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区的特殊性
社会工作原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解析
社会工作原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解析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城市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出现了。
在阶级社会中,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始终存在。
不过,城市地位的根本性变化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原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解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1.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2.城市社区特点:人口集中,导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3.农村社区: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4.农村社区特点: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经济活动简单;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到传统势力影响大;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家庭在生活中期最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一)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在当代转型社会中,社区不论其类别如何,都是一个与外界相连的开放系统。
不同类型社区间的互动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人类聚落的初始形态。
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相对应,它具有以下—些特点:(l)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人口同质性强,社会整合程度高;(3)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4)以传统道德和礼俗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城市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出现了。
在阶级社会中,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始终存在。
不过,城市地位的根本性变化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从而导致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
(二)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社区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方面。
传统上,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两种。
乡村治理与乡村社区治理
乡村治理与乡村社区治理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乡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进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的过程。
乡村治理的特点在于其基层性和多元性。
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乡村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居民自治的作用。
同时,乡村社会的多元性也要求乡村治理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充分尊重和发挥各方的主体性。
乡村社区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社区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来解决社区内部的事务。
乡村社区治理的特点在于其基层性和民主性。
乡村社区是乡村治理的基层单元,社区治理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和自治能力。
同时,乡村社区治理也要注重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要加强乡村组织建设。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乡村组织,要加强乡村组织的建设,提高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要推进乡村社区建设。
乡村社区是乡村治理的基层单元,要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的能力。
再次,要促进乡村居民参与。
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性和自治能力,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
政府在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加强对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引导和监督,保障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顺利进行。
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总之,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我们今天探讨的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对今天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即要反映农村社区的基本职能,就必须要揭示城乡社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
为此,应将农村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
这比较符合中国农村社区的实际。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社区除具备一般意义的社区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色,即我国的农村社区基本上与行政机构对位,自然型社区很少,行政型社区是农业社区的主要类型,这有利于各种政府行为协调一致地推行某项国家政策,能够动员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然而自治力弱,凝聚力不强,居民认同心理不明显,权利义务观念淡薄,以传统道德和礼俗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等则是我国农村社区难以克服的弱点。
所谓农村社区发展,就是农村社区居民与政府机关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福利等状况,逐步实现人口、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在社区内部的重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社区充满了活力,在社区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功能。
1. 社区结构系统由封闭化趋于开放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结构简单,血缘关系的结合是农村关系的中心。
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低,因此,阶层少,初级群体多,社会组织单位间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而不同于城市社区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高、阶层复杂多样,次级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主流。
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社区没有城市社区那种随处可见的科层组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单位,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二是职业结构比较单纯,多数以农业为主,只有少数人从事手工业、商业、服务及其他行业;三是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多为社区型而非社团型。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什么不同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什么不同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理解农村社区,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特征:1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可以说,农村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所组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农村社区建设入手;2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3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城市社区中劳动力的谋生方式基本上是从事二三产业,而农村社区中基础性想经济活动则是从事农业生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在农田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许多地区的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从事农业的数量,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已经超过了农业收入;4农村社区的多功能性;就国的农村社区的情况而言,一是具有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等项功能;五是具有社会建设的功能;如发展本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5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和人口聚居规模是衡量一个社区人口状况的主要指标;与城市社区相比,由于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使得农村居民不可能想城市居民一样聚居在一起,只能小