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经典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PPT 66页)

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PPT 66页)

2021/8/17
28
5、危机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常在受到重大创伤后6个月内发生重大创伤 后遗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其临床症状有:
①痛苦的或害怕的经验反复在脑中呈现;②反 复梦见创伤事件的发生;③常仿佛感受到此创 伤经验或事件再度经历;④当面对类似创伤事 件的相关情境会引起强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 应;⑤个人会持续地避开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或 活动;⑥有消沉、沮丧的感觉;⑦处于持续警 觉、紧张或暴躁的状况。
2021/8/17
5
2、应激(危机)事件的种类
正性的应激事件:如职务突然被提升、买彩票
中巨奖、突然宣布的结婚、意外高考的成绩、 其他意外的收获等。
负性的应激事件:如突然被撤职查办、重大的
损失、失去亲人、被诊断患有致死性或致残性 疾病、车祸等突然发生的伤残、高考失败、离 婚、发现配偶不忠、被人强暴、抢劫、家庭暴 力、火灾、洪水、地震、恐怖、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21/8/17
生理疾病 情感问题 学习压力 家庭问题 就业压力
19
学生自杀风险因素的评估
抑郁、自杀意念、自杀准备、绝望感、 自杀认同和生命认同感。
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 与大学生自杀风险密切相关。
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缺陷与不良适应之 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6
大学生的自杀率高,还是低?
华中师大教育心理学系刘华山教授对国内四大 省市的16所知名高校进行调研显示:国内大学 生自杀率大约在十万分之二到四之间,远远低 于十万分之二十三的自杀率,也低于同龄人的 十万分之十五的自杀率。

【学习】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学习】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整理课件
三、适应性障碍
指由于个体素养或个性的缺陷而导致对 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性刺激不能适当地调适, 从而产生较明显的情绪困扰、适应不良行 为或生理功能障碍,并造成社会功能受损。
这种障碍的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 长(不超过6个月),随应激事件的消除和应 付能力的改善而恢复。
整理课件
(一)致病因素
整理课件
例2-目标性迷惘问题:某男,新生。自称入学 近半个学期了,仍感到似乎还未开始大学生活。 上课听不进去,不感兴趣;课外也很无聊,靠 看小说、录像或闲聊打发时光。大学已经考上, 一下子没了目标,将来找工作,又据说主要靠 "关系,所以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当然,凭自 己的智力,60分还是能通过的,但很不甘心, 难道就这样度过大学生涯吗?很苦恼,有时感 到焦虑。
慢性焦虑症对自身健康过于忧虑,躯体主诉 较多,甚至有疑病倾向,而常无严重精神创 伤史。
整理课件
典型病例
某男,41岁,机械厂工人。退伍军人,1979 年参加自卫反击战,当时作为先遣部队深入 敌占区。途中,有彝隹战友田踩地雷被炸死, 其中有两位是他的好朋友。亲眼目睹战友被 炸得血肉横飞,其中一战友的一条血淋淋的 大腿就落在他的眼前,惨不忍睹,他自己也 负轻伤。其后,敌军反击,经过浴血奋战, 我方部队死亡过半。后退守到一掩蔽区,
整理课件
例3-文化心理适应问题:某女,大一学生,自 称非常不喜欢海南人。原因是,她有一个海南的 同学,其行为习惯她特别不能接受。看到海南人 就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严重到不能和他 们在一起学习,不能听到他们说话,甚至不能看 见当地的工艺品。这些想法很强烈,使她脑子里 天天想这样的事情,搞得自己心神不宁,造成学 习效率降低。她也感到这样想没有道理,但就是 不能自我控制。她迫切要求咨询老师给出方法, 快快解决问题。

