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示范文本

合集下载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场合。

然而,振动也可能对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于振动危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机械振动和人体振动两个方面。

机械振动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运转引起的振动,如机械、电动工具、汽车等。

这种振动主要通过人体的手、手臂、腰部等部位传递进入身体,长期受到机械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手部疾病、骨质疏松、肌肉劳损等。

而人体振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本身的运动引起的振动,如长时间的行走、跑步、搬运重物等。

这些活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震动,长期受到人体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关节损伤、骨骼疾病、脊柱问题等。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振动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减少机械振动的传递。

在使用机械设备或工具时,可以选择采用减振手套、减振垫等装置,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冲击。

另外,适当调整机械设备的工作方式,减少振动产生的频率和幅度。

2.配备良好的人体防护装备。

在进行需要长时间行走、跑步等活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膝等装备,以减少振动对关节的影响。

在搬运重物时,可以使用手套、护腰带等装备,保护脊柱和手部。

3.改善工作环境。

对于在工作中接触到机械振动的人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增加隔音材料、减振装置等,以减少振动的传递。

另外,对于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员,可以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减少连续运动对身体的冲击。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避免长时间单一姿势的工作,如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持续曲腰搬运重物等。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5.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针对常接触振动的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疗。

总而言之,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加强对振动危害的认识,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体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详细版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4407(解决方案范本系列)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详细版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详细版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在机械、建筑、矿山等工作场所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继发性尘肺、骨关节疾病、听力损伤等,并且可能引发慢性病和职业病。

因此,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认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一、振动的危害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长时间、高强度的振动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有耳聋、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视力、心理及心血管症状。

具体表现为头痛、耳鸣、恶心、心悸、失眠、血压升高、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

2.对人体骨骼、肌肉的损伤振动会影响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受到持续或者间断的震动刺激。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振动还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肌肉损伤,使肌肉功能减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振动会对内脏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振动能通过胃、肠壁的振动传导,引起胃肠道运动紊乱,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心功能紊乱,引发心血管病。

二、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1.工程控制针对振动源进行改造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减振装置,减少振动的传导,降低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采用隔离带和缓冲措施,避免振动传递到周围土地和建筑结构。

2.人工控制为防止振动对工人造成危害,应严格控制工人的暴露时间和强度,采取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轮班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振动作业。

此外,还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保护工人身体受到振动的最小化。

3.人体适应性强化通过适度地锻炼和训练,增强人体的适应性,提高抗振能力。

根据工作特点,科学制定人员轮岗和工作强度,避免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

4.个体防护对于直接接触振动的工人,可以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避免直接受到振动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进行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5.加强监测和评估需要对工作场所的振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振动超标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四篇)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四篇)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1. 引言生产性振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转而产生的振动现象。

虽然生产性振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但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职业危害。

因此,保护工人免受生产性振动的危害,预防相关职业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 职业危害2.1.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暴露会对工人的骨骼肌肉系统造成伤害。

长期的振动暴露容易导致工人出现手臂、手部、腰背、腿部等部位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骨折、肌肉劳损等疾病。

2.2. 循环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还会对工人的循环系统造成损害。

振动暴露可引起工人的血压升高、冠心病、中风等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的工人,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2.3. 神经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

长期振动暴露容易导致工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颤抖症、周围神经损伤等。

3. 预防措施3.1. 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控制来降低生产性振动对工人的危害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预防措施。

工程控制可以包括采用隔振设备、降低振动源的震动、减少振动的传递等方法。

例如,在采用振动设备时,可以选择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有效减少振动的传递到工人身体。

3.2.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同样也是预防生产性振动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工人在进行振动操作时,可以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隔振手套、隔振鞋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3.3. 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工人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人对生产性振动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是预防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培训,工人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工作姿势、适当的休息方法等,有效减少生产性振动对自身健康的危害。

3.4.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职业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对于长期从事与生产性振动相关的工作岗位的工人来说,定期进行体检是非常重要的。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振动病,又称船舶病、振动损伤病,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于低频振动环境中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主要是由于人体受到持久和重复的机械振动刺激,导致身体各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振动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骨骼肌肉系统:长期受振动影响的人体,常常会出现骨骼肌肉系统的损害。

