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文.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教育论文:老子之道
教育论文:老子之道摘要:老子哲学中的道既是存在之本,也以存在的方式为内涵。
对老子而言,道是超越感性的存在,无法用感知的方式去把握;它混而为一,以自身作为原因,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构成了万事万物终极的根源。
道同时又表现为智慧所追求的对象。
老子区分了“为学”与“为道”。
“为学”涉及经验知识的积累过程,“为道”则近于智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和智慧追求的对象,又具有价值的意义。
从价值的层面看,道以“法自然”为原则。
在实践的层面上,“道法自然”以“为无为”为内涵,后者意味着行为过程中合目的与合法则的统一。
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老子既关注人之外的对象,也注意人自身的存在,“域中有四大”之说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基于“尊道贵徳”的观念,老子对普遍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作了双重确认。
以道为原则,老子又注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把握,并一再地对偏离“道”的行为提出批评和责难。
同时,老子提出“不争”的原则,以此作为达到秩序的前提。
以上看法从不同方面展现了老子以道为核心思想。
关键词:老子;道家;道;法自然老子是道家的奠基者。
道家之被称之为道家,与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一一“道”相关。
如果考察《老子》的五千言,便不难注意到,其思想整体上没有离开“道”这一主导观念。
冯友兰曾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系统,其一注重形式的体系,一般而言,这种体系主要通过层层推论,展开为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其二表现为实质的体系,其思想系统不一定以层层递进的推论形式呈现,而主要围绕某一核心观念或主旨展开。
道家思想近于后者,属于比较典型的实质体系,老子的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在老子那里,道大致有两方面的涵义。
其一,“道”被视为存在之本。
依照这一理解,万物来源于道,并以“道”为根据。
其二,“道”又是存在的方式,世界以及人自身都依道而“在”:“道”在词义上本身便含有方式、途径之意,今天所说的“治国之道”“经营之道”等等,仍保留了这方面的涵义。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便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文化 课程论文 浅谈“道”与物理规律的联系
自然哲学之“道”学原理——浅谈“道”与物理规律的联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谁?是伽利略,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在我看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其实是我们中国的老子。
老子的思想深邃浑融,彻悟洞见,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现代物理的许多重要规律,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道”与不确定性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在我看来,“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自然界最本质的规律也是最具普遍性的东西,即“道”,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听不到,看不见,没有固定有形体,但它是实有的存在体;其二,这种“道”是不能被准确描述的,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或者说能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一定是带有参照和局限的,绝非真正的道,即“常道”。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即“测不准原理”,它是说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一个运动粒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与动量(即运动状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准确测量并不意味着粒子在某一时刻的准确位置和动量不存在,只是说当我们对粒子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时,便会影响到粒子动量的精确测量,而且如果我们把粒子的位置测量的越精确,那么它的动量测量就会变得越不精确,反之亦然,而粒子的准确位置和动量的客观存在性却是不容质疑的。
这正是“道可道,非常道”所要表达的意思,即道的客观存在性和不可认知性。
由此看来,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中就可以找到源头,量子力学研究的也许就是所谓的道。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没有凭借任何的物理学知识,就如此深刻地洞察了物理世界的最本质规律,真是令我们不得不折服。
“道”与宇宙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通过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就把宇宙的起源讲出来了。
自从初次看到这句话,我就一直在思考,这里的一,二,三到底指的是什么,渐渐地,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对号入座的物理概念。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探寻《老子》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思考
探寻《老子》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思考引言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立了道家思想,将其记录于《道德经》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无为而治等核心概念,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流派。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深入思考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起源与主要概念虽然《道德经》之作者依旧存在争议,但它被广泛认为是老子的作品。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也是万物的根本。
道是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和言语表达。
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道的特点道具有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的特点。
在观念方面,道既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也非有形有质的实体。
在行为方面,道象征着自然的运行和万物的变化。
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无为而治和自然变化的方式,人们可以了解到道的运作方式。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指不做事情,而是指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事物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忙碌和压力之中,追求物质成功而忽略内心的平静。
