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建议

合集下载

贝聿铭语录︱让光线来作设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语录︱让光线来作设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语录︱让光线来作设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16日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

他于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学,并于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设计了数十座享誉世界的建筑作品,包括位于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中国北京香山饭店、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

贝聿铭1983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今年3月,贝聿铭获选美国百人会终身成就奖。

百年风云:心系建筑作品遍布世界贝聿铭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

如今迈入期颐之年,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

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

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

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

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贝聿铭名言语录大全

贝聿铭名言语录大全

贝聿铭名言语录大全1.求贝聿铭的英文简介及作品名称追加50!AN UNUSUAL ARCHITECT—LEOH MING PEI On this vivid planet, it appears colorful with azure blue seawater, lush green plants and many world famous buildings. Among these largest artificial articles in the world, many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architect—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the 1983 Laureate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is a founding partner of I. M. Pei & Partners based in New York City. He was born in China in 1917, the son of a prominent banker.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5 to study architecture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 Arch. 1940) an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M. Arch. 1946). During World War Ⅱ, he served on the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ssion at Princeton, and from 1945 to 1948, taught at Harvard. In 1948 he accepted the newly created post of director of Architecture at Webb & Knapp, Inc.,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firm, and this association resulted in major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projects in Chicago, Philadelphia, Washington, Pittsburgh and other cities. In 1958, he formed the partnership of I. M. Pei & Associates,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eners in 1966. The partnership received the 1968 Architectural Firm Award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Pei has designed over forty projects in this country and abroad, twenty of which have been award winners. His more prominent commissions have include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 .C.; the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Library near Bost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the Dallas City Hall in Texas; the 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Centre (OCBC) and RafflesCity in Singapore; the West Wing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the Fragrant Hill Hotel near Beijing, China, designed to graft advanced technology onto the roofs of indigenous building and thereby sow the seed of a new ,distinctly Chinese form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Everson Museum of Art, Syracuse , New York; and the Texas Commerce T ower in Houston. He has designed arts facilities and university buildings on the campuses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ornell University, the Choate School, Syracuse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He has been selected to design the headquarters for the Bank of China in Hong Kong. Pei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 and previously served 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Humanities. He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 member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and an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of which he served a term as Chancell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He is a member of the Corporat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e of Technology. As a student, he was awarded the 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and the 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at Harvard. His subsequent honors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e Brunner Award, the Medal of Honor of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AIA, 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 for Architecture, 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the Alpha Rho Chi Gold Medal, la Grande mé-daille d'Or de I' Académie d' Architecture (France), and The Gold Med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n 1982, the deans of the architectural schools of the United Sates chose I. M. Pei as the best designer of significant non-residentialstructures.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星上,蔚蓝的海洋,葱翠的树木以及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使它变得多姿多彩。

人物纪录片《贝聿铭》书稿

人物纪录片《贝聿铭》书稿

人物纪录片《贝聿铭》书稿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某件事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

——贝聿铭今年83岁的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

就像他童年时代苏州四面高墙的祖上老房子,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即使是他以前合作的合伙人也不曾真正地跟他亲近过。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向来对现代主义充满信心。

贝聿铭:不赶时髦,我是不赶时髦的,你问美国的建筑师、法国的建筑师就知道,我是比较保守一点。

贝聿铭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他说名分来了肯定要走,而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贝聿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觉得在建筑方面现在太流行了,譬如服装,这个时髦一年就没有了,过了一年就不时髦了,建筑不能如此,建筑是做了以后,就是了,你不能说明年拆了,你不能拆它,所以要靠时髦是不应该的。

1998年,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批准立项,这座中国人梦想了40年的国家大剧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大剧院坐落北京的心脏地区,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离天安门500米,四周环绕着一系列代表国家政治、文化的建筑物,它应该很“传统”、很“中国”。

