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1a64b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7.png)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较为有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较后提出疑问。
2、提问: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C、裙:D、前途: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45de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4.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通过人物描写展现社会现实的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风格,理解其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深入理解诗歌的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出杜甫的《石壕吏》,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针对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五)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老妇:通过老妇的“致词”,分析她的形象特点,如无奈、痛苦、勇敢等。
(2)石壕吏:从吏的言行中,探讨其形象,如蛮横、粗暴等。
2、体会诗歌的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如战争的残酷、百姓的苦难等。
(2)探讨作者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批判。
3、品味诗歌的语言(1)分析诗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等诗句。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0161b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6.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请看三幅对联:(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三)整体感知全诗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吏:lì邺:yè戍:shù咽:yè妪:yù泣:qì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2、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1)组内全员参与(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5)配合默契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首先,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五)拓展: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石壕吏》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d1ab2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d.png)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cb6a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c.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
(重点)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一、新课导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2.老妇苦在何处?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70aa9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c.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
(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
(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3dcdb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引言《石壕吏》是我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通过紧张的情节,刻画了石壕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残酷和人性的反复。
故事中的主人公高陵顺天是一个秀才,因为长期与南明势力勾结,被抓后决定换身份成为农民工,并在旁观众生时,陷入了一系列矛盾和挣扎。
本文将以“思想品德培养”为中心,探讨如何通过《石壕吏》的教学设计,发挥其作为文学素材的多重教育功能。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石壕吏》这篇小说,使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了解石壕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感触人生哲理和历史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提升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了解石壕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石壕吏》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于小说中主人公高陵顺天的命运、心路历程、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评价。
3.文学欣赏:通过小说中情节和格调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作品内涵和作者的艺术表达。
4.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归纳总结出故事中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按照教师的分组,4-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组内学生讨论教学任务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搜集相关资料,提问和回答等,参加活动的全过程中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
2.读后感写作学生阅读完毕后,各自写下个人阅读感受,以便激发出学生对于小说中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索。
同时,学生的提问和阅读感受写作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反馈材料。
3.情感交流这里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引出的学生成长、学习方法、文化素质等方面话题,以及学生对于高陵顺天的心境、命运等方面的讨论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和自我认同情感,从而在文学欣赏上达到深入体验的境界。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438f6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1.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其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坚强。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探究诗歌的叙事视角和艺术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反映古代战乱时期百姓生活困苦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其在安史之乱期间的遭遇和创作。
(2)讲述《石壕吏》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4、字词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逾”“戍”“裙”等。
(2)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5、诗歌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叙事线索,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吏、妇的语句,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6、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7、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诗歌的叙事手法,如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开篇的作用。
《石壕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石壕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5d40c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e.png)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生选择在文学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教育部也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
而作为中学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内心世界。
《石壕吏》作为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以《石壕吏》为例,给大家分享一份完备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学习熟悉《石壕吏》全文的情节、人物、时代背景以及主题思想等内容。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评论,探索小说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作者和作品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故事中蕴含的社会意义。
3. 教学难点:做到文本解读和社会探究两个方面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传统阅读法。
2. 前瞻式阅读法:教师先预读和总览,带领学生提前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创设阅读信心。
3. 纵向式阅读法:边读边分析,深入了解小说文章从各角度的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综合式阅读法:将课本外的材料引入教学,结合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对小说进行多维度解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进行探讨。
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关于人生,石壕吏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问题,跳出思维限制,激发探究主题内容的积极性。
2. 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在讲解情节时,可以借助课件、多媒体等资源,在激发学生的视觉化感知的同时,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故事的具体情节。
3. 思考女主的性格及情感变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蓝桥妓,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在思考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蓝桥妓的情感变化以及她对主角石壕吏的影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理解小说中的情感细节,从而培养其细致观察和真情诠释的能力。
《石壕吏》教案(精选20篇)
![《石壕吏》教案(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a8853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0.png)
《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壕吏》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进入新课讲解。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1)学生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
(学生抢答)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三、质疑1、学生自由质疑。
(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四、探究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言上分析)①情节生动②构思巧妙③语言精练4、与《望岳》诗比较。
(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石壕吏》教案(详案)
![《石壕吏》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e3c82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3.png)
《石壕吏》教案(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及作者杜甫。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壕吏》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对诗人的认识。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教师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文的美。
第三章:诗文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诗文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分享给大家。
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石壕吏》的理解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诗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巩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习惯。
《石壕吏》教案(详案)
![《石壕吏》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c8e3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3.png)
《石壕吏》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能够分析并欣赏《石壕吏》的艺术特色。
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培养爱国情怀。
学会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石壕吏》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课文分析。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2.2 教学难点分析《石壕吏》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和作者的反战立场。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石壕吏》的插图或相关历史背景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主查找字词的解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寓意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课堂讲解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6.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期末考试中关于《石壕吏》的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长期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确保课文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312590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1.png)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
