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纲》概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其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1.《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文
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宗教、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并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2.《中国文化史》:由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演
变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较为全面。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朱伯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科技等,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4.《中国文化要略》:由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介绍了中
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较为简明扼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概要教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史》是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必选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物质、精神、政治制度、风俗4个方面,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前期和鸦片战争至民国8个历史阶段,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重大文化现象及内在联系性。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每周2学时,共18周36学时。

(五)教学方式实行以学生的自学钻研为基础,以教师的课堂答疑、重点提问和组织讨论为重要环节,继之以重点讲解的互动式教学法。

本课程还重视学生的业务实践环节,如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小论文、研究动态,参观考察等。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意义和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二、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三、中国文化史的主要线索和结构四、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2学时)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二、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阅读自学)第三节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2学时)一、天文历法二、八卦文字三、艺术四、信仰崇拜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形成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2学时)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阅读自学)一、《周易》和《洪范》二、老子和《道德经》三、孔子和《论语》第三节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阅读自学)一、文字的成熟二、科学技术三、文艺史学第四节传统制度的建立(2学时)一、宗法制二、官制和教育制三、兵制和法律制四、田制和赋役制第五节以礼为导向的社会风俗(阅读自学)一、冠、婚礼二、丧葬三、节庆和娱乐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发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学术思想的拓展(2学时)一、“学在私门”和士的觉醒二、“百家争鸣”三、从焚书坑儒到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四、王充、桓谭的朴素自然观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四史学第四节、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阅读自学)一、道教的形成二、佛教的传入第五节制度文化的发展(2学时)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二、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三、兵制和法制四、赋税制度第六节趋向厚重的风俗(阅读自学)一、社交礼仪二、婚姻三、丧葬四、节庆五、娱乐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内部冲突与融摄——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的融合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文化交流下的社会生活(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玄学与无神论(2学时)一、玄学的产生及代表人物二、范缜与《神灭论》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成果(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在冲突中融摄的宗教(2学时)一、佛教二、道教第五节凝结了多民族智慧的制度(阅读自学)一、行政区划和官制二、教育制度与九品中正制三、兵制与法制四、均田制与赋税制第六节丰富多彩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四、娱乐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繁荣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繁华的物质文化(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相容相兼的儒学和宗教(2学时)一、儒学二、道教三、佛教四、其他宗教第三节成果丰硕的科技、文艺和史学(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规模恢宏的制度(2学时)一、行政区划与官制二、教育制与科举制三、兵制与法制四、田制与赋役制第五节奋发向上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宋辽夏金元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的新发展(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和通信第二节强调“修身为人”之道的学术思想(阅读自学)一、道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二、道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三、道学以外的儒学流派第三节成果璀璨的科技、文艺和史学(2学时)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跨越民族界限的宗教(2学时)一、道教二、佛教三、伊斯兰教第五节形式多样的制度(阅读自学)一、行政区划和官制二、教育制与选官制三、兵制与法制四、赋役制度第六节日益规整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七章中国古代文化的继续延伸和转机——明清前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转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的继续提高(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高度专制下的学术思想(2学时)一、理学向心学的倾斜二、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三、其它学术思想第三节科技、文艺、史学的新成就(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沉迹于民间的宗教(2学时)一、道教二、佛教三、伊斯兰教四、基督教及民间秘密宗教第五节呼唤变革的制度(阅读自学)一、政区划分和官制二、教育和科举制三、兵制和法制四、赋役制度第六节繁文缛节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八章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生活的近代化因素(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摸索变革的学术思想(2学时)一、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二、19世末到20世纪初的主要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第三节近代化中的科技、文艺和史学(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近代化冲击下的宗教(2学时)一、佛教与道教二、伊斯兰教三、基督教四、民间秘密宗教第五节承前启后的制度(阅读自学)一、官制二、兵制和法制三、教育制度四、赋税制度第六节新旧混合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三、参考书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年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2001年3.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8年4.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5.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8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本课程采用讲述与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提供多媒体教室。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执笔人李永红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作为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源流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具体钻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因此该门课程是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专业学生。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概念,主要的文化研究学派;把握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典意义、文化演进的基本特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关于文化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二、关于文化史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及表现。

