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PPT
![《孔孟论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7f533f2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7.png)
孟子认为,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逐步掌握知识,建立扎实的基础,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耐心和毅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循序渐进
04
CHAPTER
孔孟教育思想的异同
总结词
03
02
CHAPTER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孔子主张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应打破阶级壁垒,让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让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主张打破阶级壁垒,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
提倡终身学习
孔孟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提倡“学而时习之”,激发了古代学者对终身学习的追求和倡导。
对古代教育的影响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重视人文教育
孔孟教育思想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启示现代教育中应注重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性、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倡导启发式教学
孔孟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为现代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结词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他主张在学习中思考,通过思考深入理解知识,同时也在思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习的深入。学与思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学思结合
03
CHAPTER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的习性会逐渐产生差异。因此,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e5a8a8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f.png)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身为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道理,在于以身作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孟子说:“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和孟子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孔子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他认为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他提倡以朋友的到来为乐,体现出他对待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
同时,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
孟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趋向于善。
他提出“教之道,贵以身为教”,即教育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育者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孟子进一步指出,得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df2c71e009581b6ad9eb31.png)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孔孟论学笔记整理
![孔孟论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583cdd360cba1aa811da37.png)
初二语文(第周)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一、解释加点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2、五十而知.天命.(懂得)(规律)3、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4、譬如为.山(堆积)5、止.,吾止也(停止)6、譬如平.地(使…平)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容易)(草木生长)7、进.,吾往也(前进)9、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10、今夫弈之为.数(作为)11、不专心致.志(集中于某方面)12、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13、使.弈秋诲二人弈(假使)14、其.一人专.心致志(代词,表示“其中的”)(专一)15、虽与之俱.学(一起)16、为是其.智弗若与(代词,代指不专心的人)17、尽.信《书》(全)18、取.二三策而已矣(采用)(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相当于“罢了”)19、以.至仁伐至不仁(凭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其中含义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是思考(空想)却不学习就(不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孔孟论学古籍
![孔孟论学古籍](https://img.taocdn.com/s3/m/c25617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5.png)
孔孟论学古籍?
答:孔孟,指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和孟子。
他们对于学习古籍有着重要的见解和观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对于经典的尊崇和研究。
他认为古代经书,特别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是智慧和道德的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古籍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以及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然而,与孔子注重传统经典不同,孟子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认为学习古籍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孟子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通过学习古籍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感知和判断能力,并将其运用于日常行为和决策中,以达到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总体而言,孔孟对于学习古籍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都认为古籍是智慧和道德的源泉,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们都主张通过学习古籍来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智慧,以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孔子更加注重对经典的尊崇和传承,而孟子则更加注重将古籍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些观点都对后世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28ca7fe561252d380eb6efc.png)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论学读后感
![孔孟论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f09ea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7.png)
孔孟论学读后感《孔子与孟子论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孟子对于学习的理论和观点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看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和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学习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和不懈的努力。
而孟子则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的观点都表明了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的重要性。
其次,孔子和孟子对于教育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提出“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而孟子则提出“教人以道,立人以礼”,强调了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和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应该注重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孔子与孟子论学》,我对于学习和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教育的德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孔孟论学》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84725ecfc789eb172dc8fc.png)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孔孟论学》八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篇目,背诵孔子论学四则)一、字句解释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键字:志:有志向。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
知:懂得。
天命:自然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越过。
矩:规矩、法度。
句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明白了各种道理,)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键字:罔:迷惑。
殆:危险。
句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关键字: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
之:他(的谥号)。
句译:孔文子因为什么谥号称为“文”?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键字:敏:思想敏锐,聪明。
好:喜欢。
耻:以……为耻,即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
是以:因此。
以:因为。
是:这。
句译: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关键字:为:做,此指堆积。
虽:即使。
一篑:一筐土。
篑:土筐。
止:停止。
平:填平。
覆:倾倒。
句译:好比堆积土山,即使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我就停止了。
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6.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关键字:或:同“惑”,奇怪。
乎:相当于“于”句译:对于大王的不聪明我并不感到奇怪(大王的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关键字:虽:即使。
生:生长。
暴:同“曝”,晒。
寒:使……寒冷。
句译: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孔孟论学的四字成语
![孔孟论学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2443a2d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2.png)
孔孟论学的四字成语孔孟论学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官》)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后诠释为:功亏一篑(《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存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
吾见到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例如存有可爱矣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严禁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到之,一心以为存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纳而箭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就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略知《书》,则不如并无《书》。
吾于《武成》,挑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甑也?”其中成语已经用括弧标注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精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高、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求教为耻。
2.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搞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能够顺利完成。
3.一曝十寒——曝:晒太阳。
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专心致志——并致:天下,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系列放到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5.血流漂杵——杵:锤衣舂米用的木棒;血流成河,流出的血都把木棒给漂起来了。
形容战死的人很多。
也泛指流泪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学说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息,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其他思想学说所难以匹敌的巨大作用,已深深地积淀于人门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生活关系、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中,从而构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八年级语文: 九 孔孟论学
![八年级语文: 九 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1ee4bbdd88d0d232d46a21.png)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
导入学习
1、导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孟论学》
2、交流查阅的孔子、孟子及《论语》《孟子》的资料。
1、进入学习情境。
2、交流查阅的资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孟关于学习的论述。
二、诵读课文
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示范。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1、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以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三、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
九孔孟论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感受孔孟的人格魅力,体会课文的丰富内涵,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四、深入理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验反思
1、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谈学习之道?
