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2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解读:美育对于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意义

2022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解读:美育对于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意义

2022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解读:美育对于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意义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何落实这份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学界着力探讨的重点话题。

研究发现,美育在“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学生的能动化参与”“教学的主题化实施”等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落实新课程标准需要加以重视的一大板块。

知识结构化建构。

为什么需要知识结构化?其内在机理是人脑的认知规律。

人有两种认知形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认知,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认知。

自下而上的认知是分析认知,是把事物拆解为一个个基本概念的认知;自上而下的认知是先验认知,也是模块化认知。

知识结构化契合了人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规律,应该充分融入教育教学活动。

与智育相比,美育在知识结构化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智育往往侧重于线性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求解”的算法思维,主要的认知形式是“自下而上的认知形式”。

美育是感性教育,侧重于网状的形象思维和“猜想—验证”的想象思维,主要的认知形式是“自上而下的认知形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分类维度,一是关系维度。

分类维度又有一维分类和二维分类之分,前者可以构建“树状图”和“韦恩图”,后者可以构建“二维矩阵”。

关系维度分为“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三类,相关关系可以构建“概念图”和“知识图谱”,因果关系可以构建“系统图”,先后顺序可以构建“流程图”。

这些图式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元知识之间的关系、层次、逻辑,通过化繁为简、以简御繁、形象创构、镜像内化高效掌握知识。

学生能动化参与。

新课程标准倡导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注重学生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向。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发现式学习需要超越传统的“背诵—记忆—应用”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

《美术新课程标准》word版

《美术新课程标准》word版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9'FA'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FA'1.1)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1-9'FA'1.1.1)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

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1-9'FA'1.1.2)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一)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一)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一)国家美育课程标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美育教育是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美育课程标准的内容•美育教育的总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将美育纳入全民基本素质教育的核心阶段•美育课程标准的设置–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基础知识–艺术鉴赏与评析–艺术创造与实践•美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编写和评审–教师教育和培训–美育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美育课程的考核方式美育课程标准的实际应用•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推动美育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融合•倡导学校和社区的美育活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结语国家美育课程标准是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推动全民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努力。

让我们共同关注、支持、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美育教育的实践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和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美育课程标准的重点•突出“生活化、综合化、实践化”特色•强调对特殊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关爱和支持•注重与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的结合•倡导学生参与创造性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美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提倡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调整合和协同,促进全面发展•鼓励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美育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美育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 有效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 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交流 - 完善考核机制,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实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结语美育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人类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为全面推进美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大学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大学美育》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课时安排为理论课程3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美育、审美活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科技美等。

二、课程任务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让学生初步了解各艺术门类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

并且能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审美实践,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在审美欣赏和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完成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美的基本概念。

2.学会辨别美与丑,了解美丑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2.学会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科技美来感受事物。

三)素质目标1.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3.弘扬民族艺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序号单元名称课次任务教学方法与要求1 诗意的栖居:大学美育课次1:什么是美课次2:直觉反应和情感体验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通过音视频赏析,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

通过互动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印象。

利用音视频导入,调动学生对美的主观性。

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美。

通过安排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课次3: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利用流行歌曲导入,调动学生对美的主观性。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审美活动的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

通过安排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3 曼妙的世界:自然美课次4:了解自然美通过预热,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美。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信息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

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

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相关推荐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精选12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

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篇1一、课程指导思想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我校在体育课中进行了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跳绳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跳绳校本课程的目标:跳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课中实施“快乐跳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跳绳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跳绳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伴随他们的一生。

跳绳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跳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体能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三、跳绳校本课程原则:学校在确定跳绳校本课程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

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美育教育指导纲要

美育教育指导纲要

美育教育指导纲要一、前言美育教育指导纲要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文件,旨在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美育教育的概念、意义以及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美育教育的概念与意义美育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美育教育不仅包括对美的欣赏、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涉及到对文化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美育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美育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1. 美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美育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美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以及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纲要提出了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创新能力。

2. 美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美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以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欣赏。

