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现象,如夏天自行车轮胎容易爆裂,冬天轮胎容易漏气,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温度对空气体积有影响。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水、铁器等,并记录下来。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现象的敏锐性。
2. 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观察其他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情况。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活动,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装置,观察不同温度下空气体积的变化。
2. 邀请科学家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课件: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演示、实验步骤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从而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玻璃管、水槽、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水管爆裂,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空气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③、能设计实验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3.科学态度、STSE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取证据,获得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热水、冷水、锥形瓶、气球、水槽、长颈烧瓶、导管、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设景激趣,导入主题1、谈话:出示密闭的玻璃容器,⑴.老师用手心拖住瓶底。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⑵.同学们再看,这次我握住容器装有空气的部分,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此刻心里的想法?或是有什么话想(说)问?2、揭示课题:空气热胀冷缩吗?二、设计方案、自主探究1、空气在哪里?你会怎么留住空气?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气球、锥形瓶。
你们能把它们组成一个密闭容器吗?学生上台示范。
举起装好起球的锥形瓶,质疑:瓶中的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3、我们要让空气受热,你会怎么做呢?把套好气球的锥形瓶放入热水中。
要求:手握瓶颈,尽量把瓶身往水中压,并停留一会,但注意气球不接触水。
同学们猜猜,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4、受冷,又该怎么做?再把套好气球的锥形瓶放入冷水中。
可能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5、每位同学都有这样一张记录单(出示记录单),请同学们找到“我们猜想”一栏,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猜想填进空白处,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热胀冷缩”。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并掌握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之间关系的掌握。
难点: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气球、温度计、气压计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气球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讲解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球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以及气压计和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5.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个气球充满空气后的体积为V1,温度为T1。
如果将气球放在一个温度为T2的环境中,气球的新体积为V2,求气球的体积变化百分比。
答案:气球的体积变化百分比= (V2 V1) / V1 × 100%。
2. 题目: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个气球充满空气后的体积为V1,温度为T1。
(完整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一、实验记录单二;PPT课件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预——生:空气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预——生:有!【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完整word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一、复习引入师: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性质叫热胀冷缩。
许多液体也有这个性质,可用研究水的装置研究。
Q:水和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Q: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呢?用研究水的装置?A:不行,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师:看书上33页黑框部分,空气如果受热体积膨胀会往外跑,只要观察到空气往外跑就可证明。
Q:空气如果跑到大气里能不能观察到?跑到什么地方才能观察到?A:跑到气球里,跑进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
(引导这里通常能想到空气)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在一个空烧瓶口套上一只气球。
将烧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1、热水中:气球会膨胀,鼓起来。
2、冷水中:气球会扁下去。
Q:从实验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或者扁下去?结论: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Q:同学们再仔细想下实验现象,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A:空气体积变化的更快,更明显。
三、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师:水和许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是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它与什么因素有关?Q:空气有什么组成?水呢?A: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站在中间代表空气微粒,另外请几位同学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温度计。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球,提问:你们发现气球有什么特点?3. 揭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的大小。
b. 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c. 将气球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收缩情况。
d. 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实验现象:空气为什么会在温度变化时膨胀或收缩?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空气在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在受冷时,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2. 讲解实验原理:热水使空气受热膨胀,冷水使空气受冷收缩。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气球或塑料瓶在温度变化时的现象。
2.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是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继续关注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由于空气肉眼看不到,所以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难度。
不过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迁移,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实验,观察空气体积在受热、受冷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首先以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渗透研究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
其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的材料有多种,学生可以从中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
这样给学生的'设计空间。
不同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对气体在受热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观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交流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研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对比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瓶、红水、带玻璃弯管的胶塞、热水、烧杯、水槽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烧杯2个、热水、冷水、瘪乒乓球2个、软包装饮料盒、可以弯折的吸管、橡皮泥。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设计:用什么容器收集空气如何将空气密封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出示实验装置:将弯折的玻璃管穿过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一点红色水并保持红色水停留在玻璃管中。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
4.空氣的熱脹冷縮【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2.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1.引入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後,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2.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呢?(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預設: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我們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氣的體積變化是需要其它物體的,可以用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可能想到的實驗方法,所以教師要充分準備一些實驗材料如氣球、液柱、紅墨水......)(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麼解釋熱脹冷縮現象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麼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裡跳躍時,哪種情況下佔據的空間大?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