2、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2、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内蕴。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习孔子、孟子各自的语言特色
《孔孟论学》课件PPT课件
![《孔孟论学》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9c9f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d.png)
推动全球儒家文化圈的教育发展
孔孟教育思想对全球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教育基础
孔孟教育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促进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启示现代教育发展方向
孔孟教育思想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孟子简介
02
CHAPTER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任何人排除在教育之外。
总结词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社会道德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提倡“有教无类”,意味着教育不分贵贱、贫富、智愚、善恶等,所有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内容
孔子注重实际知识的传授,如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孟子则更注重义理的阐述,如人性论、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
孔子强调“文质彬彬”,即知识和修养的平衡发展。孟子则更加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教育内容
05
CHAPTER
孔孟教育思想的影响
确立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
详细描述
VS
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他主张“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这种教育方法注重个体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8edb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7.png)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 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41)? 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
②〔志〕立志。
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
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
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
⑥〔从〕随。
⑦〔所〕所以。
⑧〔欲〕能。
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⑩〔罔(wǎng)〕迷惑。
(11)〔殆(dài)〕危险。
这里指容易犯错误。
(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孔孟论学原文
![孔孟论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1fa44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0.png)
孔孟论学原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补充道:“学
习可以使任何人超越自身,但超越自身仅仅是实现知识,而不是得到快乐。
”
孟子指出,学习可以使人们提升智慧,但获得的报偿,将远远不及获得乐趣带
来的收益。
正如招牌孔子认为,“知者容易学习,好者快乐,善者满足”。
学习知识和乐趣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参照一个个体的内在现实;前者则是很多人共同的渴望,有时也不能保证其质量和数量。
某种意义上,学习是促进自我教育精神的一种工具和方式,也是追求追求精神
文明的最合适的方式,它可以使人们有更开阔的胸怀,更独立的思维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高下之分,实际上就引出了人才的概念。
若要避免人才流失,管理者必须以“发掘潜力,激发创造力”为主,集中一些资源,提供给更多优秀学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毕竟,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实现地区,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目标。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不断融合新兴技术,部署优秀师资力量,提高培养环境,来促进学习者在现代社会环境、创新思维和文化情怀上的能力。
搭建一个公平,公正,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挑战。
总之,孔孟论学,主要强调学习是个人成长和超越自我的有效工具,但一方面
要记住,学习要有质量和量衡平衡,不能过度出发;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获得的乐趣,同时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拓展个人潜力,扎实地培养出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d11fe7020740be1e650e9a1a.png)
6. 从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①学习有助于修养,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终身受益。
②学与思、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迷信书本。
③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断积累。 )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最仁的人去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使木棒在血中漂流呢?”
1.本文六则语录,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孔孟论学》选《论语》四则:①介绍自己做学问的几个阶段;②③向弟子传授做学问的方法;④鼓励弟子治学应该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说:“譬如堆积土山,差一筐没有完成,如果停止了,我也要停止!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倒一筐完成,如果继续,我也要去干!”
孟子说:“不要奇怪王不聪明。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生存的。我和王相见少,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极点,我怎么能让王萌发善心?譬如下棋的技术是小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心里一直认为有天鹅要来,想拿弓箭射它,即使与那个一起学习,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哪些成语是由本文的语录演变而成的?
