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合集下载

《把酒问月》教案 【完整版】

《把酒问月》教案 【完整版】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王伟一、导入:接下来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相信大家在读两遍诗歌之后一定可以回答出来,但我现在不问,我来检测一下对诗歌的直觉,等大家读完再问。

第一遍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请课代表先来吧!学生活动:课代表个人朗读读得好吗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此处应有掌声!接下来第二遍读我们大家一起来,把酒问月,一二起!学生活动:全班齐读二、品读探究1.这首诗中哪一个词最关键非常整齐投入,大家读得也很不错。

下面我的问题来了:这首诗你认为哪一个词最关键学生预设:“问”字。

2.诗中哪些句子都是问的内容呢学生预设1:“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一句,“嫦娥孤栖与谁邻”这一句。

因为这两个句子后面都是疑问号。

强烈的疑问包含在这两个句子里:天空中是何时开始有的月亮呢看来这是一轮恒久的月亮。

为何嫦娥求得了长生不老,却只能孤独地栖居在寂寞的月宫里呢看来这还是一轮孤寂的月亮。

学生预设2:“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这句。

因为这里有个疑问词“宁知”。

只见它晚上从海上升起,怎么知道它早上会在云间隐没呢整首诗,直接表达疑问的有这三个句子,其它都是陈述句,那么在这些陈述句中还有没有存在着疑惑呢不如我们再来读一遍,看还能不能找到,这次我们单独自由地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全诗。

学生预设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一句。

人想要登上月亮却无法做到,月亮却又时时与人相随。

看来这还是一轮既遥远又亲近的月亮。

学生预设4:“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那么明亮却常常被云雾遮挡。

学生预设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亮可以穿越古今永恒存在,为什么人却不能呢看来这还是一轮永恒的月亮。

3.李白所问的月亮是一轮怎样的月亮呢教师总结:它永恒存在却见证了人生的短暂,既遥远又亲近,既熟悉又神秘。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我读一读这首诗,你能想象出这样一轮明月吗教师配乐朗读4.为何问月把酒问月问完了,李白的这些疑惑解开了吗(学生预设:没有。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李白《把酒问月》教案一:导入新课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把酒问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月光的写法。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3.背诵课文,学习并理解文中的佳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亮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科学的认识时代,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文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问,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说是把杯子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矛盾了。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

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

探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把酒问月》教案解析

探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把酒问月》教案解析

李白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具有深厚的诗人才华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诗歌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

其中《把酒问月》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拥有独特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作为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诗歌,他的《把酒问月》以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情感体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诗中的诗人把明月当作自己的朋友,将其与美酒搭配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问明月落花风景是何思,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悟。

在这里,李白把自己陷入月亮的世界中,借着月亮的光芒和自身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感。

从诗的结构来看,李白在《把酒问月》中采用了五绝的形式,并以押韵的方式为诗歌增添了艺术气息。

通过游离的组合着节奏鲜明的押韵方式和黄鹤之飞,天地之间等极具震撼性的描述,使得全文尽显诗的韵律美与气韵华丽,尤其是在无章无序的创作背景下异常的珍贵。

要探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出生於唐贞观14年(公元701年),逝世於唐开元24年(公元762年)。

他是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十分特立独行,不满唐朝的愚昧落后,甚至曾经被削去官职,流寓半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唐代文化的一大瑰宝。

而李白的诗歌艺术,则体现在了他的写作中。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对人生和对历史的感悟,捕捉那些伟大事物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句中。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崇敬、对理想的执着,他的诗歌之美与他所刻画的人物之美、自然景象之美、历史景象之美等等紧紧相连,共同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气息。

李白的《把酒问月》以其自由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深入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感悟,是唐诗兼收并蓄文学风范的象征。

通过分析《把酒问月》这首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探究李白的诗歌艺术的内涵和价值,这既是一种对李白的致敬,也是一种对中国文学的尊重。

《把酒问月》诵读与体会——教案实践与心得分享

《把酒问月》诵读与体会——教案实践与心得分享

《把酒问月》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我通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对《把酒问月》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诵读《把酒问月》
我要求学生先把《把酒问月》背诵熟记,然后在课堂上集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发音、语调和表现力进行指导,让他们更好地传达诗歌中的情感。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口语表达。

每组先由一个同学选择一句诗,进行朗诵。

其他组员则要围绕这句诗展开口语表达,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诗的感悟和理解。

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歌。

二、体会《把酒问月》
在体会《把酒问月》时,我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
1.情感体验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这个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能力。

2.背景分析
我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把酒问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3.图片欣赏
我让学生观赏相关图片,进一步感受《把酒问月》诗歌中所描绘的美景,增强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对《把酒问月》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诗歌素养和文化素养。

三、心得分享
通过给学生设计这样一节课,我深刻认识到,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通过诵读和体会,《把酒问月》这首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和美感,增强对诗歌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注重诵读和体验的教育理念。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把酒问月》教学目标:1. 理解《把酒问月》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把酒问月》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把酒问月》的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二、课文分析1. 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月亮、酒、酒杯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飘逸的氛围。

