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 第4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一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一

走(表修饰,不译) . 弃甲曳兵而 或百步而 后止(表顺承,不译) . (6)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表转折,却) 然而 . 不相泣者(表并列,并且) 其妻妾不羞也而 . 国也(对于,介词) 寡人之于 . 移其粟于河内(到,介词) . 邻国也(比,介词) (7)于无望民之多于 . 道路矣(在,介词) . 颁白者不负戴于 刺人而杀之(和,介词) 是何异于 .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3)蚤起(“蚤”,通“早”) (4)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 (5)卒然问曰(“卒然”,同“猝然”,突然) (6)由水之就下(“由”,通“犹”)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
这与用兵器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
然而丈夫却不知道这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定语后置)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
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
“是”是“这”;“非”是“不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用,指事理的正确和错误,也指口舌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问知பைடு நூலகம்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从事,实行。
B.出门如见大宾 见:看见。
使民如承大祭 承:接受。
C.在邦无怨 怨:埋怨,责怪。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⑦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济: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弘扬。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

[基础·夯实]识记字音1.管籥.(yuè) 2.疾首蹙.(cù) 3.灵囿.(yòu) 4.濯.濯(zhuó) 5.省敛.(liǎn) 6.睊.睊(juàn)7.作慝.(tè) 8.徵招..(zhǐ sháo) 9.琅邪.(yá)通假字1.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吗2.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通犹,如同、好像3.今王田.猎于此通畋,打猎4.时日害.丧通曷,何日、何时5.予及女.偕亡通汝,你6.方.命虐民通放,放弃7.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通返,返回8.从兽无厌.谓之荒通餍,满足9.景公说.通悦,高兴10.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通悦,娱乐、欢乐11.盖《徵招.》《角招》是也同韶12.畜.君何尤通慉,喜欢、喜爱古今异义1.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2.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在那里今义:顺承连词3.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4.秋省敛而助不给..古义:不足今义:不给予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庶民子.来子:像儿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娱乐(2)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患病(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称王(5)出舍.于郊舍:居住(6)师行而粮食..粮食:征集、运转粮食(7)遵海而南.南:南行(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成:使……建成(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与众.乐乐众:多数人2.形容词作动词不得而非.其上者非:责怪、非难3.形容词意动用法(1)贤者亦乐.此乎乐:以……为乐(2)而民欢乐..之欢乐:以……为欢乐(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为乐(4)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愁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也”表判断)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者,……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暴见于王(“于”表被动)(三)省略句不若与人(乐) (省略动词“乐”)(四)状语后置1.王语暴以好乐(“以好乐”作状语,后置)2.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于雪宫”作状语,后置)3.今王鼓乐于此(“于此”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作“有”的宾语,前置) 2.吾何以休(“何”作“以”的宾语,前置)(六)定语后置见羽旄之美(“美”作“羽旄”的定语,后置)(七)主谓倒装善哉问也(“问”作主语,“善”为谓语)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案(2课时)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案(2课时) Word版含解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一目标要求:A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B过程与方法:1、主要学习第1则、第3则选文。

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梳理课文内容。

C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二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四、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言: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位士大夫眼中的“仁人之心”和高尚人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格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的目光沿着历史之河上溯,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熄的源头,它就在孟子那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二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三朗读课文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A 读准字音⑴王语暴(yù)庶几(shùjī)⑵独乐乐,与人乐乐(yuèlè)⑶王语暴(yù)庶几(shùjī)(4)疾首蹙頞(cùè)羽旄之美(máo)(5)朝儛(wǔ)放于琅琊(fǎng yá)(6)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 jǐ)睊睊(juàn)(7)作慝(tè)徵招(zhǐsháo)B归纳文言知识点:(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经典课件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经典课件 (共46页)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 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 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宜 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 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 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 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 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 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 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 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 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 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 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 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 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 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 从而突出了论题。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 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 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 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 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仁人之心 •它的源头就在—— •孟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 《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 , 其主旨是经过向学生讲解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 , 启迪和指引学生陶冶身心 , 修养德行 , 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 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 , 加强学生阅读和剖析古文的基本功 , 培育学生掌握各样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括了大批的文言知识 , 又包含深沉的感情要素 , 其句式参差不齐、骈散联合 , 大概有韵 , 几近诗歌 , 显示出浓烈的诗性特点 , “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期间辩证思想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鉴于以上剖析 , 本文的教课我确定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