中国古代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教育、体育等方面。

二、基础知识(一)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夏朝:相传夏朝已有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商朝:沿用夏历,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便国天文学家观测到37次日食,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留下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

战国:《甘石星经》,一年中的季节都已测定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

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了《授时历》2、医药学战国:分科治病、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传统的诊断法。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制成“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唐朝: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孙思邈写出《千金方》,他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被译成各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3、数学西周:西周初年商高讲过勾股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

春秋:发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录了我国古代早期的一些数学成果。

西汉: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3.1547三国:刘徽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南朝:何承天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100多年;他所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课本。

4、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中国文化史概要

中国文化史概要

中国文化史概要第一编历代典章制度第一章古代礼制礼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五礼”的内容。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礼的本质。

三礼。

礼制举例古代婚礼、六礼、五不娶、七去、三不去。

冠礼、筓礼的实质。

关于宗法宗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

大宗、小宗、嫡长继承制。

第二章古代称谓古代亲属关系九族及其具体称呼,三党。

五服八等。

古代姓名字号姓的起源,姓氏的区别。

姓氏名称的来源。

改姓。

名和字的关系。

代称、官爵、地望。

谥号,排行。

自称和称他人的习惯。

古代帝王称号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避讳,避讳的对象、方法。

第三章古代法制古代法制的特点律典和法规。

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历代官制周秦两汉官制秦汉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台阁、内朝官、外朝官。

魏晋南北朝官制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官制三师、五省。

六部。

翰林院。

宋辽金元官制宋的宰相制、二府。

官、职、差遣。

元中书省。

明清官制宫保、内阁。

军机处。

六部官员及拟古稀。

都察院。

附: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第五章历代兵制征兵制齐醒公对兵制的改革,汉代征兵制的特点。

世兵制。

府兵制。

募兵制。

卫所制和旗兵制卫所制的特点。

旗兵制的特点。

第六章地理沿革夏商周秦地理郡县制的产生,秦设置的郡县及其官员。

九州。

汉魏六朝地理刺史部的产生及两汉州的差别。

州郡县三级体制的产生及特点。

隋唐宋辽金地理州郡的关系。

唐代道、宋代路的异同。

元明清地理元代的四级制。

行省。

路府州县。

明代的布政使司及其官职。

清代的总督、巡抚。

地名的拟古称、习惯性名称。

第七章古代学校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汉代太学的创立、教官。

两汉太学生的种类和差别。

太学教学内容、方式及学生的出路。

唐代专科学校国子学与太学。

唐代中央各类大学概况。

唐各学的考试制度。

地方学。

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宋代中央学校概况。

三次兴学。

三舍法。

书院教学的特点。

明清国子监国子监。

监生的来源、类别。

国子监的教学、学生出路。

地方学特点。

第八章科举考试明以前的科举考试两汉察举制、名目、方式。

九品中正制。

中国文化史概要期末复习自己整理

中国文化史概要期末复习自己整理

中国文化史概要期末复习整理绪论◆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元青花2、制度文化层:管制、法制、兵制3、行为文化层:习俗和习惯;中;草灰禁忌4、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和概念意识◆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人文精神: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1、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1)个人:道德修养【海瑞等道德楷模】树立楷模的原因:民族要求;皇帝挽救朝廷所需(2)政治:德治【中国古代政治理想上推崇德治】例:武则天起用酷吏;杀酷吏(3)社会结构:家庭和睦【血缘关系】(4)理想的社会模式:“天下为公”2、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1)家族:过于重视血缘亲情(2)道德:忽视制度和法治(过于依赖道德)(二)自然精神1、负面影响:自然被神化2、古代“天人合一”观的两重意蕴:人与自然协调;神化自然,屈服于神性的自然(三)奇偶精神:对立统一,中庸和谐阴阳、奇数与偶数(四)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表层价值1、孔子:不悱,不启2、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二)深层价值1、孔子的仁学2、老子的“道”的理论的深层价值3、全寻意识,寻根意识4、中国文化的非功利主义色彩古代礼制◆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一说法起源于《周礼》】•吉礼:五礼之冠,就是祭祀的典礼•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

