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29729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2.png)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水土流失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从土地表面向水体或空气中移动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资源的损失、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治理、科学治理、可持续治理。
2.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
2.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工作。
第四章:土地改良与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报告3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报告3](https://img.taocdn.com/s3/m/06197d25bed5b9f3f90f1c2d.png)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日期:年月日实验III 探究在水土流失与地表坡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1.材料用具:两个水槽、两个KT板、两个扎好出水孔的塑料瓶、
两包土质与质量相同的土、夹子
2.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
讨论:
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你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2.由此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情况,推测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的验证实验
![水土流失的验证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405560bfc4ffe473368ab86.png)
圈 1
本 次 实验 只验证 自然 因素 对水 土 流失 的影 响 。 地形 : 地面坡度越陡 , 地 表 径 流 流速 越 快 , 对 土 壤 的
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 面越长 , 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 , 冲
会人。
牧区草场超载 , 林 区乱砍滥伐 , 山区陡坡开 垦 , 加剧水土 流失 。如我 国的北部大开荒 ,造成东北地区黑土大量流
失。 2 0 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 , 又面 临生 产 建设 , 导致 新 一 轮严 重 的水 土 流失 。据 中 国青年 报 记者 报 道 , 我 国蓄水 量 较大 的淡水湖—— 云南省抚仙湖 ,遭别墅围困 ,水土流失严 重。每 当下暴雨 , 江川 I 、 澄江两县的沿湖公路至少有数 十 滩被 染 成鲜 艳红 土颜色 的积水 。 据专 家称 , 抚仙 湖周边 的 富 磷区, 如 果持 续水 土流 失 , 可能不 排 除像 2 0 0 2 年那 样 , 再次 出现 “ 蓝 藻灾难 ” 。由此可见 , 保 护生态 环境 , 刻不 容缓 。
【 实验器材 】
大米 、 米饭 、 粉条 、 清水若 干千克 ; 喷头 2 个; 木槽 2 个; 标签纸若干 ; 一次性塑料碗 2 个; 木块若干。
【 实验原理 】
水 土 流 失 是 指 在人 为 因 素 的 影 响 下 , 受水 、 风、 重 力
【 实验步骤 】
实验小组编排 : 把本班学生分 组 , 每组 约 8 名 成员 。 1 ~ 2名负 责 往 木 槽 盛米 、米 饭 及贴 粉条 ; 1 - 2 名 负 责 往 喷
查 区域 可 持续 发 展 的重 点之 一 。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807b6a59eef8c75ebfb35f.png)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教学设计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地区都发生了由水土流失引发的自然灾害。
我们的家乡-- 荣成地处山东半岛低山丘陵区,而我们学校门口就是一片绿化带,因为原来园林局就没有种植草皮,再加上部分学生踩踏,绿化带中有三分之一没有草皮,我校地势比绿化带低一些,每逢大雨天,学校内外就有大量的带有黄土的雨水流进学校,导致学校师生要经常清理下水道,防止堵塞,造成排水不畅。
由此提出了荣成是否存在水土流失这个课题?我们调查了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文局、水利局、园林局等相关人员,得知我市受地形、台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开山采矿现象普遍存在,破坏了植被,依然存在120 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
我校对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发了《水土保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课题研究。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增强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参与到保护水土资源的行动中来,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实验操作充满了兴趣。
但这个实验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学生受实验经验的限制,可能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适当地给予点拨。
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原因及治理的措施;2.学生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土壤疏松、坡度的关系,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3.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制定补绿行动方案,增强水土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水土的行动中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土壤疏松、坡度的关系教学难点矿泉水瓶等实验器材。
用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
教学准备小记者采访视频、PPT 课件、调查问卷、坡度架、泥土盒、草皮、接水器、烧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1. 由一个动画一个问题一个现象进行对比,引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危害?2. 我们荣成有没有水土流失的现象?3. 播放小记者采访荣成市水文局负责观看动画和图片,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初步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和危害。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报告4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报告4](https://img.taocdn.com/s3/m/28608d35f18583d04964597e.png)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日期:年月日实验IV 探究水土流失与降水强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1.材料用具:两个水槽、两个KT板、两个扎好出水孔的塑料瓶、
两包土质与质量相同的土
2.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
讨论:
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你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2.由此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情况,推测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6f0ae5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a.png)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本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用四个框题阐述了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源自“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框题。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模拟降水装置、模拟地表装置和收集水沙装置。
实验装置的制作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易得,可推广性强。
实验装置的设计科学、操作简洁,可以准确控制实验条件,严谨实验结果。
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和土层厚度都是可控的。
在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配件,例如塑料泡沫制作的大坝,拓展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实验——打坝淤地。
让学生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为后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研究打下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原理包括植被、土质、降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
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能力越强。
土质越疏松,土壤颗粒间空隙越大,渗水性越强,更易被侵蚀。
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