3.交流:從遊戲中我們明白了什麼?建立我們的假說。
(預設:這個遊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空氣的熱脹冷縮受熱體積脹大空氣熱脹冷縮受冷體積縮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吴启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了解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气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2、过程和方法: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设计能看到空气热胀冷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生:气球塑料袋皮筋师:瘪乒乓球两个(其中一个是破裂的)、试管6支,气球6个,能封闭的塑料袋,细管6个,大塑料管6支;红墨水,冷热水等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有一个瘪乒乓球,谁有办法帮老师把球回复如初?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说可以用热水泡,可以挤等等。
(二)、老师演示用水泡的方法。
可以把瘪的地方朝上,让球慢慢鼓起来。
演示实验,验证同学想法。
(三)、为什么用热水可以使乒乓球鼓起来,说说你的猜想?预设一,有同学说是空气的热胀冷缩,请他说说热胀冷缩怎样使球鼓起来。
老师可以启发,球壳能否挤压,使球鼓起来。
预设二,如果同学说不上来,老师就启发。
可能使乒乓球鼓起来的因素。
(四)、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
1、既然要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首先要抓住空气,你有办法抓住空气吗?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师总结;如扎口的塑料袋,气球,带盖子的瓶子,注射器……2、我们抓住了空气,那怎样给空气加热和遇冷呢,因为你要研究空气在冷和热里的变化呀?可以试管加热,但比较麻烦,可以有热水和冷水代替。
3、现在又什么办法可以让人们看见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学生讨论。
这是一个难点。
所以老师要鼓励讨论。
老师也演示方法。
通过讨论,老师归纳如下方法:试管套气球塑料袋密封试管加细管,细管加红墨水等等。
4、学生小组决定方法,到老师拿器材,分组合作实验。
老师也去指导。
实验时老师提醒学生分好工,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进程与方式:一、用多种方式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讨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式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转变的方式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进程】一、观察空气是不是热胀冷缩一、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不是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咱们一路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如何转变?(学生讨论推测)二、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转变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咱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转变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肯定方式。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咱们要看到本来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转变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类可能想到的实验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咱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超级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一、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转变,这是怎么回事?当咱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一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一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二、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咱们明白了什么?成立咱们的假说。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⒉.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学生可以使用气球、烧瓶等简单工具进行实验。
3.讨论与总结: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然后由教师引导,全班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和现象。
4.应用与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计、气压计等。
同时,也可以拓展到其他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讲授法:教师讲授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让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作业: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下来。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实验器材:气球、烧瓶、热水、冷水等。
2.多媒体资源: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图书资源:提供相关科学图书供学生查阅。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掌握热胀冷缩的原理与规律;3.知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热胀冷缩的原理与规律;2.知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知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有关温度和热量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与温度的关系。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与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受温度变化而引起体积变化。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适合的容器,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通过火焰或其他方法加热容器,让学生观察容器的变化。
三、探究与实践(30分钟)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材料(如铝、塑料、玻璃等)制作容器,并测量不同温度下容器的体积变化。
并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小组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热胀冷缩现象的规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与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与收获。
五、应用与拓展(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铁轨的铺设、桥梁的构造等。
2.学生小组继续开展实验与研究,探究其他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六、讨论与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分享他们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与应用的相关观点。
七、巩固与评价(10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习题作答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资料:1.人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材;2.肖泽明,科学的探究与思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以上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的详细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通过导入、讲解、示范、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讨论、交流、巩固与评价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业中。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引言:本次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与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热能会使空气分子活动加快;2.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观察、记录并解释热胀冷缩现象;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空气球、水杯、生活用火柴或蜡烛、透明塑料瓶、水和冰块。
2.教材:小学科学4课本《空气的热胀冷缩》。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简要的讨论。
2.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本的介绍,讲解空气是由很多个微小分子组成的,并且这些分子不停地在运动。
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空气体积就会扩大,形成“热胀”。
而当温度下降时,空气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空气体积就会缩小,形成“冷缩”。
3.实验操作(15分钟):首先,老师展示一个实验:将一个空气球放在生活用火柴或蜡烛的火焰上加热一会儿,然后迅速取下火焰,观察空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拿一个透明塑料瓶,将瓶子口塞住,然后用手轻轻摩擦塑料瓶的身体几秒钟,再将手拿开。
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并让学生解释其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摩擦产生了热量,导致了空气的热胀现象。
4.实验讨论与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
