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对比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
对比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都是由定都南京的政府下令开始的北伐,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政权组织的目的在与推翻清政府的北伐,那么你知道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区别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比,希望能帮到你。
对比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都是由定都南京的政府下令开始的北伐,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政权组织的目的在与推翻清政府的北伐,而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旨在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次北伐,太平军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国民革命军北伐最终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下面详细的对比一下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
首先从北伐的性质来看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太平军北伐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具有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双重任务。
再者,从结果来看太平军北伐最终全军覆没,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胜利。
第三点,从参与北伐战争的的力量来看,太平军北伐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民,并没有进行积极的宣传,没有发动起北方民众。
而国民革命军北伐之中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合作之下,发动起了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的进行了宣传,并且还发表了北伐宣言,宣布了北伐的目的在于反帝反封建,并且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因此太平军北伐全军覆没,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胜利,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第四点,从两次北伐的意义和影响来看,太平军北伐是从1853年5月至1855年4月,时间长达两年,转战地域多大六个省市,大大的打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但是缺点是并没有积极的宣传自己的主张,没有发动起受压迫的群众。
国民革命军北伐从1926年至1927年之间国民革命军进行的北伐,这次北伐声势浩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最终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使得国民革命政府取得了形式上对全国的统一,国民党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
领导太平军北伐的指挥者太平军北伐是发生在1853年5月至1855年4月之间的一场战争,太平军北伐军从天京浦口出发一路高歌猛进,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天津静海和独流一带,前锋部队甚至是到达了天津杨柳青,领导太平军北伐的是谁?领导太平军北伐的是骁勇善战的太平军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这二位是太平军出了名的猛将。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北伐战争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国既沉沦,家孰与存。
民不安宁,民孰与生。
嗟我将士,矢尔忠诚。
三民主义,革命之魂。
嗟我将士,共赋同仇。
革命不成,将士之羞。
嗟我将士,如兄如弟,生则俱生。
存亡绝续,决于今兹。
不率从者,军法无私。
北伐部队
壮烈之死,荣于偷生。
嗟我将士,保此国家。
嗟我将士,保此人民。
遵守纪律,服从司令。
唯纪与律,可以致胜。
生命为私,纪律为公。
生命为轻,命令为重。
嗟我将士,团结精神。
彻始彻终,相爱相亲。
毋惧强敌,毋轻小丑。
万众一心,风雨同舟。
北伐战争
我不杀贼,贼岂肯休。
势不两立,义无夷犹。
我不牺牲,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民无安宁。
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1军至第8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除第8军驻湖南衡山、安仁地区,第7军驻广西外,其余6个军均驻广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以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建议下,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和军阀之间的矛盾,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部署以主力进军湘、鄂,另以第1军大部在广东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1、第4军各一部和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
中共党史第四章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解析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唐 李 程 李 李 朱 谭 何 生 宗 福 济 培 延 应 智 仁 潜 林 深 德 闿 钦 党 代 表 刘 文 岛
党 代 表 黄 绍 弘
党 代 表 林 伯 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5湖南省委《战 士》周刊)
论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阐述了 “一切权利
归农会” 和建立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
命的中心问题,要求共产党人领导农民前进。
当然在农运中也出现“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和侵犯中农利 益的左倾幼稚的错误。
农民运动的王
第四章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目的要求: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
