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方法: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水蒸气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性原则:监测结果有⽤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能满⾜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络化,资源共享⽽尽量减少投⼊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或潜在毒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定残留⽔平、出现频率较⾼、具有⽣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或潜在危害性较⼤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体中129种,空⽓中43种。
前苏联:⽔体中664种,空⽓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CO2⽔):①煮沸法:将蒸馏⽔或去离⼦⽔煮沸⾄少10分钟(⽔多时),或使⽔量蒸发10%以上(⽔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法:⽤惰性⽓体或纯氮通⼊蒸馏⽔或去离⼦⽔⾄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途⼀级品优级纯GR 绿⾊精密的分析⼯作,在环境分析中⽤于配制标准溶液中⽤于配制标准溶液⼆级品分析纯AR 红⾊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注明环境监测所⽤试剂均应为⼆级或⼆级以上⽆注明环境监测所⽤试剂均应为⼆级或⼆级以上为⼆级或⼆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 蓝⾊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五考虑,五后⾮零则进⼀,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规则。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环境监测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是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包括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
2.特定目的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惯、哲学、法律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态度。
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溯性等特点。
监测结果需要长期测定,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
环境监测王凯雄童裳伦水环境监测课后答案
环境监测王凯雄童裳伦水环境监测课后答案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 、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v 水和污水监测 v 大气和废气监测 v 噪声监测 v 土壤污染监测 v 固体废物监测 v 生物污染监测 v 放射性污染监测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 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 测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第四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
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财产安全,防治 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保法和有关政策在综合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和人体的承受力,控制污 染的经济能力,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 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的数量、浓度、时间、 速率(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v 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保护人体 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v 环境标准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便于实施,同时还要 兼顾技术经济条件 。
v 环境标准应便于实施与监督,并不断修改、补充, 逐步充实、完善。
v 各类环境标准、规范之间应协调配套 。
v 积极采用和等效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Ø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Ø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Ø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Ø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 污染物 Ø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四、环境监测的要求
v 代表性 v 完整性 v 可比性 v 准确性 v 精密性
第三节 环境监测和监测技术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 v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 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v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 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 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20世纪50代)—主动监测(20世纪后期)—自动监测(20世纪70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
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个化学类别68种有毒物质。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
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 (p1)环境监测的过程⼀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填空)2 (P2)环境监测的⽬的:⽬的: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 (P2)按监测⽬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的监测研究性监测4 (P5)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选择)①单独作⽤,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组分发⽣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
②相加作⽤,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器官的毒害作⽤彼此相似,且偏向同⼀⽅向,当这种作⽤等于各污染物毒害作⽤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的相加作⽤。
如⼤⽓中的⼆氧化硫和硫酸⽓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当它们在低浓度时,其联合毒害作⽤即为相加作⽤,⽽在⾼浓度时则不具备相加作⽤。
③相乘作⽤,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超过个别毒害作⽤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
如⼆氧化硫和颗粒物之间、氮氧化物和⼀氧化碳之间,就存在相乘作⽤。
④拮抗作⽤,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彼此抵消⼀部分或⼤部分时,称为拮抗作⽤。
如动物试验表明,当⾷物中含有30ppm甲基汞,同时⼜存在12.5ppm硒时,就可能抑制甲基汞的毒性。
5 (P8)优先污染物:(选择)定义: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的污染物作为检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特点:1、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定残留⽔平;2、出现频率较⾼,具有⽣物积累性;3、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质,毒性较⼤。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3.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按筛选原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国家环保部对监测方法分类?P38分为三个层次:A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B统一方法;C等效方法。
2、.简述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哪些内容?P42〔1)根底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实定(4)采样及检测技术的选择(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方案3、具体说明地表水检测中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的内容。
P42—44 (1〕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的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③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废水与江、河水根本混匀处。
④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根据水面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缺乏0.5m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环境监测总复习提纲
环境监测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
简单说:监视环境变化、测定变化量。
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监督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目的可分为四种: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③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包括标准方法样品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合评价研究监测(2)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的阈值、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区域综合性对象复杂手段多样数据处理要综合考虑连续性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时间分布性追踪性空人间员分布性环境质量保证体系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基本概念:①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为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②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③优先污染物的特点:毒性大、难降解、出现频率高、可生物积累、属三致物质、检测方法成熟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适用于全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域。
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其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以及改善地面水质量和促进生产。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2)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2)第⼀章绪论⼀、※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纠纷仲裁监测。
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环境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
表现在监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量的数据中揭⽰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
3、追溯性。
为使监测结果具有⼀定的准确度,并使数据具有可⽐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个量值追溯体系予以监督。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1、※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2、对优先污染物进⾏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在环境中有⼀定残留⽔平,出现频率较⾼,具有⽣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以及⽬前已有检测⽅法的⼀类物质。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六、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我国环境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七、《污⽔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式分为两类:1.※第⼀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体健康产⽣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不分⾏业和污⽔排放⽅式,也不分受纳⽔体的功能类别,⼀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采样。
总汞、烷基汞、总镉、总格、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线、总β放射线。
2.第⼆类污染物,是指长远影响⼩于是第⼀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采样。
第⼆章⽔和废⽔监测三、地表⽔监测断⾯和采样点的布设1、布设原则(1)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2)有⼤量废(污)⽔排⼊江、河的主要居民区、⼯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流与⼲流汇合处,⼊海河流河⼝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国境线的出⼊⼝,湖泊、⽔库出⼊⼝,应设置监测断⾯。
生态监测及评价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对外界空气、水、土壤、食物等材料进展测定分析、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生态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响或反响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根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工程。
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多数体型小,游泳能力弱或完全没有游泳能力,过随波逐流的生活。
着生生物〔Periphyton〕指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外表上的微型生物群落。
PFU法是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采集水域中微型生物和测定其群集速度来监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
底栖动物:栖息在水体底部淤泥内、石块或石砾外表及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指示生物指对水体污染变化反响敏感的生物。
生物指数用来反映生物种群和群落构造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从而简化了污水生物系统,而且所得结果有了定量概念,便于比拟和应用。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细菌菌落的总数。
总大肠菌群是指那些能在37℃48h之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的无芽孢杆菌。
