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解析版)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01-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0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b71a4184868762cbaed592.png)
第六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A【解析】从语境来看第一段的开头说“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这是本段的中心句,即本段包含两个内容,即“阅读是永恒的”“载体不断更新”,“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是说阅读载体的变化更新,那么后面应是说阅读的永恒,即“不变的是……”。
B项,把“不变”放在后面,与下文“人们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不能很好相连,故排除;C项除了与B项相同的原因之外,还有不能体现出与上文之间的转折关系,故排除;D项,与上下文的语意不太连贯,故排除;A项,强调、突出不变的内容,且“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与下文更好地相连,故选A项。
2.【答案】B【解析】“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寿终正寝”,旧时指年老病死在家中。
比喻事物的消亡。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第一处是说“知识付费”发展迅速,故应使用“风起云涌”。
“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
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延绵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名垂青史”,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
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空前绝后”,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第二处是说不断出现的经典作品,所以应使用“延绵不绝”。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举足轻重”,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第三处是说中国家家都知道的作家,应使用“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既可指人,也可指物。
“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23c428852458fb760b5658.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测试题(60分钟100分)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注】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畹兰斋文集》) 【注】刘:杀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消除B.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夷:灭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炽:热烈D.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盈:满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A.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B.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C.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D.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章节测试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章节测试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be8fca964bcf84b8d57bc0.png)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吝啬(sè)玄虚(xián)国粹(cuì)譬如(pì)B. 蹩进(bié)孱头(càn)自诩(xǔ)发掘(jué)C. 磕头(kē)糟粕(cáo)鱼翅(chì)残羮(gēng)D. 魂灵(hún)羡慕(xiàn)徘徊(huái)冠冕(guàn)【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
【解答】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题干要求选出“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A项,“玄虚(xián)”应读“xuán”。
C项,“糟粕(cáo)”应读“zāo”。
D项,“冠冕(guàn)”应读“guān”。
所以选B。
2.【答题】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古懂陷阱拭目以待积毁销骨B. 摩登譬如磕头贺喜人才备出C. 时髦包涵亟待解决祖上荫功D. 炫耀鱼鳍勃然大怒走投无路【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
【解答】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项,“古懂”应为“古董”。
B项,“人才备出”应为“人才辈出”。
C 项,“祖上荫功”应为“祖上阴功”。
所以选D。
3.【答题】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八小时之外摆地摊,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②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③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cf04e255270722182ef7c5.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新教材】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
![【新教材】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0451624a7302768f993966.png)
6.2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住,非礼也。
”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0c249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c.png)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见洼地里的水是青青一片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光是长着青草可是马车如果一直驶过去却可见下面是无可比拟的清澈的水虽然并不深(描写)B.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议论)C. 又过了两年大概正准备吃晚饭偶然的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久违的《五月的鲜花》(记叙)D. 阅读让每个人平等地获得精神富有的机会(说明)【答案】D【解析】D项应该是议论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②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A.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B.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C.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D.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答案】C【解析】(1)“师雍”作“上疏论列”的主语应在“师雍”前断开排除B、D两项“封还”的宾语是“诏书” 应在“诏书”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从“太学”是设在京城的学校可以判断该项错误根据原文“调婺州教授学政一以吕祖谦为法”可知学政是在地方任职而不是在京城学政是古代的学官名派到地方主管教育【答案】D【解析】(3)B项“没有领会”说法有误新任宰相史嵩之有意拉拢师雍师雍并不领情【答案】(4)①黄师雍写信拜见乔行简劝说他告老还乡乔行简不高兴李宗勉的请求便被搁置(阻止)②黄师雍于是弹劾刘克庄遇事丧失操守、触犯道义(应)免去所任职务皇帝准许(听从)【解析】(4)①以书写信归老告老还乡格搁置②失丧失犯触犯从听从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留恋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答案】D【解析】(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一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答案】(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 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解析】(2)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诗的开头“百年春梦” 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结合注释内容可知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诗人的内心十分痛苦梦境悠然远去是无须惋惜的但往事如烟无法挽回怎能不为之惋惜?“去悠悠”三字有着无限的惋惜之情颔联写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颇具深意自然界之所以能出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主要是因为遵循了新陈代谢的规律诗人从中汲取了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颈联由自然界转到人类社会“旧蹊埋没开新径” 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简单道理“朱户欹斜见画楼” 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华的不足慕以上四句由春梦生出感想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景和理的结合既表现了诗人优雅、冷静的思想风貌又见出诗人是善于在逆境中用哲理来开拓自己心胸用美好事物来陶冶自己情操的“欲把一杯无伴侣” 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这深深地刺伤了诗人的心灵直抒愁情这首诗虽然是在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写的而且题材又与“春梦”联系在一起但诗中却没有把人生与梦幻等同起来而是从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形成强烈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借以排遣眼前的兴废之愁尽管这一“愁”绪并没有完全被排遣掉但全诗的基本倾向是积极的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4.