一方面,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导致骨骼肌肉疲劳,久而久之会出现肌肉无力、骨骼疼痛等现象。

另一方面,振动刺激也会引发肌肉骨骼系统的振动病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

2.危害内脏器官:长期受振动刺激的人体,其内脏器官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振动会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引发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血管系统疾病等。

振动还会加剧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3.损害视觉和听觉系统:振动刺激会对视觉和听觉系统造成直接的损伤。

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人体的视觉系统易受损害,容易引起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等症状。

同时,振动还会对听觉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听力下降,甚至引起耳鸣、头晕等问题。

4.影响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振动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受振动刺激的人体容易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同时,振动刺激还会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人易疲劳、易怒、情绪波动等。

针对振动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环境改善:尽量减少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刺激源。

通过改进工作设备的设计和减振装置的使用,降低工人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机会。

同时,避免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和其他刺激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工作制度调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减轻工人的体力和心理压力。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以防止身体过度疲劳,减少振动病风险。

3.个人防护: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人体暴露在振动刺激中的时间和程度。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振动病是一种由于持续或重复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影响工人接触振动工具或机械时的手部和手臂。

振动病对受影响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许多危害,并且可能导致慢性伤病和工作能力的降低。

因此,预防振动病非常重要,有助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振动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明显的。

长期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和手部肌肉疲劳、酸痛、抖动和僵硬。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手指、手腕、前臂等部位出现疼痛和炎症,甚至局部感觉障碍。

振动病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患者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此外,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关节疾病等骨骼系统疾病。

其次,振动病对工作效率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受到振动影响的工人手部协调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精细操作和任务执行能力下降。

振动病还可能导致工作错误率增加,工作效率低下,对生产和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要预防振动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降低振动暴露:通过设计和使用低振动工具和机械设备来降低振动暴露。

对于必然存在振动的设备,可以通过加装减振装置和降噪设备来减少振动传递和噪音。

2. 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减少与振动相关的工作时间,适当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3. 增加员工的康复和锻炼:通过定期锻炼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适应振动的能力,并促进康复。

4. 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对于无法消除振动暴露的情况,应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如护腕、护手套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5. 健康监测和培训: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振动病症状,并进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还应为员工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总结起来,振动病对工人的健康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和对工作效率的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降低振动暴露、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增加康复和锻炼、提供个人防护设备以及进行健康监测和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振动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2024年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2024年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2024年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我很抱歉,但我无法打开您上传的文件。

我可以帮助您解答有关振动病危害及预防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答案:问:什么是振动病?
答:振动病又称为震颤病,是一种由长期暴露于机械振动或共振频率下引起的神经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手臂、手指、脚或腿的震颤、麻木和肌肉疲劳。

问:振动病有哪些危害?
答:振动病可以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

长期暴露于机械振动下可能导致手臂和手指的功能受损,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

该病还可能引起肌肉和骨骼疲劳、关节疼痛和损伤,甚至可能导致长期残疾。

问:如何预防振动病?
答:以下是一些预防振动病的方法:
1. 减少暴露:尽量减少长时间暴露于振动环境中的机会。

使用减震设备或垫子减少振动传递到身体。

2. 设备维护:确保使用的振动工具和设备按照生产商的要求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并减少振动。

3. 工作站优化:调整工作站的高度、角度和设备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4. 配戴防护设备: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护腕和鞋垫,以减少对身体的振动暴露。

5. 定期休息: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以帮助恢复肌肉和减少疲劳。

请注意,这仅仅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具体的预防方法可能因工作环境和个人情况而异。

如果您有更具体的问题或需求,建议向医生或职业健康专家咨询。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振动类)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振动类)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振动类)根据中国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为了保护工人免受振动引起的职业病危害,特编制了以下振动类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请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以下内容。

1. 职业病危害特征- 振动类职业病主要由长期接触于高频、中频和低频振动环境中而引起。

工人长期接触振动环境可能导致以下职业病:- 振动性白指病:主要表现为手指变白、发麻和疼痛,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慢性振动病:主要表现为疲劳、头痛、失眠、易怒、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他与振动有关的职业病。