清马克思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本
分歧,了解右倾机会主义对中国革命 的危害。
第一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一、北伐战争
北伐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 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政权. 北伐的提出: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 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
江西农会(方志敏) 广东农会(彭湃)。 1927年3月30日成立全国农会毛泽东为总干事。
农民运动内容 建立农民 政权和武装,开展减租减息,插 标分田,打破族权神权,冲击封 建宗法制度。
这是中央农民讲习所 学员宿舍
3、在农民运动上的尖锐斗争
地主豪绅、国民党右派攻击农运是惰农运动,妨 碍北伐。 国民党政要和军人认为农运过火。 1926年12月,陈独秀主持中 12月中央特别会议
二、北伐期间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充满了苦难和挣扎,其中最令人铭记的就是北伐战争的胜利。
此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革命军民队伍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伐战争的胜利及其影响。
一、时间背景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7月,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革命军发起,旨在消灭北洋军阀统治,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二、经过与胜利北伐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经过长征,于1926年11月占领了武汉,并于翌年的3月23日宣布成立国民政府。
北伐军在长征路上进行了数次战役,包括渡江战役、太湖战役和嘉兴战役等,最终于1927年4月攻占了南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使国民政府得以在南京建立。
第二阶段: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开始面对来自自己政治同盟共产党的威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所谓的“四一二”事件,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
共产党在此次事件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事业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展。
而北伐军也开始面对日本和中央政府的挑战,但是,蒋介石通过以围歼武装割据为主、武装清剿为辅的“两线作战”策略,很快消除了军阀割据现象,统一了国家。
三、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为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摆脱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国家,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分田制、劳动法、小学教育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为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共产党积极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活动,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国共合作的建立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无论是革命理论的发展还是组织体系的建立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论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的收编
论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的收编作者:黄诗玉代伟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3期摘要: 1926年的北伐战争主要讨伐对象是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集团。
北洋军阀的基本武装力量被歼灭后,其残余力量主要的去向之一就是被国民革命军所收编。
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势力的收编既增强了自身的力量,又彻底动摇了北洋军阀集团;但是这种不分良莠的收编,对国民党所领导的军队及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北洋军阀残余收编1926年7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集团的基本武装力量被国民革命军歼灭。
学术界对北伐战争及北洋军阀的研究可谓论著颇多,如增宪林等著的《北伐战争史》,范忠程著的《北伐战争史稿》,陶隐菊著《北洋军阀史话》,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章伯锋、李宗一编的《北洋军阀》史料,等等。
对北洋军阀研究的相关论文也颇多。
有学者还写了《北洋军阀大结局》,主要是对北洋军阀各集团的高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但是没有触及北洋军阀被击垮后其下层残余力量的走向。
七十万北洋军在短短几个月中被国民革命军打败,除了战场上被歼灭外,还有许多在战场上倒戈、投降的残余力量被国民革命军所收编。
本文对国民革命军收编北洋军阀残余势力的概况、被收编后的残余势力对国民革命军及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产生的影响作分析探讨,以便读者对国民革命军当时的收编,以及北洋军阀的残余势力怎样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
一、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的收编政策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召开临时全体会议,会上一致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
[1](P30)这一提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国民党北伐决策的正式确立。
7月7日,北伐总司令部成立于广州,蒋介石为北伐总司令。
