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作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分析《登高》
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清清河洲白白沙岸,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一生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确良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关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是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登高远眺,看到秋风萧瑟,想到自己衰老多病,悲从中来,乃赋此诗。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作者不仅写了自然的秋天,从而也描绘了他人生之秋的感情色彩。诗中前半写景,景中寓情,烘托孤独悲凉的心境;后半咏怀,即景抒情,慨叹飘落异乡的悲苦境遇。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这首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写下的诗篇,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寓异乡、年迈多病和感时伤世的悲苦。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诗篇的前四句便是描写了诗人在这一天登高的所见所闻。情景交融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首联就写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由倍感“风急”、“天高”,然后又把视线转向江边冷清洁白的沙渚,作者仅用十四个字就刻画出眼前的具体景象,而形、声、色、态兼备。首联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这两句属于对仗中工对的句中自对而又两对相对的类型,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颔联更具动态性,颔联前句写山,后句写水,分别承接了首联的前后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用“萧萧”来描绘山上的落木,并以“无边”一词来修饰,秋风萧瑟,落叶纷扬;长江也用“滚滚”一词来描绘,与前句的“萧萧”形成对仗,并用“不尽”修饰,好像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长江。然而面对如此浩大壮阔景象,想到那秋叶飘零,静听那“萧萧”之声,油然而生一种秋风残酷、人间无情的感慨,那波涛汹涌的长江,浪花淘尽了无数英雄,自己却还在颠沛漂泊,空有一腔忧国忧民之志,却无施展才华、效主报国的机会,几多愤慨恰如心中涌起的“滚滚”波涛。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渲染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虽是写景,但诗人那种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都在这两句的萧瑟情景中不知不觉流露出来。诗人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悲壮。
诗人在颈联具体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颈联前句描写了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来到处漂泊的状态;“万里”则写出了夔州离家之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思乡的愁苦;“悲秋”,又强调了思乡的悲苦之重。后句写了诗人晚年的孤病之态。“百年”,夸张的写出诗人仿佛已过尽一生;“多病”,晚年百病缠身,再加上离乡遥远,诗人的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说明诗人独自登高,举目无亲的孤寂;“登台”二字恰好点题,因景生情。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此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就自然的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秋天不一定可悲,但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深深地融入了秋景中,使“悲秋”变得沉痛。“悲秋”点明本诗抒情的主核。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丰富,叙述自己背井离乡多年,晚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使读者看着看着不禁愁绪满怀。
诗人在尾联写到了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诗人因为疾病缠身刚戒酒不久,所以纵有万般愁绪,也无法排遣,他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他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贫病潦倒,末路穷途的人生悲剧结局。这两句分别承接了颈联的前后句:备尝“艰难”是“常作客”所致;百年“多病”是因为“潦倒”日甚。这把颈联的内容补充的更加具体、深入。久居他乡,艰苦备尝,多愁催人老,艰苦、愁思、衰老多病,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更加贫病潦倒,于是借酒销愁,却因病断酒,更加增添了愁烦。诗人在处理此诗的情景关系时,景物的描写注意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情感的表达层递推进而又浑融包裹,情与景相互包含又相互增色,情由景生,景为情设,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整首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内容和语言是前后照应,颈联与颔联之间,“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和“不尽”对应,这样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更广更深地表现了诗人的哀思。尾联以偶句作结,分承五六两句:“白发”因“作客”而生,“浊酒”因“多病”而停。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其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适合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着重表现感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由异乡飘泊写到万年多病。“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又写到白发日增,百病缠身,为病戒酒,总结出归根到底时世艰危是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登高》一诗,抒情含蓄幽深,曲折往复,情感表现既淋漓尽致又含蓄、深厚。审视杜甫一生的飘泊潦倒,抒写诗人的万千愁绪,大气盘旋,悲凉沉郁,真是“高浑一气,古今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