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9be5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7.png)
数字时代的挑战
探讨网络媒体对读者反应批评的 影响
全球视野的拓展
研究跨文化、跨国界的读者反应 现象
批评研究的创新
持续探索新的解读框架与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与启示
1 多元性与包容性
扩大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3 文学的力量与影响
体验文学对人生的启发与意义
2 读者的主体地位
强调读者在文学解读中的重要性
互动讨论与问答环节
多元视角与文学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关注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技巧
历史主义批评
考察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讯息
女性主义批评
关注作品中的性别问题与女性观点
读者反应批评的价值与影响
1
个性解读
强调读者在解读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化
2
文学教育
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与思考能力
3
文学研究方法
提供多元视角和新颖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的未来
关注读者的主观情感与观点
3 重视背景与情境
考虑读者的背景与文化语境
2 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强调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与解读
4 多维度解读
尊重多种解读角度与观点
读者反应批评的实践
文学作品的主观解读
通过个人经验与背景理解作品
阅读交流与讨论
通过对话与群体讨论获得更多视 角
批评文章与评论
以书评形式分享观点和解读见解
《读者反应批评》PPT课 件
了解读者反应批评的概念与作用,以及它在文学批评中的历史背景。探讨读 者反应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及其对文学解读的影响。
文学批评中的角色
1
作者
2
了解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பைடு நூலகம்的与意图
3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0992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b.png)
这两种理论过于关注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过程,有时可能忽视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导致解读的片面性和偏离原意。
03
文化与历史背景影响
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受到其所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和历史
背景下的读者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增加了理论的复杂
性。
实践中困难与争议
读者反应的测量与评估
如何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读者的反应是一个具有挑战 性的问题,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难以 进行量化分析。
批评标准的主观性 由于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导致批评标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得作品评价缺乏客观 性和一致性。
教育应用的困难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读者角色与地位
读者角色
在接受理论中,读者被视为阅读的主体,是文本意义生成的积极参与者。读者的 个人经验、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读者地位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者不 仅是文本的接受者,更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和完成者。读者的反馈和参与是文本 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总结与展望:接受理论和读 者反应批评发展趋势预测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接受理论和读者反 应批评的理论内涵,完善理论
体系。
拓展研究领域
将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应 用于更多文学类型和文化现象 的研究中。
跨学科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开拓新 的研究视角。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af3b4c433c1ec5da50e27043.png)
此在与先在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 这种‚先在‛或称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 释发生和进行的前提。 人的存在或称‚此在‛从根本上说是历 史的,它总是与人们臵身的具体情况卷在 一起,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应成为哲学关注 的焦点。
海德格尔的启示
将历史的理解引入意义研究。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 等。
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 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 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期待视野
1、接受者从过去曾阅读过的、自己所熟悉的作 品中获得的艺术经验,即对各种文学形式、风格、 技巧的认识; 2、接受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由此而决定 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3、接受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 生活经历、艺术欣赏水平和素质。
20世纪文学范式的转变
20世纪以来的文学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 美接受过程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阅读不再 是被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 动。读者角色的这一转变无疑是文学发展过 程中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
——
伊瑟尔
二、现象学与现代阐释学
20世纪哲学中的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在理 论层面为文学批评的重心向读者转移提供了方 法论的前提。
2、概述中的空白,
3、情节结构中的空白 (即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
(二)研究接受史
要求把读者的接受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 点,把握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各个历史阶段 所呈现的面貌,用接受过程的描述代替文学 事实的罗列。 对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各种接受形式和 审美经验加以整理和研究,其批评对象是具 有评介性质的接受文本,包括文学批评、书 评、剧评乃至新闻报道等。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b8ee9686f524ccbff0218412.png)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https://img.taocdn.com/s3/m/689e595f77232f60dccca103.png)
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读者批评理论
![读者批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20a620c79563c1ec5da71bd.png)
27
文学接受理论