暴雨的降水量多、对地面冲击力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速度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体验到水土流失,感受到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自主做出合理解释,得出实验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需要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探究植被、土质、降水强度、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师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来初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同”与“不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猜想。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e5595b369eae009591bec48.png)
水土流失、荒漠化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危害最大的
区域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制约着 教材分析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属水土流失的危
害、成因及防治措施,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
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
好人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
内容,扮演导游的角色,对黄土高原从位置、范围、地
貌特点等几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二、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危害? 探究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探究三: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哪些? 探究实验一: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 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 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探究实验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 是和风细雨, B 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规律是 什么? 探究实验三: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 A 是松散的泥沙,区域 B 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 土流失严重呢?规律是什么? 结合探究: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和黄土土质直立 性? 2、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探究黄土高原脆 弱的生态环境? 3、水土流失的形成人为原因有些? 探究实验四: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 是暴雨倾盆,但是 A 表面植被繁茂,B 表面植被已经遭 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 被,C 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
择与设计 补充相关案例,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强化交流、评价、
反思与修正,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17cf4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a.png)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掌握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2. 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提问:什么是水土流失?为什么水土流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2. 新课导入(1)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
(2)介绍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3. 案例分析(1)分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草地建设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每组选一个典型水土流失区域,分析其治理方法及成效。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水土保持实地考察,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2)让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治理成效。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分析等能力。
4. 考察报告:评价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教学。
探究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法
![探究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7f031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5.png)
探究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法(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地表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1.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2.实验设计方法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情况2.结果分析四、结论五、参考文献正文(篇1)一、引言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地表植被的破坏。
地表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探究这一关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表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1.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植被覆盖率是指地表植被覆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轻,反之则越严重。
这是因为植被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
2.实验设计方法为了探究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实验:(1)选取一块地表,测量其初始植被覆盖率。
(2)将该块地表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不同。
(3)在每个区域进行降雨模拟,观察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情况。
(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轻。
在植被覆盖率为 50% 时,水土流失最严重;而在植被覆盖率为 70% 时,水土流失最轻。
2.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有显著影响,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轻。
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
四、结论地表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在实际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应该重视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害。
五、参考文献由于本文是任务型文章,没有直接参考的文献。
但在实际研究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篇文章:1.王胜强,张建军,王彦静。
(2013).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26f0882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5.png)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一、实验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退化、自然灾害加剧等问题。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机理和治理方法,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通过对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实验目标1. 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掌握水土流失的实验方法和观测指标。
3. 探讨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
4. 提出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三、实验原理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和风力作用下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壤松散、植被稀少,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过程,研究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植被(草本、灌木、乔木)、水、尺子、铲子等。
2. 实验设备:试验箱、水流发生器、风力发生器、观测台、摄影机、数据采集器等。
五、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准备:在试验箱内铺设一定厚度的黄土高原土壤,设置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
2. 模拟降雨:利用水流发生器模拟不同强度和持时的降雨过程,观察土壤侵蚀情况。
3. 观测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摄影机记录土壤侵蚀过程,同时用尺子测量土壤侵蚀量和泥沙产量。
