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有感500字
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600字以上
![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600字以上](https://img.taocdn.com/s3/m/417d46c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a.png)
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600字以上示例文章篇一:《读苏轼三咏赤壁有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吗?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呀!最近我读了他的三咏赤壁,那感受,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旅行!先来说说《赤壁赋》吧。
苏轼在文中把赤壁的景色描写得那叫一个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仿佛就让我感觉到了那轻柔的风,平静的水面。
我就在想啊,苏轼当时是不是就像我在公园里看风景一样,心情特别舒畅?然后他和朋友的对话,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难道不是在说我们人类在这茫茫宇宙中是多么的渺小吗?可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不是又在告诉我们,就算渺小,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吗?这可真让人感慨万分呐!再讲讲《后赤壁赋》。
苏轼在这一篇里的经历简直太神奇了!“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这画面感也太强了吧!感觉就像我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走在安静的小路上,抬头看到了那又大又亮的月亮。
他还梦到了道士,这难道不是他内心深处对神秘和未知的向往吗?哎呀,我读着读着,都忍不住想钻进他的梦里,看看那个道士到底跟他说了啥!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简直像汹涌的江水一样,一下子就把我给淹没了!他想起了周瑜,那个在战场上英姿飒爽的英雄。
我就在想,苏轼是不是在羡慕周瑜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遭遇呢?“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最后一句,多无奈,多伤感啊!就好像他在对着月亮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
读了苏轼的三咏赤壁,我感觉自己就像跟着他一起经历了一场人生的起起落落。
他在困境中还能有这样豁达的心态,真的太让我佩服了!这难道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有时候觉得天都要塌了,可只要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苏轼的这些作品,让我明白了,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坎坷,会有挫折。
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_赤壁赋读书笔记五篇
![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_赤壁赋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00ca63804d2b160b4ec060.png)
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_赤壁赋读书笔记五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赤壁赋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篇一: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
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
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
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
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
2024年古诗赤壁读后感
![2024年古诗赤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193ab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0.png)
2024年古诗赤壁读后感2024年古诗赤壁读后感1(约635字)元旦假期,和女儿一起读了《后赤壁赋》。
女儿已学了《前赤壁赋》,似乎学得不错,那就不妨将《后赤壁赋》也学了。
我拿出我读中学时父亲为我买的那本《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
我们将《后赤壁赋》朗读了许多遍,我再讲解了文意,女儿学得挺认真,我很高兴。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续篇。
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写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大不相同了。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黄泥坂夜游,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层次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自己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影射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
第三层次写了游后入睡梦见曾化为孤鹤的道士。
神秘梦幻表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痛楚。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前途、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2024年古诗赤壁读后感2(约682字)我读了这古诗很有感触,很是欣赏杜牧的才华,但同时我也很同情杜牧那生不逢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没被重用的悲惨遭遇。
前两句说的是诗人在外面捡到了一把已经生锈的折戟,洗干净以后发现这是前朝赤壁大战时期留下的古物,于是,诗人感慨万千。
后两句说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要是东风却助曹操一臂之力,那么,大乔和小乔便关进了铜雀台。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049183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2.png)
赤壁赋读后感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的读后感,以供读者赏析。
赤壁赋读后感(一)苏轼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曾被誉为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洒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
被贬谪离京,对于一个处在官宦生涯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苦闷失意,但是,从苏轼那“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我们不难发现出,他旷达开朗的胸襟,超脱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这是他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解。
但是,潜藏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抑郁和悲伤,谁能看出来呢?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虽不曾有那么多动荡不安,但充满了人世险恶。
社会是现实的,是残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们慢慢适应的。
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无理由的选择面对,与其整天面无表情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还不如每天对自己微笑,对他人微笑,开心的面对生活,面对不开心,面对困境。
赤壁赋读后感(二)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
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
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
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
赤壁赋读后感6篇
![赤壁赋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5f358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0.png)
赤壁赋读后感6篇只有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到读后感中,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阅读是一种启迪心灵的过程,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认真书写读后感,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赤壁赋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赤壁赋读后感篇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赤壁滩,反复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我禁不住勾起了对赤壁大战的回忆。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孙刘联盟在这里与曹操相会。
他们在赤壁打了一仗,那儿瞬间变成了一片火的海洋,士兵的鬼哭狼嚎声与厮杀声成了一首悲壮的交响乐,直在我耳边回响。