2、经过朗读涵泳体会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剖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领会老子虚静、让步、纤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剖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课是在高二必修教课结束以后进行 , 学生已经拥有必定的文言阅读能力, 并且本文课下说明详细, 因此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达成 , 教师总结增补 , 不占用讲堂教课的主要时间, 这也表现出选修教课与必修教课的差别。

对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 , 学生比较陌生 , 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 , 因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少必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想的理解有必定的困难。

教课目的1、累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别句式2、朗读课文 , 领会《老子》句式参差不齐、骈散联合的声韵美3、剖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领会老子虚静、让步、纤弱的美学特质。

教课重难点1、剖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领会老子虚静、让步、纤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研究 , 调换学生参加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朗读课文 , 领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部署学生查阅认识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联合课下说明 , 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别句式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检查预习 :学生展现 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合增补)二、导入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假如老子和孔子打斗 , 你会帮谁?” , 各位同学你们的建议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 , 整体感知学生疏组 , 每组负责一则 ,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 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1)
好一个完善的伏击战例!
-16-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 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 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沼泽苑囿 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 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 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 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器
(1)鼓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
(2)疾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去 (3)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合乎

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课件第二单元道家第4课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课件第二单元道家第4课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颠沛流离,沦落飘零。生活的 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 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 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 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 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词 人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 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融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 得到升华。
点击进入WORD链接
1.课内名言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精彩语段 (1)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是一个极善种树的人,正因如 此,很多人都争相迎接并雇用他。其实,他的种树经验非常简 单:“能顺木之天而致其性焉尔”——根要舒展,地要平整, 土要陈旧,埋要结实。其他种树的人却是“根拳而土易,其培 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 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郭橐驼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不妨害它们的生长,也 不损耗它们的果实,所以他种的树,即使移植他处,也无不成 活,而且硕大茂盛,“早实以蕃”。
栖于尘世,生于污泥之中,只要像莲花般保持自身的纯 净,情系绿色,回归本真,便能葆察察之身而勿囿于汶汶之 物!
【简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 证性。开篇一语中的:“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 态的本色生活。”接着,围绕这一论点阐述了在“日新月异的 科技时代人们的‘担忧’‘不满’以及应取的正确态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恰当引用,更使文 章的议论愈加深刻。文章的另一分论点是:“绿色生活,需要 有平和的心境”“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 作者更多地从精神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一句“小隐隐于 山,大隐隐于市”可谓神来之笔,充分表达了一种“心远地自 偏”的超然。本文结尾精妙,发人深省。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四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四

“无”是“没有”;“非”译为“不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为只、不外乎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贤者而后乐 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2)庶民子 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 (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 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4)述职者,述所职 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 . (5)乐酒 无厌谓之亡(名词作动词,喝酒) .
提出观点——与民同乐 先王出游 (3)齐宣王见孟子引齐景公为百姓 正反对比 故事证明景公出游 为游乐
[文本· 层析] 1.结合“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见孟子”三则选文试分 析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 (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 (3)景公说(“说”,通“悦”) (4)召大师曰(“大师”,同“太师”,乐官名) (5)盖《徵招》 《角招》是也(“招”,同“韶”) (6)畜君何尤(“畜”,通“慉”,喜欢,喜爱)

2019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B精炼: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2019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B精炼: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 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 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 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 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 据上风。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判断句 (2)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介宾短语后置 (3)合抱之木……始于足下 介宾短语后置 (4)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被动句 6.积名句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精美的语言、透辟的说理 老子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似乎不像儒家孔孟那样重视语 言表达。然而正如鲁迅所说“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五千言精 妙凝练,表现出了高度的语言写作技巧,正所谓无心为文,自然成采。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车毂.