变态心理学第6章(2)应激相关障碍

变态心理学第6章(2)应激相关障碍

• 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 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 1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 2 社会文化背景 3 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 活态度和信念等
一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述 • 定义: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 件1个月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 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 在受刺激后立刻发病(若干分钟至若干 小时,通常在1小时之内发病) •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 一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周。
恐缩症
• 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害怕生殖器、乳房,或 身体某一部分缩入体内导致死亡的恐惧、焦 虑发作。 [症状] • (1)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诱发; • (2)害怕生殖器、乳房,或身体某一部分会缩 到身体里去而导致死亡。常采取某种预防措 施 ( 如系带牵引 ) ,同时有强烈的焦虑或恐惧 情绪; • (3)急性起病,病程短暂。
生物 心理
A 极度压力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的活动增强,进而导 致压力激素的长期释放,从而破 坏了与长时记忆有关的海马区
B 认知改变:对不幸事件的灾难性 解释,累积成一种信念。 C 对威胁和创伤的敏感:心理健康、 有心理准备的人患病几率小。灾 难性事件即使良好的心理健康度 也难幸免。 D 经济和经济程度: 贫穷、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更易 患病。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 病程短暂,经脱离现场,中断练功,给予 适当处理后很快恢复。
• 排除以类似表现作为治病手段,及获取财 物或达到其他目的,或可随意自我诱发或 自我终止者; •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尤其是癔症或严重应 激障碍。
巫术所致精神障碍
• (1)精神障碍由巫术诱发; • (2)症状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以神鬼附体的身份 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妄想,或行为紊乱等 为主; • (3)排除: • ①以巫术作为获取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者; • ②可随意自我诱发或自我终止者; • ③其他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女性、非裔或西班裔美国人、共病精神障碍〔如双相障碍、强迫症、抑
郁症等〕。
该研究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发生PTSD的比例最高〔37.40%〕, 其次为强迫症〔36.13%〕和抑郁症〔29.96%〕。 Resnick对124例女性遭受强奸和暴力袭击者进行的随访研究发现,2周内出 现PTSD的比例为79%,其中共病抑郁症为49%。
2023/5/10
25
3.治疗研究 PTSD是一类复杂的精神障碍,因为其慢性、病症多样和高复发率,
使得其治疗面对许多挑战。在药物治疗上,目前认为首选药物为SSRIs
〔如已证实帕罗西汀能有效改善病人的别离性病症和人际问题〕;不过, 因为其副反响以及对某些PTSD病症疗效不明显从而限制了此类药物的 临床应用。目前在药物治疗研究上除了重视与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有关的神经生物学病症外,还特别强调对GABA受体的研究。因此, 有学者提出,PTSD的治疗应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长期治疗两方面,在药 物选择上需考虑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抗抑郁药、非典型抗 精神病药,以及作用于GABA通路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律等;
v ②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
2023/5/10
18
(4)存在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妄想和幻觉〕、 神经症、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或品行障碍的 各种病症,但不符合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 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 病症标准至少已1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病症持 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应激障碍、神 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
2023/5/10
19
v 致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癔症发展的历史: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此病是妇女特有的一种疾病,是子宫在腹腔内游走,游到某部位或器官,产生的某种癔症发作。

弗洛伊德:认为本病是创伤引起,特别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

受到创伤的性本能通过转化机制产生出各种身体症状。

巴甫洛夫:提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较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的艺术型和弱型相结合的人,易患癔症。

ICD-9把癔症列于神经症范畴内,包括癔症性立行不能症、转换性反应、分离性反应或状态、癔症性Ganser氏综合征、多重人格等类型。

DSM-Ⅲ则取消了癔症一词,而将本病归入以下三项:(1)身体形式障碍;(2)分离障碍;(3)伪装障碍。

癔症的临床描述: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CCMD-3中癔症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下列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式;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癔症的起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性格特征:具有癔症个性的个体,在相同性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较其他类型性格的个体易于发病。

这些性格特点为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体验肤浅,且极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具有丰富的幻想,常以想象丰富、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

精神因素:以心理创伤居多,约占40.3%。

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常为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身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身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43页PPT资料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43页PPT资料

(二)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消除和回避应激源 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调整期望值 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放松训练 转移注意 释放能量
第二节 心理危机干预
一、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 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既不能回避,又 无法用通常方法来解决是所出现的一种特 殊的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 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 适应生活。
集中注意力,提高认识能力。 若应激过强,则对认识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如感知过敏,思维混乱,自制力下降。
(2)情绪反应
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悲伤、抑郁等。
特 种 兵 的 魔
职 场 焦 虑