通过领悟无为而治的真谛,我们能够摆脱这种繁忙和浮躁的状态,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个人修养与无欲道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无欲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包括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自我完善,通过摒弃浮躁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
无欲意味着不追求权力、荣誉或财富,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道的追求。
个人修养和无欲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与快节奏、功利和浮躁的现代社会相对抗的方式。
保持平衡与和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竞争和压力之中,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思想通过强调个人修养和无为而治的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通过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持平衡,面对生活的挑战。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原创论文,物有所值)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容摘要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提出“无为”的主张,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老子的“无为”思想到了现代往往被误解为一种无作为的态度,是消极避世的一种表现。
因此,本文对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客观的评价这一思想,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子的思想,并能够充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常常被误解为一种消极无为,完全的放任自流。
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的“道”内涵丰富,它或被作为世间万物产生的本源,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而“道”本身的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虽然“道”并不亲自参与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却是隐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对世间万物产生作用和影响,使其相互作用。
而“无为”的实质就是遵从“道”的作用,即不要主观任性,带有过强的主观色彩来看待万事万物,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行事。
无为而为的思想成为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不分,对于个人来讲,如果要成为圣人,就要遵循“无为”的理念,与人不争,柔弱处下,清心寡欲,自然无为。
而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讲,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按照老子的“无为”思想,人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正如其《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天地对待万物和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把他们当做刍狗,不附加以任何的感情,即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
因此,统治者在统治他的臣民时也应该清静无为,公平公正的对待他们,对人民应该顺其自然,尽量避免过多的打扰他们。
这就是老子在政治上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论文(2)
老子哲学思想论文(2)老子哲学思想论文篇二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 “无为” “处下”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
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
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
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
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
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
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
论文道悟
论文道悟《老子》——老子之“道”作为一名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我今年上了道悟《老子》这门课,感悟颇多,对这门在我眼里一直很深奥的学说有了一定的见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老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是绝对值得我们中华儿女去用心拜读和深入研究的。
《老子》一书仅五千多字,但全书微言大义,包罗万象。
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品悟《老子》在不同时期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不同的道理,所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任何情绪下悟《老子》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启迪,收获良多。
《老子》又叫作《道德经》,全文分上下两篇,即“道”和“德”。
《老子》是一部奇书,其文字精美,思想玄之又玄,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悟出不同的真意,哲学家能从中悟出宇宙真理;军事家能从中悟出兵法要领;政治家能从中悟出安邦治国的良策;淡泊自守者能从中悟出养生之道;胸怀大志者能从中悟出成功之法;更多的人能从中悟出人生真意......“道”在《老子》中是处于核心地位,整部著作的思想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在文字形式上“道”虽然是一样的,但其含义却有各方面的不同。
老子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概括说起来,《老子》书中的“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1.“道”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显然,老子的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
这说明,《老子》的道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
在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上,老子还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在创生万物后,并不是就与事物分离了,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老子论文