4. 数据采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导入数据采集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点和规律。
5.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探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建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表明,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程度越低。
草本植被对土壤侵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灌木和乔木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实验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实验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3a8715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8.png)
《实验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实验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探究说课稿一、实验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为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原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等。
本实验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等条件,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以探究不同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黄土、植被模型、水、量杯、尺子等。
2. 实验设备:实验台、水泵、喷壶、摄像机、电子秤等。
五、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模型:根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制作一个模拟坡面,坡面长度为1米,坡度可调。
2. 准备实验土壤:将黄土均匀铺设在坡面上,厚度约为5厘米。
3. 设置不同植被覆盖:在坡面上设置不同植被覆盖率,如0%、10%、30%等。
4. 进行模拟降雨:使用喷壶喷洒水,模拟降雨过程。
降雨强度可调,以保证均匀降雨。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使用摄像机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结束后,测量并记录土壤流失量。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程度越低;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有一定影响,黏土质地土壤的水土流失程度较低;坡度越大,水土流失程度越高。
2. 实验分析:植被具有保持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冲能力的作用,因此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程度越低。
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能与土壤的颗粒组成、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有关。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bba16d6bec0975f565e2f4.png)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歌诀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条件很特殊,地表破碎遭侵蚀;直立干燥抗蚀差,遇到急雨易崩塌。
构造运动较剧烈,谷坡陡峭滑坡易;植被稀少缺保护,削减雨水能力低。
人类活动是诱因,开荒伐林过牧齐;采矿修路挖窑洞,水土流失不为奇。
2.概括法记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但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工程措施包括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2)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①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森林和草原被毁,使地表的抗侵蚀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林木、开矿和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图表解读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信息获取](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 1 000~2 000m。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该区域降水有何特点?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影响?提示:根据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我们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并且处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具有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和多暴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刘禹锡《浪淘沙》思考探究: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你知道黄河中的泥沙来源于哪里吗?提示: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知识升华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黄土、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水土流失实验说课课件(共16张PPT)
![水土流失实验说课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ee958bb0717fd5360cdc3e.png)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说课活动也不例 外。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 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 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 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 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情感升华
生态建设前
生态建设后
六、反思与自我评价
• 1、实验设计以学生为主,学生参与度高。 •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 3、贯彻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的课程理念。 • 4、实验器材创新、环保。 • 5、地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有待加强。
谢谢!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 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 式。
说课的基 本步骤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 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 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达到体验中 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 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如果时 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 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 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 审美价值等。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探究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探究实践活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405128bcd126fff7050bdc.png)
后师生共 同整理有关资料 ,撰 写地理小论文或完整的 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小组及个人评价 。
2 .通过收集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来自害 ,讨论水土 流失产生的 问题及治理措施 ,培养知识迁移的能 力和
思 辩性 思维 。
程度的因素 ,其 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状况,地形坡度的 陡缓 ,降水的强度。在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资料介绍 , 让学生了解 ,由于水土流失引起 的地球表面地形的变 化。本课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黄土高原等地区水土流 失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把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 ,
树 立可 持续 发展 思 想 。 1 .通 过对 比实 验探 究活 动 分析 水 土 流 失 的原 因 , 探 究 地 表 植 物 覆 盖 状 况 、 降水 强 度 、土 壤 状 况 、地 形 坡 度 等对 水土 流失 的 影响 。
。 组讨论可得 出结论 :在相 同植被 、相 同地形坡度 、相
最后取 一些没有 植被 保护 的土壤 ,装在第 三个盒 子 里 ,压实。 第 三步 ,取来三个 矿泉 水瓶 ,壶 内装着相 同 的
2 0 的清 水 。 0 ml
第四步 ,把矿泉水瓶放在距离浓密的草皮盒上端 1 厘米 的地方 ,模拟相同降水强度把水全部喷洒到草 0
四、活 动 实施 方 案
第 一 阶段 :知识 储 备
3 通过 探 究 活动 ,培 养学 生 的 合作 意 识 和探 究 能 .