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典礼大会,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国民革命军的收编政策也随之产生。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联系是什么 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什么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联系是什么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什么本文导读: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
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于8月辞去总司令职。
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二次北伐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
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
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
国军亦进至北京。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1928年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
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则敦促他早日易帜,实现全国统一。
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后,北伐宣布“成功”,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除蒙藏以外的中华民国领土。
失败原因一、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了。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简介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在中国国共合作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组建的一支军队。
该军队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组建背景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成立于1924年,当时正值中国国共合作时期。
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进展,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军事行动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合作时期的一次重要战争,旨在消灭北洋政府,统一中国。
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积极参与战斗,为革命事业的推进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抗日战争中,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作战,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军队士兵们不辞辛劳,坚决与敌人作战,展示了中国军人的不屈和英勇精神。
影响和贡献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成立和行动,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该军队的成员在各个战斗中表现出色,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加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
此外,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战士们为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重要成果,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军队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一.基本内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途中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一连串内斗冲突。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二.战争结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当日逝世。
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三.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中国历史故事-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中国历史故事-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同盟会改称为国民党,本想和袁世凯同心合作,造成一个伟大灿烂的中华民国。
不料袁世凯包藏着野心,图谋他的帝制运动,对于国民党加以十分的摧残,派遣刺客把国民党中的中坚分子宋教仁也刺杀了。
自这宋案一出,国民党和袁世凯便立于敌对地位,于是国民党举行第二次革命,兴动江西、南京的军队,出军讨袁,反被袁世凯的兵打得大败,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尽逃走海外,国内国民党的机关,尽被袁世凯强迫解散了。
孙中山又在海外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和国内的军阀斗争。
民国四年时,袁世凯的帝制运动成熟了,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定于民国五年一月一日即皇帝位,并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
民党要人蔡锷(è),他从前做过云南都督,这时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他首先赞成帝制,并且做出浪漫(指行为放纵荒诞)行为;袁世凯以为他是个浪漫青年,便不把他放在心上,监视也疏忽了;他便乘机逃出北京,袁世凯听得蔡锷逃走,吓得非同小可,知道事情不妙。
果然蔡锷自京中逃出,便走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接着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纷纷响应独立,袁世凯正要称帝为王的时候,忽受了这一打击,料想对敌不住,便自己撤销帝制,废止洪宪年号,自此袁世凯又羞又愤,不到几个月,就急得成病死了。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着做大总统,但是政权操在段祺瑞手里,这段祺瑞是袁世凯的部下,他在北洋军阀中资格很老,所以袁世凯一死,他便接着做了北洋军阀的首领,招致一些党羽,自成一派,称为皖系。
