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 学生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七年
过后,她学到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 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 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 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 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 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人在一起,还能 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 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 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 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快到 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 了,当时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
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 她俩象小狗一样互相偎依着睡在一块。 一年后,阿玛那死去了,卡玛那流了 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 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 那些地方。但是卡玛那对其他人却怀 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 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 他的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统一性
• (一)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育学判断题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学校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发展观
• 1.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 •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活到老,学到老
• 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 •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 • •
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 “原罪说”即基督教中 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 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 来自其祖先——亚当与 夏娃。 • 儿童生而有罪,教育的 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尽快 地赎罪。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 材料。 • 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 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 • 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 育就足够了; • 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 受什么教育。
• • • •
(4)把握儿童发展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等于简单的变化; 2.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3.发展不等于学习或接受教育的过程。
• 儿童发展的定义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 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
• 2.不平衡性 • 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 3.阶段性 •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 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 际情况区别对待。
补充内容: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提 2.社会环境——重要作用 3.教育—— 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作用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 • • •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前提 遗传:是指从父母先辈继承下来的生理特质。 一方面,遗传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另一方面,遗传是产生人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 一; •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教育学的决定论

教育学的决定论

教育学7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关于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重要内容。

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在柏拉图的儿童发展观中,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生来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

柏拉图关于儿童天生素质不等的观点,为教育实践中的阶级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成为一种典型的儿童观。

在这种理论中,儿童被视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成了人生的目的,教育成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

主要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董仲舒、韩愈提出的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行为语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三)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 得幸福的关系上,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能够充 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奠定个体幸福的基础;其次 教育提升人的认知水准,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给人 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最后,学校生活本身是 一种幸福生活,求真、像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 体价值,学校生活为人们创设了一种体验幸福感知 幸福的良好氛围。
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
在入学教育时,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 发生了重要变化 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建,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 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获得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
发展初步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己、 对人、对集体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等
3.少年期、青年初期与中学教育
第三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进个体 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增强个体享用意识和能 力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个 体 的 发 展 社 会 的 发 展
教育
促 进
促 进
个体身心发展 的客观规律
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发展的 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 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具有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基本途径:( 1 )社会教化(广义的教育,包 括学校教育和各种非正式教育形式);( 2)个 体内化(通过一定方式,接受社会教化,形成特 征行为) 社会教化与个性内化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 相辅相成。

第三章学生《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第三章学生《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三)阶段性 在儿童发展的连续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 点。(也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育要有促进作用,把握发展的潜能 “最近发展区”, 提出合理要求。
(四)个别差异性 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 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 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 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来源 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因材施教
?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你对几种儿童观的看法看法?2你对几种儿童观的看法看法?3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不同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辐合论一遗传决定论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就是认为儿童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就是赎罪而尽快赎罪的手段就是教育
第三章 学生
主要内容: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顺序性 儿童发展的过程,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发展 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秩序。 ——教学要循序渐进
(二)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速度不是匀速的:不同年龄 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 的;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完全协调统一: 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教育,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发展的内涵 儿童发展的特点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 质为基础的 1、 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不确定会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 2、 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 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遗传素 质本身有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奥秘的过程,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逐渐成熟的成年人,每个人都经历着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

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情感的丰富,这些都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个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前行道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意味着个体的成长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比如先学会抬头、翻身,然后才会坐、爬、走。

这种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比如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基本的认知和生活技能;在青少年时期,则更注重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一个重要规律。

在某个特定时期,个体的某些方面会发展得特别迅速,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较快,而抽象思维能力在青少年期发展更为突出。

教育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

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当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

比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发展听觉和触觉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基础。

在心智发展方面,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复杂的逻辑推理,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教育引导着学生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还对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育学 第三章 学生

教育学 第三章 学生

第三章学生一、名词解释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儿童发展二、填空题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__________在注重儿童作为__________同时,更强调__________,尤其是__________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儿童的发展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__________。

三、选择题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

体现的是()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是()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5、()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①儿童的集体活动②主题班会活动③主题队会活动④儿童主体的活动6、()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广袤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核心的要素,如同支撑教育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

第三章的内容,正是对这两个关键角色展开深入的探讨。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扮演着多种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和专业的素养,将系统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

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求他们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学生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合作。

此外,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他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比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非易事。

这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只有对所教学科有深厚的造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是关键,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而且,教师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

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努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风格。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身体、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一、名词解释:1、教师:指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2、学生: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3、教育机智:是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

4、师生关系: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它是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二、填空题: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组织和领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客体地位,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3、我国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作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或心理相容。

5、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直接经验中心。

6、“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7、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其本质属性是发展中的完整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8、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具体任务包括教好功课、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9、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

10、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智能结构、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11、教师的智能结构主要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

12、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书中提出“由做而学习”的观点。

14、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1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关键期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 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 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 关键期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 教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一、什么、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展规律
W= X+y+z
总 结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 内部条件,提供动力 环境(教育) 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
一、科学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一、科学的学生观
二、正确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 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教育学第三章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基础教育是学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而教师与学生则是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基础教育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基础教育教师是学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基础教育学生是成长过程中最为脆弱和敏感的群体之一。

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学生也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

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基础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基础教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基础教育教师的情感投入与支持基础教育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关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关于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重要内容。

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在柏拉图的儿童发展观中,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生来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

柏拉图关于儿童天生素质不等的观点,为教育实践中的阶级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成为一种典型的儿童观。

在这种理论中,儿童被视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成了人生的目的,教育成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

主要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董仲舒、韩愈提出的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行为语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三、辐合论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

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0世纪50年代前后,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儿童发展观,逐渐放弃相互排斥、开始走向相互包容。

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

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美国的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两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儿童的发展就其发生学的意义而论,遗传的制约性要大于环境因素的力量,随着儿童机体的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则越来越重要。

也有一些学者在辐和论的基础上,将环境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后者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若干因素,以期更加精确地把握对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并利用各种因素去提高儿童发展的水平与速度。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第二节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一、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对于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

皮亚杰在其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和1970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结论。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

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

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

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

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语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而杜威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应主要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内容。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指的是儿童个体从亲代的遗传基因中得到的,同时具有人类和个体特性的生物机体因素。

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

在这一反应过程中,主体原有的发展水平和主体赋予外界刺激的意义,是制约主体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把外在刺激与自己原有反应结构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

这也是我们提倡教育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等原则的原因。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获得发展是儿童的权利,这种观念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

1989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地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和保障措施。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承认和尊重儿童的发展权、受教育权,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处理好师生、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等关系。

第三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把握儿童个体发展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

而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的。

2.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如狼孩。

3.教育不等于发展二、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包括其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的复杂过程。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为以下五种普遍特点:(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在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

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这种现象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源自于其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

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

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