对此有什么看法?个人理解:谈谈礼的重要性《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婚礼六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徵定亲、请期、亲迎◆冠礼1、冠礼实质是一种成年礼2、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与冠礼相对应,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详情不可考】3、加冠三次:始加——缁布冠——黑麻布、治人权再加——皮牟冠——白色鹿皮、军事权三加——爵(què)牟——细葛布、赤中带黑、宗庙祭祀权◆宗法【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1、宗法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而大宗和小宗的确定,必须从一个家庭的始祖讲起。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08年真题)广义文化2、(P5)(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3、(P6)文化内涵4、(P6)文化产品5、(P7)文化现象6、(P7)文化事象7、(P8)文化思潮8、(P8)文化观念9、(P8)(10年真题)文化政策10、(P9)(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11、(P9)国别文化12、(P10)上层文化13、(P10)底层文化14、(P11)文化传统15、(P11)(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二、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2、(P18)仪器观测期3、(P20)天下4、(P22)九州5、(P30)“尽地力之教”6、(P31)通漕四渠7、(P14)地理环境8、(P20)地缘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二、简答题1、(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P15)(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中国传统文化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大纲

西周编钟铸有“中国”一词的何尊“中国文化”之“中国”在作为历史范畴的“中国”这一逐步扩展并定位的空间中得以发生、推进。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1.直立人,即“正在形成中的人”,脑容量在1000毫升左右,主要有:▪巫山人,距今200万年左右。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

▪蓝田人,距今65-80万年。

▪北京人,距今69万年左右,狩猎为主,打制石器,有明显的用火痕迹。

2.智人,即“完全的人”,分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

脑容量1400毫升。

早期智人有:马坝人(广东韶关,距今20万年)、大荔人(陕西大荔,10万年)、长阳人(湖北,7万年左右)、丁村人(山西襄汾,5万年)。

晚期智人有:柳江人(广西,3万多年)、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1.8万年)、资阳人(四川,7千年)▪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元谋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他们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

其形制以石片石器为主,以刮削器、尖状器最普遍。

他们同时也使用木器和骨器,已能使用火。

其生产活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石球和弓箭是其狩猎的武器。

▪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此外,农业、畜牧业和陶器制作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期包含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有:▪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7000-5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饲养猪、狗等。

又称彩陶文化,属母系氏族社会繁盛期。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6、7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使用石器、骨器,种植水稻,饲养猪、水牛、狗,陶器为黑陶,有木结构干栏式建筑。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母系氏族社会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新时期时代早期,整个氏族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家族以母系为中心组织和繁衍,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国文化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各类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扎实全面的文史知识,培育人文素养与文化精神,奠定专业学习的基础。

本课程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地梳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演进路径、发展形态与重要问题,并以阅读抄写元典、分析史料、专题讨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等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明了当代文化变革的渊源,加深理解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先综述后专题的形式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与变迁过程,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整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重要阶段与发展规律,要求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四个层次,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及其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延续性的作用,中国文化演进的经济背景、社会组织与制度变革,中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以及中外两次文化交锋;二是专题介绍中国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以及儒、释、道三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文学成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各个艺术门类、整体风貌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的成果、- 1 -影响以及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与生活习俗;三是探讨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与现代转型。

二、课程目标中国文化史是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内容与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专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一)熟悉中国文化演进的基本路径与主要内容,自觉养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二)掌握文化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思考、分析中国文化诸事项;(三)能够通过对具体区域文化演进的分析,掌握文化史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四)能够贯通历史与现实,了解当代文化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

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

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一、填空题(22分)1(三垣是的合称。

2(古代把周天分成十二次,用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十二次是列。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是设立的。