(4)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A. 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B.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C. 三则材料都讲到打造特色小镇必须在传承中创新D. 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1)A项“不需要外来文化”错误原文表述为“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B项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C项材料二没有谈创新故选D【答案】C【解析】(2)C项“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原文为“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答案】B【解析】(3)B项从“从汉诺威百货到德国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答案】(4)①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②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③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结合材料一“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材料二“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可以提出“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 结合材料一“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可以提出“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 结合材料三“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可以提出“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A. 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 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B. 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 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D. 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答案】B【解析】(1)B项“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错误“请顾客看金鱼”只是裁缝生活中的一支温馨插曲其能适当缓解与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答案】(2)①浅层句面意思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深层扩展含意使用问句和揣测的表达形式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既表达了“我”对裁缝这一职业的热爱也启发读者思考应该像“我”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以实现人生价值【解析】(2)首先提取文本信息找准解读内容然后从浅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层面回答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所以“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据此可知句子的句面意思后文写“我”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让“我”明白就算是换其他的工作其实也是和裁缝一样辛苦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裁缝店的工作画线句借助推测和反问语气委婉含蓄地表达“我”对裁缝这一职业的热爱表现了“我”面对辛苦繁重的生活永葆了一份积极乐观、富有热情和激情的良好心态也感染并启示读者应该像“我”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以实现人生价值【答案】(3)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本文所选择的写作视角就是本乡本土最平凡普通的生活——都是普通的人们、平凡的日子以及寻常的情感语言自然要平实质朴才能接地气才会给人真实、亲切、自然的感觉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既然是乡土特色的人物对话便应该具有地域特点需要运用口语方言才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才能鲜活突出感染力才强才能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般走进文本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作者满怀爱心善意表达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唯有明快中不乏风趣幽默的语言才能传达美好快乐的心情唯有率真不做作的对话才能表现对真善美的生活的热爱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解析】(3)文章描写和人物对话中使用了“拍兹”“当当”等地方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充满了生活气息更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感染力更强从全文的语言来看全文几乎是用一些最简单的文字写作而成晓畅明白就像在聊天似的比如“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就是太麻烦”“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语言平实质朴接地气给人真实、亲切、自然的感觉叙述语言除了明白晓畅外还很风趣幽默比如“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使用口语用鸡来换裙子的漂亮女子说“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几个“嘛”字除了偏向于口语化还表现了姑娘风趣幽默的特点通过这种明快风趣的语言表达传达出作者美好快乐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家乡的热爱6.(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6.(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6.(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 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B. 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C.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D. 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答案】D【解析】(1)D项“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为“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答案】B【解析】(2)A项意思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符合文中的观点“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B项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不是强调“注意力”C项意思是“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从反面强调注意力的重要性D项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从正面强调了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B【答案】C【解析】(3)A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强加因果文中第一段为“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最后一段为“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 没有涉及两种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B项“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扩大范围原文最后一段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D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为“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故选C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7.(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7.(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造访更原封不动特征B. 造访还原汁原味特征C. 拜访更原汁原味特点D. 拜访还原封不动特点【答案】B【解析】(1)第一空造访拜访拜访敬辞访问根据语境应选“造访”第二空“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此处是范围越来越大的递进而不是对后面意义上的强调故不能用“更”第三空原封不动原来的封口一点也没动过指保持原样没有丝毫变动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根据语境应选“原汁原味”第四空特征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根据语境应选“特征”故选A【答案】C【解析】(2)“作为时隔44年之后再度奔月取土的人类航天器”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它的时间和目的另外这两个强调是有顺序区别的 A项句法不通可排除“44年之后”是对“再度奔月取土”的时间限定应放在“再度奔月取土”的前面据此可排除B、D 两项故选C【答案】D【解析】(3)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关联词位置错误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所以“虽然”要放在“嫦娥五号”的前面排除A、C两项第二处语序不当这两个对象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利用中国获得的样品来进行他们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希望中国利用获得的月球样品开展研究” 排除B项故选D8.