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品读
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
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作者:韦文华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0期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本文将在意象、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的赤诚的爱国之情进行解读。
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引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在抗日战争催化下创作出的著名爱国诗作,作品在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方面与早前戴望舒的成名作品《雨巷》大相径庭。
诗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戴望舒看到炮火战争中伤痕累累的祖国,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一、探究《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历史背景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对侵略者满怀恨意。
诗人坚信祖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将法西斯帝国主义逐出中国的领土,实现中国的统一。
身陷囹圄的诗人,时刻心系监狱外的国家,心中情感无处宣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出口,表达了诗人对战火中国家的担忧和对列强侵略行径的无比痛恨。
诗人心中渴望战争结束、祖国早日取得解放。
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情怀。
诗句中每字每句都未含爱国字眼,然而却仿佛能听到诗人深远而哀痛的低吟哭泣之音。
二、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语言特点《我用残损的手掌》直入人心的是“残损”,是此诗的文眼,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读者发出疑问:是什么使“手掌”、“残损”,“残损”寓意着什么?显而易见的是:残损的手掌是当时诗人的真实写照,它同时也是一种意象,“残损”是诗人身陷囹圄的身心苦痛,更是蕴含祖国领土和中华民族灵魂惨遭战争蹂躏的现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试探被日本侵略者糟蹋的国土,因为所描述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份词语色彩和描述手法明显不同。
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普遍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咱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心里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非芜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积累“灰烬、锦幛、蓬蒿、憔悴、蝼蚁”等词语;二、进行诗歌美读训练,在美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无论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3、理解诗中“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本侵略者糟蹋的国土地图而引发联想的构思,体会诗歌不同形象对比的作用;4、引导学生理性熟悉现代诗的特点,培育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一、词语积累;二、诗歌美读训练;3、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教学难点:品读赏析诗歌语言,培育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的冲破:一、美读训练,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技能示范为引领,小组合作练读为基础,最后达到全班赏读品悟的目标。
二、词语积累和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拟通过以下教学环节完成:首先,布置预习,完成个人词语摘抄;其次,课堂听写字词;再次,将听写内容用大屏幕打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梳理;最后,借用大屏幕显示的诗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对诗歌构思和情感转变的把握与理解。
教学难点的冲破:找出诗中典型句子,从词语选择(炼字)、修辞运用、艺术再现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一、美读教学法:在较为理性的朗读指导中,引领学生感悟诗歌之美;二、小给合作探讨法:在小组范围内,借助同伴的帮忙,完成对诗歌的赏析;3、讲解点拨法:创设情境及得当问题引领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从容说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习和拓展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3. 生字词和难点句子的讲解资料。
4.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5. 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2. 互动学习: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1〖创意说明〗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
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第一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伸左手,掌心向下作“摸索”状)这一角/已变成灰烬,(伸左手,掌心向上)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伸右手,掌心向上)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伸右手,掌心向上)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慢落右手)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左手由胸前划向左前上方)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右手举向右前上方,两手均伸向前上方)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读“你”时,左手放于胸前)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慢落左手)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伸右手于右前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慢落)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两手均伸向前上方)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慢落双手)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后读“轻抚”时,手心向下慢划向前方作“轻抚”状)像(左手划向左前方)/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读“我”时,右手放于胸前)贴在上面(右手举向右前上方),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将/驱逐暗,带来苏生,(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左手放于胸前)蝼蚁一样死(左手落)……那里(右手举向右前上方),永恒的/中国(双手均伸向前上方)!一九四二年七月三第二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⑶感情背诵本诗。
2、能力目标:⑴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⑵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美感。
2、引导先生理解诗中艺术抽象包含的情感,欣赏凝练的诗歌言语。
3、领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真诚爱恋,培养先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经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抽象中包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东方。
面对这幅地图,让光阴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上个世纪,当日寇的铁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下耻辱和灾祸的印痕,有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其中有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起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走进身陷囹圄的戴望舒,看柔弱的他如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生介绍作者二、读出音乐美师: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的美好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我期望我们今天的学习能达到这类境界。
课件出示:读出音乐美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生大声地自在朗读课文,生个别读,师引导生评价、再朗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三、读出情感美课件出示背景材料,指名读。
生结合背景材料,再次自在朗读诗歌,领会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师:在敌人阴暗潮湿的牢狱里,在想象中,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寇侵略的国土,他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生勾画并交流,师课件出示师:同学们,这些地方、这些景物表示我国大部分领土都被日军的铁蹄践踏**,诗人就是借助这些景物这些抽象来抒发本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苦楚与希望。
请同学们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课件出示:读出情感美1、划出你觉得倾注诗人情感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写作手法、调动感官等方面动手)。
2、读准重音,读出腔调、语气,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生派代表展现交流,师引导经过品析言语,读出情感美四、延读以升华师:1942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对峙阶段,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倔强抗争,并且满怀希望地歌唱着,这是怎样的赤子之心哪!(画心)其实,在同时期当中,还有很多这样高亢的诗文,在号召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效果有什么差别?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11、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答案1、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
朗读这些诗句,要在诵读的同时,脐于里再现其形象,还要把断续的画面连缀成连续的画面,这样才能够更深刻地领悟诗句的内涵,才能使朗读声情并茂。
朗读中,一般把语调设计为三种:平调、升调和降调,表颂扬、赞叹、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悲哀、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叙述性的句子要用平调。
就速度而言,交代性的内容,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得稍慢些;紧张、欢快、愤怒、恐怖的气氛要读得急促些。
诗歌前半部分充满凄凄忧愤,应读得沉重、缓慢,以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祖国的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表示了作者的热切期盼,应读出高昂的情调,读出诗人对祖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1。
诗中写了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答:参考答案: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2。
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答:参考答案: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婴孩手中乳。
”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选用了美好、富有生机的景象,选用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阔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将这首诗分成二个局部,并说说各局部的主要意思。
⑵两局部是如何构成鲜明的比照?