①一暴十寒 ②不耻下问 ③三十而立 ④不惑之年 ⑤专心致志
4.下列语录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离不开问,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课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明白规律,六十岁耳朵顺畅,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462673b307e87101f6969b.png)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赏析《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阅读训练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参考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孔孟论学》(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孔孟论学》(含题目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aa757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e.png)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孔孟论学》(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孔孟论学(节选)无或乎XXX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XXX,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XXX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时代的大思想家(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虽与之俱学,XXX矣..11.“XXX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
但作者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3分)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曰寒之”。
B.通知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C.让人明白不专心致志,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也学不成,研究治国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XXX,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XXX谒于邑人,不使学。
XXX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4分)文学知识XXX也久(1)“余”指(人名):词语说明进,吾往也!(2)进:句子翻译XXX,稍稍宾客其父(3)译文:9.甲文中XXX的悲剧印证了乙文中“”的结论,给我们的启迪是。
(4分)1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旬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全心全意,则不得也。
XXX,通国之善弈者也。
孔孟论学读后感
![孔孟论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4698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7.png)
孔孟论学读后感《孔子与孟子论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的学说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和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通过阅读《孔子与孟子论学》,我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追求和谐与和平。
而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出来。
通过对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学说进行比较,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重要观点,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儒家学说的深厚底蕴。
其次,通过阅读《孔子与孟子论学》,我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孝顺、忠诚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核心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儒家思想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这些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最后,通过阅读《孔子与孟子论学》,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对于当代人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追求真理和智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他人,关爱家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更加珍视了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孔子与孟子论学》,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启示。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将儒家思想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孔孟论学
![九年级语文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5b8d3c650e52ea55189838.png)
《孔孟论学》孔子、孟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感知每则语录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理解举例、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明确学习中思考的重要作用,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难点:孟子的语录。
【课文提示】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
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的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它们都是儒家经典。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正音正字】论(语)lún罔wǎnɡ殆dài譬pì篑kuì暴pù弈yì鹄hú弗fú杵chǔ【积累词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仁人无敌于天下【朗读课文】【课文简析】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最新《孔孟论学》复习要点整理资料
![最新《孔孟论学》复习要点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4c965647cd184254a35354d.png)
《孔孟论学》复习要点整理复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一、文学文化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人称“亚圣”。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3、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如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不惑,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称古稀;耄耋(mao die)则是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4、1、不耻下问2、功亏一篑3、专心致志4、一暴十寒5、三十而立二、重点词句解释及翻译(二)、句子解释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为山一篑(“功亏一篑”的近义词,
典出该则)
孔子的“四结合”读书法
学与思结合
【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问结合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与习结合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与行结合
多,充足。
【例】讷于言而敏于行。 此指有余力。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 名 轲,字 子舆。战国思想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其为
“亚圣”。他主张推行“仁 政”,其“民贵君轻”的见 解振聋发聩。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所著。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
有
同“惑”,奇怪。
即使
pù
天容下易易生生长之物也,一同日“暴曝之”,,十晒日。寒之, hǎn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全部,都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c杵hǔ也?”
凭借 极
舂【chōng】米或
捶衣的木棒。
【析】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孔孟论学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 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 大思想家之首、中国第 一位教师。
孔子的三大贡献:
创建儒家学派
仁 复周礼
整理古籍文献
修《诗》、《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
开创私人讲学
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 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 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小鸟反复地试飞
学习能提升人的精神修养。
学习终生受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同“又”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 懂得 yú jǔ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即使
拿起
zhuó
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
代指 箭
一起
因为 这
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这样
这则中举了哪两个例子?
一暴十寒
【析】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应该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学弈
【析】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应该晒,十天受寒。比 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谓之文也?”
即“以何”,叫做,称为。 为什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努力,勤勉。 以……为耻 即“以是”,
不以对下请教为耻
因此。
向三类人学习
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请教 【例】不耻下问
向自己的伙伴、同行请教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请教 【例】见贤思齐
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少矣,吾退而寒之
者至我矣怎,么吾能如使有他萌的焉善何良哉之?心”萌发呢? “如……何”,对……怎么办。
今夫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现在 围棋 作为 技术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全部,整个
让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教导
hú 只听弈秋的话
pì
kuì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堆积土山 土筐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动词】填平 倾倒 前进 【思考】这则用了哪些方法来说理?
比喻、对比 ✓ 为山——没有继续努力,以致功亏一篑 ✓ 平地——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成语点击
功亏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 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 不能成功。(含惋惜意)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析】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学习的方法:学、思结合
wǎng
dài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危险
【析】学习积累+钻研思考 读死书——读活书
【比较】“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学习的方法:不懂就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