3.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4. 举例说明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把酒问月”中的“把酒”象征饮酒,而“问月”则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品评诗歌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品评诗歌,如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品评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把酒问月》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强调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

2. 按照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欣赏和品评一首古代诗歌,并撰写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把酒问月》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使学生了解了李白的诗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品评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把酒问月教案

把酒问月教案

把酒问月教案把酒问月教案把酒问月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诗意与哲思的结合——解读《把酒问月》教案

诗意与哲思的结合——解读《把酒问月》教案

诗意与哲思的结合——解读《把酒问月》教案《把酒问月》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一首具有极高诗意和哲思韵味的诗歌。

而在现代教育中,也经常会将这首诗作为教材,以教授学生有关诗歌表达和思辨的能力。

本文针对《把酒问月》这首诗歌进行了一些分析,以探讨其中的诗意与哲思的结合。

我们需要对这首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绍。

《把酒问月》共有二十九个字,整首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共四句。

其中,第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直接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境地,但他通过“邀请”月亮与影子,化解了孤寂的感觉,因而在孤独和友谊之间,建立了一个新的关系。

第二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则反映出诗人对于朋友和境遇的失落,他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回应的世界,没有责备和指责,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影子。

第三句“暂时把此意,推敲到底甚”则将诗人的思考深入到了一个更加理性和哲学的层面,他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境遇,从而认识到真相。

而最后一句“何必先生后生,得欢当作乐”则反映出诗人最后的决断和态度,他选择享受和快乐,放弃争执和苦闷。

在整个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将诗意和哲思深入结合起来,通过描绘孤独和友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真实处境和决断,衍生出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点。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扩展对于文化、哲学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

具体来说,在《把酒问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试图直接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人们思考自身处境和求索宇宙真相的深层次需求,呈现了一种高度自我领悟的表达方式。

而他所呈现的这种思辨形态,则展现出了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国思想方式,即将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系融合起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尝试着达到情理交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境界。

通过对《把酒问月》这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其中所体现出的诗意和哲思的结合,是唐诗和中国传统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而这种诗意和哲思的结合,也成为了现代文学教育、文化和哲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探讨和应用的一个重要主题。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把酒问月》2. 多媒体课件3. 课堂活动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月亮有什么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把酒问月》。

二、初读诗歌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三、讲解诗歌内容1. 介绍诗人李白,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3.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四、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3. 分组朗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课堂活动1. 学生扮演诗歌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2. 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诗歌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深入理解诗歌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把酒”、“问月”等。

2.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思念等。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

四、总结1. 总结诗歌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内容、朗读指导、课堂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把”“酒”“月”等生字,会写“魄”“圆”“醉”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法,体会课文中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把酒问月”的含义。

2. 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生字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月亮?月亮是什么样子的?3. 引出课题:《把酒问月》。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识字写字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把”“酒”“月”等生字。

2. 学生跟读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品读课文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2.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的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本节课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学习了《把酒问月》。

3. 引出课题:《把酒问月》。

二、深入理解课文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诗中的“把酒问月”是什么意思?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把酒问月”的含义,理解诗中的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体会作者情感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之情。

《把酒问月》设计

《把酒问月》设计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月的意象内涵。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月的意象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课题导入,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把酒问月》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

②字词积累:宵:夜。

宁知:怎知③诗中的“飞镜”、“绿烟”、“白兔”、“嫦娥”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怎样的诗歌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把酒问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满腹思绪表现得非常形象动人。

2.《月下独酌》①字词积累:将:与交欢:交流、欢乐云汉:本指银河,这里指仙境。

②理解重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③诗词赏析: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如何?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悲凉寂寞的感情的?参考答案:“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独酌”、“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年级:小学五年级教材:《小学生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把酒问月》的背景和作者。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感受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李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月亮有什么特点吗?月亮有什么象征意义?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等。

3.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诗人为什么要把酒问月?他为什么举杯邀明月?三、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课文中的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可以借鉴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把酒问月》,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李白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把酒问月”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人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关于月亮和酒的照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2. 导入主题(10分钟)通过分析课文《将进酒》中的“把酒问月”的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把酒问月”的意境,并引导学生讨论古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

3. 学习诗歌基本知识(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

4. 诗歌创作实践(30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使用“把酒问月”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创作启发,如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回忆个人经历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5. 诗歌分享与欣赏(20分钟)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行互动交流,欣赏各自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动机和感受。

6. 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总结和归纳“把酒问月”这一主题在不同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造力发挥和诗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课堂表现评价。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创作的主题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修辞手法运用的恰当性等。

四、教学资源及准备1. 视频和图片资源:与月亮、酒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学生用品:课堂用纸、书写工具。

4. 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学生作品展示板。

五、教学延伸1. 阅读经典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其他与“月”、“酒”相关的经典诗歌作品,如杜甫、李白等。

