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合集下载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

朱教仁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

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

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

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

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

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加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

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一、激发兴趣,端正朗读的态度。

1. 提出要求,端正朗读态度。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朗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学会朗读的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与人教版教材相比,苏教版语文课后第一题有了明显变化: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提法减少了,“朗读课文”的提法增多了。

我认为这是苏教版教材的另一个优越之处,为什么呢?一、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

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体验、感悟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朗读、静思、默读、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获得。

朗读,只是阅读的一种。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灵,并获得相应的震撼或感悟。

那么,这种感悟或震撼是否一定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现呢?据我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真正感悟文章主体生命,把握作者心灵呼声,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学生,通常也很难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因为真正能通过朗读表达阅读收获的人并不多。

加上很多文字也难以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虽然《课标》并没有具体界定,执教者也应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而定,不可强求。

否则,朗读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卖弄技巧,又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

现今,朗读被空前重视的教改形式下,执教者以“朗读方式多样”,“朗读体现层次性”自居。

评课者以“书声琅琅”“美美的读”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未免又进入了一个误区。

其实,真正体悟文字精妙,给予生命感悟的高层次的阅读,其本身是不会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读的。

“每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的朗读”(窦桂梅)。

我们熟知“竟无语凝噎”“此地无声胜有声”这类情境,为何偏偏要让学生都那么奇怪地朗读,才能表明重视了朗读呢?莫非只是为了展示给听众吗?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j、抄写员》。

教师让学生默读父亲发现小叙利奥深夜为自己抄写签条的感人章节。

多数学生深情凝重,有的同学叹气,有的暗自出神,有的眼中有泪……可见文章的父子深情打动了学生,这是多么好的收获啊。

可到了后来,老师偏偏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来读去,眼泪没有了,叹气没有了,更不用说有感情的朗读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我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我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我见作者:滕云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在语文课的朗读教学中,应明确目标,把握语势文气;创设情境,注重语感韵味。

为此,应深入探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生理、心理特性,认清其教学功用与价值,让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能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意义组合;立体感受;体验;情境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30-04一、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的结合体。

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整的语言,因为欠缺了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语音。

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在书面语言中都受到限制。

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表达出那些“不可言传”“意在言外”的东西。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的感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的手段有很多。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语文是以文字表情达意的,其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需要用心去领会、感悟。

而朗读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的心灵对话。

因此,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朗读教学,引领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二、弄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

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

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

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

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浅析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浅析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2016年第40期(总第304期)N《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

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

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还可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有感情朗读呢?朗读教学有它自身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的策略和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教给学生方法,指导朗读技巧1.可以发挥想象朗读。

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于第一位。

一旦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现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发展语文能力。

例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踏入公园,漫步家乡,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春风的柔和……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

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春天的奥秘。

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从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进入情境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带问题朗读。

可以在读中活跃思维,更好理解课文。

也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读书习惯。

又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3.还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从朗读的音调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高与低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晓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晓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李晓红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基本功,是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重要性魅力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

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

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

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出: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各年级学生的朗读情况,使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实现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理解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基于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列举出相应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

关键词: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学;朗读课文前言:朗读课文是学生在语文技能学习中需要获得的一项基本能力,学生在对课文的朗读中可以对课文的整体大概进行了解,对作者在写文章时的大概心灵有所体会,从而对课文的主旨有深刻的领会。

因此教师在日常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对课文进行朗读,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重要性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当学生用心朗读时,会逐渐代入情感因素,自我的对文字产生兴趣,增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尽可能多的,并且带有语气语调的朗读课文才能逐渐地锻炼出语感,并可以形成驾驭文字的能力。

从中可以见得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朗读课文与研究课文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语文时,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做到多读、多背,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主旨,语境含义,可以使课文的教学变得简单易懂。

对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

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所在,进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可以将课文中的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表达能力与感知能力。

学生可以在对课文进行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中所运用语句的具体含义,并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写作的内容之中,使自身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提升。

二、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作用(一)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可以像音乐一样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多形式朗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多形式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多形式朗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意识点拨,用多形式朗读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一、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朗读。

朗读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

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

朗读应该要避免齐读这种枯燥单调的方式,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作为实验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下面本人简单地谈谈一些学生课堂朗读训练的方法。

二、用多姿多彩的朗读方法打造魅力语文课堂1.抓好课前朗读,温故而知新很多班级在正式上课之前都有课前朗读的训练,语文课前的朗读,朗读得好,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