那悲壮的交响乐与熊熊烈火掺杂在一起,颇为壮观。
想当年孙刘一方奏响了最欢快的凯歌,想当年曹操的损失惨重,我总会长叹一声:“这是最雄壮的词!”是啊,最雄壮的词!哪怕郑和远航,哪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哪怕世界纵横三万里,古今上下五千年都没有赤壁大战雄壮。
当战斗的时候,曹操的铁索战船被烈火焚烧着,有多少魏军在厮杀的时候落入了火海中,被活活烧死。
有多少吴蜀士兵长驱直入,大破曹操,打了胜仗!在此我真正懂得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道理。
我坚信这个大道理是十分正确的`。
跟赤壁之战一样,项羽也是这样的人。
他攻打秦朝时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活捉章邯,而在四面楚歌时,他却不肯过江,而在江东自杀。
这也是一个伟人的表现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隔多年,这首词勾起了我对赤壁之战的怀念。
赤壁赋读后感篇2读了《赤壁之战》一文,感慨颇多!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
由于敌众我寡,孔明周瑜竟不谋而合,决定使用火攻。
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在七星坛上祭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
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魏军逃跑。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edd77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9.png)
赤壁赋读后感读了苏轼的《赤壁赋》,我仿佛穿越千年,与苏轼一同泛舟赤壁之下,感受那清风明月,领略那人生真谛。
苏轼的这篇赋,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氛围。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这样宁静的夜晚,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赤壁。
那江水悠悠,那月光皎皎,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我仿佛能看到苏轼站在船头,衣袂飘飘,脸上带着几分闲适与洒脱。
他望着那茫茫的江水,心中思绪万千。
他感慨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就像这江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返。
然而,他并没有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文中对赤壁景色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这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这几句,把月光洒在江面上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那月光如同银霜一般,铺满了江面,与江水相互交融,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而苏轼他们乘坐的小船,就像一片苇叶,在这广阔无垠的江面上飘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在这美景之中,苏轼与友人饮酒作乐,吟诗作对。
他们谈论着历史的兴衰,感慨着英雄的命运。
曹操当年何等的威风,率领着大军,旌旗蔽空,舳舻千里,可如今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苏轼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是啊,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多么强大,最终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人生短暂,何必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呢?苏轼接着又说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番话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总是在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烦恼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去爬山。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赤壁赋读后感8003篇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赤壁赋读后感800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091d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a.png)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赤壁赋读后感800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赤壁赋读后感800精选3篇(一)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东晋时期文学家曹操所写。
读完赤壁赋后,我深深被其文辞华丽、意境深远所折服,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赤壁赋以描写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后的心情和情景为主线,以诗词形式展现出曹操对赤壁战场的感慨和迷醉。
整篇赋文流畅优美,用字精细丰富,给人以沉浸其中的感觉。
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丰富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赤壁赋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和壮观,但更多的是在描写战争之外的情感与景色。
曹操在文中表现出对这片战地的无尽迷恋和对虚幻幻境的向往,表达了他对一种理想世界的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名利权势的追逐,更体现在对文学艺术的极其敏感和热爱上。
赤壁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意境,揭示出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洞悉。
赤壁赋让我联想到了杨红樱所绘的那幅《赤壁图》,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杨红樱的画作让我在思考赤壁赋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争的年代,感受到曹操和刘备的激烈较量,以及周围壮美的山水。
赤壁赋中的景色描写十分精彩,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我特别喜欢赋文中对江山和月光的描写,曹操的文字给了我很多遐想的空间。
这些描写使我想到了自然界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文中,曹操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对自然界的力量和美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极为丰富,使我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在文中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犹豫,展现出他一个政治家的深邃和复杂。
曹操的心情在赋文中起伏不定,这使我对他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赋文中充满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使我对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新的感悟。
赤壁赋读后,我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艺术家和文化使者。
他用自己的文字创作和表达,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67d4a9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b.png)
前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散文,是东晋文学家曹植所作。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曹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展现了他对战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曹植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于战争的深刻认识。
他在文中描述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争中的血腥和残酷,以及人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摧残和伤害。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曹植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
除了对战争的描写,曹植在《赤壁赋》中还展现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赤壁之战中各个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战争中各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他通过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赤壁赋》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曹植对于战争、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
他通过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让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赤壁赋》的阅读,我不仅对于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思想上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通过对《赤壁赋》的阅读,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于战争、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苏轼《赤壁赋》心得