同时张作霖占据奉天,拥有很大的军权,也自成一派,称为奉系。
后来吴佩孚起来推翻段祺瑞,皖系的势力,尽被吴佩孚所夺,于是吴佩孚又自造成一派,称为直系。
还有西南各省起了无数小军阀,都是拥军割据,北京政府的号令,不能出都门,徒拥着虚名罢了。
这种混乱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恐怕要超过五代的混乱咧。
孙中山在海外见着国内军阀专横,把他所艰难缔造的中华民国,闹成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混乱的局面。
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罗 苏 文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自1925年7月编成后,这支军队的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成为一支有别于旧式军阀武装的党军。
由于其内部新旧势力的消长而引起的冲突激化,1927年?月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这支新型的军队也—迅速趋于解体。
但是,它在中国近代新型革命军队的孕育过程中,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一)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在取得一次东征,平定杨刘之乱胜利后,为了实施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战略计划,决定组建国民革命军。
初编的国民革命军是一支新旧并存的军队,它似自成一体的旧军队为主体,而初具雏型的党军则代表其未来趋向。
最初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有五个军(即第一至五军,1925年8月26日),不久又添一军(即第六军,1926年1月20日),共六个军。
其中除第一军外,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旧式军队的痕迹。
构成国民革命军最初主体的五个军,在组成上大都以一省为主,带有明显的地方性。
第二军的前身是潭延闾统率的入粤湘军;第三军是朱培德收编流散滇军组成的前大本营巩卫军;第四军以粤军第一军第一师为基础,在讨伐陈炯明叛乱后扩编而成,由原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任军长;第五军是前广惠镇守使李福林的部队,第六军则由在粤的几支零散武装:攻鄂军、山陕军、赣军及吴铁城的一个师合并建立,由攻鄂军总司令程潜任军长。
这种组成上的地方性,使军内官兵之间存在着同族、同姓、同乡、同窗、门生故旧等社会关系,上下相亲,自成一系。
其次这些军队中除第四军曾有过一定的政治训练(以精神讲话为主要形式)外,大都是在孙中山领导护法斗争期间,先后与国民党携手共事的。
没有经过革命训练,在广东分驻一地,自筹军饷,军权并不由国民党统一掌握。
他们一旦羽翼丰满,则难免为私利所趋倒戈相向,毫无政治信仰可言。
就军事素质而言,各军层次不一,未经统一整编、训练。
第二,三、五军,文化水平低,不拘年龄,部队拖曳经年,士气低落,装备也陈旧残缺。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引言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其目的是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
中国民革命军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组建的主要力量,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1926年12月的中国民革命军占领,标志着北伐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背景北伐战争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大量学生和知识分子走上街头,要求推翻外国列强的控制,并通过改革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在中国各地发起抵抗运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来推动革命。
成立中国民革命军为了更好地组织对北洋政府的反抗,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于1924年联合组建了中国民革命军,其领导人包括国共两党的代表。
中国民革命军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的起始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于1926年7月,中国民革命军领导的联军在广州发动了总进攻,向北洋政府的统治地盘发起进攻。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民革命军先后攻占了湖南、湖北、河南等地,逼迫北洋政府撤退。
到了1926年12月,中国民革命军正式占领了北洋政府的都城南京,将北洋政府逼上绝境。
占领南京的意义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南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南京作为北洋政府的都城,其占领标志着北洋政府的覆灭,中国的统一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次,南京的占领将北伐战争的目标转向了北方,为进一步推进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南京的占领对于提高中国民众的士气和团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接下来的战争进程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南京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民革命军继续向北方推进,逐渐收复了更多的领土。
1927年,中国民革命军在上海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共产党的清洗行动,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出现破裂。
然而,北伐战争仍持续进行,直到1931年,中国民革命军才最终攻占了中国的全境。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北伐军)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北伐军)孙中山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
「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
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
1926年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1926年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