(3)行为反应
一类是以明显的骨骼肌活动为标志,称或战 或逃反应。与愤怒情绪有关。
另一类是不伴有骨骼肌的活动,称保存-退缩 反应。表现为抑制、服从、依附等。与恐 惧情绪有关。
1、心理中介机制
(1)、认知评价
(2)、人格特征
(3)、应对策略
(4)、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 内射、退化、幻想、合理化、转移、反 向、补偿、幽默等。
2、生理中介机制
(1)神经系统
应激源经过认知评价,传递到下丘脑,交感神 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致使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心率加快、 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增高、呼吸加深加快、出 汗、分解代谢加速、血糖升高等。为机体适应 和应对应激源提供充足的功能和能量储备。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绪论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冬季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工作重点: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待定】?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2、个案调查法3、实验法(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CCMD-3的主要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疮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2、儿茶酚胺3、去甲肾上腺素4、多巴胺5、5-羟色胺6、r(伽马)-氨基丁酸7、神经肽第五章认知心理障碍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幻觉相关:幻觉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见到。

不过对正常人来说一般都是片段的,持续时间也很短,如果反复出现大量的幻觉或持续时间很长就应看做是病理状态。

作为病理过程的幻觉,按其内容的性质来看,可以是肯定的,中性的,否定的与命令性的。

分类:1、按照感知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唤触以及内脏和本体感受器的幻觉等。

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

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

2
3
一、什么是应激(stress)?
应激源 stressor
机体 organism
反应 stress
Hans selye
应激源
环境因素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心理因素
生活事件 社会事件 自然事件
重大应激源
突发的、异乎寻常的、威胁生命或 躯体完整性的事件。
空 难
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专机在俄罗斯坠毁
消防官兵在废墟中抢救伤亡人员
事件诱发
回避
情感麻木 1. 极力回避该创伤有关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2. 极力回避能唤起回忆该创伤的活动、地方或人物 3. 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4. 对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缺乏兴趣或很少参加
5. 有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受 与人疏远 6. 情感范围狭窄,不能产生爱的感受 7. 感到前途渺茫,无所期望
高警觉
不同年龄层孩子各种反应
• 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 ˙害怕将来的灾难 ˙对上学失去兴趣 ˙行为退化 ˙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 ˙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
不同年龄层孩子各种反应
• 学龄前(1-5岁) ˙吸手指头 ˙尿床 ˙害怕黑暗或动物 ˙黏住父母 ˙畏惧夜晚 ˙大小便失禁,便秘 ˙说话困难(例如:口吃) ˙食欲减退或增加
心理危机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 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 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二)干预前的准备
1.确定干预地点 2.确定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3.制定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4.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 传资料 5.联络、了解所要干预社区、各家医院、住院 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 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6.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 用药品的准备。 7.可能的话到达之后对当地精神科医护人员进 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本章小结
护理工作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
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常见的应激源 有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负荷等五个方面。其应对策略 应从管理方面和护士自身方面 考虑 。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 或精神压力,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方法来解决时 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失衡状态。常见原因有:情景 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危机干预主要有: 沟通技术、心理支持技术和干预技术。

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 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为动员阶段。 阻抗期: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通过提 高体内的结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 抗程度。 衰竭期: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 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 转入衰竭阶段,使人患病甚至死亡。


应激时的物质代谢变化
特殊的工作环境
工作负荷过重
职业压力的风险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
生理方面:头疼、乏力、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心理方面: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不满等。 行为方面: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
第三节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现象
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应对