![读苏轼《赤壁赋》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4ae3c81312b3169a551a453.png)
读苏轼《赤壁赋》心得读苏轼《赤壁赋》心得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分享了读苏轼《赤壁赋》心得体会,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苏轼《赤壁赋》心得(一)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
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
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
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
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
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
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赤壁赋》读后感(6篇)
![《赤壁赋》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02921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2.png)
《赤壁赋》读后感(6篇)《赤壁赋》读后感1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
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
“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
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
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
“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
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
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
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后赤壁赋有感
![后赤壁赋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8abe618727d3240c8547efab.png)
后赤壁赋有感后赤壁赋有感1前几天读了苏轼的《后赤壁赋》,其中有一个情节,“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鶻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振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反而登舟。
”讲的是在某个月明风清的晚上,苏东坡和两个朋友再次泛舟赤壁。
一开始他兴高采烈、豪迈昂扬地提起衣襟上岸,登上险峻的山崖,拔草开路,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援高处栖鶻的窝巢,惊险刺激使他兴致昂扬。
突然间两个朋友都有事不能陪他攀登了,留下他孤身一人。
这时,周围愈发地安静下来了,孤寂凄清的感觉似波涛般滚滚袭来,他的心情越来越压抑,于是仰天长啸。
当一个人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的,不必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必担心别人看到自己不得体的举动。
对面山谷传来回音,风起水涌。
独处于如此静谧的漫天黑暗中,即使你不想悲伤、不想害怕,可潜意识总会作祟。
苏轼越来越觉得忧愁悲凉,心中恐惧。
凄清恐怖的气氛使他再也不能停留在那里了,于是他回到小船去。
我坚信他害怕的不是那恐怖的氛围,而是害怕那种一个人的感觉。
当孤身一人处于万籁俱寂、暗夜笼罩的环境中时,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直接冲破层层防备直达你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你会感觉自己好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于是,平日里你像刺猬般用层层的刺将自己包裹起来,此刻,这层武装却被如此轻松地拆卸掉,就像蜗牛没了壳,刺猬没了刺,你就只能逃了。
所以,苏轼逃了,没敢再留下来。
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逃的,留下来体会一下一个人的孤寂反而更美好。
人都是孤独的,平日里周围有很多过客,很多幻影,繁华喧嚣湮灭了那种孤独的本质,当你一个人处于万籁俱寂的黑暗中时,你就会深刻地感受到那种彻底孤独的感觉了。
如果那时苏轼仍然留下来,品味一下夜的孤独,当忍受了许久的孤单,终于看到阳光的那一刻,那种感觉会很美妙,肯定比和一群人看日出有感觉……如果真是那样,或许我们会看到另一篇更美好的、更有意义的《后赤壁赋》吧!但,仅是“如果”二字,便注定这只能是一种遗憾了,苏轼最终输给了自己的孤独。
苏轼诗词读后感(精选11篇)
![苏轼诗词读后感(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401f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e.png)
苏轼诗词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精选11篇)诗人苏轼虽被贬到密州,却不以己悲,在铁沟、黄茅冈尽显雄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等豪情,氤氲于诗人苏轼胸中,厚积薄发,彰显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不禁令人慨叹。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苏轼诗词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诗词读后感篇1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
诗人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
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诗人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
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诗人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苏轼是不羁的,甩开不尽的烦恼,用最旷达的胸怀接纳一切。
在乡间小院,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于田间小路,他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自由豪放的快乐,在诗人苏轼心底蔓延……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诗人苏轼选择了释怀。
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
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诗人苏轼是锦绣大宋中的一代才子,自是一家的他,把烦恼抛之脑后,总会在诗词之中渲泄心中的快乐。
这快乐积攒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坦然,凝聚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激昂。
把握这份快乐,我的心中也似有一股豪迈之气荡漾开来……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c4b2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b.png)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赤壁赋》反思篇1“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
“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赤壁赋》反思篇2文赋是介于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
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读后感】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有感
![【读后感】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900a1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2.png)
【读后感】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有感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
人们总是喜欢一开始就写,但有趣的地图是胡说八道。
被降职三年的人永远不会自由。
东坡仔细观察隐藏的深邃而微妙的音乐,用典故来表达内心挫败后的开放。
正是因为他的
天性,他可以发表这样令人震惊的言论数千年。
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心态,你可以了解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人,从而对“变化与不变”和“死亡是另一种生命
形式”有深刻的理解。
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学会并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专
注于问题的绝对性。
因此,东坡可以经常摆脱忧郁和恐惧,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
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
谁
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
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
将个体生命
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