总司令蒋介石(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党代表缪斌;付军长何应钦;顾问切列巴诺夫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党代表李富春;付军长鲁涤平;顾问预不罗甫斯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付军长王军;顾问马赤意利克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党代表廖乾吾;付军长陈可钰;顾问巴罗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顾问叶林第六军:军长程潜;党代表林伯渠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顾问予金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奥依尼其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
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
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
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於8月辞去总司令职。
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经过26年冬和27年春的整编扩大,又增加了:九军,彭汉章,贵州军阀,顾祝同、上官云湘。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长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第1军军长何应钦,参谋长蒋伯诚。
第1师师长王柏龄,副师长王俊,参谋长郭俊,辖1团孙元良、2团倪弼、3团薛岳第2师师长刘峙,参谋长胡树森,辖4团陈继承、5团蒋鼎文、6团惠东升第3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参谋长赵启录,辖7团涂思宗、8团徐庭瑶、9团卫立煌。
第14师师长冯轶裴,参谋长吴文献,辖40团郑振铨、41团蔡熙盛、42团周址。
第20师师长钱大钧,参谋长韩德勤,辖58团王文翰、59团赵锦雯、60团李杲及刘秉粹补充团。
补充团长张贞,炮兵团长蔡忠笏,警卫团长朱毅之。
第1军合共兵力步兵18个团,炮兵一个团。
由黄埔军校教导团收编粤军一部发展编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第2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
第4师师长张辉瓒,副师长王捷俊,参谋长粟晃扬,辖10团谢毅伯、11团周卫黄、12团邓赫绩。
第5师师长谭道源,副师长成光耀,参谋长李家白,辖13团罗寿颐、14团彭璋、15团朱刚伟。
第6师师长戴岳,副师长朱耀华,参谋长萧文铎,辖16团黄友鹄、17团廖新甲、18团刘风。
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参谋长梁广谦,辖余泽篯、李蕴珩两个团。
炮兵团长谢慕韩。
第2军合共兵力步兵11个团,炮兵一个团。
由湘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发展编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第3军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
第7师师长王均,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历式鼎,辖19团曾万钟、20团万人敌、21团彭武扬。
第8师师长朱世贵,副师长杨育涵,参谋长刘发良,辖22团韦杵、23团祝膏如、24团李思愬。
第9师师长朱培德兼,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扬,辖25团顾德恒、26团李明扬两个团。
宪兵营长武宣国。
炮兵营长张言传。
第3军合共兵力步兵8个团,炮兵、宪兵各一营。
由滇军一部发展而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第4军军长李济琛,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
中共党史 第四章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大街上的26军士 兵及工人尸体和 路边的围观群众
军警逮捕共产党 员、学生和工人
陈延年
汪寿华
4.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与武汉政府相对抗。 实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实 权掌握在蒋介石(国军总司令)手中。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
广州四一五清党
1927.4.15 留守广州 的李济深发动政变,逮捕共 产党员和革命志士2000多人, 查封工会等团体200多个。
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参与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宣 传十月革命; 道义: 创办《每周评论》,支持和领 导五四运动;
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中 共创始人之一;
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宣传十月革命);《再论问题与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 大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的迅速胜利和工农运动和猛烈 发展,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革命,一方面以武力 相威胁,直接出兵干涉;一方面分化革命阵 营,在革命内部寻找维护其利益和新的代理 人,以破坏中国革命。 革命势力首先向英帝的 势力范围——长江流域推 进,英帝就成为干涉中国 革命的急先锋。
一、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1.万县惨案 1926年9月5 日下午,英舰 炮击四川万县 县城 3 小时。 毁房千余家, 死伤5千余人。
图为被英舰击毁的万县教堂
2. 南京惨案 ( 27.3.24 )南京发生劫掠事件,造成外国使 馆和侨民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英美借口保护外国侨民炮轰 南京城,致使死伤千人。南京惨案是帝国主义以武力干预中国 革命的严重挑衅事件。这一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 勾结的步伐。
国民革命军派系国民革命军历史评价
国民革命军派系国民革命军历史评价国民革命军在被称为国民革命军之前是国民*** 辖下各地方军队,这些军队的首领都是一些地方军阀,他们各自为王,组成了8个军,基本就是8个派系。
国民革命军虽然派系复杂,蒋介石也无力统一,他、但这支军队在推翻军阀、抗击日寇中都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
国民革命军派系国民革命军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
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派系集团更加复杂。