建立心理互助小组 保证足够的休息 保持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工作程序 要有良好的心身健康状态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认知评价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本章小结
心理应激是个体察觉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 所表现出的心理紧张状态,其结果是适应或不适应。 应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应激源、中介、反应、 结果。应激源包括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 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觉察到应激源后,经认知评价而产 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塞里将应激的生理反应分为 3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应激的 心理反应:包括情绪性及认知性两类。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 面。应对策略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 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后对儿童的心理伤害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 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 已3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 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 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 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 (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 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诊断。
另一项对海湾战争的3000住院士兵研究发现,有13%的士兵患有PTSD。
Goenjian等调查了1988年美国斯巴达克地区地震后的582名受灾者, 74%患PTSD,22%患抑郁障碍。
Conlon等研究40名交通事故后有轻微外伤的住院患者,一周后约75% 患者主诉有强烈的精神痛苦,3个月后19%诊断为PTSD,时点患病率 为9%,著者同时指出,交通事故后患者地早期精神痛苦严重程度、 老龄、外伤严重程度等是PTSD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
迁延。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 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目前主要的干预措施 认知行为方法 心理疏泄 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 想象回忆治疗 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增加情感、心理与社会支 持,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重新调整和建立更 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流行病学的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PA)统计, 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 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女性约是男性的2倍。德国 研究结果为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仅为1.3%,而阿尔及利亚研究结果显示高达 37.4%,同时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达19%。
心理干预手段
一般说来,不同的人群或个体,不同应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
险性亦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后,无论受伤与否,约25%的
儿童会患PTSD,且缺乏父母关爱的青少年受伤更易罹患本病。幼年遭
受躯体或性虐待,10~55%的患者成年后患PTSD,50 ~ 。
青少年罪犯中,PTSD的患病率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 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 性障碍。
(二)致病因素
三类:*人为灾难 *自然灾难 *暴力、犯罪和恐怖主义事件
流行病学情况: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 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 -14%;
第十三章 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思考题: 1.如何区分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2.应激相关障碍与神经症的区别? 3.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特征是什么 4. PTSD的心理治疗方法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 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影响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生活处境
3.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上述 两种表现外,常有变动的混合性临床表现。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 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 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 通常在1月内缓解。
[排除标准] 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 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 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 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 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 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 心理失平衡状态。
2.环境治疗:尽可能离开或更换环境,消除创伤体验,加速症状 缓解。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3.药物治疗: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时 患者症状较快地获得缓解,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对焦虑、 心烦不安者可选用催眠剂和抗焦虑剂,以延长生理睡眠,加强内 抑制过程。常用药物有焦静安定,舒乐安定,水化氯醛等,要注 意不可过量或长期应用。
创伤性事件受害者 大概有四类人:
事件幸存者 事件目击者 事件当事人的亲人 救援人员。
(三)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 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 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至少有下列1项: 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 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 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三)临床表现:在CCMD-3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 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 下列1项:
1.表现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 僵),可轻度意识模糊。
2.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 一定的盲目性;
※个体易感性
※社会文化因素
与神经症区别:疾病的产生是否完全有应激性生活事件引 起
造成应激障碍的原因
一、急性应激(反应)障碍
(一)概念: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应激 障碍、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严 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 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本病预后 良好,一般可在几天至一周内缓解。可发生 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 显差异。
PTSD可以共病焦虑、抑郁、物质依赖等多种精 神疾患,也可以共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 病。幼年有创伤经历的PTSD患者更易发生共病问题。
Herman等经过研究指出,战争所致PTSD可持续 50年,并且共病抑郁的患者自杀危险性亦增加 (15)。简而言之,PTSD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 来沉重的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的负担。
(四)治疗
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紧扣重点。
1.心理治疗: 应力争在与病人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 关系,与病人交谈。同病人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指导病人 如何对待刺激,如何消除刺激。同时给予有力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缓冲病人的创伤性反应,使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帮忙患者建立 自我的、有力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 过大的伤害;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 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 过分地担惊受怕。 (3)持续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 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 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 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 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二)致病因素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观点
*学习理论
*临床研究
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如地震、洪水、火灾、交通事故、攻击、袭击、强 奸、谋杀、自杀等悲惨的场面,给人心理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些事件往往涉 及自己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生命受到威胁,或者是严重的伤害,我们称之为 “创伤事件”。人类对严重的创伤事件会有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者厌恶。这种 深受创痛画面影响的痛苦心理,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 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