万物同存的真谛。
“人在歌末消失,河上有几座青峰”,这是赤壁两赋通过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的最后
洞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
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赤壁赋读后感4篇
![赤壁赋读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e419d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e.png)
赤壁赋读后感4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赤壁赋读后感4篇》,您浏览的《赤壁赋读后感4篇》正文如下:赤壁赋读后感1苏轼始终是我比较宠爱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
他是一位大家。
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精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
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
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谈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荣。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样的感慨。
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落,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
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照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贵重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学问,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鄙视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观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
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
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600字以上
![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600字以上](https://img.taocdn.com/s3/m/8494f1b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d.png)
《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嘿,朋友!最近我读了苏轼的三咏赤壁,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苏轼这人,真是个奇才。
他在赤壁之下,把自己的心情、感慨,还有对人生的思考,一股脑儿都写了出来。
《赤壁赋》里,他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让我不禁想,时间就像那江水,不停地流啊流,但其实过去的也并未真正消逝。
月亮有圆有缺,可它的本质也没改变。
苏轼能在困境中还看得这么通透,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看《后赤壁赋》,那种神秘的氛围,简直就像把我也拉进了那个夜晚。
他一个人爬上高山,看到了孤鹤,这场景太有画面感了。
感觉苏轼在这时候,已经不只是在欣赏风景,更是在和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交流。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开头就霸气十足!他把历史的沧桑感和自己的壮志豪情融合在一起,让我读着读着,心都跟着澎湃起来。
苏轼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还能有这样豁达的胸怀,写出这么精彩的作品。
我觉得咱们也得学学他,遇到啥困难都别轻易低头,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风景。
怎么样,朋友,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苏轼三咏赤壁读后感》亲,我跟你说,我刚读完苏轼的三咏赤壁,心里那叫一个激动!你想啊,苏轼站在赤壁边上,望着那滔滔江水,心里该有多少感慨啊。
在《赤壁赋》中,他和朋友一起泛舟江上,谈论着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
我就在想,咱们平时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烦恼一大堆,可跟这广阔的天地比起来,咱们那点事儿算啥呀。
《后赤壁赋》里,苏轼又有了新的感悟。
他在夜里爬山,看到的景象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得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东西,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说到《念奴娇·赤壁怀古》,那可真是太豪迈啦!“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画面感简直爆棚。
苏轼怀念着古代的英雄豪杰,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是不是也应该有更大的志向,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呢?苏轼的这三咏赤壁,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赤壁赋》读后感(精选10篇)
![《赤壁赋》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6e008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e.png)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
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最后诗人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
作者的这种及时行乐也许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
至少我是认同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苏轼在赤壁之下游玩,因当时自己处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
之后,又以辩证的思维说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的。
有人说,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有人说,最后苏轼想明白了,豁然开朗。
我却觉得那释然与轻松是暂时的。
此篇文章中,苏子化身为客,来阐述自己内心的苦闷,后来文中苏自用变与不变的角度解释给客说:物与我皆无尽也。
若说这句话是说给客听的,倒不如说是苏轼用来说服自己的,使自己释怀,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
与其说是解脱,到不如说是无奈与屈服。
不过,最后作者还是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与轻松。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前赤壁赋》读后感五篇
![《前赤壁赋》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4b6e7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f.png)
《前赤壁赋》读后感五篇《前赤壁赋》读后感11082年,苏轼写下《前赤壁赋》,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却又豁达地认为,物我都是无尽的,这是古代士子平衡心态的人生态度。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人生。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
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
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
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
读《前赤壁赋》中,我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悟出了一个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前赤壁赋》读后感2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
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
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
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
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有感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
被贬三年,何来逍遥。
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
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
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
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
谁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
将个体生命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万物同存的真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赤壁两赋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最后的感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