⑶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阔土地?
⑷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 新人教版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戴望舒《俺用残损的手掌》爱国诗歌欣赏
戴望舒《俺用残损的手掌》爱国诗歌欣赏
戴望舒《俺用残损的手掌》爱国诗歌欣赏
戴望舒《俺用残损的手掌》
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俺的家乡,
(春天,堤上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俺触到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俺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擦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暖和,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俺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俺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人物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情1、播放多媒体课件(雨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惆怅。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戴望舒。
(屏显作者图片)学生自读简介。
《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2、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争的炮火席卷中国大地,日本铁蹄蹂躏下的大好河山变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有着和平的阳光。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诵读──入诗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朗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者:手掌都残破了,自身身处险境,还要抚摸广大的土地,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地爱。
你能饱含爱意地读一读吗?
3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4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已”说明早已变成灰烬,不是现在,“只是”说明除了血和泥,没有其他东西了。
说明国家被蹂躏之深。
你能理解作者的痛苦了吗,谁能读出作者的痛苦?
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强调这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现在不是了,被敌人占领了。
师:家乡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想一想(只有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是陈述句,把“该”字去掉,把这句诗换为反问句或者感叹句试试。
生: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
生: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
生:这一片湖不像我的家乡啊!
师:再读原句,为什么诗人不直接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而要用这样一个陈述句呢?(生读)
生:这样写我感觉感情更压抑。
试着读一下,读出压抑的感觉。
6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7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说明这是回忆中的家乡而不是现实的,回忆很美,回忆越美现实就越惨烈,越能体现诗人的悲愤。
让我们把这种理解换成朗读表达出来。
8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9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10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11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12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当年细软的禾草和现在田地里除蓬蒿没有别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敌人对祖国的破坏之深。
此情此景,作者应该是悲愤的,你能读出来吗?
1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说明对祖国蹂躏之深”具体那个词语?(寂寞,为什么?荔枝花应该是香气四溢,游人如织的。
)现在没有游人如织,没有孩童玩闹)现在只有(生齐读这句话)
14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1、尽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因为诗人看到在最南方依然被敌人侵占
2、没有渔船说明不仅仅是陆地连海上也被敌人占领,体现诗人的悲伤
3、“苦”字强调了敌占区人们的生活全是痛苦,没有一点幸福。
你觉得南海应该是什么样的(波光粼粼,军舰巡航,渔民唱着渔歌)师:就是现在的样子,没有对比,就感觉不到痛苦之深,哪位同学来读出南海的痛苦?齐读一遍。
15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16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思考:掠与摸索的区别:掠”的字典上的意思“轻轻地擦过、拂过”,这个动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表现出作者渴望寻觅到一块完整的土地的急切心理,和寻而不觅的恐慌与着急。
17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18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9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轻抚”轻轻抚摸,这个动作饱含深情与爱,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
(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造个句子)你能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吗?
20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比喻的修辞,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恋人和母亲,写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
师:这俩个比喻虽然我们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但我们知道那是最亲密、幸福的关系与体验。
让我们把感受读出来。
21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22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运和贴好”,怎么好?师提示:改成“放”字行不行,理解:运更有力量,贴靠地更紧密这里的两个动作“运”和“贴”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
2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生机勃勃。
24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25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26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