4(古代乐律中的五音是指。

5(明、清的学校有两种: 。

6,宋代的科举,大体上分为。

7(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的时间约在,当时称作。

8(佛教起源于,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9(历来的目录书大致可分为类别。

10(我国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的奠基之作是。

二、解释名词(20分)1. 五星连珠2. 律吕3. 六艺4. 九品官人法5. 冠礼三、解释下列加“—”的词在句中的意义(30分)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2(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3(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4(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5(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6(男子二十,冠而字。

7(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8(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9(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10(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律回岁晚冰霜少”指的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依据是什么? 2(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是怎样的,确定的依据是什么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4(在接触历史地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答案一、填空题(22分)1(每项1分,共3分。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2(1分。

由西向东 3(每项1分,共2分。

北魏、北齐、昭玄寺4(5分。

宫、商、角、征、羽 5(1分。

国学和府、州、县学 6(1分。

常科与制科7(2分。

唐朝初年景教 8(每项1分,共2分。

印度次大陆思想和艺术 9(每项1分,共3分。

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10(每项1分,共2分。

《别录》《七略》二、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1(五星连珠:五星连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一方。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科目:《中国文化概要》对象:MTI一年级执教者:陶嘉炜第一堂课(二课时)9/27课题:第一讲文化概说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研究的起源2、“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结构层面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四、地理环境与文化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布置思考题: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课题:第二讲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 P.32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布置思考题: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课题: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一、“易”的含义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四、卦辞与爻辞五、《周易》的经与传六、《周易》的写作时代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布置思考题: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

中国文化史纲要

中国文化史纲要

中国文化史纲要第一章导论一、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本课将从古老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起,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汉字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宗教文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发明、中国古代工艺、建筑文化、古代音乐舞蹈和戏曲文化、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等各领域。

第一节中国文化界说一、文化界说文化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

成文于战国的《易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称之为文化。

文化区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复杂共同体,习惯上称为精神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的一切创造,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

有关文化的分类: 在有关文化定义的讨论中,学者们发现要想在一个层面上给文化下一个公认的定义是困难的,所以开始尝试对文化进行分类定义,应当说这是富有实际意义的聪明做法。

关于文化的分类定义,影响最广的是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可见,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作“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纲要

精彩摘录
所谓史前历史,是指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大同之世的特点就是“天下为公”,而小康之世则是“天下为家”。 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迹则遍布全国,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根据民族志的材料,在锄农业阶段,农业、采拾主要由妇女来担任,男子则多从事于渔猎。仰韶文化也不能 例外,故而当时妇女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形成了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 在仰韶文化时代,江汉平原鄱阳湖畔有大溪文化,长江下游有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有大汶口 文化,东北辽宁有红山文化。 丁村人、许家窖人等,距今约有十几万年,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小康”之世也即是以“禹、汤、文、武”为代表的夏、商、周时代。 中国从夏代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 到龙山晚期,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从大量的地下文物得到证实。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 关系,在龙山文化衰落以后,夏、商文化在它的基址上逐渐发展起来。
目录分析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
第三节文献与传说 中的古史
第一节夏
第二节商
第二节春秋
第一节西周
第三节战国
第一节秦统一的专制 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西汉时期统一 的专制国家的确立
第三节东汉时期豪强 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 一国家走向瓦解
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 化
第一节三国鼎立和西 晋短期统一
第二节十六国北朝的 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中国史纲要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基础
历史
专制
翦伯赞
传说
时期

中国文化史概要读谭家建后感

中国文化史概要读谭家建后感

中国文化史概要读谭家建后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了数干年的发展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中华现代文化。

与历史上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前段时间我读了谭家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要》、心中有了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中国文化史概要》这本书主要给我们讲述的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典章制度,各种类型的文学精粹,古代的哲学宗教以及古代的文化艺术。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们相较于现代的我们要更加注重各种礼节以及制度。

但是正如谭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远古的礼制、我们现在所能了解的已经不多了,目前能够系统研究的礼制。