规模分散居住于多处;这个特点就要求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和管理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客观现象;6农村社区中家庭功能比较突出;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征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业活动提出的多项要求,而其,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加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把家庭视作接受任务的单位;可以说,家庭是农村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7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业缘关系的作用日益重要;血亲、姻亲,以及由于世世代代血亲姻亲关系形成的复杂网路,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同时,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现代农村中,原本紧紧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越来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维持;8农村社区具有多元类型;如果从生产职能角度,可以划分为农村、林村、牧村、渔村等等;如果从法定地位角度,可以划分为自然村和建制村两种类型;如果从形态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集村型社区和散村型社区;农村社区的多元类型就要求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在于组成人员不同;农村社区由农民组成,城市社区由城镇居民组成;农村整体移民到城市,住在一个安置小区内,算不算农村社区要看户口的性质,农业户口,算;城镇户口归城市社区;。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每章一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后经整理成册,于1947年由上海观察社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每一章的内容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下面是我对每一章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乡土本色》: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特点。
作者指出,中国农村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人们以土地为生,与土地紧密相连。
这导致了农村社会相对固定、缺乏流动性和变化缓慢的特点。
同时,农村社会还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人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信任和依赖。
这一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和价值。
第二章《文字下乡》: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文化特点。
作者认为,由于农村社会的固化和缺乏流动性,使得文字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有限。
相比之下,口语和面对面交流在农村社会中更为重要。
这让我意识到,在农村社会中,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与城市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这一章是对第二章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作者进一步强调了文字在农村社会中的局限性,并指出文字难以传达情感、语境和情境等复杂的信息。
这让我明白了文字和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差异性。
第四章《差序格局》:这一章是本书的重要章节之一。
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像水波一样层层展开,由近及远,由亲至疏。
这种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有所不同。
这一章让我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道德观念。
作者指出,农村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家庭和亲情的,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道德观念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这一章让我明白了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价值观的不同。
第六章《家族》:这一章详细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
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的特点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有如下特点:1.据有较广阔的地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广义农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种植、林、牧、渔、虫、微生物等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及其附属物,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和以土地为载体的动物占据着大量的地域空间;国土中不适宜于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布在农村,使农村社区据有较广阔的地域,有较城市更为优越的生态环境。
而生态环境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如破坏了植被、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气候,导致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等。
2.人口密度小、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所据地域较广,人口密度相对于城市稀疏得多。
一般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教育、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卫生事业不发达,交通、信息较闭塞,传统文化积淀较深。
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同质性较强。
3.社会问题不如城市复杂、集中和突出,犯罪率较低。
4.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以广义农业为主。
农村社区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农村社区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非农产业比重将逐渐上升,农业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小城镇相应增多。
5.农村社会组织较城市简单在一般传统农村社区中,习俗组织(如宗族、宗教、帮会组织)较多而法定组织较少,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科层制组织尚不发达。
6.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城乡的长期对立和分离,是造成农村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普及程度没有城市高,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也较城市低。
7.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较密切特别是在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农村,人际关系受狭小地域的限制,尚未摆脱血缘、地缘关系的束缚。
8.生活方式比较单调,传统色彩较浓,时间观念不强,生活节奏较慢在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闲暇生活比较单调。
个人消费品结构较单一,消费水平不高。
居民政治生活兴趣不浓,参政意识比较淡薄。
农村社区的名词解释
农村社区的名词解释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单元,它是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力和职能。
农村社区的成立旨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区和乡镇中建立的以农民为基础的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
农村社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基数大: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农村社区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大,需要有效管理和服务更多的农民群众。
2. 经济活动丰富:农村社区的居民以农民为主,涵盖着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多种经济活动,需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
3. 地域性强:农村社区的成立是基于地域的特点,不同地域的农村社区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
4. 群众参与度高:农村社区是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需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农村社区的职能和责任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以下主要职能和责任:1. 权益保障:农村社区应积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落实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利益。
2. 社会服务:农村社区应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支持。
3. 公共治理:农村社区应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文化传承:农村社区应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农村文化传统。
5. 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提升农民居住环境。