(1)文中五处画线句子其中四处存在标点或语言表达错误请指出对应序号并修改相应部分8.(2)金庸小说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1)②“旧式武侠小说对于‘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改成“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③“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改成“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④“虽然他写古代”改成“他虽然写古代”⑤“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改成“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解析】(1)②语序颠倒应将“旧式武侠小说对于‘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改成“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③一面对两面应将“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改成“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④关联词语序不当应将“虽然他写古代”改成“他虽然写古代”⑤成分残缺可在“封建”后加上“价值观念”【答案】(2)①金庸小说通过武林人物的描绘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②金庸小说具有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的现代精神反对“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③金庸小说里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与众不同人物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解析】(2)作答本题依据“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与众不同的”“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概括作答即可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人物形象分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画线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A.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B.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C.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D.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答案】B【解析】(1)“夜半”为时间状语前后皆断开排除A、D两项“子灿”为“见”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貌甚寝容貌很丑陋寝丑陋【答案】A【解析】(3)A项“大铁椎与宋将军偕行奋战”错误根据原文“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可知宋将军只是在观战【答案】(4)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仇视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解析】(4)数屡次仇仇视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诗人说“万叶千声皆是恨” 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 “渐行渐远渐无书” 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 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答案】D【解析】(1)D项“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误从“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等诗句可以看出本是语言较为千百感情质朴【答案】(1)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 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解析】(2)从“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可以领会出分别之后再难觅寻踪的惆怅从“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可以看出书信渐渐减少的郁闷从“故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一句可以读出无法寻到想得到的梦境的无奈3.(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春流岸岸深”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D. 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答案】B, E【解析】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分析有误这里不是直接引用如果是直接引用那句子应是一样的这里应是“化用”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分析有误对诗歌语言风格分析有误应是“简明洗练”【答案】(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 看到“屋漏床床湿” 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解析】(2)从“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可看出一夜之间似火骄阳转化为期盼已久的甘霖说明此雨下得及时“不愁屋漏床床湿” 写的是房屋漏雨大雨浇漏了屋顶打湿了床铺可见这场雨下得很大“梦回凉冷润衣襟” 午夜梦回天降大雨觉得很冷衣襟都是湿润的这是感知到的是触觉描写“屋漏床床湿” 诗人看到房屋漏雨打湿了床铺这是看到的所以手法有“视觉和触觉相结合” “床床”与“岸岸” 运用叠词突出的是雨大几张床都打湿了河流里到处都涨了大水“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写的是诗人想象这场大雨之后稻花呈现一派生机暗示会丰收前面写到骄阳转化为甘霖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这场雨的及时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4.(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A. 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B. 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C.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D. 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答案】B【解析】(1)A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判断“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C项逻辑混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D项无中生有故选B【答案】B【解析】(2)B项“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推断错误根据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答案】A。
00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小题组合训练及解析
![00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小题组合训练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10a6fca76e58fafbb003cf.png)
00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小题组合训练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①他突然说起一件令我莫名其妙....的事,我一时以为他是信口开河,但经过他一番解释,我豁然开朗。
②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只要敞开胸怀,真诚面对,谁都可以在这幅时代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
③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积羽沉舟....,但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了极大的公众阻力。
④我们将矢志不渝....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⑤《记忆中的年味》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们大饱眼福。
⑥春天到了,公园里到处可见盛开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真是春意阑珊....,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他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
B.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C.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査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D.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经历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
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2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2](https://img.taocdn.com/s3/m/6f0c6c94a8114431b90dd88a.png)
第六单元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