鼓励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原理,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论。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关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加热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加快?”、“为什么冷却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减慢?”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观察到哪些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等等。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运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特性?例如,热气球、温度计等。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因。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水、温度计、灭火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魔术表演,引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分析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4. 小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学生思考空气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写一篇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科普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3. 作业完成评估: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练习题的正确率、家庭小实验的创新性和科普作文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是否合理运用了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空气的热胀冷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分析一、教材简介《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小学自然科学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篇教材的进修,学生可以了解到空气受热胀冷缩的原理,从而认识到温度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受热胀冷缩的原理,掌握温度变化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空气受热胀冷缩的原理:介绍空气受热胀冷缩的原理,即温度升高时空气分子活动增加,体积扩大;温度降低时空气分子活动减少,体积缩小。
2. 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通过实验展示空气受热胀冷缩的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空气热胀冷缩的应用:介绍空气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气球的充气、温度计的原理等。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展示空气受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3. 案例法: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通过教师讲解、实验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空气受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实验现象。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评判1.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评判学生对空气受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实验现象的掌握情况。
2. 实践能力:评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明显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热胀冷缩并分析实验。
【教学难点】1.设计并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并作合理解释。
2.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过程。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烧杯、一个锥形瓶、一只气球。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PPT上演示)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气球实验):①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胀大。
②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小。
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烧瓶实验):①水面冒泡(空气体积变大)。
②红色水进入玻璃管(空气体积变小)(备注;用红色水更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三、微观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模型构建--过程模拟--含义解释。
四、什么是热胀冷缩及运用。
【教学反思】
1.优点:①教学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②各环节衔接得当。
2.缺点:①PPT字数太多,内容虽丰富但略显冗长。
②讲课语气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
③实验设计过于专业化,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另外语言要通俗易懂。
④章节总结太多导致拖堂了几分钟,以后要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④、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假设猜想一一实验验证一一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假设猜想一一实验验证一一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
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一、实验记录单二;
PPT课件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预一一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 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
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一一生:空气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一一空气的热胀冷缩
预——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
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一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虽然让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是仅仅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全神贯注地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库。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红色)、冰水;气球、空矿泉水瓶、筷子、毛巾
实验记录单一“让学生在空烧瓶上画气球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二“让学生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
悦,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精神。
】
展示实验记录单一。
师: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一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
缩小,说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齐读)
板书一一空受热后(体积膨胀)
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设计意图:交流汇报是为了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取长补短,学会
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倾听能力。
】
(三)、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也和水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既然水和
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本领,请问,它们两个谁的本领大
演示实验……
预一一生:空气热胀冷缩的本领比水强得多\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要
明显。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大胆比较,有比较才有新的发现,也为解释
“喷泉”现象做好铺垫,给学生们一个缓冲的机会。
】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同学回答。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后,给出了关于“热胀冷缩现象”更科学的解释。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5o
教师作简单的解释。
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哪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
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板书——微粒运动加速且微粒间距离增大
减慢且变小
师:填写实验记录单二“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像小小科学家一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吗
【设计意图: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构建
新的知识体系,让难点知识“微粒”假说通过多媒体演示能够迎刃而解。
】
(四)、课堂巩固、拓展
挑战一:
1、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一泡就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挑战二:
奇妙的“喷泉”
教师演示:喷泉
师:“喷泉”是如何形成的呢你有办法让“喷泉”喷得更高、更美吗
【设计意图: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挑战一、二、三的设计体现了分层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觉得自己在学习中都是有收获的,增强学习的乐趣。
“喷泉”实验是综合了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师没有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是让我们的课堂能够延伸到课外,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
七、【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后(体积膨胀)——微粒运动加速且微粒间距离增大空
气
受冷后(体积缩小) < ------ 微粒运动减慢且微粒间距离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