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
的。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 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缝。提出“期待视野” 和文学的三个维度。他区分了“个人期待视 野”和“公共期待视野”。
28
文学接受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 《 隐含的读者》
31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接受理论的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想:相
信在阅读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开放思想, 准备随时对我们的信念突出怀疑并允许改变 它们。他认为一个有强烈思想意识的读者很 可能是一个低能的读者,意即他不大可能接 受文学作品的改造。
32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的阅读模式基本是机能主义的:必须
使部分自始至终适应整体。文本的不确定性 只能促使我们取消它们,用一种稳定的意思 取而代之。文学作品一方面产生于作者的艺 术创造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物理实体存 在。伊塞尔提出艺术两极“艺术的”“审美 的”,用以避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个 极端。
21
接受美学理论
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姚斯 ) 《本文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
22
接受美学理论
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被认 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 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 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赛 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 伊赛尔和姚斯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
40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
![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bd85f9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5.png)
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一、本文概述《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一文旨在探讨读者接受美学这一文学理论流派的理论渊源及其在文学批评与理论领域的独特贡献。
读者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读者的接受和反应视为文学作品的完成和意义的生成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理论渊源和独特贡献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将追溯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
从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读者接受美学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源,如阐释学、现象学、接受理论等。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影响并塑造了读者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重点分析读者接受美学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读者接受美学在文学批评与理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独特贡献:一是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局限,将读者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二是它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三是它促进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以期深化对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解,推动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读者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视角,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读者观念和现代阐释学的发展。
在古代,诸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就开始探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读者是文学作品的完成者,是作品意义的赋予者。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就提出,诗歌的功能在于模仿,而模仿的效果需要通过读者的解读和理解来实现。
进入现代,阐释学的发展对读者接受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他认为理解和解释是历史性的,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不仅会受到自身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在解读过程中与文本产生对话,从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bd7d82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18.png)
珈达 默尔 的哲 学阐 释学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是最为基 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 而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理 解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将 艺术活动看作非认识性的历史 性理解活动,将作品看作是向 未来的理解无限开发的历史过 程;其次,艺术活动的目的不 是获得客观知识而是确立阐释 学的真理。因此,文本的阅读 与阐释活动成为阐释学艺术理 论关注的焦点,阐释的历史性 成为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 主体先行结构:“先有”“先 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
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先见:主 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 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先行 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 阐释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理 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的 行为,不存在由客观阐释学所设想 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 解。一旦强调先行结构对理解的控 制,就无法说明人是如何突破“阐 释循环”而获得本真理解或新知的。
卡勒研究的重点是读者的潜在能力。 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和能力 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征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特性只是 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读者按文 学原则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去阅 读时,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性。 他又提出“文学能力”概念,认为 使读者按文学原则去阅读的前提条 件是他具有一定的“先入之见”即 “文学能力”,也即一种带有群体 性的文学接受习惯系统,文学作品 “只存在与一种被读者接受的习惯 系统发生关系以后,才会有意义”。 用普遍性的方法去阅读文本,会不 会忽略文本自身文学特性呢?这恐 怕又是一个问题。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86438f5be2bd960591c67723.png)