只可以上溯到周代。

周人的礼,在很多方面都是后代礼制的源头。

古代的礼制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违反的,古时礼礼制以及各种典章制度存在其先进性,它可以说是现代许多风俗习惯的雏形,也为现代各种社会制度以及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借鉴的例子。

但我们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消极性。

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主要为父系社会,在绝大多数时候、男性较女性而言在社会上占有更高的地位,所以尽管一部分制度尽可能的保持了人人平等的概念,但古代绝大多数的典章制度都偏重男性为主。

这就男女平等观念而言是不能被接受的。

所以基于此处、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许多观念存在着不同。

也正因如此。

我们在参考借鉴古代典章制度乃至体会古代文化时必须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而同样于此的,还自隋朝而创的科举制度。

古时的科举制度确实给国家输出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建设做了大量的贡献、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科举制度的积极性我们不能否认。

但同样也有其弊端。

科举考试形式过于单一,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思维较为僵化,并且科举制度的产生究根源还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使得社会等级分化的更为严重。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我看来。

我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文体正是以诗歌为主、散文小说等为辅的文化精粹。

要说诗歌,那不得不说的就是《诗经》,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中华文化地理史纲

中华文化地理史纲

中华文化地理史纲内容简介《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

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

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

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

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大运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据翔实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与判断。

如此等等,至足彰显他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

编辑推荐:作为一个学过历史的文科生,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事儿并不陌生。

即便如此,在阅读李定一教授的《中华史纲》时,我仍感到异常新鲜、惊喜连连。

李定一在自序中说希望能撰写一部“一般人都能够阅读,而且愿意读下去的中国史书”。

他做到了这一点。

二十岁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等名师,二十七岁在英国跟随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阅读西方史书,李定一对于西方史书深入浅出的撰写方式印象深刻,所以他准备三十余年,近七十岁提笔撰写《中华史纲》时,力求“人人易懂”。

他使用的语言简洁,有一种优雅的质感;叙述历史的方式颇像司马迁,精炼而犀利。

往往只用几百字来勾勒一个朝代几百年的兴衰,或者生动地表现一个历史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和他复杂的性格。

这样,即使是再熟悉的历史,通过他的叙述,也变得独一无二。

与动辄好几册的其他中国通史类图书不同,《中华史纲》篇幅适当,能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国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纲》学习指导教材: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导论知识要点1、“中国”初义:“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

2、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简称,“华”通“花”,意谓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华夏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故称“中华”。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加工为文化。

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等等。

故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四千年左右。

5、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6、狭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常与“政治”、“经济”并列使用。

7、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

8、“厚德载物”:意思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养学子成才。

9、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10、中国文化发生过哪几次转折,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期,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第二期: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第三期: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第四期: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第五期: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到明中叶;第六期: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知识要点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以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器的方法为主,石斧不发达。

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养畜业和陶器制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以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黑陶文化、牛栏式建筑)为标志。

3、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4、父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谱系按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

男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5、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先民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协调原始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当时人的本能与文化之间的张力,满足前文明时代人的精神需要,故而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时代的主流文化。

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初民一样,中国的原始宗教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过程,它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6、上古时代中国人主要有哪三部分组成:主要有三个部落族团组成,一是华夏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二是东夷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有虞氏等;三是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

7、“小康”时代:禹传子家天下为小康时代。

8、原始民主: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其时实行军事民主制:第一,首领公举,史称“禅让”;第二,大事公议。

第二章:青铜时代知识要点1、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分别与什么工具制作时代相对应:蒙昧时代——旧石器时代;野蛮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时代——青铜器及铁器时代。

2、文明时代的标志:①使用文字;②城市初现;③使用青铜器;④阶级与国家的建立;⑤宗教性礼仪中心的筑成等,或强调其一,或强调其中几项。

3、“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39个专题,组织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等领域的170多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建立夏代和商代前期的年代框架,复原商代后期和公元前841年以前的西周各王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

4、青铜器种类:①饪食器;②酒器和水器;③兵器;④生产工具;⑤乐器。

其中以礼器与兵器为主。

5、甲骨文:今日所见到的商朝文字最多的是甲骨文。

其主要发现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殷墟甲骨文是殷商王室从事祭祀、征伐、田猎、农事等活动时进行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

