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五章 语言学概论中的语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 4、下面哪个句子属于蕴含关系?
• 她哥哥回来了——她有哥哥 • 唐老师买了一公斤橘子——唐老师买了水果 • 他早就不是校长了。—— 他当过校长。 • 我们的生活将更美好。——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
蕴涵与预设
• 蕴涵: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涵乙。 • 句义的蕴涵关系同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有关 。下位的、 局部的蕴涵上位的、整体的。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 景信息。 • 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预设涉及说话者和 听话者共有的知识背景。
再来看几个场景 • 场景一
公交车上
场景二
教室里
场景三
电影院
我们在说话、措辞时总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词语
• 同学们看看这几个词在什么样的语境中用? • 小朋友 • 小孩儿 • 小鬼
对不认识的孩子的友好称呼
指自己的子女,多只未成年 对小孩的称呼(含亲昵意)
看看这个句子
• 你这样说人家,人家会不好意思的!
基本言语行为
一般语言中都具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句型,表达的 是说话者的语气,而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则表现了最基本 的言语行为类型:

• •
祈使句表现命令请求的行为;
疑问句表现询问的行为; 陈述句表现阐述的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
• 直接言语行为: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体现出来的言语 行为,可以称为直接言语行为。
“人家”这个词,谁 都可以用吗?它适 用于怎样的说话者?
想一想
• 想要询问一个人的年纪,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你要 如何去问才合适? 老人 年轻人 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你多大了?
小孩
你几岁了?
2.话语语境
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 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即上下文语境。
参考答案
• 在中国比较重视宗族家庭 观念,看重社会人际关系, 讲究人情。因此,就有了 人际间类亲属的称谓的出 现。通过套亲情,来拉近 彼此之间的关系。
二、话题与说明
说话者向受话者说话,一定要向他传达一定的已知信息,这 个信息一定是关于某个实体(包括特定时间、空间)的信息, 可称作“信息的基点”。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 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 “说明”。

甲:你认识昨天演讲的人吗? 乙:认识( 省略 )。他是我大学时的老师。

• 句子中的省略和某些指代所传递的意义必须依赖话语语境来 补充。
• 3.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也包括语言 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 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说“今 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 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 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
主语是单纯的语法范畴。在不少语言中由专门的格助 词或名词的格变化标志出来。
在具体句子中,话题与主语常常落在同一个句子成分 上,但有时也不一致。
话题与主语的区分
• 主语与谓语动词有直接密切的联系,由担任施事、受事等中心语 义角色的成分承当;
• 话题可以由担任外围语义角色的成分(时间、方所等)承担,还 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
• a.语调重音 • 小明吃了苹果。 • 小明吃了苹果 谁吃了苹果 预设:有人吃了苹果 • 小明吃了苹果 小明吃了什么 预设:小明吃了东西 • 一个句子的预设是什么和话语中的信息传递密切相关。
• b.句法形式
• 汉语“是……的” “是”后面的成分是焦点。
c.句法虚化
索马里语P155
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
• 2)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如,汉语。

汉语中的话题一定出现在句首。可以是一般名词、时间名 词、处所名词等。即:汉语中,如果使用正常语调和一般句 式,则从句首开始往后看的第一个担任语义角色的成分就是 话题。
我今天在家。 今天我在家。 家还没回呢。
• • •

青春,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话题和主语
我吃过饭了。
话题:“我”,信息基点。 说明:“吃过饭了”,新信息。

饭我吃过了。
话题:“饭”,信息基点。说明:“我吃过了”,新信息。
话题的句法表现
• 不同的语言中,话题的句法表现不同。 • 常见的有两种: • 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 • 1 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 • 如:日语有专门标记话题的助词“は”(wa)。 • 大象(は) 鼻子很长
• 这段篇章可以采用代词指代。
• 那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1从桌上的辣油罐里又挖了厚厚 一勺辣子2到面汤3里,01搅拌开02,01埋头吹了吹03, 喝了一大口03,然后01连忙张大嘴巴,01拼命地哈气。 • 省略
• 句子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主语、宾语,如果缺失 就会促使受话者从前文中寻找与之相关联的信息,一 旦找到话语就衔接起来了。
• 罗荣中午吃了一盘饺子。 • 中午罗荣吃了一盘饺子。 “罗荣”话题、施事 “中午”话题,“罗荣”施事
2.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P153(自己理解)
• a.叶桐走进喧闹的大厅,叶桐在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 • b.叶桐走进喧闹的大厅,她在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 • c.叶桐走进喧闹的大厅,在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 • 话题链:体现整篇话语中的各个话题的内在联系。 • 话题链的构成有两个方面: • 一,同一个话题后面用词汇形式指代或用零形式追踪;
第五章 语用
中国语言学院 唐红
汉语国际教育
复习
• 选择: • 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动程的基本大类? B
• A动作 B施事 C性质 D状态 E使动
• 2、外围语义角色不包括?
• A工具 B方所 C 时间 D与事
D
C
• 3、下面四个句子哪一个在情态上能够表示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 确定无疑?
• A我认为安中豪上学去了。 • B我猜安中豪上学去了。 • C我看见安中豪上学去了。 • D我听说安中豪上学去了。
“话题”和“施事”
• 话题属于篇章语用分析层面,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 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
• 施事属于句子的语义结构分析层面,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 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话题和施事都落到句子同一个 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两者不一致。例如:
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在美国文 化里,没有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现象。
留学生的疑惑
• 王丽正在和几名留学生聊天。 • 娜塔莎:王丽,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 • 王丽:什么事儿啊? • 娜塔莎:你们中国人打招呼可真奇怪!
• 王丽:怎么啦,你说说。
• 娜塔莎:你们中国人只要见面就问人“吃了吗?”好像每天我只知道吃吃吃!
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 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 • 客人来了
客人是说话者和听话者计划内的来访者,即有定的来访者
• 来客来自百度文库了
客人是听说双方计划外的不速之客。
汉语中,从句首开始往后看的第 一个担任语义角色的成分是话题。
“话题——说明”