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
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
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
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
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
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
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
文人不解,讹传至今。
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
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
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如战争中的军歌等。
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
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
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
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e6d0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f.png)
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力下降。
“有一位校长告诉我,有的高中学生,单杠引体向上做不了几个,跑步会昏倒。
这样下去,国民体质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双减”的工作目标将如何实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对《意见》进行了深度解读。
首先,①。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坚决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通过教师切实履行好作业指导职责,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所以《意见》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既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内容。
不过,当前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意见》规定,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5b979e7fd5360cbb1adbec.png)
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的自然哲学。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1/ 9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
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重难点归纳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重难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414c2b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a.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重难点归纳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受业解惑也..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之利..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闭关主义展览自诩.(yǔ)磕.头(kē)B.残羹冷灸魂灵冠冕.(miǎn)脑髓.(suǐ)C.勃然大怒摩登女婿.(xu)孱.头(càn)D.礼上往来国粹蹩.进(bié)譬.如(pì)3、下列选项中,和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
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参加反省自己,就知道明白而且行为没有错误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3a9dcab90d6c85ed3ac622.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群文阅读(附参考答案)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材料二: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
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
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
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5d95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c.png)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②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A. 举进士除高安丞除授予官职B. 大旱请决滞狱狱监狱C.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责责怪D.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寻不久【答案】B【解析】(1)B项译为天下大旱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狱”应为“诉讼案件”【答案】A【解析】(2)“通款”是个固定词组指与敌方通和言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部曲”是指古代的军队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故选A【答案】C【解析】(3)C项“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错误解原文意思根据文本内容“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可知“数”修饰“欲害君”而不是说情应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答案】(4)①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②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解析】(4)①方正要刑施用刑罚请询问故原因②权衡行使权力的标准己个人私见与参与则却然这样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A. 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 颔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C. 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 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答案】C【解析】(1)C项诗人并非以“新雁”自比且“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也于诗无据【答案】(2)同两联都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和岁月蹉跎的悲哀异本诗颈联中“一身报国有万死”突出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热诚《书愤》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突出了诗人才华得不到施展的痛苦与悲愤故本诗颈联悲中有壮《书愤》颈联悲中有愤【解析】(2)本诗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一句是说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慨《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说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对赤心为国的诗人来说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殷切慷慨的报国之情和年华易逝的悲哀之情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本诗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直抒胸臆诗人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是因为报国之志未酬突出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热诚和壮志而《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典明志结合陆游生活的时代特点可知南宋时期诗人生活的国家遭金人践踏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与愤懑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A. 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B. 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C. 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D. 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答案】C【解析】(1)C项“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错误由材料三“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可知选项曲解文意【答案】B【解析】(2)B项“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错误由材料二图表可知 2014—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答案】(3)①多点责任和温度既要传授知识增长学生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②端正教育目的不要让在线教育充满铜臭味不要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采用低俗甚至掺假注水的方式要时时记着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③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更多的前沿技术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授课效果以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④采用合适的教法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解析】(3)由材料一中的“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可概括出应多点责任和温度由材料一中的“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与材料三中的“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可概括出要端正教育目的不要让在线教育充满铜臭味由材料一中的“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与材料四中的“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可概括出要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材料一中的“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等可概括出应采用合适的教法4.