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引言职业病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有害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的一种特殊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报告旨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相关部门和个人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气体、有害化学品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人为因素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两种。

现场检测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直接监测和采样分析;实验室检测是指将采样回收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的,主要包括有害因素的允许浓度、接触限值、暴露限值等。

评估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的意义1.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的最大意义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减少劳动者受到的危害。

2.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的编制要点1.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内容和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检测的有害因素种类、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参数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接收岗位2
预处理车间分桶间分装操作
1
6
氟化氢、三氯甲烷、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氯气、噪声
氟化氢(按F计)、三氯甲烷(氯仿)、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边门上料操作
3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4
1
尿素、氢氧化钙、活性炭粉尘、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氨
氨、氢氧化钠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6
湿渣仓库巡检
0.167
飞灰粉尘
其他粉尘
定点
3
轴流风机
工作服、防尘口罩
焚烧装置二燃室巡检
0.5
氟化氢、氮氧化物、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氟化氢(按F计)、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过滤器清理
1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或从事其中一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评价报告,详细介绍了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1.物理因素根据对工业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噪声: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振动:一些机器设备的振动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化学因素在工业场所的化学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有机溶剂:一些工作区域的有机溶剂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金属粉尘:一些工作区域的金属粉尘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产生潜在危害。

3.生物因素在工业场所的生物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高浓度细菌:一些区域的细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

-高浓度真菌:一些区域的真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潜在危害。

二、建议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采取隔离措施: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噪声的传播。

对会产生振动的机器设备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的强度。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耳塞和耳罩,保护听力。

同时,提供护腰带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腰部受振动的危害。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加强通风设备:对受到有机溶剂影响的区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机溶剂浓度。

对金属粉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增加排风量,减少粉尘浓度。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接触有机溶剂和金属粉尘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呼吸器具和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2023年度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2023年度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2023年度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工业场所职业病防治实际,于2023年对某工业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编制了下面的报告。

一、检测对象及条件1. 检测对象本次检测的对象为某工业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主要危害因素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粉尘。

2. 检测条件本次检测的条件如下:(1)检测时间:2023年5月至6月(2)检测人员:由具有从业经验的职业病防治专家组成的检测小组进行检测。

(3)检测设备:仪器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包括气体检测仪、粉尘检测仪、噪声计、温湿度计等。

二、检测内容及方法1. 检测内容本次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检测:(1)化学因素:检测有害气体、有害液体、有害固体等。

(2)物理因素:检测噪声、振动、冷热等。

(3)粉尘:检测粉尘浓度、颗粒物大小等。

2. 检测方法(1)化学因素:使用气体检测仪、液体检测仪等仪器设备,对各种有害气体、有害液体和有害固体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2)物理因素:使用噪声计、振动计、温湿度计等仪器设备,对噪声、振动、冷热等进行了检测和评价。

(3)粉尘:使用颗粒物计、粉尘检测仪等仪器设备,对粉尘浓度、颗粒物大小等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三、检测结果及分析1. 化学因素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本企业存在的主要有害气体为氯气和氨气;有害液体为苯和三氯乙烯;有害固体为铅和砷等。

其中,氯气和苯的浓度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浓度,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2.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本企业存在的主要物理因素为噪声和振动。

部分车间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部分工人存在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的情况,有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3. 粉尘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本企业存在的主要粉尘为煤尘、硅尘和铁尘。

其中,煤尘和硅尘含量较高,存在着慢性肺部疾病和职业性肺癌的风险。

741852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

741852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

XX项目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评价机构: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日期:XX年XX月XX日说明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7、本报告共23页。

项目名称XX项目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评价机构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编写人职称:证书:卫职服检XX 号签名:报告审核人职称:证书:卫职服检XX号签名:报告签发人职称:证书:卫职服评XX号签名: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XX项目部委托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单位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XX项目部隧道施工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2.2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2007)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07)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检验结果报告3评价范围本次检测评价应XX客专项目部的委托,对该单位的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性噪声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长期影响的结果,是法定职业病。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皮肤划痕反映迟钝,血压不稳,血管张力有改变。
0.74
2
不超标
炼钢炉后
0.72
2
不超标
2012.03.16
0.71
2
不超标
2012.03.17
0.75
2
不超标
连铸平台
0.68
2
不超标
2012.03.16
0.69
2
不超标
2012.03.17
0.67
2
不超标
炼钢上料区
0.82
2
不超标
2012.03.16
0.83
2
不超标
2012.03.17
0.81
2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厂特点,设置采样点。
3、测定方法:按《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规定执行。
4、现场测试:
检测与评价范围:炼铁厂原料工段、球团工段、白灰工段、喷煤工段、炼铁工段、、运行工段,炼钢工段、连铸工段、公辅工段,轧钢厂轧钢工段、检修工段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
测试条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
2012.03.17
92
92
85
超标
2012.03.16
90
90
85
超标
2012.03.17
90
90
85
超标
轧钢辊道操作工
84
84
85
不超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4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4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1.引言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和特定工种中,因接触和吸入有毒、有害物质或由于特殊工作条件而导致的疾病。

