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秋夜思念家乡,对童年生活的 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2、你知道九月九日有什么习俗吗

3、“忆”是什么意思?
你了解这些节日吗?
❖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正月初一 九月九日
吃月饼 赏月 登高、喝菊花酒 放鞭炮、吃水饺 吃粽子、划龙舟
得泊听冷啦 一
更在着起地 个
加外 秋 来 响 一 人有
寒 冷 。
, 诗 人
风 吹 动
。 看 着
, 好 像
天 晚 上
远 在 外
一 年 秋
怎 么 都
树 叶 的
一 江 秋
秋 天 到
, 风 吹
地 。
天 , 叶
睡 不 着
声 音 ,
水 , 满
了 , 连
着 梧 桐
绍 翁 离
, 心 里
想 到 己
天 的 黑
树 叶 都
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 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 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 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小知识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 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 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 茱萸等等。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单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顾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替代。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领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心得、体验、积攒。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心得,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的(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诵,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习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观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节令,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节令,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

[设计用意]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习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用意]课前让学生收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心田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标题(生读),那么,标题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 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 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两个“异”字连用,更能表达作 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从兄弟的角度来写自己不在亲人身 边,通过描写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感情来表现自 己的感情,是这种思乡之情更加深 沉,真挚。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 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课后作业: 长江作业第9课。
第9课 古诗两首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王维(701—761),唐代
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
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
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 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 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 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
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做外乡 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 家中的亲人

黄山市XX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3新人教版

黄山市XX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3新人教版

)。 耳赤 )的歹徒,三两下
a上.的3.语弟文弟书(a。.手眼快疾
)接住了即将掉在地
a.这样的词我还知

a.交头接 a.手舞足 a.摩肩接
a.得耳心应 a.赏蹈心悦 a.心踵明眼
a.刻手骨铭 a.耳目濡目 a.撕亮心裂



a. 让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记一记, 把这些词语收集起来 吧!
a.第二课时
a. 树枝在林中互相 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 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 手。 a. 那时候上课,先 生念,学生跟着念,咿 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a.交流平 台
窗 外 十 分 安 静 , 树 枝不摇了,鸟儿不叫 了,蝴蝶停在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 课文。
a.句子有趣在哪 里?你怎么理解 的?
a.交流平 台

•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 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恋家乡的 亲人
想一想
诗人平时__思_念__亲__人_______,
每逢佳节__更_加__的__思_念__亲_人__。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远、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身 少一人:少了王维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叶绍翁写下了哪些事物?
• 梧叶 • 秋风、风声 • 儿童、促织 • 篱落 • 灯火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秋天的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美 丽 的 传

三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人教新课标今天评课的主题词是“回归”。

去北京参加培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一位教授说的“小学语文姓语”。

这个概念界定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原来的课改过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所以语文课有些重“文”轻“语”。

而在新一轮课改中,一方面继续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也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地位。

这是一种价值的回归,这种回归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马老师这节课的看法。

一、回归自然。

马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常态的语文课,她把自己古诗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用最自然,最朴实的方法呈献给大家。

这首古诗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她在课前看秋天图片带领学生走进秋,感受秋。

这一导入自然引入单元主题,又为下面理解诗中意境做下铺垫。

接下来解析课题时,因为“书”的意思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她采用了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分辨字义,理解诗题。

还有诗句的教学中对于“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理解,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和渲染,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你有过捉蟋蟀的经历吗?你捉过别的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记忆中童年的快乐。

这一切,都是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目标取向,力求做到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的本色,体会语文的原汁、原味。

二、回归简单。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

”这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真言。

马立新老师把这句箴言恰到好处的落在了她的课堂教学中。

具体地说体现在预设简单,组织简单、策略简单。

我们就以识字教学为例:这节课生字不多,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独立识字的能力,所以马老师借助课件把生字和文中词语结合起来,以检查的形式,让学生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在反复地认读中强化记忆。

写字指导时,从结构观察到笔画指导,她都极尽简单平实,先要求照着例字认认真真写一个,再同桌互相评议。

经检查后针对共性问题点拨指导,然后要求再认认真真写一个。

虽然学生这节课只写了两个字,但是因为要求到位,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这两个字。