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
事实上,蒋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中央军主力在华东与日军决战的同时,动员地方派系的首领率部队出兵参战。
当时除了马步芳、刘文辉、盛世才没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队参战,一些小派系也因部队伤亡殆尽而消亡,残部被改编。
然而中央军却因为自身的逐步壮大,在内部产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者如陈诚土木系、胡宗南黄埔系,小的有杜聿明等。
抗战时期西北军是投敌将领最多的一支派系,投敌将领共46人,几乎占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
东北军的投敌将领人数仅次于西北军,投敌将领计有11人。
其他投敌的将领多来自中央军、军统、晋绥军、粤系或地方武装。
抗战后仍然存在大量派系,大派系有中央军、桂军、晋军、滇军和绥军(傅作义),此外相对弱小和分散的派系如粤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陕军、马家军,甚至还有接受改编的伪军诸派系。
国军内部派系过多,使一支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各自为政,如诸侯割据,互不信任,时常发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状况。
国民革命军历史评价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 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新军阀混战中,国军沦为*** 各派系将领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是抗日战争中重要作战力量,中国*** 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编制上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在国共内战中,由于 *** *** 的腐败和脱离群众,以及其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最终以失败告终。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与北伐战争
作者: 陆春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107-120页
主题词: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北伐军;北伐前夕;李宗仁;新桂系;孙中山;军队;广东革命政府
摘要: <正>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组织了国民革命军,在广泛而深入的工农运动的推动下,进行了一场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一支劲旅,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这支军队后来参与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于是在已往对北伐战争的研究中,则比较忽视这支军队,或不愿置评。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本文对这支军队在北伐前夕及战争过程中的史实进行一。
暗流涌动,细数北伐战争前夕国民革命军的艰难编组
暗流涌动,细数北伐战争前夕国民革命军的艰难编组在平定杨、刘叛乱后,广东境内各军既有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党军,也有来自粤、滇、桂、豫、湘、鄂、赣、闽等省的地方军。
而在这些地方军中,又以粤军实力最强,湘、滇军次之,驻扎广东的各支军队平时割据一方,包庇烟赌,把持税收,自行筹集军饷,干涉地方行政,其内部编制也各不相同。
1924年10月,孙中山曾将依附于自己的各部军队统一改称建国军,然而这只是名称的改变,并未实现军政、军令的统一。
粤军起始于1917年,到1925年已发展到两个军又四个师。
但粤军实力虽大,其内部却分为许崇智(建国粤军第二军)、李福林(建国粤军第三军)、梁鸿楷(建国粤军第一师)三派,梁鸿楷被拘捕后,第一师由李济深统率。
驻扎广东的湘军有谭延闿和程潜两部。
谭延闿曾两次驱逐程潜,而谭本人也曾被程潜旧部赶出湖南,二人后来先后赴粤投奔孙中山。
为调和二人矛盾,孙中山于1924年10月6日任程潜为建国军攻鄂总司令,内定待北伐胜利后,将湖南交由谭延闿主持,湖北交由程潜管理。
滇军分有朱培德(驻粤滇军),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顾品珍部驻川滇军)等派,与孙中山关系较为密切,两者相互依赖,曾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在杨、刘叛乱后,滇军主体划归朱培德统率。
1925年6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整饬军队决议案》,并于6月15日决议将建国军击党军统一改称国民革命军。
按照规定,国民革命军应在军、师两级设立政治部,在军、师、团、营、连各级设立党代表,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军队。
为了实施改编事宜,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加伦负责同各支军队谈判,最后确立了三三制的编制原则,即每个军三个师,每个师三个团,每个团三个营,每个营三个连,每师总计5500人。
8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谭延闿、朱培德、许崇智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军军长。
由于各军原有矛盾及利益之争,国民革命军的编组过程并不顺利。
同时,国民党在北伐之前,还没有成为群众性的政治组织,依然是一个因内部纷争而四分五裂并受制于各派军阀的上层组织,军队依然是国民政府的主要支柱。
北伐战争始末:10万人消灭70万,国民政府完成中国形式上的一统
北伐战争始末:10万人消灭70万,国民政府完成中国形式上的一统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
可惜的是革命力量弱小且分散,因此袁世凯凭借手中权柄,轻松窃取了胜利果实。
不过袁最终倒行逆施,洪宪帝制不得人心,中国依然处于“诸侯割据”的乱世。
不过,不久后国民党一大成立,而后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一、胜利北进北伐战争的主要敌人有三股,分别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家大军阀合计拥兵70余万,而国民革命军不过区区8个军10万人。
虽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是,三家大军阀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互有嫌隙,各方都欲吞掉对方而后快。
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1926年5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
战争主要分做两路,一路从广东北上,从湖南打到湖北;一路兵出江西、福建,北上到浙江、上海、江苏、安徽。
