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洋
冬季60°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③确定自转方向: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左西右东, 自西向东自转;若为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南顺”确 定自转方向;若为立体图,一般也是左西右东,自西向东 自转。若标注经度,则要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判断自转方向: 东经度数的递增方向或西经度数的递减方向为自转方向。 以上三点可以互相验证。已知其中一点可以判断其他两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 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A)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 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B)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 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C)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
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图A)。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图B)。
③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以直射点
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
图中南极洲的轮廓清晰可见,南极圈内出现 极昼,故为12月22日光照图。图中AC为昏 线,BC为晨线,D点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 点所在经线
左图为局部侧视图。AC为昏线,BC为晨线, 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故为6月22日光照图。 135°W为0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 45°E
左图是一种旋转复合图,它是沿赤道切开南 北翻转而成的极点俯视复合图。根据地球自 转方向可知下半圆中心点为北极点,上半圆 中心点为南极点。BAC为晨线,A为晨线和 赤道的交点,B、C点分别为晨线与北极圈、 南极圈的切点。150°E为太阳直射经线。 此图表示夏至日阳光照射情况
3.判读光照图的基本思路
(1)提取空间信息——定位 ①确定南北极点: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通常是北 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若为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 南顺”确定极点;若为立体 图,一般也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如有自转方向, 应据其判断极点。 ②确定东西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的为 东经度,依次减小的为西经度。
夏至日光照图(标经纬度和昼夜半球)
N




N
阳 半



线

线
180°
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南半球
北半球
一、地理规律 1、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和受力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与风向永远相反
气压带风带名称与洋流模式图 (绘风向、纬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中心点为极点,所绘制的半球为北半球或南半球。 左图为南半球12月22日太阳光照图,图中AC为昏线, BC为晨线。C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
中心点既不在赤道上,也不是极点。显示的一个极 点在中心点以下,通常为南极点。左图为12月22日 光照图,图中AC为昏线,BC为晨线
圆柱 投影图 局部图
复合图
沿某条经线切开,并左右展开。图中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故为12月22日光照图
度 绘洋流流向) 90
极地高气压带
东风带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陆 地
0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 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 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夏季南移 ,冬季北移(图 11)
亚洲季风成因(填气压中心和季风名称) (包括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运动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夏至日 (6月22日)
23°26´N
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0°
冬至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23°26´S
(12月22日)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绘地轴、运动方向、 填节气名称)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2.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பைடு நூலகம்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