然而保罗·安德鲁的中标方案,却打破了人们心目中既定的想法:建筑采用椭圆的构造,四周以人工湖环绕,椭圆表面用钛金属板与玻璃做成透明的效果。

方案一出,各方人士褒贬不一,赞赏者说它是“一颗浮于水面的明珠”,而反对者则被戏称为“蛋”甚至“坟墓”。

保罗·安德鲁:我不介意人们认为它像蛋或者坟墓,就随他们去想像好了。

当你设计、建造出一个建筑,让人们去参观、去欣赏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对这个建筑存在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建筑师强加在他们头上的。

设计是创作,而自由是最重要的,如果表达的不是设计师的愿意,就不会是好设计。

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一出台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核心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传统问题。

贝聿铭

贝聿铭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想来,这是一个悖论。
这个世界上,没有悖论的“大师”真是凤毛麟角。许多大师都背负着无数的悖论。
悖论集于一体,并非仅仅出现在大师身上,也出现在欣赏大师的人身上。法国要扩建著名的巴黎卢浮宫,贝聿铭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方案一公布,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一些批评者指责这个新入口是一颗假钻石,破坏了卢浮宫的整体结构。在野的保守党甚至利用这个机会猛烈抨击选择了贝聿铭的执政党。但是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力挺贝聿铭。这座塔于1989年竣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褒奖之声甚嚣尘上,简直把金字塔当成了完美的化身。难道,当初的反对者第一眼看金字塔,很不舒服,后来看着看着就习惯了,越看越觉得好了?事情有这么简单?我不这样认为。其实,判断建筑物的好与不好,凭得还是直觉。究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绝大多数人都不明其详。就像欣赏一幅画,虽然感觉心里一动,但让你说出它美在哪里,旁观者还是难以头头是道地厘清。人们说不好,凭的是直觉,转而说好的时候,是因为大师的马太效应。一个人,一旦成了大师,马太效应就产生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所有的溢美之词都不吝加到他的身上。
所以,能够真正指出贝聿铭缺点的,和能够真正看出其作品之优美的,都是极少数的人。其他旁观者只是在人云亦云而已。
尽管掌声和鲜花铺天盖地,但贝聿铭一定是孤独的。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建议

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建议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

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

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

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2]可以做设计,切不可沉湎于设计。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设计!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设计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设计师![3]不要去做设计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在企业里混,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设计师的迂腐之言。

8051 很牛吗?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没有的本事。

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

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察言观色能力,攻关能力等,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否则只能躲在角落看显示器!设计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美国日本,一律如此![4]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不要只和设计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5]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学费!!6] 抓住时机向工程管理或行政方面的转变!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设计,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前途会更大,以前搞设计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于建筑师、设计师和建筑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指出,建筑首先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只有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其次,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域特色,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作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为社会和人类留下有意义的建筑遗产。

最后,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他指出,建筑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奢华和豪华,更应该是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建筑的功能性、文化价值和环保意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建筑的良好读物,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贝聿铭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贝聿铭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贝聿铭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贝聿铭的名言有哪些(篇一)贝聿铭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他的设计作品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除了在设计上的突破和创新,贝聿铭还以他的精辟言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盘点贝聿铭先生的不低于20句名言,以展示他对建筑与设计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他的名言深深地影响着建筑界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不低于20句贝聿铭的名言,包括对建筑的态度、设计原则以及对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贝聿铭先生的思想与设计理念。

正文:1. "建筑是一种艺术,是建筑师与大自然的对话。

"2. "设计要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外表的美。

3. "建筑必须与环境协调,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效果。

"4. "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5. "建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

"6. "建筑应该有韵律和节奏,以营造令人愉悦的空间体验。

"7. "建筑设计需要注重功能、安全和可持续性,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8. "设计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

"9. "建筑设计应该尊重本土文化与传统,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10. "建筑应该是开放的,让人们可以与自然互动。

"11. "建筑应该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可以改变整体的质感。

"12.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空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13. "建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4. "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与人的互动和体验。