小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音字、词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每课重点归纳

小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音字、词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每课重点归纳

9、古诗两首(月日)一、多音字。

为 wãi(为难)少 shǎo(多少)wâi(因为) shào(少年)二、词语解释。

萧萧:风声。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异乡:他乡。

倍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

三、近义词。

每逢——每次明——亮异乡——他乡四、反义词。

深——浅明——暗异——同异乡——家乡10、风筝(月日)一、多音字。

奔 bēn(奔波)乐 lâ(乐意)bân(投奔) yuâ(音乐)坊 fāng(坊间)丧 sàng(垂头丧气) fáng(油坊) sāng(丧事)二、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三、近义词。

精心——细心依然——仍然渐渐——逐渐憧憬——向往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四、反义词。

快乐——悲伤精心——粗心大惊失色——镇定自如飞快——缓慢垂头丧气——兴高采烈11、秋天的雨(月日)一、多音字。

扇 shān(扇风)给 jǐ(给予)shàn(扇子) jěi(送给)看 kān(看守)kàn(看见)二、词语解释。

五彩缤纷:形容颜色很多。

炎热:(天气)很热。

频频:屡次,次数多。

丰收:收成丰富。

舒舒服服(shū shū fú fu): 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三、近义词。

温柔——轻柔留意——注意躲——藏清凉——凉爽四、反义词。

炎热——寒冷丰收——欠收温柔——粗暴欢乐——悲伤12、听听,秋的声音(月日)一、多音字。

撒 sā(撒谎)sǎ(播撒)二、词语解释。

道别:告别。

叮咛:反复地嘱咐。

掠过:轻轻擦过或拂过。

绽开:裂开。

匆匆:急促的样子,急忙的样子。

三、近义词。

叮咛——叮嘱辽阔——广阔绽开——绽放匆匆——匆忙道别——分别帮助——帮忙四、反义词。

辽阔——狭窄道别——迎接远方——近处一般——特别起——伏温暖——寒冷。

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教具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预习
要求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来自乡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复备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双石镇双石小学备课案
年级三学科语文第三单元
备课人:谢春萍执教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总顺序号:
课题
9、古诗两首
需课时数
2
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3、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小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音字词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每课重点归纳

小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音字词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每课重点归纳
( 月 日)
一、多音字。
奔 bēn(奔波)
乐 lè(乐意)
bèn(投奔)
yuè(音乐)
坊 fāng(坊间)
丧 sàng(垂头丧气)
fáng(油坊)
sāng(丧事)
二、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
升到天空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脸色都变了。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
失望懊丧的样子。
三、近义词。
精心——细心
依然——仍然
渐渐——逐渐
憧憬——向往
垂头丧气——无精打采
四、反义词。
快乐——悲伤
精心——粗心
大惊失色——镇定自如
飞快——缓慢
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11、秋天的雨
( 月 日)
一、多音字。
扇 shān(扇风)
给 jǐ(给予)
shàn(扇子)
jěi(送给)
看 kān(看守)
kàn(看见)
二、词语解释。
五彩缤纷:形容颜色很多。
炎热:(天气)很热。
频频:屡次,次数多。
丰收:收成丰富。
舒舒服服(shū shū fú fu):
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三、近义词。
温柔——轻柔
留意——注意
躲——藏
清凉——凉爽
四、反义词。
炎热——寒冷
丰收——欠收
温柔——粗暴
欢乐——悲伤
12、听听,
秋的声音 ( 月 日)
一、多音字。
撒 sā(撒谎)
sǎ(播撒)
二、词语解释。
道别:告别。
叮咛:反复地嘱咐。
掠过:轻轻擦过或拂过。
绽开:裂开。
匆匆:急促的样子,急忙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夜書所見》】《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