三、农村社区的发展挑战与对策农村社区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人才短缺:农村社区缺乏专业的社区管理人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
对策:加强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入专业人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2. 资金困难:农村社区经济相对薄弱,缺乏资金支持,需要加强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的引导。
对策:加大财政对农村社区的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1、规模不等。
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务全面覆盖。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4、居住环境优美。
新型农村社区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5、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在政府进行规划设计、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在基础和条件上,要区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搞一刀切。
条件好的地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例如可以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逐步动起来。
农村社区党建的主要特点
农村社区党建的主要特点及建制村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的本质区别农村社区是介于农村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区,农村社区党建兼有农村党建封闭性与城市社区党建开放性的特征。
新泰市积极把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特点,认真贯彻上级部署,在传承原建制村党建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大胆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农村社区党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主要特点一是组织资源更加丰富。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加快,许多跨行业、跨村组的生产组织形式落户农村,加之各类企事业单位散布其间,党员分布呈现多领域、多层次和多元化状况,传统的村庄党建模式受到很大局限。
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将社区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纳入教育管理范围,解决了原来单靠一个或几个村党组织管不到、管不了的问题。
新泰市主要设置“行政村整合型”党组织、“经济强村带动型”党组织、“中心村辐射型”党组织、“村企发展联合型”党组织、“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党组织、“小城镇吸附型”党组织6种形式,构筑起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发展条件得以改善。
农村社区可以有效整合辖区资金、土地、项目、人才、信息等资源,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
依托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组织协调力,把局限于一村范围的产业向周边村辐射延伸,实行区域种植、规模生产、统一管理、集约化经营。
依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农村民营经济业主、产业大户、经营能人及有“双带”能力的党员吸纳进入社区发展协调机构,充分凝聚农村精英群体在智力、资本、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搭建起了共同富裕的载体。
三是服务群众方便快捷。
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几个村资源共享,单个村庄不能实现、不好实现的民生工程完全可以落实,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变得现实可行。
新泰市坚持为民、惠民、便民、利民,通过建立联系群众制度,拓宽服务渠道,积极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什么不同优选稿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什么不同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什么不同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
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理解农村社区,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特征:(1)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
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
可以说,农村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所组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农村社区建设入手。
(2)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
(3)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城市社区中劳动力的谋生方式基本上是从事二三产业,而农村社区中基础性想经济活动则是从事农业生产。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的改变。
在农田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
许多地区的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从事农业的数量,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已经超过了农业收入。
(4)农村社区的多功能性。
就国的农村社区的情况而言,一是具有经济功能。
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
村改居社区特点及其治理研究
村改居社区特点及其治理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村改居社区被定义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农村地区改建为城市居民区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的社区具有以下特点:1. 基础设施建设:村改居社区一般由政府或开发商进行规划和建设,因此其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
包括道路、照明、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2. 功能多样化:村改居社区一般是将农村地区改建为城市居民区,因此社区内的功能也相对多样化。
除了居住功能外,还可以包括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3. 住户结构多样化:村改居社区一般会吸引不同背景和职业的人群前来居住,因此社区内的住户结构也比较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的住户结构有利于社区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同时也能够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4. 社区文化和自治:村改居社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社区文化和自治机制。
社区居民通过自治组织或居民委员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升社区自治的能力,增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社区共同发展的合力。
针对村改居社区的治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角色:政府在村改居社区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和支持村改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社区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社区规范运作并且符合居民的利益。
2. 住户参与:村改居社区的治理需要广泛吸纳住户的参与。
可以通过成立居民委员会或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通过住户的参与,可以推动社区的自治和发展,使居民对社区有更强的归属感。
3. 社区服务:村改居社区的治理还需要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
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还可以通过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形式,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村改居社区具有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多样化、住户结构多样化和社区文化自治等特点。
在治理方面,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吸纳居民参与、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以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高效的管理。
5.1农村社区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家庭生活方式
• 是指包括婚姻结合、家庭结构、家庭生活 管理等多方面的总和。
• 家庭的基础: • 平等的家庭关系
–家庭之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地位平等。
劳动生活方式
• 是指人们为谋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经常性 的、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系统。
• 劳动形式相对简单: • 劳动过程较为简单。 • 商业活动多集中在集镇。
• 文化的特征 • 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 • 农村文化的功能
7.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农村文化
• 农村生活方式 • 农村文化