"15. "建筑设计应该平衡实用性和美感,以创造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摘要】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将传统与未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本文将从贝聿铭的早年经历、设计理念、代表作品、影响和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建筑作品,如大都会美术馆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启发。

贝聿铭的重要性、永恒价值和影响力都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展现了他作为建筑师的独特魅力和不朽价值。

通过对他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筑的奥秘和魅力,探索建筑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传统、未来、设计理念、代表作品、影响、价值、启示、重要性、永恒价值、影响力1. 引言1.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世。

贝聿铭不仅是建筑界的传奇人物,更是一个融合了建筑传统与未来思想的先驱者。

他的作品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追求。

其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更体现了对环境、历史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令人惊叹,更引领了当代建筑的潮流,成为许多年轻建筑师学习的榜样。

贝聿铭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其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致力于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建筑作品。

他的精神和品格成为许多建筑师学习的楷模,为整个建筑界树立了榜样。

2. 正文2.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的早年经历贝聿铭出生于1917年,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影响了贝聿铭从小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贝聿铭年轻时在上海和巴黎学习建筑,受到了欧洲建筑师的启发,他开始尝试将东方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贝聿铭书读后感

贝聿铭书读后感

贝聿铭书读后感最近读完了关于贝聿铭的书,那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建筑界的大神在他的传奇世界里溜达了一圈。

贝聿铭啊,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人像个超级魔法师。

你想啊,一块普普通通的地,在他眼里就像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他拿着建筑设计这个魔法棒,一挥,就变出一座惊艳世界的建筑。

就像他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刚开始的时候好多人都反对呢,说这是啥呀,在卢浮宫这么个古老又充满历史感的地方弄个现代感十足的玻璃金字塔,这不是破坏氛围嘛。

但是贝聿铭就像个固执又充满自信的老顽童,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结果呢,建成之后,那金字塔就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长出来的一样,和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而且还成了卢浮宫新的标志。

站在金字塔下,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那种现代与古典交织的美,真的会让人忍不住感叹这个老头太厉害了。

从书里我还发现,贝聿铭做建筑可不是光为了好看。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故事。

比如说苏州博物馆,那里面满满的都是他对家乡的情怀。

他把江南水乡的那种韵味,什么白墙黑瓦啦,小桥流水的意境啦,都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建筑里。

在馆里走着,就好像在一个现代的梦境里重温古老的江南记忆。

他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真的是到了骨子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元素贴在建筑上,而是让传统在现代建筑的躯壳里复活。

而且贝聿铭的坚持也特别让人钦佩。

他做项目的时候肯定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

书里描写他在施工现场,那认真的样子就像一个艺术家在雕琢自己最心爱的作品。

他不怕和别人争论,只要是他觉得对建筑有益的想法,就会努力去争取。

这种对自己专业的执着,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坚守自己的独门秘籍一样,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贝聿铭不仅是在盖房子,他是在创造一种生活的艺术。

他的建筑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观,还影响着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的感受和体验。

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建筑的天空里闪耀,指引着后来的建筑人。

我也在想,要是我能有他十分之一的创造力和坚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能做出点了不起的事儿呢。

贝聿铭:历经百年,他将现代主义建筑做到极致

贝聿铭:历经百年,他将现代主义建筑做到极致

贝聿铭:历经百年,他将现代主义建筑做到极致谈到从中国走出去的世界级建筑师,不得不提到贝聿铭。

3年前的5月,贝老安详离世,留下了数不尽的传奇……(图源:telegraph)生于乱世中国,18岁赴美求学,在当时华裔颇受歧视的国际建筑界,踏踏实实用震撼的作品说话,一步步征服了整个世界。

他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泰斗”“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可以从1927年,10岁的贝聿铭来到上海算起。

贝聿铭在上海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也看到了不少刚刚在上海建起的现代主义建筑。

上海国际饭店是贝聿铭最喜欢的建筑,这座1934年竣工的饭店,是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外形模仿美国早期摩天大楼形式,立面强调垂直线条,层层收进直达顶端,外部轮廓高耸且稳定,号称“远东第一高楼”。