赫伯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沃尔夫冈·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a3d6bdc76eeaeaad1f330ca.png)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 orsich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 orgrif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认为读者决不是处在一种“中立”的不受制约的状态下进行理解的,读者的意识在理解文本时决不是一张“白纸”,读者的理解活动要受到前见或前理解的影响或制约。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fe06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2.png)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是指读者对某篇文章、书籍、电影、艺术作品等表达自己不满或不赞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批评可以包括对作品内容、观点、结构、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作者或创作者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提供改进和提升作品质量的机会。
从多个角度来看,读者反应批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1. 反映读者的观点和意见,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帮助作者了解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通过收集和分析读者的反应批评,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进。
2. 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机会,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帮助作者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仔细分析读者的批评意见,作者可以找到改进的方向,并在后续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提升,从而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
3. 促进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读者反应批评可以激发作者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作者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有趣的作品。
4. 加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读者反应批评可以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作者可以通过回应读者的批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讨论和交流,从而建立起更加密切和积极的创作与读者关系。
总之,读者反应批评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机会。
通过认真倾听读者的声音,作者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作品,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关系。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https://img.taocdn.com/s3/m/c58e693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e.png)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作为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然后分析它们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最后探讨这些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推动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阐释学强调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和理解者的主观参与,而接受美学则关注读者的接受过程和审美体验。
在翻译研究中,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把握译文的接受效果。
通过深入剖析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些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以及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梳理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这些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以期为我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现代阐释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现代阐释学,源自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理论主张文本的多元解读和读者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我国翻译研究的初期,现代阐释学主要被用于解决翻译中的理解和解释问题。
翻译被视为一种阐释活动,译者作为读者和解释者,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诠释,将原文的意义转化为译文。
这一阶段,阐释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译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开放性,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阐释学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接受问题。
接受美学,作为阐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读者的接受和反应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翻译研究不再仅仅关注译者的主体性,而是将读者的接受和反应纳入考虑范围。
浅析读者反应理论
![浅析读者反应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b8f4e6102de2bd9605889d.png)
解 释 学 作 为一 个 词 .很 早 就在 希 腊 文 中 出现 了 在 希 腊 文 中 .解 释 学 一 词 的最 初 含 义 就 是 解 释 .就 是 使 隐藏 的 含 义 显 现 出来 .使 不 清 楚 的 变 得 清 楚 由方 法 论 解 释 学 向本 体 论 解 释 学 的转 向则 是 解 释学 的重 大 革 命 这 一革 命 的先 驱 人 物 是海 德 格 尔 ,而 集 大成 者 就 是 伽达 默尔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理 解不 是把 握 一 个 客观 事 实 ,因而 理 解 不 是 客 观 的 ,而 是 主 观 的 。 不 仅 如 此 .他 认 为理 解 还 具 有 历 史 性 .因 而 个 体 的 理 解 就 具 有 了 一 种 “前 结 构 ”.而 所 有 的理 解 都 要 以这 种 “前 结 构 ”为 前 提 伽达 默 尔 正 是 在 继 承 海德 格 尔 的 这 一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了 自 己一 系 列 的 概 念 .丰 富 和发 展 了解 释学 的思 想