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

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

詩中一個“送”字令人仿佛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

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

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淒清幽冷。

第二句方點出“秋風”。

“月寒江風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

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

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淒涼。

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

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

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淒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螢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籬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教师通过范 读,赛读,领读多 种读的形式,让学 生通过读感悟诗人 的心境和当时的心 情,培养学生良好 的独立感悟能力。
三、指导书 写。
诗人情感。 10.教师诵读古诗,学生闭眼感 受。 1.本诗有两个生字朋友正等着我 们。(五方面教学)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情感。 10.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的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感情。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了什么?
的。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2.齐读课题。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2016 年 9 月 18 日
杜晓梅
使用者
杜晓梅
教研组长 李日升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 时 第 1 课时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写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必做题。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识。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四、布置作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记好作业,课下完成
业。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课下巩固。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9课古诗二首-授课课件-9.古诗二首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9课古诗二首-授课课件-9.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写出了诗人联想家乡的兄弟们此时登高,插 茱萸,欢度重阳节,可惜只缺自己一人的情景,表面上看 好像不是自己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遗憾,反倒 是兄弟们为佳节时刻未能家人团聚而遗憾;似乎自己独在 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因家人不 能团聚而更感遗憾。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重视这个 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 ②忆:想念。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带。 ④独:单独。 ⑤异乡:他乡、外乡。 ⑥逢:遇到,遇见。
一起来学习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不仅仅 是佳节,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 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 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 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9 古诗两首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 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⑦佳节:美好的节日。 ⑧倍:加倍,更加。 ⑨遥知:远远地想到。 ⑩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
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 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 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 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 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这是一个关于第9课古诗两首的教案,接下来为大家推荐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生: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中秋习俗
吃月饼
赏月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 字摩诘。善长山水田园诗。 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人在十几岁 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 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 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 在外。
王 维
yÌ 异
yÌ 忆
jiā 佳
bèi 倍
chā 插
féng 逢yáo 遥biàn源自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作业
1、背诵古诗,并把古诗背给在 异乡的亲人听。
2、积累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独 逢在 佳异 节乡 倍为 思异 亲客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说:兄弟们

家人说 :王维
如果你就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人 说什么?家人又会对王维说什么?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挑促织”中的“挑”该怎么读──《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挑促织”中的“挑”该怎么读──《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挑促织”中的“挑”该怎么读──《夜书所见》教学有感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在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篱落深深一灯明。

”)时,有学生问我:“老师,‘挑促织’的‘挑’应该读哪个声调呀?”当时我也愣住了,备课时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课文的注释讲:“挑促织”就是“捉蟋蟀”的意思。

我随手翻了《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tiǎo①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来:挑帘子。

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灯芯,挑刺。

③拨弄,引逗:挑衅,挑战。

2、tiāo①用肩担着:挑水,挑担子。

②挑、但的东西:挑着空挑子。

③选,拣:挑错,挑毛病。

我把这两种读音的几个义项分别讲给学生听,并请他们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经过思考,孩子们举手了。

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选择“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灯芯,挑刺。

”这个意思,因为如果蛐蛐钻到洞里了就得用小木棍把它挖出来。

但也少数学生不同意,但也不知道该怎么读。

我想,如果结合诗境来讲,应该读tiǎo,可是在tiǎo的义项里却没有“捉”这个意思。

选择tiāo就更讲不通了。

“挑促织”应该怎么读呢?古代文献中是否有据可查呢?最后,只好向我的师专文学老师王光福先生求救了。

王教师经过思索,告诉我:“宋代词人张鎡在他的《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想必,孩子们晚上提灯捉蛐蛐时,尽管脚步轻轻,机敏的蛐蛐还是听到动静躲到洞里。

用水灌洞而不出,那么就只好挖洞掘之。

那么这个‘挑’字,就是‘抠,挖’之意,联系辞典里的解释,就与‘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的义项接近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 萧萧:风声。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捉。 ❖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
地区叫蛐蛐。 ❖ 篱落:篱笆。 ❖ 动:打动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 阵寒声,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 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 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 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 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 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 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 无亲。[
夜书所见
落寞之感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字摩诘(jié),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 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 乡就在这一带。
❖ 异乡:他乡。
❖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 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 习俗。
❖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 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 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 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 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 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 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