹达尔在中国》,《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4.张英伦《译本序》,《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2001年版5.5、《谁是“少数幸福的人”》,《同剖诗心》,郭宏安著,中央编译1996年版。
6.6、《〈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采石集》,柳鸣九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