如果是使用滤膜法,则总大肠菌群可重新定义为:所有能在含乳糖的远藤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h之内生长出带有金属光泽暗色菌落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粪大肠菌群在44.5℃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
土壤环境容量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认为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受害阈值:污染气体使植物产生受害病症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浓度;在临界浓度时,使植物产生受害病症的最短时间称为临界时间。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绪论.ppt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 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 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 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 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 触的娱乐用水区;
生物监测指标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2.大气和废气监测
分子态污染物(SO 2 、NO x 、CO、O 3 、氟化物、 甲醛、总烃和非甲烷烃、硫酸盐化速率等);
粒子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 PM 10 、自然降尘、TSP中的主要成分);
此外还有对大气降水进行的常规监测以及大气污染 生物监测,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向、 风速、气温、气压、雨量、湿度等)、太阳辐射 和能见度等。
第1章 绪 论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和过程,了解环境 监测的目的、内容、类型、原则和要求,理 解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了解环境监测的 主要分析测试技术,掌握环境标准的种类, 熟悉常用环境标准。
1. 1 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内容 1. 2 环境监测的原则、特点和要求 1. 3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1. 4 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准 确、及时、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 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 环境评价、污染源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与环境质量标准比较,确定环境质量状况; 对照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污染源排污程度及达 标情况。
序号 化学类别
名称
1
卤代 (烷、烯) 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即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答: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它的特点可归纳为: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监测的要求:测定数据准确可靠,快速灵敏,选择性好。
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分析以化学分析为主,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不包含物理分析和生物分析,环境分析阶段是被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化学分析,还采用了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的手段,是主动监测阶段和连续自动监测阶段。
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特点:仪器成熟、价格低廉、操作容易、测定成分广,国内外标准方法用得很普遍,灵敏度较高,原则上可测 ppm级较勉强。
发展方向是提高灵敏度,其主要方法是高效的富集方法、高灵敏度的显色剂、试剂纯化、改进光源、选用长光路的比色皿、与计算机联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并说明每步的工作内容。
答:现场调查(收集与监测对象、污染源等有关的资料),监测计划设计(制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根据监测对象和污染物的分布合理布设监测点),样品采集(在各监测点上采集样品),运送保存(根据要求将所采样品运送到实验室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保存)分析测试(对个项目进行测试),数据处理(按要求整理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对所测结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回用水标准
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 (CJ/T95—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CJ25.1—89)
②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
③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
④科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
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
3、环境监测的内容
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 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 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
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 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或造 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
大部分环境污染物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活动产生的。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主要对象。
污染物类别
•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 污染物的形态 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 • 污染物的性质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 人类社会活动功能 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
五、大气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
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 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 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 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 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 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 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的要求
准确可靠 快速灵敏 选择性好 三高: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优先污染物
➢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 毒性较大 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表1.1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表中标有“△”符号者为推荐近期实施的名单,包括12个 类别,4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38种。
四、环 境 标 准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 气污染程度划分三类地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 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 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 村寨。
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 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 许浓度标准(GB9137—88)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 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 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2.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3、监测技术概述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法 、容量分析 、仪器分析
(二)生物技术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⑴污染事故监测; ⑵纠纷仲裁监测; ⑶考核验证监测; ⑷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
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 包括:⑴标法研制监测; ⑵污染规律研究检测;
⑶背景调查监测; ⑷综评研究监测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①及时性:
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监测网络,理顺环 境监测的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一个 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传递自如;三是有一 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一个规范化 的监测成果表达形式。
第二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 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
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可归纳为:
① 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②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③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 ④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 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污染源形式
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 面堆积和填埋方式进人环境的。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
点污染源 线污染源 面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 源;按污染物质排放的时间分类,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 和瞬时源等。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污染物概括可分为 九大类,具体为:
(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
环境标准分类和分级
环境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污染报警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 物质标准
环保仪器 设备标准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② 需要监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
③ 监测结果所得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出正确
的解释和判断。
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
测阶段
2、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学科性质: 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 按工作性质: 环境质量监测和排放污染物监测。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按监测的目的分类 :
监视性监测 (又称常规或例行监测)
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水、噪声) ⑵污染源监督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
二、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
1、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 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监测 其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和监控等。
环境监测 通过对环境影响质量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
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主要包括污染 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的变化 趋势的监测等内容。
目前,环境监测已 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学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 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四、环境标准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
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 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 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 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 制订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
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及生物物理等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细菌总数 大肠杆菌群 游离性余氯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 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系 统 超标 公众 报警
(1)元素 (2)无机物 (3)有机烃化合物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5)含氧有机化合物 (6)有机氮化合物 (7)有机卤化物 (8)有机硫化合物 (9)有机磷化合物
污染物质的性质归纳
自然性 毒性 时空分布性 活性和持久性 生物可分解性 生物累积性 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8173—87)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标准(GB5085—85) 建材工业废渣放射性限制标准(GB6763—86)
※选择监测项目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 对污染物的自然性、化学活性、毒性、扩散性、持久
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等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 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能 使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作为日常例行的监测项目。对 某些有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的监测工作,则要根据具体 情况和需要选择要监测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