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2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f492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6.png)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2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2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
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
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有吏夜捉人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通用11篇)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94853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0.png)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通用11篇)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篇1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入: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5021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0.png)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39;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三篇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650f1cb8f67c1cfbd6b887.png)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三篇《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石壕吏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选择。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
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
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2分钟)2、听朗读,说故事。
(8分钟)播放录音朗读。
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文言词义: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石壕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92e7e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8.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壕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石壕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石壕吏》是著名作家二十年代代表作,作品揭示了中国乡村互相欺压,官府黑暗的现实。
小说以石壕为载体,揭露了一部分中国农民受苦受难的真实情况。
如何对这样一部作品进行教学?本人依据自己10多年的教学要领总结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通过这个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农民阶层落后、贫困、封闭及其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2.认识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政治现实、思想倾向和以人类生存为中心的人性关怀方面的作用;3.发展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4.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写作和理性思考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对良好人文精神的欣赏及其贯穿全篇情感颜色。
二、课前准备在教学这个话题之前,老师需要先准备好以下内容:1.有关作者吴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了解土改运动的原因、影响和历史地位;3.准备一份简单的背景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和社会背景;4.提供一些文学批评文章,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口头介绍《石壕吏》老师将介绍小说《石壕吏》的背景,谈论小说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可以着手准备讨论的问题,例如:-作者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小说的构造艺术特色是什么?-小说对于中国封建时期的历史充满了什么样的洞见?等等。
2.口头或笔头读书让学生仔细阅读小说,了解主角石壕吏雷达的悲惨命运,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主旨,然后讨论小说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石壕吏和他的家人的生活和关系如何?-石壕吏在斗争中遇到的阶级矛盾是什么?-小说的主题和主旨是什么?-小说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道德有何启示?等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话题,并写下他们的结论。
组内讨论的问题可能包括:-对于石壕吏的人生观,你怎么看(思想观念)?-封建道德观在石壕吏的成长、行为与意识中体现的比重是?(封建道德)-小说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作品中的落位分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石壕吏和雷琦的不同选择形成故事主旨的映照是如何做到的?(故事主旨)等等。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66c9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c.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石壕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含蓄深沉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战争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一首著名诗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沧桑和人民的疾苦。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由洛阳经潼关赶往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精读诗歌,分析内容1、诗歌开头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炼的语言。
3、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提前预习、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1、采用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读对联,猜诗人:多媒体出示对联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3、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学生齐读
师:有谁知道这几幅对联所写的是哪位诗人?
生1:杜甫
师:你怎么知道是杜甫?
生1:因为“诗圣”是杜甫,还有“草堂”是杜甫在成都郊区的住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根有据,不错。
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进石壕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村,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歌的?学生点评。
有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学生朗读一遍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1、明确古诗朗读方法(出示投影)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第三部——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
(见课文注释)
2、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
3、早上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还有那些字词感觉到理解的还不清楚的?
4、翻译检查:出示PPT.(PPT上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
5、同学们,走进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
(二)倾听石壕妇
同学们,走进石壕村我们看见了“有吏夜捉人”,我们听见了什么呢?
(老妇的苦苦哀求,差吏怒吼声)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听听老妇说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苦”理解分析课文。
板书:老妇:啼(苦)
(三)、补白石壕吏
刚才有人说,还听见了差役的怒吼声,可课文中没有差役的说话啊?
(出示填表题)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
(多媒体出示)
县吏:汝家可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县吏:其真无人耶?
老妪:惟有乳下孙。
县吏:孙母现何在?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官吏:呼(怒)
学生看黑板,一个彷老太太的语气,同桌彷官吏的气进行对话练习。
【这首诗题为“石壕吏”,内容虽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再写官吏的凶狠野蛮。
也就是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
这种方法叫“虚名实暗”法,也叫“藏问于答”(板书)】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老妇的苦,官吏的暴,是谁见证了这个过程呢?
大家想一下,既然杜甫在现场,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一些不合常理呢?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呢?官吏为何不抓杜甫?2、杜甫为什么一言不发,不制止呢?)
三、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片段写作:把差役和老夫的对话用现代文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石壕吏(杜甫)
官吏:呼(怒)
老妇:啼(苦)(藏问于答)
杜甫:国难民苦(忧)
六、教后反思: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老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下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上课,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为了能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疏通文意关。
本课预设的五个环节,我都按照预设一一进行了,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在于:
1、聚焦核心,直指悲苦。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核心的东西,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的东西才能有效地去解读文本,也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情感,课堂的探讨也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石壕吏》的核心应该是反映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设计教案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围绕百姓的“苦”去做文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在从“苦”的探讨中,我们深切感受了老妪一家家破人亡的痛苦,看到了她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的艰苦,理解了她垂老别家的内心的悲苦。
这些苦让学生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会激起与诗人共同的情感——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2、体验朗读,以心换心。
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化作了文中的人物,与人物同欢笑共悲苦。
课堂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吏的凶狠与妇的悲苦形成的鲜明对照,那么顺势让学生通过声音甚至表情呈现这种对比,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与人物的共鸣,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3、适时引导,指明方向。
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甚至用霸权意识去取代和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课堂中依然应该发挥其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课堂才不会像一盘散沙,学生的思维发散、个性阅读才会有一个中心,学生的理解也才会朝着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迈进。
就像在课堂中呈现的一样,当学生各持己见的时候,教师应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和思考去寻找突破口;
当学生还没有发现别的语言暗示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课堂显示,这种适时的引导非常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使他们看见豁然开朗的境界。
比如我们分析杜甫矛盾的心理时,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是谁见证了这个过程?对于杜甫的存在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学生就积极地开始质疑了,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了杜甫当时矛盾心理,显得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在于:1、语言的亲和力不够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生硬。
2、教学机智显得不足,对于暂时的学生冷场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处理。
3、对课文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尽量做到环节简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