二 、汉 斯 .罗伯 特 .尧斯 汉 斯 .罗伯 特 .尧 斯 的接 受 美 学 深受 海 德 格尔 和 伽 达默 尔 的 影 响 尧 斯 理 论之 中的 核心 范畴 “期 待 视 野 ”即是 脱 胎 于海 德 格 尔 的“前 结构 ”和伽 达默 尔 的 “视 野 ”。尧 斯 认 为 :“一 部 文学 作 品 . 即便 他 以崭 新 面 目出现 .也 不 可 能 存信 息 真 空 中 以绝 对新 的姿 态展 示 自身 ”事 实上 .这 些作 品将 唤醒 读 者 以往 的 阅读 记忆 .使 之进 入 一种 特 定 的情 感 态 度 .出 现某 种 阅 读 的期 待 。 阅读 之 中 , 这种 期 待将 会 对作 品产 生有 力 的 回应 和反 弹 。阅读 持 续 展 开 的 时候 .这种 期 待 或者 得 到顽 强 的保 持 ,或 者发 生 变化 和 转移 。 尧 斯 观察 到 .读 者 的期待 视 野并 非 一成 不变 。期 待 视野 的形 成 与特定 的历 史文 化 息息 相关 各个 时代 的读 者 拥有 参 差不 齐 的 理解 水 平 .这 必然 导 致 了 一个 后 果— — 不 同 的历 史 时 期 ,同一 部 作 品可能 呈现 不 同 的意义 尧斯 正是 在 这个 意义 上 指 出了作 品 的 历 史性 :“一部 文 学 作 品 .并 不 是 一个 自身 独立 、向 每- ut,代 的每 一 读 者均 提供 同样 的观点 的客体 它不 是一 尊纪 念碑 .形 而 上学 地 展示其 超 时代 的本 质 它 更像 一部 管 弦乐 谱 .在 演 奏 中不 断获 得 读者 新 的反 响 .使 本 文从 词 的 物 质形 态 中解放 出来 ,成 为 一种 当代 的存 在 ”尧斯 的观 念 之 中 .正 是读 者 的阅读 赋 予作 品无 穷 的 意 义 .从 而让 一部 作 品一 代 又一代 地 承传 不 已 尧斯 的接 受 美 学 认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派 与 形 式 主 义学 派 的 文 法都 在 生 产 美 学 和 描绘 美 学 的封 闭 圈子 里 理 解 文 学 事 实 ,而 削 减 了 文学 的一 维 .即文 学 的 接受 和作 用 这 一 维 。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之我见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26eab2b21ed9ad51f11df2b4.png)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之我见摘要二十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读者反应理论,以新的视角不断为文学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读者反应批评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由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并且这一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以读者为中心的特殊研究领域决定了批评家们观点及流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读者”、“反应”等特定内涵术语和概念虽同宗同源,又表述不一。
本文简要阐述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旨在说明这个新范式既是文学研究新视角,同时又是文学研究新的挑战。
关键词读者;反应;读者反应理论;文学批评1 读者反应理论概述1.1 读者反应批评与接受美学回顾流派纷呈、主义跌出的20世纪文学批评史,特里·伊格尔顿十分精辟的概括说:“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粗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专注作者(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专注文本(新批评);近几十年又从文本转向读者。
”①转向读者的第三阶段就是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这一术语产生于美国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把认识的中心放在读者身上,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理论团体,泛指文学研究中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首先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由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泽尔提出,称之为“接受美学”。
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该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解释等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虽然研究读者接受和研究读者反应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简单的把上述两个理论混为一谈,读者反应批评并不是接受美学在美国的分支。
美国学者简·汤普金森在编《读者反应批评》一书时也有概念的混淆,她定义的读者反应批评学派“这个术语是为了区分出一个研究领域,指那些使用读者、阅读过程以及反应这类用于的批评家。
”②两个流派都侧重于读者,也同样研究阅读过程好阅读行为,但是二者仍然有明显区别。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四章阐释学和接受理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四章阐释学和接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9050870508763231121275.png)
第四章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第一节阐释学◆哲学基础:胡塞尔现象学,追求恒定不变的抽象本质的柏拉图式唯心主义。
◆Hermes是神的信使,既是雄辩者的保护神,又是骗子和窃贼的保护神,象征理解和阐释的种种问题和困难Hermeneutics(赫尔墨斯之学,阐释学,诠释学)◆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生活表现”观点。
◆狄尔泰:“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他”。
◆例:阐释学的不同理解Hamlet歌德:一个具有艺术家的敏感而没有行动力量的人的毁灭。
柯尔律治:一个象哲学家那样耽于沉思和幻想的人的悲剧。
弗洛伊德:OedipusComplex◆意义(meaning)只能是作者的本意,解释者由于自己环境的影响,对作者本意的领会往往可能有偏差,只能叫意味(significance)。
◆客观批评的困难在于事实上无法完全证明其为客观批评。
◆赫施为代表的似乎唯理主义的批评理论,有转化为反理性的神秘主义的可能。
阐释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text)意义的理论或哲学。
这里所说的“文本”,可以一般地解释为一切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人类语义交往的形式。
而‘意义”是一个抽象而难以明确统一定义的概念,它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入与自我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历史关系和实践关系。
对“文本”意义解释的范围大致包括:对文本作者、文本的结构和意义、读者接受文本等的理解和说明。
阐释学的核心是“理解”问题,它通过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意义关系的研究,考察解释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弄清历史传统对理解的影响,区分说与听以及写与读这两种对话模式,探讨作者心态对原文意义的涉入,阐明理解原文意义以及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
阐释学不同于具体的注释学、训估学,它是从总体上对理解和说明文本问题进行综合的理论研究。
在当代社会,阐释学主要是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艺术和综合哲学、文化哲学及文学批判理论出现的,它通过解释文本而寻求意义,进而成为人类全部意识形态的一种哲学反思,成为一种解释世界本体的世界观。
接受美学解读
![接受美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0f51ad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d.png)
接受美学解读一、接受美学的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接受美学的理论源于阐释学文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在70年代达到高潮。
它是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个流派和突出代表。