论文题目:《老子与道德经》内容摘要:《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
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本文从“无为而无不为”方面分析了《老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无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个人修养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
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一、老子其人李耳(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
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子》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关注的。
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积极的智慧。
这就是说,《老子》思想仍具有现代的价值。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一、前言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
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
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
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内容提要】道体与“无”“有”的关系是老子《道德经》第1章的核心问题,受王弼注解的影响,把道体等同于“无”的观点甚为流行。
“无”“有”属于同一层次,是一种逻辑上的并列关系,竹简文本第40章与牟宗三的阐释的一致性表明了“无”“有”同为道体的属性。
一、断句之争的实质对于老子《道德经》第1章,不同时代注解者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的断句问题上争执不休。
对于第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种断句认为应该以“无名”“有名”断句,持这种看法的自王弼、河上公、范应元始,现代学者如马叙伦、冯友兰、蒋锡昌、朱谦之、任继愈、刘笑敢等;一种断句认为应该以“无”“有”断句,持这种看法的自司马光、王安石始,近现代学者如叶梦得、白玉蟾、俞樾、梁启超、高亨、侯外庐、关锋、陈鼓应、卢育三等。
主张以“无名”“有名”断句的注解者和学者认为,此句自古以来都以“无名”“有名”断句,并时常引用文子所说“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
”(《文子·道原篇》)《史记·日者列传》所说“此老子所谓无名者,万物之始也。
”作为例证。
主张以“无”“有”断句的注解者和学者认为,上述断句并不符合道家老子的原义,并引用庄子的两句话为证:“天门者,无有也。
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庄子·庚桑楚》)在论述老子思想时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庄子·天下》)这些学者进一步论证说,以“无名”连读问题不大,而且老子《道德经》有“道常无名”“无名之朴”的说法,无名可以是指称道体的一种方式,但“有名”连读就说不通,老子《道德经》虽然有“始制有名”之说,但这是指称的具体的有形的具体事物,按照老子哲学的思想逻辑,有名有形的具体事物不可能成为“万物之母”。
现代学者陈鼓应所说亦可作为例证:“无”“有”乃是哲学上的一个常用的词句。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道在物中再论《老子》的道物关系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5-04-08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14FZX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光华(1979-),女,江苏宿迁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的研究。
主题研讨中国哲学的真实建立之一道在物中:再论《老子》的道物关系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
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
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
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
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
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关键词:《老子》;道家;道在物中中图分类号:B 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15)03-0028-08DOI : 10.3969/j.issn.1674-2338.2015.03.004关于老子“道物”关系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解释仍然是2005年陈鼓应归纳的五种:本原关系、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体用关系、一多关系。
[1](PP.55-64)其中又以“形上与形下的关系”最有代表性并广为接受。
他的论述非常全面,但这几个概括用的范畴都比较西化或在中国哲学中比较靠后,与《老子》文本有一定的距离。
如何用老子自己的词汇表述清楚他的思想?如何从各层关系中概括出一种核心的关系,从这一核心关系的显题化过程是否能抽析出一些方法论的启示本文尝试立足《老子》文本,使用本土语言,利用注疏资源,并过渡到方法论的探讨,以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文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文一、生与成:物之为物的依据“道生物”即道创生万物,这里的“道”是老子对创生之主的命名,它是万物之“母”,也是“道”这个观念最基本的含义。
“道成物”是指道使万物长成,这里的“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哺育者,它使万物各得其性,成为自身。
生与成是分不开的,道在生万物时已经规定了万物的本性,万物从诞生起就始终在长成。
“道生物”主要表达在《老子》第一、二十五章;“道成物”主要表达在第三十八、四十二章。
二、统与通:统合的法则与共性道制造了万物,万物从诞生起就有了秩序,且事物之间是可以互相打通的。
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统合万物的法则与贯穿万物的共性。
作为万物的法则义,最明显的是其次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工弼注:“法,谓法则也。
“道”是万物的法则,“自然”又是道的法则。
《说文》曰:“自,鼻也。
象鼻形。
”段注:“自与鼻义同音同”;“鼻”下曰:“自本训鼻,引伸为自家”,“然”是“这样”的意思。
因此,“自然”的字面意是“自己这样”,也即“原来如此”、“通常如此”。
老子不说“道乃自然”,而说“道法自然”,是一种语言策略,强调“道”也有所法,但效法的不是它之外的东西,而是“自己如此”的本然之性。
“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而是道与生俱来的`。
它是个柔性的法则,不是固定的、生硬的法则。
它是万物遵循各自本性的详细法则,又是使万物之间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总体法则。
作为法则,老子也用“道纪”这个词来指称。
作为贯穿万物的共性,老子则用“门”来比方。
三、道在物中:兼谈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这四层关系虽然有差异,但其核心都是“道在物中”。