从此,对建筑的好奇与喜爱变成一道光,照进了贝聿铭的心里,一颗种子悄悄发芽。

上海国际饭店(图源:上海档案信息网)为了心中的理想,1935年,17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赴美求学。

从1927年梦想萌芽,到2019年生命走到尽头,贝聿铭用一生近百年的时间,将现代主义建筑做到了极致。

现代主义建筑是建筑风格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工业化、民主化的理想实验和探索开始,经过约一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主要的视觉景观。

而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的贝聿铭,把以“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东方智慧和中和、温润、诗化的独特美学理念融入现代主义建筑,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01东方智慧:把冷冰冰的现代主义建筑引向优雅的道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它注重功能和构造,否定复古和装饰,强调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透明、简洁的传达方式,但也难免千篇一律。

电影《玩乐时间》对遍布全世界的“方盒子建筑”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图源:豆瓣)贝聿铭认为,美的创造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导致现代主义建筑非个性化泛滥的元凶并不是现代主义本身,而是设计者创造力的缺乏,于是他有意识地寻求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美,将东西方不同的精神融会贯通,使新现代主义散发出时代的光泽和东方的典雅的气质。

贝聿铭:我活到102岁的秘诀,就这5条

贝聿铭:我活到102岁的秘诀,就这5条

贝聿铭:我活到102岁的秘诀,就这5条版权声明•素材来源:综合自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建筑大师贝聿铭:长寿源于好心性美籍华人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代表作品有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生于1917年的他,虽百岁有余却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生活中的贝聿铭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其拥有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好心性。

1为人处世向钱学生活中,往往有怎样的立场和原则,就会有怎样的心态。

贝聿铭向来奉行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准则。

一次,贝聿铭在清华大学作演讲时,向在座的清华大学莘莘学子提出如下感悟:“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为人处世其实很简单,我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向钱学习!”并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

人生在世,面对打击磨砺,至刚则易折,必须灵活应对,这是外圆的处世技巧。

但做人必须有坚守的准则,任外界环境变幻,信念、尊严、骨气这些底线永远不能丢,这是内方的做人之本。

缠树的藤长得再高,可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因为缺少硬骨,风一吹就弯了腰,只能永远让人看不起。

激流中的巨石在水的作用下棱角全无,但内心却坚实岿然,为人处世亦应如此。

古语'智欲圆行欲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恩爱如筷永相随在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方面,贝聿铭和夫人卢爱玲从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到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一起度过了近一个世纪的美好时光。

生活上彼此体贴照顾,工作上相互支持鼓励,如此幸福美满、恩爱有加的爱情故事也堪称一段佳话。

因此,贝聿铭夫妇也曾被欧洲媒体评为“最令人羡慕的世界十大名人神仙眷侣”。

谈到爱情保鲜之术时,贝聿铭也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观点:“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从雅到俗、从精神到肉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恋爱时是心心相印,结婚后则是骨肉相连,婚姻越长久,骨肉分离无法生存的感觉就会越深刻。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摘要】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在建筑界的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设计理念。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贝聿铭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信心,他的思想也被传承下去。

他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建筑界的发展方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建筑界的影响。

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成为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对建筑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传统、未来、成就、影响、设计理念、作品展示、未来展望、思想传承、重要性、启示、影响力1. 引言1.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一个建筑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建筑界的奥斯卡”。

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建筑传统的尊重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反映出他对建筑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贝聿铭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是一个思想家和艺术家。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光线的运用,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通透和自然。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建筑美学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

贝聿铭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相信建筑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和思想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启示。

贝聿铭,一个跨越时代的建筑大师,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更是在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中体现。

他的影响力将会持续影响着建筑界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2. 正文2.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的成就与影响贝聿铭的成就可以从他设计的建筑作品中看出,比如北京国际机场、美国华尔街金融中心、巴黎卢浮宫等举世闻名的建筑。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建筑美学和功能性的高度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创新精神。