(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3)请简要分析标题“补丁旧景”的丰富内涵4.(4)本文以“补丁”为线索构建行文结构请简要分析A. 文中的补丁虽然称为一景但是它不是用来让人观赏的物件而是浓缩了“我”旧日清贫又快乐的乡村生活的印记B. “我”对自己穿补丁衣服并不自卑但母亲缝补的针线活不灵巧却让“我”在伙伴面前自卑流露出“我”质朴的生活感受C. 文章写老师讲作文课提到不要堆砌过多素材时举到补丁衣服的例子表现了人不应该一味怀恋过去的贫穷D. 铁书包的梦体现了童年的“我”的顽皮淘气和天真懵懂也表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答案】C【解析】(1)C项“表现了人不应该一味怀恋过去的贫穷”于文无据【答案】B【解析】(2)B项“都有效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情趣”错误“生活起的茧”主语是大人们的补丁不是孩子这一比喻主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勤劳【答案】(3)①小时候因贫穷而打满补丁的衣物、书包等各种旧物②儿时虽然清贫但却快乐自由地生活③体现了勤劳质朴的乡土气息④表达了真挚热忱的淳朴人情【解析】(3)阅读文本可知文章开头以电视剧中女人公衣服上明显露出道具痕迹的补丁引出作者对幼时与补丁相关的回忆——因活泼爱闹而打满补丁的衣物、帆布书包等以“补丁旧景”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生活虽是清贫但“我”与小伙伴总是有各种各样玩乐的方法——在田间玩游戏、用书包做“战争的武器”等体现了“我”儿时生活的自由与快乐在外地工作的三叔同“我”玩笑“说下次一定给我带回一个铁书包” 等三叔下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追问“待一屋子的人回过神来笑声差点儿把小草屋给掀翻了” 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真挚质朴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4)文章从现在电视道具补丁的虚假联想到乡村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自然补丁然后具体写到衣服、鞋、书包补丁的来由并借此联系到童年的清贫、有趣的生活最后以上大学时母亲给“我”做新衣服标志补丁生活的结束并表达了对补丁的怀念【解析】(4)阅读文本可知文章由现在电视上那些假假的道具补丁联想到乡村“散发着朴素的泥土气息”自然补丁开篇并由此在下文中展开回忆那时无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穿过补丁衣服大人因着长年累月重担压肩补丁大多在两肩小孩衣服的补丁就显得没那么规律——鞋、衣服、书包等因各种游戏均变得“伤痕累累” 通过写这些各处补丁的由来联想到儿时那快乐而自由的生活直到“我”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母亲特地从集镇上扯回几尺布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 标志着“我”补丁生活的结束也进一步表达了“我”对补丁及“那种朴素的泥土气息和清贫中的快乐”的怀念据此分析作答即可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俗小说是相对于“纯文学”小说而言的一个概念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B. 通俗小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传奇——话本小说——通俗小说而趋于完善的C. 通俗小说表现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具有风俗美“纯文学”小说追求雅致美和蕴藉美D. 通俗小说有时向社会提供启发和隐喻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而“纯文学”小说则不能【答案】C【解析】(1)A项张冠李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是“纯文学”小说的特点B项“传奇”错误根据文本可知“唐人传奇”是“纯文学”小说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表现D项“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表述错误原文为“而通俗小说有时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性艺术形象的任务”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对研究的目的表述错误应是“旨在阐明通俗小说的特点”【答案】B【解析】(3)B项由通俗小说的定义和特征可知“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手法”不适合通俗小说的创作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有甲、乙两个人分别身兼两职两个人的四种职业是教师、警察、书法家和作家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①书法家到北京办书法展览前甲约了几位好朋友为他饯行②书法家曾跟教师讨论过书法创作技巧要“笔法、结字法、章法兼顾”③教师的妻子是作家的亲姐姐她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刘欢的歌曲请你推出他们两人各自的职业甲乙【答案】甲教师、警察乙书法家、作家【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根据题中给出的事实进行推断由①可知乙是“书法家” 由②可知甲是“教师” 由③可知乙还是“作家” 那么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和现有推论可知甲还是“警察”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7.(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7.(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初衷雪中送炭获取趁火打劫B. 目的急人之困获取落井下石C. 初衷雪中送炭攫取趁火打劫D. 目的急人之困攫取落井下石【答案】C【解析】(1)“初衷”强调最初的愿望和心意“目的”没有这层意思结合第二段“政策初衷就会落空”可知此处应选“初衷”雪中送炭在大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急人之困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语境说的是疫情期间人们处于非常时期应选“雪中送炭”攫取掠夺夺取该词早期词性为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偏向中性获取取得猎取语境中“羊毛党”的行为是“侵占”行为因此应选“攫取”趁火打劫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落井下石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在语境中不存在“陷害”的意思语境中更侧重“谋取私利” 因此应选“趁火打劫”故选C【答案】D【解析】(2)画线句存在语病有一是“从……来看”与“……显示”句式杂糅二是“不仅”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三是“完成……作用”搭配不当据此修改全都正确的是D项故选D【答案】B【解析】(3)A项两个分句语序倒错导致逻辑错误C项“以实现拉动经济回暖以刺激消费”不合逻辑“刺激消费”是“拉动经济回暖”的手段D项暗换主语导致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不统一破坏语言连贯性故选B。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https://img.taocdn.com/s3/m/3f50700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2.png)
第六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原文第④段说“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据此可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2.【答案】D【解析】第⑤段内容是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个体对她的了解都不全面。
举钱钟书之例就是为了证明以上观点。
3.【答案】B【解析】A项,由原文第④段“……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可知,A项中“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扩大了范围。
由原文第④段“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可知“反对变革”不属于伦理观。
C项,由原文第④段“儒其实只是儒学……极为重要”可知,这里的儒是儒学而不是儒教。
D项,原文第②段中说“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而非选项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因而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中“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主持人形象”可知,C.项“采用AI语音技术”应为“采用仿真AI的技术”。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可知,中国诗词从“流行”走向“流传”是人们的期待,并非第二季《经典咏流传》已取得的成果。
6.【答案】光明网侧重报道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诗词;央视网侧重报道第二季《经典咏流传》在传播技术上的创新;央广网侧重报道电视原创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模式及成功原因。
(每点2分,只答报道对象不同给2分)【解析】先概括三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再比较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答案】B【解析】“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8.【答案】(示例)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想比作枝丫、芽叶,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②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