纲要强调了美育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实践探索。

3. 美育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美育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美育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制定美育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培养专业美育教师队伍,建立美育教育评价体系等。

纲要还提出了加强与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动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美育教育实施的挑战与对策1. 缺乏教育资源与专业指导由于许多学校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指导,美育教育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与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美育活动,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和资源共享机制。

2. 教育制度与评价机制问题目前,教育制度和评价机制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对美育教育往往缺乏重视。

为了促进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修订相关的教育政策和评价机制,给予美育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 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问题由于一些家庭缺乏对艺术的重视,加上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许多学生无法接触到艺术,并培养其艺术兴趣和能力。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稿)2022年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25)第一部分■■刖百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

美术教育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独特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形成学生的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的美术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育》课程实用标准

《美育》课程实用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育【适用专业】商品经营专业前言1.1课程性质《美学与美育》是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和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成人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1.2设计思路《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与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实,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工作中贯切美育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1、美学在西方2、美学在xx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美学的含义1、美学的性质2、美学的对象3、美学的定义4、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第二章xx及其形态[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xx含义和特征1、美学史xxxx本质观念2、xx含义3、xx特征第二节xx形态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2、社会xx特征与实质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4、科技xx界定及其特点5、xx中的xxxx第三章xx[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xx的含义和特征1、xx与快感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3、xx的含义4、xx的特征第二节xx的基本心理要素1、xx中的直觉2、xx中的情感3、xx中的想象4、xx中的理解第三节xx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2、审美体验的过程3、审美体验与艺术4、xx的培养与美育第四章什么是美育[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如下:
1.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置“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要求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内化知识。

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2.普通高中价段,美术课程中设置“美术鉴赏”模块,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堂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运用美术鉴赏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鉴别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3.义务教育阶段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注重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4.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则设置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豪刻”、“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等学习模块,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学习。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探索与实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6.在美术课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美育相关政策

美育相关政策

美育相关政策
美育是指通过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美育教育,相应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

以下是一些与美育相关的政策:
1.《中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2011年出台的《中小学美育课程标准》是对我国中小学美育课程进行规范和统一的文件,它规定了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开展中小学美育教育提供了基本指导。

2.《关于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美术教育改革、推进跨学科教育等具体措施。

3.《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该文件规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基本指导。

4.《中小学艺术类特长生选拔工作管理办法》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艺术类特长生选拔工作管理办法》,该文件规定了中小学艺术类特长生选拔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保障了选拔工作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总之,美育政策的出台,为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持,同时也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美育教育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一)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外美术鉴赏基本理论知识。

2.了解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理论知识。

(二)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敏锐觉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2.学会用美术语音点;线;面;色;体去观察创造形象。

(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环境保护意识。

3.具备勤奋学习,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师任职要求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一)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资源要求:教材、PPT课件、网络资源等八、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或选用(1)在行业专职教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考核要求,以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理论核心、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通过以工作任务来设置活动,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做中学”。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或理解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地纳入其中。

(二)教学建议(1)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基本职业能力。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选用针对性的活动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价(1)结合课堂训练、实地参观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

(2)强调过程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及职业综合基础技能。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注重开发具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等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工作情景,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活动的资源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1.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师编写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符合本课程定位,理论用实践并重。

教材基本体现出本课程的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以及前瞻性。

2.教材选用建议书名:《美术鉴赏》张燕丽于福艳张凯编著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第1次印刷(四)学生学习资源建议参考资料:《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主编:邵大缄教材性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网络资源:中国雕塑网/index.html中国美术网/(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九、附录(一)术语解释青铜器bronze vessels;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白瓷ceramic whiteware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

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

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

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

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

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

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

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

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扎染bandhnu; 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蜡染batik ;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民间美术Folk Art;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二)专业英语单词Pottery and porcelain陶瓷Batik 蜡染Bandhnu扎染Ceramic whiteware白瓷Bronze vessels青铜器The lost wax method失蜡法Cast-on outwell铸造Lacquerware漆器Glaze琉璃Jin yincuo金银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