贝聿铭的影响也体现在他对建筑界的影响和推动上。

他倡导的“人性化建筑”理念,提倡建筑应该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更融入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巅峰之作。

贝聿铭于1920年出生在中国广东,他曾在美国接受建筑学的教育,并在世界各地建筑事务所工作。

他的建筑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传统,展现出独特而充满艺术感的个人风格。

贝聿铭的作品多样而广泛,从宏伟的国家剧院到博物馆、图书馆、教堂和住宅等,无一不展现出他对于建筑的深入思考和创造力。

他善于利用空间和光线,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和情感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他尊重现有的自然和城市环境,并通过建筑来提升和改善它们。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在1983年设计了这座标志性建筑,它将卢浮宫的主入口从面朝塞纳河的侧门转移到了光线充足的广场上。

这座金字塔的设计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最终它成为了法国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他注重建筑与人的互动和使用体验。

他的设计强调人们在建筑中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他将建筑视为一个与周围环境和人们互动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结构。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旨在创造出舒适、引人入胜的空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贝聿铭不仅在设计上独树一帜,他也对于传统建筑和文化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致力于保护和重建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北京颐和园和德国柏林的柏林大教堂。

他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倡导者。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建筑界,他的设计理念和创造力同样也影响了未来的建筑师们。

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艺术、文化的紧密联系。

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通过创造美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来影响人们的心灵。

贝聿铭在2019年离世,他的离去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和创造者。

他的建筑遗产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后人。

贝聿铭若有来生我可能是园丁

贝聿铭若有来生我可能是园丁

贝聿铭:若有来生我可能是园丁作者:胡若愚来源:《人民文摘》2010年第05期(一)现年92岁的贝聿铭在上月刚刚领取了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之后在接受专访时,这位建筑大师婉转地表达了对于建筑业现状的不满。

眼下贝聿铭正在日本京都建造一座日式庙宇,而他最想做的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园林,贝聿铭说:“如果有来生,我很可能是一名园丁。

能够设计这样一座园林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1917年,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拥有一位银行家父亲和一位艺术家母亲,他们带他去看中国式园林和山间庙宇。

“这些对我的建筑生涯来讲,是永远的灵感源泉。

”贝聿铭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园林,它们将人工和自然如此美妙地融合。

我总是不断想起这些,这些园林和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一样,在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初到美国时就已经成为我的偶像。

”在国外求学之后,他曾经计划回到中国,由于战争的爆发,他最终成了一名美国公民,并在1960年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

(二)贝聿铭在1967年就声名鹊起,当时,他设计的位于科罗拉多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实验室以简洁有力的轮廓而得到注目。

用当地的石块堆砌的外墙随着日光的移动而从粉红色变成玫红色,然后再到棕红色——这座几何块面化的实验室看上去简直像落基山脉的自然延伸。

“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就为它的山地景观所吸引。

”贝聿铭说,“这感觉就像我再次和我母亲一同站在某个中国的荒山密林中。

”然而这实际上是科罗拉多,于是他开始从当地发掘灵感。

“我拜访了附近的印第安部落。

”他说,并且参考了13世纪时美国土著在峭壁上搭建的小屋,“也吸收了这些当地建筑的形式和结构。

”在贝聿铭50岁时,实验室投入运营。

就像他所说的,建筑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当然寻求新的东西,甚至是彻底的改革。

我知道勒·柯布西耶曾经做了什么,我曾打算跟着他的方式走,但在多年后,我改变了想法。

我开始对建筑如何融入当地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兴趣。

贝聿铭:大师的勇气_五年级作文

贝聿铭:大师的勇气_五年级作文

贝聿铭:大师的勇气
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曾主持设计过如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经典传世之作。