力。
学生结合初 中地理第三册 中的 《 黄河 》、第四册 中的 《 省区域—— 以黄土高原为例 》及高 中必修 一 跨 中的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等有关知识 ,上 图书馆或上网查 找有关我国水土流失方面资料 ( 字 文 或图片 )。学生在收集资料时 ,每人有具体 的分工 , 充 分发挥 了学生的主体 意识和合作精 神。课堂上相 互
地理水土流失教案
![地理水土流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a7c4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2.png)
地理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2)掌握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防治措施;(3)能够分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2)通过实地调研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土地;(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2)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防治措施;(3)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2)讲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介绍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梯田养护、水土保持工程等。
3.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生产减产,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讨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山区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水土流失的现象,了解当地的防治措施,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5. 模拟实验设置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水土流失的认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 总结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对水土流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94df34f111f18583d05a34.png)
总1-12节第一节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教学构思】本节内容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
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景观图片、文字资料,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
讲授方法:读图指导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分析法【教学准备】课前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流水地貌,分析流水作用的强弱与地表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气候、地貌、植被、人类活动等有直观了解,增强学习兴趣学生指图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和泾河、渭河的位置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泾渭分明”的原因——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很大,而渭河流经渭河平原含沙量小,两条河汇合处颜色非常分明。
水土保持教学设计
![水土保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27077e48d7c1c708a1455e.png)
水土保持教学设计范茂花第一课:水土流失的概念、形成及类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危害,以及水土流失的类型;2、了解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不同类型原因;3、各形成原因的认识4、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认识增加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教学过程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1、学生自行看书后回答以下问题:a、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b、什么叫水土流失?c、产生水土流失现象的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哪些?d、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二、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引出我国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城市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等,但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水土流失。
我国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大部分面积都有水土流失。
据2000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调查,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
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的类型教师提问:那我国受水土流失影响那么严重,那水土流失是不是单一的一种呢?学生:看书P3回答教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总结出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四、那接下来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使水土流失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原因1、水力侵蚀因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分为面蚀和沟蚀:在山区、丘陵区的坡面和沟壑都有水力侵蚀,发生在坡面上的叫面蚀,发生在沟壑中的叫沟蚀。
面蚀包括片状侵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现象。
沟蚀主要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方式,分别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不断使沟壑加长、加宽、加深,其结果是不断地割切和吞蚀地面,使地面变得支离破碎,沟壑的面积和体积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主题名称】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选题意图】水土流失是自然灾害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主要考察内容之一。
对于它的概念、影响因素,教材的讲述较为抽象、繁琐,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选题试图通过对比试验的微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水土流失,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完成难点突破。
【内容来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适用对象】高二上学期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水土流失。
2.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3.通过此课程,同学们能意识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提前录制实验微课程。
1.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借助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将个人答案及时传送给教师。
2.课上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在微课帮助下,对疑难问题实施集中突破。
【知识类型】推理演算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
【预计时间】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用1分钟的时间导入水土流失:选择水土流失背景图片,加上音乐和配音讲解,让同学们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提出设问:什么是水土流失?能否列举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背景音乐、解说词,让同学们首先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6分钟观察、操作实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自然因素。
请同学们体验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组实验,将土壤、草皮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水量与泥沙量。
第二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淋至木板上。
一种喷水流量大,速度快;另一种喷水流量小,速度慢。
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第三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
将条形木板倾斜度调至不同,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对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产生理性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分钟完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几种主要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地形。
还可以为大家补充其他因素,如土壤构成等。
得出的结论为:区域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目标,领悟树立正确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亮点】
1.借助生动的课堂实验、有趣的实验过程展开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
学生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学习难度,指导学生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独立归纳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突出了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
2.反馈训练采用我国最典型水土流失区域——黄土高原为案例,回扣目标要求,达成度验收效果好,并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
3.通过亲身参与实验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直观显示了教学过程。
4.借助问题驱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利用学习终端,通过暂停、回看等方式,为不同层次的个体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5.采用概念先行、循序渐进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核心知识点通过变色、凸显等方予以强调;提出问题后适当停顿,注意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利用动态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