常见的语用结构
五、言语行为
• 言语行为的三个环节: • 1.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的行为。
• 2.言外行为: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 3.言后行为:指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效果。
• 言外行为要依赖语境。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也是言外行为, 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P158
• 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也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 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 如例(2),重音可以落在“张三”、或“李四”或“借”或“这辆” 上,强调不同的内容。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例(1)用 “连…都”句式强调“小孩”。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 二,跟次级话题或相关话题产生意义上的关联。
• 从前有个胡富户,胡富户的叔父叫胡伏虎。有一天, 胡伏虎吩咐胡富户,要胡富户帮助胡富户的堂弟糊窗 户。胡富户却把糊窗户的事推给胡富户的师傅符护符 和胡富户的媳妇扈美瑚。胡富户自己伏在桌子上一个 劲儿地打呼噜,就像一头胖乎乎的大肥猪。 • 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 面的话题或者用代词指代或者省略。
• 爱德华:就是,就是。要不就是问“到哪儿去啊?最近忙什么呢?”我发现 你们好像比较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 你,该怎样用语用学的知 识给他们解释呢?
参考答案
• “吃了吗”、“到哪儿去”、“忙什么呢”,这些是中国人常用的招呼语,在中华 文化中,只是表示关心与问候,以此来表示礼貌、保持友好的关系。这些 语言的使用,完全没有想打听别人私事的意思,是对他人的关怀,随便大 体敷衍一句即可,并不是真的需要你详细的回答。你可以回答“吃了”、“出 去”、“瞎忙”。
1.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可以推导出的信息不必在话语中出 现。
• a.虎妞神秘兮兮地指着她的肚子对祥子说:“我有啦!”
• • (结合语境推导)
• b.侍平:你今后少跟少东家来往。
四凤:妈,我已是他的人啦!

(结合汉文化传统道德推导)
2.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 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言外之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用 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可以“言不尽意”,留下一些意思上的空白让 听话人自己去补充、理解,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说法,会收到 不同的效果。
• (1)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
• (2)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
•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 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 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 子的“焦点”。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 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语境
• 语境由表达者、接受者、(旁听者)和交际时的客观环 境组成的。如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以及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都属于语境的研究范围。表达 者只有运用适合语境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说出得体的话语;接受者只有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 来解码,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表达者的会话含义。

某君去花圈店为病逝的亲人预订花圈。事后花圈店老板恭恭 敬敬地把他送到门口连声说道:“谢谢,走好,有空常来!”
• 在交际中,除了由词和句子表现出来的意义之外,还有一部分是 由环境补充的,包括语言所反映的时代或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和 风俗习惯,自身的经验体会等等。这些就涉及到了语言意义的另 一个层面——语用层面。
三、焦点和预设
• 1.焦点 • 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 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 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 2.预设
•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 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听说双方共同的知识 背景)
传递焦点的感知手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说时是宣告行为。 中国与世界、中国人民的生活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 历史老师讲述时,是阐述行为。增加知识。
间接言语行为
• 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的言语行为功 能,这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 能把糖递给我吗?——请把糖递给我。
• 邢福义先生曾说过:“当初中国人把吃饭作为问候话的话题,显然是当时经 济生活的一种反映,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人民生活艰苦,吃饱肚子颇为 不容易,问声,“你吃饭了吗”就是对你最大的关心。”
留学生的疑惑二
• 莫桑巴:我发现中国人 打招呼很有意思,不管 认识不认识,都能和亲 戚沾边。“大妈、大叔、 大婶、大哥,大姐……” 这是为什么啊?
教学内容
语 用
语境
重点
话题与说明
焦点与预设
难点
言语行为
言内意外
语境含义的三个方面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
物理语境
话语语境
语境
共同的背景 知识
1.物理语境:
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 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 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话语只 有同以上的因素正确地关联才能 准确地传递和被理解。 • 缚而杀之,何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