读者反应具体包括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早就指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
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
”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教授,姚斯和伊索尔是学派的创始人。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阐释学的影响,主张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关注重建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
伊索尔的理论基础是和思想资源是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
他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
他认为姚斯的理论是一种“接受研究”,自己的理论是“反映研究”。
前者强调“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后者则是“文本分析的方法”。
“只有把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美学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美国的斯丹利·费希的“感受文体学”,是反应批评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理论之一。
他主张“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因此把话语的‘心理效果’当作它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结果,文学文本中的句子不提供作品的客观意义,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作品的经验和反应。
有人认为,这种理论虽然重视了读者的阅读活动,但容易把文本解读变成个人阅读经验的反映,容易导致解读的主观随意性。
美国的乔纳森·卡勒的反应批评理论则侧重于读者的潜在能力。
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结构和意义,其原因在于人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阅读它,在于这种可能的特性,隐藏在对象自身之中,被运用于阅读活动中的叙述原则所现实化了。
”其含义是文本的结构和、意义和特性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读者只有按照一定的阅读原则和方式去解读,这种潜在的因素才能现实化和具体化。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b550521aba1aa8114431d999.png)
“意义即事件”:读者反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
接受美学的两大方向: “接受研究”与“反应研究”
“接受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 “反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冈·伊瑟尔。 姚斯和伊瑟尔虽然都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人的 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代表了接受美学内部 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关注的是“接受研究”,即对 文学接受现象的历史演变的考察;而伊瑟尔则把文学文本 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 读者反应的潜能。调动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做出具有个 性的阐释。接受研究强调的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而 反应研究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主要论著: 《罪恶令人震惊:“失乐园里的读者”》 (Surprised by Sin:The Reader in "Parardise Lost",1967) 《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介绍团体的权威》 (Is There a Text i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1980) 《顺其自然:变化、修辞以及文学和法学 研究中的理论实践》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Change,Rhetoric,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Literary and Legal Studies,1989) 《原则的麻烦》 (The Trouble with Principle,1999)
主要内容
1.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 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 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 3. 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一种,象其 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它的对象,即文 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 4. 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社会接受是作品 到达读者手中的必经途径。个人的处境也影响读者阅读的过程和 结果。总之,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 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的接受活动。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657ae0b8f67c1cfad6b892.png)
收稿日期:2010-05-15 作者简介:方汉泉(1940—),男,广东普宁人,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No .6,2010JOURNAL OF S OUTH CH I N A NOR MAL UN I V ERSI TY(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2010年12月Dec .,2010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方汉泉(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
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
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
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
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
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关键词:;文本与读者关系;阐释团体;有知识读者;文本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0)06-0054-08 当代美国文论家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 ),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早已引起国内学界的密切关注。
但对其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还谈不上特别深入;对费什提出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及其文本的分析方法,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鉴于此,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论析。
一、关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在读者与文本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可谓独特。
他认为不存在着文本的自足体,不是通过作者将文本传递给读者,而是读者生成文本。