2. 危害防护措施- 工人应当遵守以下危害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病危害的风险:- 避免长期接触于振动环境中;- 定期接受职业病检查和体检;- 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例如耳塞、护目镜等;- 注意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防护培训;- 如有不适或异常症状出现,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寻求医疗协助。

3. 职业病防护责任- 雇主应承担以下职业病防护责任,保障工人的安全健康:- 提供安全、无职业病危害的工作环境;- 配备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和工具;- 提供职业病防护培训和指导;-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职业病检查和体检;- 监督和检查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 向工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和补偿。

4. 违反危害防护措施的后果- 工人未按照要求履行危害防护措施,可能引发以下后果:- 出现职业病症状;- 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家庭和社会生活;- 造成经济负担。

请大家共同努力,切实落实职业病防护措施,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工人的健康权益。

如有任何疑问或发现职业病危害情况,请及时向上级汇报。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三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三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尽管振动可以用于各种有益的应用,如音乐、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等,但长期接触或暴露于高强度振动下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

首先,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可能会对人体造成生理和健康的不良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手臂和手部的振动病,即所谓的“白手霜”。

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容易出现手指麻木、指头发白、肌肉萎缩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可能导致肌肉痉挛、疲劳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骨折和关节损伤。

振动还可能对人体的内脏器官产生危害。

对于长时间暴露于振动环境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和胃溃疡。

此外,振动还可以引起内脏器官功能紊乱,如心血管系统的不稳定和尿频等问题。

除了对人体产生直接的生理危害外,振动还可能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长时间的振动暴露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这些不良心理健康状态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振动的危害,一些重要的防护措施必须得到采取。

首先,工人在进行振动作业时应该尽量使用降低振动的工具和设备。

例如,在手持振动工具时,可以选择带有振动减震装置的工具,以减少对手部的振动传输。

此外,对于机动车辆的驾驶员来说,应选用具有良好减震系统的车辆,以减少身体对振动的暴露。

其次,减少暴露时间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长时间的持续振动会增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因此,尽量将暴露时间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为此,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工作、适度休息和暂时离开振动环境等方式来减少暴露时间。

此外,员工进行振动作业时应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护目镜、耳塞、手套等。

这些个人防护装备可以减少对身体的直接振动传输,从而降低对健康的危害。

最后,定期健康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由于振动引起的健康问题。

在发现潜在问题时,医生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当的康复方法和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通用版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924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通用版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通用版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一一“振动病” 的危害及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 Hz〜2 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 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 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 •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 .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 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振动病是一种慢性病,其危害和预防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振动病的危害并提供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振动病的危害1. 健康损害:长期接触振动环境会导致振动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手指麻痹、肩颈疼痛、头痛、失眠等。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健康问题。

2. 工作效率降低:振动病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患者由于身体不适,工作状态不能维持在最佳水平,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增加错误率,甚至可能造成事故。

3. 心理健康问题:持续的振动环境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受振动刺激可能使人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造成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二、振动病的预防范本1.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振动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大众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倡导正确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减少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机会。

2. 环境改善:针对振动环境,可以通过声学设计、减振材料的应用等措施来降低振动病的风险。

对于振动较大的工作岗位,可以考虑安装减振装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振动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3. 个人防护措施:对于长时间从事振动工作的人员,可配备专门的防护装备,如护腰带、手套等。

这些装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振动对人体的直接影响,降低振动病的患病风险。

4. 工作安排优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从事振动工作。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有助于减轻身体对振动的反应。

5. 具体行业的防护建议:不同行业对振动病的防护措施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对于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等从业人员,应加强对振动病危害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6. 健康监测和治疗: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对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振动病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生产性振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机械设备或工具的振动而导致的振动暴露。

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系列职业危害。

为了预防这些危害,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职业危害及预防模板。

一、危害模板:1. 全身疲劳:长时间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会导致全身疲劳,并引起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2. 循环系统问题:生产性振动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3. 神经系统问题: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手指麻木、震颤、神经痛等症状。