结构上:①照应题目;②总结全文,使文章韵味悠长。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真题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a6eda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a.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真题选择题1、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木直中.(zhòng)绳虽有槁.(gǎo)暴.(pù)B.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ǐ)步C.驽.(nú)马十驾锲.(qì)而不舍D.金石可镂.(lòu)蛇鳝之穴.(xué)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b466e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6.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
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
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
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
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的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必练题总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必练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06c968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e.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必练题总结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xiāng)嗟.乎(jiē)嘉.许(jiā)孰.能无惑(shú)B.老聃.(dān)或不.焉(fǒu)谄.媚(xiàn)六艺经传.(zhuàn)C.传.道(chuán)贻.笑(yí)李蟠.(pán)阿谀.奉承(xú)D.句读.(dú)不拘.(jū)丰腴.(yú)苌.弘化碧(cháng)2、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学问贵在问,要问就不要怕贻笑大方....,而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嘲笑虚心求教的人的。
D.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的残羹冷炙....。
4、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
D.杂文,以短小、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新教材】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
![新教材】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4da1b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f.png)
新教材】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拿去主义”是一个同样重要的概念,虽然___没有提及。
在“文化热”中,有些人只关注“拿来”,而忽略了“拿去”的重要性。
这种单向流程不符合礼义之邦的精神,我们不能只拿取别人的文化而不做出贡献。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缺乏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然而,这些人未能理解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不可代替。
中国文化有许多闻名世界的代表,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
即使是被我们认为是“糟粕”的东西,在西方人眼中也常常出乎意料。
例如___哲学和《易经》,虽然我们认为它们已经过时,但在西方却很受欢迎。
许多科学家在___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不应该轻视它。
二)说明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何做好汉字教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汉字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做好汉字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一是强化汉字教育的地位。
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把汉字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注重汉字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创新汉字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汉字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三是加强汉字教育的评价。
学生的汉字水平应该成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应该建立科学的汉字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汉字能力的全面评价。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重视汉字教育,创育方式,建立科学的汉字评价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C.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
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住,非礼也。
”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
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
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
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
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
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
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
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
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
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
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
题。
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
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
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
所以对热衷于“拿来”
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
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来自
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
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
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
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
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
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
者更强烈的兴趣。
【答案】C
【解析】句子只是交代了王蒙等作家取得的成就,与“拿去主义”无关。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
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
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答案】D
【解析】“‘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错,原文没有依据。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
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
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答案】B
【解析】“西方的科学家”错,原文“许多科学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
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
现了变化。
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
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
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
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
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
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
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
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
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
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
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选自《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