其脆易泮.
户牖. 自矜.
yǒu
起于累.土
jīn
枯槁.
余食赘.行
zhuì 埏.埴.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联合说明 , 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2.研究课文 , 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要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方法】朗诵法、合作研究法【教课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课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 , 春秋末期人 , 姓李名耳字聃 , 道家首创人。

生卒年代不可以考 , 约生于公元前 580 年, 约死于公元前 500 年。

史载 , 曾任周王室史官 , 孔子以前向他问礼。

暮年见周王室日益衰败 , 便骑青牛而去 , 回故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 , 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 , 路, 道理 , 法例 , 规律。

他说:“道生一 , 一世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认为人间全部皆有道生出, 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二、生齐读第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 1-4 小节 , 要求:采纳圈点标注法 , 读懂含义 , 读出自己的看法。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低相盈 ,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 , 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 , 撤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比较 , 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怎样理解“由易生难 , 由难生易”?师点拨:联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必定产生于一件件简单的事。

比方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其实不难 ,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同 , 或许说一辈子做好事 , 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 , 因此更为难得。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 , 人们因为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 , 就更为谨慎更为专心更为使劲地去面对它 , 结果问题反倒简单解决;相反 , 人们因为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简单 , 不够谨慎不够专心不够使劲地去面对它 , 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何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以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 子路从尔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以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可以,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以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认为也!仲尼不可以毁也。

别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常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2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认为知,一言认为不知。

言不可以不慎也!夫子之不可以及也,犹天之不可以阶而升也。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练习: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练习: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2单元第4课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庶几.(jǐ)疾首蹙安页(è)羽旄.(máo)B.沼.(zhǎo)上灵囿.(yǒu) 麀.(yōu)鹿C.於.(wū)牣朝儛(wǔ) 琅邪.(yá)D.省.(shěnɡ)耕睊睊.(juàn) 作慝.(tè)【答案】C(A几:jī,B.囿:yòu,D省:xǐnɡ)2.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好乐甚.(很,非常)疾.(疾病)首蹙安页顾.(环视)鸿雁B.庶民攻.(攻打)之与民偕.(一块儿)乐春省.(视察)耕C.述职.(职责)夏谚.(谚语)吾王不豫.(犹豫)D.为诸侯度.(法度,标准)忘反.(同“返”)乐酒无厌.(同“餍”,满足)【答案】D(A疾:痛,B攻:制造,D豫:出游,特指帝王秋日出巡) 3.下列句子中的“见”,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庄暴见孟子 B.暴见于王C.孟子见梁惠王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E.见羽旄之美F.就之不见所畏焉【答案】EF(EF都当“看见”讲,A拜见,B召见,C进见,D接见)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天下之欲疾.其君者C.不若与.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可得闻.与闻.寡人之耳者【答案】D(A极:名词,相当于“极点,这里指坏的极点”/程度副度,相当于“尽情享受”。

B疾:病痛/厌恶。

C与:介词,相当于“跟”/动词,可译为“结交”。

D闻:使……听到)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见.牛未见.羊也【答案】D(A前“王”为名词“大王”,后“王”作动词“称王”。