2001年,远在美国的贝聿铭收到来自中国苏州的一封信,希望他能为苏州人民设计一座新的苏州博物馆。

出于谨慎考虑,他没有立刻给对方回复。

经过了解,他得知设计这座博物馆难度非常大,因此很多建筑师看了后不知如何设计,一直无人敢接手。

而这个时候,贝聿铭已经80多岁,但他还是被这封真诚的书信所打动,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祖国做点儿事。

于是,他亲自前往实地考察一番后,郑重地在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深知这一笔下去,自己一生的成败将被重新书写,风险之大前所未有。

他大量查阅了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相关资料,走访了祖国大江南北,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构思,他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让苏州市民投票决定。

结果,方案以高票通过。

经过3年的施工建设,一座独特新颖的苏州博物馆屹立在江南水乡之中。

巧夺天工的流线型设计让过往游客无不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也成为贝聿铭建筑人生的封山之作。

素材运用
敢于接受挑战、创新,敢于抛弃美誉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

人生的成功就是在一次次的放弃与突破中成就。

话题拓展保守与突破、放弃、爱国。

贝聿铭:不赶时髦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不赶时髦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不赶时髦的建筑大师
杨澜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1999(000)016
【摘要】贝聿铭,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生于1917年,17岁的时候到美国去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

31岁时,他辞去了教师的职务,接受了美国房地产巨商泽肯托夫的邀请,开始从事商业住房的设计,之后又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他设计的项目,一些有代表性的,包括像美国国家艺术馆的东楼,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还有巴黎罗浮宫的重建工程等。

他的这些建筑,被人称为是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也成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他已经81岁高龄,又担当中国银行在北京总部大厦的设计工作。

他在事业中存有什么遗憾,对中国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忠告,请看杨澜1998年的独家采访。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杨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6
【相关文献】
1.贝聿铭:从来不赶时髦 [J], 张佳竹;
2.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J], 姜爱兵;刘翔
3.Ieoh MING PEI从土里长出来的建筑——世界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赏析 [J], 赵坤利;张铁青
4.诗意建筑大师贝聿铭成功之路的启示\r——贝先生建筑科学/艺术观念的跃升足迹 [J], 顾孟潮
5.\"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r——贝聿铭建筑生涯回顾 [J], 万璐;赵志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生偶像发言稿

人生偶像发言稿

人生偶像发言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能够来参加我人生偶像的发言稿。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人生的偶像。

我所选择的人生偶像是一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伟大人物。

我选择的人生偶像是贝聿铭先生,他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也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贝聿铭先生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而在建筑界独树一帜,成为了许多年轻建筑师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贝聿铭先生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与他的足迹随处可见。

从他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建筑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无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还是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都展现了贝聿铭先生对于建筑形态美的独到见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表,更是通过建筑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贝聿铭先生的坚持和努力是我所敬佩的。

在建筑界,有很多诱惑和浮华,而他始终坚守自己对于建筑的追求。

他从不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

他在每一个设计项目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细节。

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修改的,他对于细节的追求更是让人敬佩。

在我看来,贝聿铭先生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根,应该被珍惜和传承下去。

他不仅仅是传统的延续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

他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力。

除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成就外,他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也让我感动和敬佩。

他始终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

他深知建筑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服务社会的工具。

他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建设,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聿铭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追求卓越、坚持自己理念、尊重传统文化和关注社会责任的重要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

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

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

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设计,切不可沉湎于设计。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设计!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设计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
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设计师!
[3]不要去做设计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在企业里混,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设计师的迂腐之言。

8051很牛吗?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没有的本事。

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

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察言观色能力,攻关能力等,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否则只能躲在角落看显示器!设计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
古到今,美国日本,一律如此!
[4]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不要只和设计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成功的概率大大降
低!
[5]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学费!!
6]抓住时机向工程管理或行政方面的转变!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设计,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前途会更大,以前搞设计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

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克服自己的心里弱点和性格缺陷!多疑,敏感,天真(贬义,并不可爱),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脸皮太薄,心不够黑,教条式思维。

这些设计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设计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业余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网络,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人脉,有了这些,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
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必要!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注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永远不可能有100%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