“道生物”的道不是生完就消逝了,而是注人万物中,像万物的种子一样;“道成物”的道是无形的,落实到详细的物中而成就它们各自的本性,成为一物之为一物的依据;“道统物”的道是存在于万物之间或内在于万物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法则;“道通物”的道是万物的共性,是能沟通万物之理的那个最高的“理”。
论老子书的道与物
作者: 車載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20-28页
主题词: 老子;见解;道法自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规律性;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体系;运动发展;
无名
摘要: <正> 一什么叫做“有物混成”? 老子书说明“道”之初状,主要的见解发表在三章文字里面,即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五章。
目前认为老子书的道是有物质性的,就是根据这三章文字的见解加以解说,肯定老子书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一方面。
但根据这三章文字与老子全书的思想,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称之为道的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是实际上的存在呢?还是观念上的存在呢?第二、“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物,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道,是同。
【哲学思辨】老子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三篇)
【哲学思辨】老子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三篇)中国思想史上,老子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
他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
万物既内在联结又相互对立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得失、清浊、明昧、久暂、终始、同异、人己、爱恶、贵贱、古今、智愚、结解、主客、损益、巧拙、成缺、寒热、亲疏、抑举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
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全面认识事物包括正反两面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
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表象的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
《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来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
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曹雪芹看来是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
老子对事物反面的顾及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文
2019-12-18
关于老子“道物”关系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解释仍然是2005年陈鼓应归纳的五种:本原关系、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体用关系、一多关系。
其中又以“形上与形下的关系”最有代表性并广为接受。
他的论述非常全面,但这几个概括用的范畴都比较西化或在中国哲学中比较靠后,与《老子》文本有一定的距离。
如何用老子自己的词汇表述清楚他的思想?如何从各层关系中概括出一种核心的关系,从这一核心关系的显题化过程是否能抽析出一些方法论的启示?本文尝试立足《老子》文本,使用本土语言,利用注疏资源,并过渡到方法论的探讨,以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生与成:物之为物的根据
“道生物”即道创生万物,这里的“道”是老子对创生之主的命名,它是万物之“母”,也是“道”这个观念最基本的含义。
“道成物”是指道使万物长成,这里的“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养育者,它使万物各得其性,成为自身。
生与成是分不开的,道在生万物时已经规定了万物的本性,万物从诞生起就一直在长成。
“道生物”主要体现在《老子》第一、二十五章;“道成物”主要体现在第三十八、四十二章。
二、统与通:统合的法则与共性
道创造了万物,万物从诞生起就有了秩序,且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打通的。
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统合万物的法则与贯通万物的共性。
作为万物的法则义,最明显的是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工弼注:“法,谓法则也。
“道”是万物的法则,“自然”又是道的法则。
《说文》曰:“自,鼻也。
象鼻形。
”段注:“自与鼻义同音同”;“鼻”下曰:“自本训鼻,引伸为自家”,“然”是“这样”的意思。
因此,“自然”的字面意是“自己这样”,也即“本来如此”、“通常如此”。
老子不说“道乃自然”,而说“道法自然”,是一种语言策略,强调“道”也有所法,但效法的不是它之外的东西,而是“自己如此”的本然之性。
“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而是道与生俱来的。
它是个柔性的法则,不是固定的、生硬的法则。
它是万物遵循各自本性的具体法则,又是使万物之间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总体法则。
作为法则,老子也用“道纪”这个词来指称。
作为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则用“门”来比喻。
三、道在物中:兼谈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这四层关系虽然有差别,但其核心都是“道在物中”。
“道生物”的`道不是生完就消失了,而是注人万物中,像万物的种子一样;“道成物”的道是无形的,落实到具体的物中而成就它们各自的本性,成为一物之为一物的根据;“道统物”的道是
存在于万物之间或内在于万物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法则;“道通物”的道是万物的共性,是能沟通万物之理的那个最高的“理”。
但是,老子并没有直接说过“道在物中”,这一思想是潜在的,经过韩非子、河上公、淮南子、严遵、工弼等人从不同角度的注疏与解释而逐渐显题化。
其中庄子、工弼的解释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奠定了道家“道在物中”这一思想的两位哲学家。
庄子提出“道在屎溺”,而工弼提出“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都强化了老子这一潜在的思想。
综上所述,“诊释的还元”既能带来新的发现,又不违背原旨。
这一创新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借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哲学,而是利用丰富的注释资源,在一个道统之内发现最好的东西、最根本的东西,用当代人能听懂的话语表达出来,如此而已。
这样既能完整地继承前人的思想,又不停留在它的思想之内,始终有对潜在含义的显题化挖掘,从而开辟不同的思想建构的路径,就像文中提及的庄子、韩非子、工弼所做的工作那样。
他们在凸显《老子》中某个潜在的含义的时候,继续沿着这个揭示出来的含义建构了自己的思想。
“还元”使得“元典”一直活着,这是中国哲学“真实性”得以建立的值得尝试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