所有“形式”,包括作者及其意图和有关文本的“细节”,都是由读者构建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赫伯特· 尧斯、沃尔夫冈· 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阐释是人类沟通自己与国王历史之间联系的重要环节。 人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留下作为自身“生活表现”的符 号和印迹,对我们来说,它们又不完全是陌生的,使我 们通过“理解的艺术”来加以把握。 基本的阐释活动是对文字著述的阐释(与施莱尔马赫相 似); 阐释的循环:对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依赖于对局部的理 解,而对局部的理解又必须以假定已经有了对整体的理 解为前提。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循环论证。 一切理解都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完美,完全。
按照现象学的看法,人无法确知外界事物的存 在,但人能确定它们如何显现于我们的意识中。 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只 有了解了我们的意识活动才能掌握外在世界, 因而必须把外在世界还原为意识内容:一切实 在事物都必须按照它们在我们心中的面貌作为 纯粹现象对待。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四、现代阐释学
渊源:诠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 解释宗教经典文献; 解经说文、注疏显义; 名称:古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尔墨斯”, 英文: hermeneutics 从文字诠释技巧和规则到关于理解认识过程的理论: 施莱尔马赫(19世纪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如何 避免误解,用实证的方式寻求作者的本意。为阐释 学的简历提供的基础。
我们被抛入世界之中,抛入时间和空间,没 有选择的自由,而同时这个世界又是我们的 意识所投射的世界。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 意识和思维总是存在于客观中,不能与客观 割裂,不可避免地溶于我们意识的对象。已经 在历史中,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我 们的前存在决定了这一切,因此,历史不是 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It did not encourage a purely subjective concern for the critic’s mental structure but a type of criticism which tries to enter into the world of a writer’s works and to arrive a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c’s consciousness. (批评不是去探究作者的意图,而是去感悟,去 意识作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情感,使作品得到理解和 阐释。这种阐释带有批评者主观的意识。使批评者 的主观意识与作者的相互融合,进行沟通。)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inviting the readers’ collabor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 “封闭的文本”:Some texts are closed, predetermining the readers’ response (detective fictions);
现象学强调的是现象本身的重要性和本质性, 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性,这是现象学和形而上学 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是一 致的; 但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事物的现象中有客 观的真实存在。而海德格尔却认为现象中的客 观真实是依赖于阐释的,而阐释就是人生存的 本质。他认为我们的意识投射 (“project”) 出客 观世界,同时又从属于客观世界,因为人们生 存于客观世界中。
读者批评与文学范式的转变 19世纪末之前的文学作品,结构清楚,意旨 明确,读者主要是认识、理解作者意图,作 品意义。 20世纪以来的作品文本不确定性增大。读者 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20世纪中后 叶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成了“能指的游 戏,读者的自主性大大释放。阅读成为积极 的创造性运动。
2. 理论要旨:阐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海德格尔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为出发点看待阐释活 动。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或时间中的存在,而由 于人的存在,世界已不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 人参与了其意义建构的,不可能被客观化的人的世界。 世界是人化的世界,是被人解释了的,感受了的世界。 而人作为生活在时间和历史中的“此在”,对世界的解 释总是依据主体在时间和历史中形成的认知模式去解释。 解释不是客观的分析,而是主体的建构。
1.接受美学:
1)伊塞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伊塞尔(German literary scholar)认为,文学研 究应该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文 本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后者促使作品的审美 对象得以形成”。 “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和交流过程中, 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 伊塞尔确立了接受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处于潜势 的文本、阅读中的文本(即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 程)、文本的传达结构(即文本与读者发生相互作 用的条件)。
2).普林斯(Gerald Prince,professor of Romance languag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ritic of Narrative theory) 受述者:“narratee” 读者:Who is the “reader”? 受述者与读者的区别: Narratee and reader:The narratee may be specific, while the reader is not. 实际上的读者与理想读者的区别: virtual reader: the reader whom the author has in mind while writing; ideal reader: the insightful reader who understands the writer’s move.
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 它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 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成见”,即由阐释者的历史存在决定的主观 成分,包括由此出发对阐释对象所作的预先判 断。“成见”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预 先的“成见”,阐释者就无法与文本产生对话。
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文本接受问题, 强调对文学文本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读者 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现过程。 伊塞尔:从具体的阅读活动入手,强调文本 与读者在阅读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斯坦利· 费什 文学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意义是读 者对文本的认识,并且它将随着读者的认识 而不断变化。文学、意义只存在与读者之中, 是读者经验的产物。“作品的客观性是一种 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