到1927年3月,仅10个月时间,国民革命军便从广州打到武汉、南京和上海,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一直推进到长江流域。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又3个月后,北伐军与北方国民军会师中原,革命烈火燃烧到黄河流域。
如今人们熟悉的《两只老虎》,这时期则不是一首童谣,而是振奋人心的《国民革命歌》。
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欢歌,一路北上,想要实现打倒军阀、除列强的伟大愿望!二、叛变革命不过,对于北伐战争而言,与其说是国共两党合作,争取对内肃清军阀,对外赶走列强,统一中国;倒不如说是蒋介石等野心家想趁机并吞更多势力,以图更大野心的砝码罢了。
眼见着共产党势力日大,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自然心如火烧,于是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胜利果实被窃取!共产党人被血腥屠杀!而后共产党组织“八一南昌起义”,国共两党彻底决裂,从此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三、二次北伐虽然说第一次北伐在国民党的叛变后陷入低潮,但是北伐战争仍然要进行,1928年1月4日,蒋介石恢复北伐军总司令的职务,继续领导北伐。
不过这次北伐战争实在是和第一次差距甚大,不仅领导软弱无力,而且国外势力还纷纷插手搅局,其中搅局最欢的当然要数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罗 苏 文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自1925年7月编成后,这支军队的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成为一支有别于旧式军阀武装的党军。
由于其内部新旧势力的消长而引起的冲突激化,1927年?月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这支新型的军队也—迅速趋于解体。
但是,它在中国近代新型革命军队的孕育过程中,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一)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在取得一次东征,平定杨刘之乱胜利后,为了实施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战略计划,决定组建国民革命军。
初编的国民革命军是一支新旧并存的军队,它似自成一体的旧军队为主体,而初具雏型的党军则代表其未来趋向。
最初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有五个军(即第一至五军,1925年8月26日),不久又添一军(即第六军,1926年1月20日),共六个军。
其中除第一军外,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旧式军队的痕迹。
构成国民革命军最初主体的五个军,在组成上大都以一省为主,带有明显的地方性。
第二军的前身是潭延闾统率的入粤湘军;第三军是朱培德收编流散滇军组成的前大本营巩卫军;第四军以粤军第一军第一师为基础,在讨伐陈炯明叛乱后扩编而成,由原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任军长;第五军是前广惠镇守使李福林的部队,第六军则由在粤的几支零散武装:攻鄂军、山陕军、赣军及吴铁城的一个师合并建立,由攻鄂军总司令程潜任军长。
这种组成上的地方性,使军内官兵之间存在着同族、同姓、同乡、同窗、门生故旧等社会关系,上下相亲,自成一系。
其次这些军队中除第四军曾有过一定的政治训练(以精神讲话为主要形式)外,大都是在孙中山领导护法斗争期间,先后与国民党携手共事的。
没有经过革命训练,在广东分驻一地,自筹军饷,军权并不由国民党统一掌握。
他们一旦羽翼丰满,则难免为私利所趋倒戈相向,毫无政治信仰可言。
就军事素质而言,各军层次不一,未经统一整编、训练。
第二,三、五军,文化水平低,不拘年龄,部队拖曳经年,士气低落,装备也陈旧残缺。
唯有第四军以一批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为骨干,对全军官兵实施有计划的军训,装备也较齐全。
程潜的第六军筹建的充实了五百名大本营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因而在军官配备和训练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第一军的情况与这五个军明显不同,它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抽调粤军第二军的一部分编成。
这是按照孙中山创建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的设想而建立起来的新型革命军队。
在筹建之初,就仿效苏联红军制度,自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各连党代表由军校政治部从第一期毕业生中抽选(其中多数是共产党员),统属军校政治部领导。
第一军组建后,又设立政治部,分管全军政治训练,并对军事长官的工作进行协助与监督。
这样,军队就须听从党的统一指挥,为实现党的纲领去奋斗,并使军队的政治训练在组织措施、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较前大为改观。
在第一次东征的战前动员中,政治部就通过印发传单-教唱革命歌曲等形式,揭露陈炯明叛国叛党残害人民的罪行,指出东征是“为党为国为人民出力”,号召战土们以“不打倒他就誓不生还”的精神英勇杀敌。
同时公布军纪,“不抽捐收税;不强拉民伏;付价购物,不用军用票”。
东征期间,部队不仅严守军纪,而且专门组成宣传队向群众宣讲,举行军民联欢,并抽调一些党代表协助当地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
这就使国民革命较易于得到民众的理解、支持,密切军民关系,从而克服革命党人以往那种脱离群众,单纯军事行动的弱点,使其军队成功地充当国民革命的先导。
在第一次东征凯旋之后,年轻的党军成为国民党倚重的劲旅。
它的成功实践表明,完成国民革命,不能依靠旧式军队,必须创建强大的党军。
因此国民革命军的组建意味着改组后钓国民党将依据第一军的模式,在改造旧军队的基础上创建一支新型革命军队,这种改造不仅要使军队确立为国民革命奋斗的信仰,并力求打破旧军队赖以维系的种种社会关系。
这个新趋向标志着中国近代军队制度的进步。
由于当时国民党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中央政府,兵源还只能靠募兵制来解决,这就很难避免各军仍保留某种独立性和排他性,对旧军队的改造将面迎来自内部的抵制。
在第一军组建时这种内部冲突已初露端倪,焦点在加强还是削弱党对军队的领导。
如蒋介石曾特派陈果夫到上海设点招募新兵,以便在军内造成浙江籍士兵的优势;在为第一军选配师级党代表时,蒋故意利用矛盾,人为造成军政干部互相牵制的局面,对共产党员戒心重重,时加跟制等等。
这些做法都反映了其力图加强个人对军队的控制,与加强党对军队的统一领导的趋向格格不入,这种内部新旧势力的冲突直接影响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变化。
(二)对旧军队改造的第一步是加强改组后的国民党政治工作在军队中的影响。
为此,1925年7月到1926年?月,国民革命军全面推行了党代表制,建立起统一的政治工泎系统;补充一批年轻的军政骨干;同时统一军饷,训练、装备也有所改善。
这时的国民革命军已初步成为一支有正确政治方向,军纪严明,有相当实力的新型革命军队,其政治素质是任何军阀部队无法相比的。