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
• 以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济决定了农村文化 的封闭性特征
• 以家族关系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和群体特征 决定了农村文化的凝固性特征
• 以孝悌和勤俭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 道德
•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及实现途径
–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5.农村社区与农村城镇化
• 农村社区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含义
• 城镇化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两个组 成部分。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向城 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县 城范围内的城镇集中的过程
社会流动的后果和作用
• 社会流动的后果
– 向下流动会给人造成巨大压力并导致严重后果 – 向上流动也能造成压力并产生其它副作用。
• 社会流动流动的作用
– 社会流动有助于保持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的社会分层 结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 社会流动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增进不 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它是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实体 –与普通村落相比,人口聚居的规模较大 –集镇的职业分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结构比较复杂 –集镇有一定的物质设施,居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村改居社区特点及其治理研究
村改居社区特点及其治理研究
村改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其特点在于把传统农村村庄转变为
城市社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到这一政策中。
然而,村改居
社区所面临的治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首先,村改居社区与传统的城市社区有所不同,其社区规模一般较小,人口数量较少,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相对紧密。
因此,社区治理需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方法,例如通过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大会等机构来协调社区内部事务,加强居民自治。
此外,应加强对社区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由于村改居社区是由传统农村村庄转型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存在许
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土地问题、环境问题等。
为了保障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
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PPP项目等方式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解决土地问题和环境问题。
最后,村改居社区的治理还需要关注社区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由于社区居民大多
来自农村,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
因此,社区治理需要考虑到这一点,鼓励居民参加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居民群体凝聚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较多,需要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各
方合作共同解决。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论乡村振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论乡村振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乡村振兴是指以农村为主体,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综合利用城乡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
乡村振兴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振兴具有普遍性。
乡村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村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普遍的,即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具有特殊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式和路径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乡村振兴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振兴、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可能更注重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
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和政策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乡村振兴具有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抓住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但也需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和创新。
通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等方面的不同举措,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乡村振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任务,既需要关注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又需要考虑地区的特殊情况。
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和举措,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近年来,中国农村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问题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农村社区的定义和特点乡村社区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基础单位。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人口分散、经济基础较弱、社会关系紧密等。
因此,在乡村社区建设中应注重满足农民的特殊需求。
第二,乡村社区的发展现状当前,乡村社区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
因此,加强乡村社区建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三,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乡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乡村社区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社会治理模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对社会力量进行组织和调整,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乡村社区建设中,可以选择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居民自治、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的作用。
第五,社区治理的主体责任乡村社区治理应明确各方责任。
政府应加强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居民应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承担一定的社区责任。
第六,社区服务的供给问题提供充分、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解决社区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应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第七,乡村社区治理的创新在乡村社区建设中,需要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和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乡村社区治理联动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等方式,提高乡村社区治理效率和水平。
第八,规划与管理的协调乡村社区建设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通过制定全面、统一、科学的乡村规划,强化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管理和监督,推动乡村社区建设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第九,社会资本的参与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体系。
乡土中国的重要特征是以家族和地方社群为核心,以礼治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对乡土中国的概念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其内涵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对礼治秩序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乡土中国社会如何以礼为核心构建秩序。