6、“金文”: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称“金文”,或称“吉金文字”,因这类文字大多铸刻在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故又称“钟鼎文”。

7、周代的“三位一体”崇拜:周代形成宗教与政权、族权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

8、“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成一个有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9、“封建制”:是“封土建国”的简称,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即授爵授民授疆土,使之在封域建立邦国。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知识要点1、轴心时代与元典时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②这一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人类其后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③轴心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在此一时段都创作出包含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故而这几百年间又可谓之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文化大转折时期:①宗法制解体。

春秋时代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

②礼崩乐坏。

与宗法制度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

③多元文化发展。

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学术枝蘖,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原本土的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同时又孕育着一个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它充满了原创的生机。

这是在未有外来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一次文化跃动,王国维称之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及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

3、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从巫史到士的转变:①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程中大为衰减;②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化;③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现出来,各级统治者不得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同时实行“贤贤”。

这一切都逐步动摇了西周官学的根基,王室及一些公室的衰败,国学及乡学的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的兴起实现了巫史向士的转化。

4、士:在殷商西周本指贵族的最低等级,由卿大夫封予食地,以下便是平民和奴隶。

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5、士的品格:①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②政治参与意识强烈;③道德自律严格。

6、百家争鸣的条件:①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因而“处士横议”尚未如后世那样被视作大逆不道;②政治多元为文化多元提供了条件,文武士人多怀着“干求利禄”的热望;③正因为政治的及观念的权威尚未树立,而原始民主遗风犹存,故当年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

7、儒家学派及其精要:儒家学派是殷商以降巫史文化的承袭者,又特别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保有三代的先王观,言必称尧舜,而尤其推崇文、武、周公,是一个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创始人为孔子,学说记载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言论集《论语》中,其要旨在“礼”与“仁”。

8、墨家学派及其精要: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同为“显学”。

其创始人墨子曾研习儒学,后来反戈一击,成为儒学最强劲的反对派。

作为庶众的代表,他们不满殷周以降的等级秩序,抨击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儒家。

其要旨是“兼爱”与“尚同”。

9、道家学派及其精要: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十拿九稳或宇宙本源。

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称“道家”。

创始人老子,其思想议论在战国时经过后人学搜集、修订成《道德经》。

道学精要是“无为”与“自然”。

10、法家学派及其精要:“法”与“礼”同为古代法权形式,但礼讲“别”,强调上下尊卑有等;而法讲“齐”,强调“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之于一”,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宣扬并推行“法”的学派,便是法家。

法家的精要是“变法”与“专制”。

11、“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和而不同表现学术风气上,便是承认差异,既不封闭,也不盲从,对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加以扬弃、综合。

12、近年来出土简帛取得哪些成果:20世纪,尤其是70年代以来出土简帛大致可分三大类:①官私文书,包括律令、籍帐、驿邮和书信等;②卜筮丧葬记录,包括卜筮祭祷记录、个人历谱、遣策、賵(feng)书、旌铭、告地策等;③思想文化典籍,包括儒家和诸子典籍、医书、日书等。

13、出土简帛对学术史的影响:①发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古佚书,弥补了诸多学术史空白;②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可以纠正、丰富对于传世文献的认识;③简帛文献的内容解决了诸多学术史的千古疑案。

④此前被认定为“伪书”部分文献,其历史价值也得到重新认识。

14、先秦民本思想的内涵:①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

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②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

③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

15、齐鲁文化及其特色:周初吕尚封齐侯,领泰山以北地区,都于营丘;周公长子伯禽封鲁侯,领泰山以南地区,都于曲阜。

故“齐鲁”约指今山东省。

齐鲁文化特点概言之,稷下多辩士,邹鲁产圣人。

齐文化兼有阴阳家的空灵和儒家、法家的注重功利,鲁文化则呈现周孔之学肃穆、理智的风范,以后弥盖中原,被及百代,成为中华文化的正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