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珍惜朗读时间,养成习惯。

课间十分钟,学生情有独钟,兴致可高,活蹦乱跳的样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

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

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

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

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

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

如何培养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

如何培养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课文,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所蕴含的感情,并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逐步学会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平时不少读得很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却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声音细如蚊声,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一个语调,没精打采,成了“催眠曲”……“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要靠自己的体验和语文基础去思考、领悟、理解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以“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所蕴含的感情,进而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逐步学会怎样有感情阅读。

下面就几方面谈谈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一、引领范读,让学生感受朗读魅力。

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把握范读的最佳时机,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品鉴、模仿,找到有感情地读课文的感觉。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是表演,不是标榜,而是示范,是引领,是熏陶感染,是实实在在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法。

或许有人会问: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朗读课文也有了一定的表现力之后,再由教师来范读课文岂不是多此一举?毋庸置疑,教师如和风轻柔,如洪钟响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声情并茂——一年级语文的有感情朗读指导

声情并茂——一年级语文的有感情朗读指导

声情并茂——一年级语文的有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不仅仅是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感受文字魅力、培养语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感情朗读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意味着在朗读过程中要注入恰当的语气、语调、速度和情感。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要想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才能在朗读时准确地把握语气和语调。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静夜中独自思念家乡的情景。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就能更加自然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模仿与示范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

在一年级有感情朗读指导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和速度所带来的朗读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视频,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等细节,力求做到声情并茂,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示范,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3.逐句指导与练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朗读能力有限,往往需要教师的逐句指导和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若干个句子或段落,然后逐一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音、停顿、重音和语调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和反馈。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口语表达形式,朗读应该成为低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不仅能促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听说写的能力。

因为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过程伴随着想象,伴随着学生主体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大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读书活动,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加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力度。

近两年来我一直带低年级语文课,除了抓写规范字,还狠抓了读书能力的训练。

下面谈几点认识和感悟:(一)范读给学生呈现课模仿的样板教学中学生自读也许能够读得正确、流利些,也只是初步了解了课文,而读出一定的语气或感情,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正确处理语句的缓重轻急,还得让教师出马范读,教师很有必要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告诉学生如何去读。

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一株紫丁香》,如果不通过教师范读和领读,学生是很难读好踮起脚尖儿的儿化音的。

在朗读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时,学生开始在自我感悟基础上朗读课文怎么也读不出那种轻重缓急的语势。

有的孩子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在读到绿叶在风里沙沙时故意将声调提高很多,前后衔接不自然,听起来不温柔很别扭;有的孩子语速把握不当,不是过快就是过慢。

在孩子无法较好完成对这个小节朗读时,我为学生做了一遍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声音要轻巧、自然,让感情如春风般的温暖。

学生在听完我的朗读后,开始自由模仿练读起来。

再次请学生站起来朗读时,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带出了表情和动作。

低年级的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并不可以机械地照搬照套,要告诉他们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技巧,学会处理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为他们日后自我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领读给学生安上想象的翅膀课文中有些句子较长,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透彻,所以也就很难进行正确地朗读。

感情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情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情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065-0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足以说明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到“正确、流利”不难,谈到“有感情”,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文本情感,声情并茂却不易。

一、低年级的情感朗读要抓好语境基础同样一篇课文,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人读得干涩无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朗读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在读“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时,第一个孩子轻描淡写地读了,我说:“我只感觉有小草那么高”,谁来读得比他高,接着起来读的孩子特别强调“大树”,把大数读成重音,拖长声音,就把大树读高了,后来孩子们争着想读,说:“我比他读得更高!”“我比他读得更高!”通过这样的与感情朗读指导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就会体会到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很长,从而理解蜘蛛织围巾要织多长,要织多久,最后确实累得趴倒在地上。

就这样通过有感情朗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低年级的情感朗读要抓好人物特点1、启发学生读好语气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

如《画杨桃》一文通过写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以及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由此,启发学生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语气就会加深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

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

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

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

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

”要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出来,学生就得用心去思考课文中“近乎绝望”“憔悴不堪”“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语,联想母亲当时泪眼模糊的脸、散乱的头发、喜极而泣的神情的形象,用心去体会母亲当时近乎绝望、喜极而泣的心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深深的母爱中,就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三、有感情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读后感《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一动也不动,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邱少云的意志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工夫。

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地研究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在研究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对课文的再创造,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学生思考时,还会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就能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有感情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读出课
文的感情。

学生在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反复思考朗读中的语气、语调,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

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
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写作是对信息进行的处理加工。

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

熟读成诵的知识,写文章时若能用到,便能招之即来,呼之即出。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如学生在学习《西风胡杨》一课,有感情地朗读:“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

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

”从这一段中,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手法,一步一步加强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治学的法宝,是课文感情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门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有感情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好的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教学,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好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