最后,我们将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通过研究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了解礼治秩序的构建方式和特征,对于我们思考当代社会的秩序构建、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知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撰写: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目的和结构进行说明。
然后,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乡土中国与礼治秩序的概念。
第一部分将介绍乡土中国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内涵和特点。
第二部分将探讨礼治秩序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乡土中国中的应用与表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强调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时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讨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
首先,读者将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从而为后续讨论礼治秩序打下基础。
接下来,读者将深入了解礼治秩序的起源与发展,并探讨其在乡土中国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社会发展中挑战的相关对策。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设计,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并且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
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篇: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1、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
党和政府之所以在社区建设中起领导作用,一方面是为确保我国社区建设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群众自治的机制缺乏历史的背景,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异较大,社区建设尚缺乏一定文明程度的支撑。
所以,要开展社区建设,实施社区青少年教育,党的领导作用、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替代,否则社区发展和社区青少年教育就会处于无序状况,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
2、我国社区建设是与改革同步进行的。
与其他国家相比,社区建设和发展不仅情况更为复杂,而且社会作用也更为巨大。
中国的社区建设不仅关系到社区内部的调整,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调控模式属于单向的行政控制型,即由党制定政策,由政府发布行政命令,通过对基层单位和企事业组织的控制,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
改革开放后,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单位群体”,成为“社会人”,这就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控机制的功能大大弱化,整个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调控机制。
由于这种机制的转换是同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同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同步进行,因此党和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我国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与社区单位的共建,这与国外的社团组织与社区居民有所不同。
由于我国的社团组织不够发达,在社区中尚未形成一支重要的力量,而社区单位是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协调好社区与社区单位的共建关系,发挥社区单位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在目前也只有靠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
第二篇:我国社区体育特点我国社区体育特点11350057代明伟11级体教一班目前,由于我国社区管理体制还处于一个整合、完善过程中,依托社区而进行的居民体育活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居民自发的、松散的健身锻炼为主,社区组织管理为辅的形式。
乡村社区风貌对比
乡村社区风貌的对比(国内外)我国乡村社区:我国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生产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专业分工差。
社区经济活动简单,大多数人操同一种职业,一个人要做许多种工作。
生产上的单一性,专业分工的不发达,人口密度小,使农村组织结构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组织网络体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生活资料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自我服务,没有专门的生活服务系统。
人们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
农村生产结构、社会结构都比较简单,使人口结构呈现同质性特点,即在职业、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
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节奏松散,时间观念淡漠。
·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的风俗习惯势力较强,思想上偏于保守,接受新事物较慢。
由于社会结构简单,人口的同质性强,因此,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依靠风俗、习惯、道德、社会舆论等非正式社会控制。
如,乡规民约等。
社会流动小,人们世代生活在一块土地上,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及长期在一起生活形成的乡亲关系,在农村社区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突出,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娱乐单位。
农村生活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家庭、亲属、邻里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村民十分注意维护家庭、亲属、邻里等初级关系。
国外乡村社区(欧洲为例):二战后,欧洲各国忙于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大背景下沉寂了几多岁月。
因为欧洲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大规模发展高速公路,让城市无尽蔓延,农村社区得以长期采用传统的建设方式和建筑材料自我维持,从而传承了它们各自的历史的视觉特征。
农村社区住宅的建筑风格如旧。
独门独院的村舍式住宅仍然占据了农村社区住宅的90%;而新型的连体式成排别墅式住宅不到5%。
在一般村庄里,原汁原味的老住宅虽不多见了,老住宅的门窗也已经换新,立面涂上了新材料,有的还多出了停车棚,延伸出来新的房间,但是,大部分住宅在外形、尺度、砖木结构,45度的坡屋顶和屋顶阁楼等仍然没有改变。
论乡村振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论乡村振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
乡村振兴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乡村振兴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乡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
乡村振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乡村振兴不仅是政府的战略决策,也是广大农民的期待和愿望。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乡村振兴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乡村振兴要考虑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产业结构。
农村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潜力,需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需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乡村振兴要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要与城市发展相衔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时,需要考虑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潜力,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
要积极回应农民的需求,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Mar. 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
中国乡村社区的特殊性
2015/3/15 尹力整理于乔家君《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作者探索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村域,从村域这一微观空间单元入手,通过不同层面的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全国、发达区、省域、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下乡村社区的特征。
(1)土地制度是乡村社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土地占有的集中造成乡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化。
(王思斌,2003)
(2)农民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处理自己与别人的社会关系,不存在一种普遍的社会准则。
(费孝通,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