B项前“老”为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老人”,后“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C项前“乐”为“欣赏音乐”,后“乐”为“快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0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0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生慢读,其他学生一边 听,一边理解,把难以理 解的词和句子圈出来,共 同讨论并解决。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①,王语②暴 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③?”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
他日,见于王⑤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⑥?”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⑦ 好世俗之乐耳⑦。”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 由⑧古之乐也。”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⑦之美,举疾首蹙頞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 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 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 无疾病与,何以①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
这无疑又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让我们来看课文
吧。
教学目的: 1.快速读懂文言内容,学会推断词义。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会运用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难点:以反复诵读来领会高超的 论辩艺术。
1.看灯片正字音
王语暴 (yù) 庶几 (shùjī) 好乐 (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 ( yuèlè,yuèlè,lè,lè) 可得闻与( yú) 蹙頞(cùè) 管籥 (yuè)羽旄 (máo) 则王矣(wàng)
第二次是 孟子 和 的谈话。 齐宣王
(主体)
4. 为什么不直接从第二部分写起?
第一部分至少有几个作用?
1)引出话题, 给孟子一个找齐王谈话的切入口。
2)制造悬念,好乐与国家治理得好有什么关系呢?
3)以庄暴无言以对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 5.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 变乎色”?有这样三种解释: • A. 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 好乐的事; • B. 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 C. 齐王有恼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 乐的事告诉给孟子。 • 根据文意,你认为哪种解释比较合理呢?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理直.气壮 正 确 的 道 理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 yu è, 音 乐
(2)乐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欣 赏 音 乐
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纳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
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
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
先 秦
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击 鼓

















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吹 动
(4)王① ②今 则王 王. .与 矣百 姓称 同王 乐, 动 词大 王


诸 子
响政事。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
“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
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
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
力、得当。
“齐宣王见孟子”一节,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
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
先 秦
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7)修③④乃不重期修修..岳古阳,楼不法 常 可修 建

学 习 、 研 究





来自先 秦 诸⑤⑥此掌地修.有国崇史山 峻 岭编 ,写 茂、 林撰 修写. 竹
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
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
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
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

秦 诸
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
秦 诸 子
④声非加疾. 强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 … … 去 (6)适②始适.还家门 女 子 出 嫁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2.掌握通假
(1)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2)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3)景公说.,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4)畜.君何忧
由通“犹”。 害,通“曷”,女通“汝”。 说通“悦”。 畜通“慉”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3.一词多义
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副 词 , 只 , 仅 仅 (1)直③ ④②侯 屈木生 平受摄 正绳敝 道则衣直直..冠行直,,行直.与为上“正载曲直公”子相上对坐 副 词 , 径 直 , 一 直

















①疾.首蹙安页 痛

(5)疾② ③君 疾.子风知疾.劲夫草舍曰 欲猛 之烈 而的 必 为 之 辞 痛 恨
(2)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子并未
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诸 子
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

读 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孟子为什 么会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呢?
答:“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 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 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若能与民同乐,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 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
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
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当有力。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王展开
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
先 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4.词类活用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
(3)则王.矣(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
③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 合
①②吾修.何守战修.之而具可以 比 于整先治王、观治也理



从 事 某 种 活 动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3.如何理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答:这是强调国君与民同忧同乐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子强调的国 君与民同忧同乐的主张,表现出他反对暴政,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 孟子的这句名句,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之中,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政 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
先 秦 诸
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快 乐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①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 器
(3)鼓② ③今 一王鼓.鼓 作.气乐,于再此而 衰演 ,奏 三 而 竭
蹙.( cù) ( è) 灵囿.( yòu ) 琅邪.( yá) 作慝.( tè )
羽旄.( máo) 麀.( yōu )鹿 巡狩.( shòu ) 徵.( zhǐ )招.( sháo )
沼.( zhǎo )中 於.( wū )牣.( rèn ) 省.( xǐnɡ )耕 角.( jué )招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课前预习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孟子》评说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二为学
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
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
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
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
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
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也有人认为:“齐宣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 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 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 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4)而民乐.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
(6)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意动用法,以……为忧
)
(7)述职者,述所职.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履行职守 )
5.特殊句式

秦 诸
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结构后置句
)

选 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2.《庄暴见孟子》一节的中心观点和论证思想是怎样的?请分别简述之。
中心观点: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
张人君应“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论证思想:孟子见到齐宣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向齐宣王提出要求行仁
政、与民同乐的建议,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对话中自然地转换话
先 诵,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

诸 子
稳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书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