1926年3月19日,国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了两个重要文件,即《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组织大纲》,《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
自此确定政治训练部为国民革命军内负责指导党务政治及文化工作的最高机关,本部设有组织处、宣传处、党务处、总务处和军法委员会。
政治训练部负责监督指导军内务政治组织,并掌管各级政治干部的选择任命。
“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时为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指导政治训练部处理日常工作”,“政治训练部设主任一只,同时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作为各级党代表应对该部队的政治情形及行为,向党负完全责任;协助实行党的指导及上级军事机关的训令辅助部队长官巩固并提高革命的军纪。
团以下的党代表,由政治训练部任命之,任命书须由军委会主席署名及政治训练部主任副署之。
师以上党代表,由政治训练部提出,经国民党中执委会通过,军事委员会任命。
党代表除分管部队党务、政治文化工作外,并对军事长官的工作负有协助监督责任,“会同指挥官审查军队行政”,副署命令。
在此期间,全军大体上实现连以上逐级配备党代表,从而使相当一批优秀的政治干部(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充实到各军,军队的领导构成有所改善,这就为实施统一的政治训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短短一年里,先后有一千多名从各军校抽调的学员和部分经军队选送的军官,被分别安排在黄埔军校政治科、政治训练班及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接受政治培训。
在一个月到半年的学习期间,他们先后学习了国民党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现状、工农运动及军队政治工作等十多门课程,在北伐前夕,大部分派往各军的政治干部都能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在军级党代表中共产党员占有明显优势,如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第二、三、四、六军党代表。
在第一军务级党代表中,共产党员也居多数,其中师级占三分之二,九个团党代表中,共产党员有七人。
这一时期的政治训练除了着重向士兵灌输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不怕苦不怕死的献身精神外,还制订了严厉的军法,以整肃军纪,清除旧军队的积习。
比如在第二次东征前,政治部就拟定了这样一些宣传口号:。
不怕死、不要钱、是革命军的本色”,“为人民利益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是革命军的责任”。
大力提倡革命军的十不怕精神,即“不怕死、不怕穷、不怕冻,不怕痛、不怕热、不怕饥、不怕疲,不怕远、不怕重、不怕险”。
在新颁的《革命军册事条例》中,“将背叛主义、聚众谋乱”作为叛乱罪,列于首条;凡怀遵命令,私自招兵,截留捐税”均以擅权罪论处;对。
纵兵殃民,借端勒索。
及。
强迫买卖,夺取禽畜,强奸妇女。
分别定为辱职罪、掠夺罪查究严惩……同时还定出训诫,指出“保护百姓(不拉夫,不抢物、不捐饷、不占屋)就是实行三民主义。
反之,扰害百姓就是违反主义反革命的强盗军队”。
这些表明,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的目标不仅在于向官兵灌输政治信仰,而且力图打破以往那种依靠封建伦理观念,及种种社会关系维系军心军纪的做法,实行知法守法,依法治军。
这对建立革命军队,改造旧式军队,无疑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由此部队的政治空气大为加强,士兵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师以下建立国民党党部、基层支部建在连队,由三人组成支委会,直接受团党组织领导。
第一军曾实行每周两次的党小组会议,学习时事政治,开展互相批评,讨论改善士兵生活等,并将学习情况按时上报。
在第四、六军的部分营部办起了俱乐部,由官兵代表组成委员会自行管理,为士兵们创造了学习娱乐场所,使士兵外出聚赌现象大为减少。
在叶挺的独立团还进行过以反打骂、反贪污、反虚报为内容的学习运动。
北伐前夕,各军根据总政治部印发的宣传资料,几乎每天层层组织宣讲。
此外有些部队还在驻地大街上挂起群众意见箱,制订了查禁赌博、卖淫、吸鸦片的条例,这些生动有效的政治训练为从根本上改造旧军队,创建党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与当时某些军阀部队所谓的“精神教育”是根本区别的。
军阀部队进行“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驱使士兵为长官卖命。
因此无不以封建陈腐的忠孝、荣辱观念向士兵进行输灌,鼓吹军人以效忠长官为职志,狂热宣传为复仇、升官而打仗。
在战前动员时,将帅公开告诫士兵:“练军就是为了打仗,军队好比狗,主人让我们咬谁我们就去咬谁”。
吴佩孚为兴师讨奉,大骂“奉张大逆不道,杀我人民,夺我土地,侵我主权,藐我武功”。
而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也以“毋忘吴耻”煽动奉军的复仇情铲。
奉’军将领郭松龄、张宗昌特为同心反吴结拜兄弟。
孙传芳在插手江浙战争时,曾赶编一本所渭《入浙手册》,鼓吹进则存,退则亡。
每到扎营、开饭时,必令长官宣读,行军中也强迫士兵跟着长官念咒般背诵,以激励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
皖系军阀头领段祺瑞对军队的训词,往往有“小站练兵,数只八千,飞黄腾达,何止万千”的词句,诱惑土兵追逐高官厚禄。
这种“精神教育”致使军阀部队朝秦暮楚、兵随将叛、毫无政治信仰可言。
很显然国民革命军在政治上的优势是任何军阀部队无法战胜的。
在肯定国民革命军实施政治训练的成效时,也应该看到当时的党代表制还不完善,其职责、权限尚无细则规定。
党代表对同级军事长官的监督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并未赋予党代表在制止突发兵变时所必要的权力和手段,只是笼统提到应即上报,“并以自己的意见自动的设法使其命令不得执行”。
政治部门的经费也未完全落实,最初经费由总政治部拨专款,有时从军政治部出,后来两处均无款可拨,就只好各自向同级司令部支取。
在这种情况下,党代表实际就处于同级军事长官的附属地位,除负责部队政治教育外,无权对部队原班底做必要的调整,进而在部队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同志式的相互关系。
同时,各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军事长官对担任党代表的共产党员的排斥、限制,及去留的干预。
象第六军军长程潜那样对上级委派共产党员与其共事表示欢迎的,似乎是绝无仅有的。
有的在接受上级派遣的政治干部时,设法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充耳目,如朱培德那样;有的是无法拒绝才勉强接受,如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对派来工作的两名共产党员疑心重重,坚持要退回军部,后经交涉才留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