4. 骨骼肌肉损伤:生产性振动对骨骼和肌肉组织造成冲击,增加骨折和肌肉拉伤的风险。

5. 消化系统问题:振动环境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6. 生殖系统问题: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异常、生育能力下降,女性则可能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

7. 心理问题:长时间暴露于噪音和振动环境中,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预防模板:1. 了解振动源并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在工作环境中,应对振动源进行评估和监测,选择具有较低振动水平的工具和设备来降低振动暴露。

2. 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环境: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合理设计工作台面高度、座椅舒适度及工作站布局,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3. 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工作时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长时间连续工作对身体的负荷。

4. 增加福利设施:提供适当的休息室、座椅等设施,为工人提供休息和恢复的环境。

5.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生产性振动危害和预防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6. 个人防护措施:根据作业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护目镜、防护手套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暴露。

7. 定期体检:对暴露于生产性振动环境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正式)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5847-11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二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二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1、振动的来源振动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运动的现象。

振动按其接触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等,在生产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有:①风动工具:如铆钉机、凿岩机、风铲、风钻和捣固机械等;②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锤、电锯、电砂轮等。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以局部振动为主,局部振动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关节及听觉器官都会有损害,可能引血压、心率和脑血管血流图异常,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骨节变形、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受强烈振动,影响还可以引起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稍感觉障碍等,全身振动一方面可以出现局部振动病症状,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头眩晕,呕吐、恶心、耳聋、胃下垂、焦虑等症状。

3、振动的防护局部振动的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设备工艺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代替有振动危害的旧工艺,如采用液压、焊接、高分子粘合剂等先进工艺取代风动、铆接的旧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振动危害,发放带有保暖和防振层的劳动防护用品,所以要注意保暖,经常进行手部温水浴和手部按摩,以减少发病机会,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振动病患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二)振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

它既可以通过某些设备、机械或工艺产生,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例如地震等。

然而,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下,人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首先是运动系统的损伤,包括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这是因为振动能够对骨骼和关节施加压力,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

其次是循环系统的危害,振动可能会产生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进而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振动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引发胃肠炎、胃溃疡等问题。

此外,振动还与一些精神和行为异常有关,如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1、振动的来源振动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运动的现象。

振动按其接触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等,在生产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有:①风动工具:如铆钉机、凿岩机、风铲、风钻和捣固机械等;②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锤、电锯、电砂轮等。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以局部振动为主,局部振动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关节及听觉器官都会有损害,可能引血压、心率和脑血管血流图异常,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骨节变形、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受强烈振动,影响还可以引起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稍感觉障碍等,全身振动一方面可以出现局部振动病症状,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头眩晕,呕吐、恶心、耳聋、胃下垂、焦虑等症状。

3、振动的防护局部振动的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设备工艺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代替有振动危害的旧工艺,如采用液压、焊接、高分子粘合剂等先进工艺取代风动、铆接的旧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振动危害,发放带有保暖和防振层的劳动防护用品,所以要注意保暖,经常进行手部温水浴和手部按摩,以减少发病机会,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振动病患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2)振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

它既可以通过某些设备、机械或工艺产生,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例如地震等。

然而,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下,人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首先是运动系统的损伤,包括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这是因为振动能够对骨骼和关节施加压力,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

其次是循环系统的危害,振动可能会产生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进而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振动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引发胃肠炎、胃溃疡等问题。

此外,振动还与一些精神和行为异常有关,如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职业病——“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示
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
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
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
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
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
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
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
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
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
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
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
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

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

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

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患局部振动病。

(1)神经系统:以上肢末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障碍为主,皮肤感觉、痛觉、触觉、温度功能下降,血压及心率不稳,脑电图有改变。

(2)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及张力改变,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升高,心率过缓,心电图有改变.
(3)肌肉系统:握力下降,肌肉萎缩、疼痛等。

(4)骨组织: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蔬松等。

(5)听觉器官:低频率段听力下降,如与噪声结合,则可加重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6)其他: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机能低下、妇女流产等。

3、振动病
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
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

长期受低频、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分析器与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久而久之,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

主诉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胀、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

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

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
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劳动保护措施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
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做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