2. 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第一篇:李白《把酒问月》教案李白《把酒问月》教案一;导入新课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把酒问月教案

把酒问月教案

把酒问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将进酒》及其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口头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将进酒》诗歌赏析2. 诗歌创作活动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将进酒》的诗歌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想或推测出与酒相关的古代诗歌。

Step 2:诗歌朗读(10分钟)教师朗读《将进酒》,要求学生跟读。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的诗意、抒情意境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理解李白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Step 4:文化背景了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朝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饮酒文化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交场合的地位。

Step 5:创作活动(35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b. 创作任务:每个小组请根据自己对《将进酒》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要求表达对酒、对人生、对自由的独特见解。

c. 时间分配:10分钟思考构思,20分钟完成诗歌创作,5分钟进行小组间互评。

Step 6:展示和点评(2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并解析自己的诗歌创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培养艺术鉴赏的兴趣和运用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朗读和分析环节中表现的投入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对酒、人生和自由等主题的把握。

3. 评价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现、互评和点评的反馈意见。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扩展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 组织诗歌朗读比赛或文学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理解力。

六、板书设计《将进酒》- 诗歌赏析- 文化背景了解- 创作活动七、教学资源1. 《将进酒》的诗歌文本2. 与《将进酒》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资料3. 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欣赏《将进酒》的同时,也能参与到创作活动中。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

把酒问月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把酒问月》——唐代诗人李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把握。

2. 诗歌与作者背景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把酒问月》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了解?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 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如“明月”、“清风”、“孤影”等。

3.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拓展延伸1. 教师讲解李白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李白的认识,以及从诗歌中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把酒问月》中的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学生讨论诗歌与作者背景的联系,如李白的豪放、洒脱等性格特点。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把酒问月》。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句,模仿李白的风格。

四、总结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从李白的抒情看情感表达——《把酒问月》教案探讨

从李白的抒情看情感表达——《把酒问月》教案探讨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其中《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凝聚了李白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分析这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李白的抒情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入探讨文学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一、《把酒问月》的主题和抒情《把酒问月》这篇诗歌主题突出,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诗歌中,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询问月亮有何感想,从对酒和月的问答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同时也显露出对生命的感悟。

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抒情语言,展现了自己深刻的感情。

在诗歌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借酒来消解忧愁。

接着,“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描绘出了爱人的离别,以及自己与君王之间的关系。

在结束的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心灵相通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二、《把酒问月》的情感表达《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李白情感表达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抒情技巧和表达方式。

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借助酒和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将自己的忧愁倾诉给它。

这种借助酒来抒发情感的手法,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出现。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李白借美人和君王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与爱人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离别。

这些形象化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意的美。

除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绪消解的形象和更深的愁绪叠在了一起,强调了诗人的愁绪之深。

在诗歌结尾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白用“身无”和“心有”来进行对比,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内心深处的寂寞感。

三、《把酒问月》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把酒问月》这篇诗歌通过对酒和月亮的吟唱,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把酒问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学习“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品读、点拨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月诗”及关于李白的资料。

2、准备《明月几时有》歌曲录音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题材,月亮和人们的亲情与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赞美月亮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的一种方式,其中的写月高手首先当数大诗人李白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把酒问月》。

二、简介李白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又号“谪仙人”,彰明人。

祖籍陇西成纪,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障碍的突破。

李白――《把酒问月》

李白――《把酒问月》

李白――《把酒问月》篇一:把酒问月-李白原著把酒问月⑴月亮什么时候出现在蓝天上?我不喝酒了,问问你。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它像一面飞行的镜子一样明亮,面对着丹雀(2),绿色的烟雾被扑灭。

但见宵从海上来⑶,宁知晓向云间没。

那只白兔乱动药物。

秋回春。

谁是嫦娥的邻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和现代人就像流水,看着明月。

唯愿当歌对酒时⑸,月光长照金樽里。

[1]注释翻译词句注释(1)作者注意到他的老朋友贾春玲问。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3)但是你看:只看。

宁智:你怎么知道的。

不(m242):消失。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5)当这首歌适合喝酒的时候:当唱歌和喝酒的时候。

曹操的《短歌行》:“唱到酒,生活如何?”金尊:精致的葡萄酒套装。

[2]白话译文月亮什么时候升上蓝天的?现在我停下来问。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它像镜子一样明亮,升起照耀着宫殿,绿色的烟雾消散,散发出凉爽的光芒。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在月亮上,大白兔从秋天到春天都在制药。

昌欧独自生活。

谁是她的邻居?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和现代人像水一样经过,他们一起看到的月亮也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2][3]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定。

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

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2]作品欣赏整体赏析《向月亮问酒》这首诗是作者精彩的自我创造。

只有降级的神仙才能拥有优雅浪漫的风神。

在原始便条的标题下:“我的老朋友贾春玲问。

”他不会问自己,而是让他问,这是一种浪漫的自我欣赏。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
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
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

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

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

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于是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

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

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

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

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

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
相比,生命实为短暂。

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

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

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

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

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

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

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

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