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内容与做法。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1监测目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目标是确定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及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2监测方法(1)定期抽检法:通过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化学分析,以获取有害物质的浓度数据。

(2)连续监测法:通过在工作场所设置连续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有害物质的浓度变化。

(3)生物监测法:通过采集劳动者的生物标本(如尿液、血液等),检测有害物质的代谢产物,评估劳动者受到的危害程度。

2.3监测内容(1)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气体、粉尘、溶剂等。

(2)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分泌物等。

(4)工作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等。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3.1评价目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目标是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评价指标(1)接触限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定不同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如容许浓度、容许日通量等。

(2)危害性评估:综合考虑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途径、吸入速率等因素,评估有害物质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

(3)个体易感性评估:评估劳动者的个体易感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3.3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依据专家经验和文献资料,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危害程度。

(2)定量评价: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量化,得出准确的危害评价结果。

(3)风险评价: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危害等级和劳动者人数等因素,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风险。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XXX 检测报告用人单位:xxxxxxxxxxx有限公司检测类别:定期检测XX检测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资质证书声明XX检测有限公司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为XXXX公司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XX检测有限公司(公章)姓名技术职称资质证书号签名报告书编写人:报告书审核人:报告书签发人:签发日期:年月日报告书说明1.本报告不得涂改、增删,无签发人签字无效。

2.本报告无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验检测专用章)、骑缝章无效。

3.本报告无编制、审核、签发者签名无效。

4.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测报告。

5.本报告未经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6.本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负责。

由其他机构和单位采集送检的样品,本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7.对本报告有疑议,请在收到报告10个工作日内与本公司联系。

8.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结果报告单)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9.本报告一式二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10.本报告替换原报告****,自本报告签发之日起,原报告****作废。

11.此报告共分X部分,此为第X部分,第X部分见(XXXX),第X部分见(XXXX)。

(定期报告)XX检测有限公司联系地址:XXXXXX邮政编码:XXXXX检测受理电话:XXXXXXX报告质量投诉电话:XXXXXXX传真:XXXXXXX目录1 检测依据 (1)1.1 法律、法规、规章 (1)1.2 技术标准、规范 (1)2 检测流程 (3)3 用人单位情况介绍 (4)4 检测类别及范围 (5)4.1 任务来源 (5)4.2 检测类别 (5)4.3 检测范围 (5)5 现场采样和测量情况 (7)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8)7 结论 (11)8 建议 (12)9 附件 (13)1检测依据1.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60号,2002年5月1日施行,2011年12月31日主席令第52号修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6〕9号1.2技术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 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 160.40-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2 检测流程通过 样品异常或损坏合格样品项目委托签订技术服务合同预调查合同评审通过现场调查制定采样和检测计划采样前准备现场采样(包括现场测量)样品运输、流转和保存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报告及原始记录审核报告签发归档与保存数据处理、报告编制3用人单位情况介绍XXXX有限公司位于XXXXX,主要生产安全鞋。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工业企业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估并提供措施以减少工人在工作环境中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保障工人的健康与安全。

检测范围:本次检测主要针对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以及周边环境,覆盖各类潜在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

检测方法:1.实地调查:在工厂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记录并了解工作环境的情况、职工的工作方式以及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

2.采样分析:对生产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采样,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化学成分及浓度分析。

3.检测仪器:使用声级计、粉尘浓度检测仪、气体检测仪等仪器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收集。

4.职业病检测:对工人进行体检,检测其身体健康状况,提供职业病筛查。

1.噪音:根据实地调查和声级计的监测结果,部分工作区域噪音超过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2.粉尘:实地采样和一个粉尘浓度检测仪的监测显示,生产车间空气中存在较高的粉尘浓度,可能导致工人的呼吸道疾病。

3.化学物质:通过采样分析,发现部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超过安全标准,存在对工人的潜在危害。

4.人机工程:根据工人的工作方式和姿势,发现存在一些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情况,可能引发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1.噪音控制: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并给工人配备耳塞或耳罩,减少对工人听力的潜在影响。

2.粉尘控制:加强车间通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清洁车间中的积尘,佩戴适用的防护口罩。

3.化学物质控制:优化生产工艺,尽量减少有害气体和物质的生成和使用,并提供合适的人身防护装备。

4.人机工程措施:改进工作台面高度、姿势和工作方式,提供合适的工作坐椅、支撑装置等,减少工人的肌肉骨骼疾病风险。

5.健康监测和职业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职业病筛查,及时发现并防控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

结论:本次职业危害检测发现,在工业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粉尘、化学物质和人机工程等潜在危害因素,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前言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受_____公司委托,我们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对该公司的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本次检测旨在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分布情况,为企业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用人单位概况_____公司成立于_____年,位于_____,主要从事_____的生产。

公司现有员工_____人,生产车间_____个,包括_____、_____等。

三、检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2 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四、检测范围和内容本次检测涵盖了该公司的主要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和办公区域。

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有害因素(如_____、_____等)和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

五、检测方法1、化学有害因素采用_____方法进行采样,样品经过_____处理后,使用_____仪器进行分析测定。

2、物理因素噪声:使用_____声级计,按照_____方法进行测量。

高温:使用_____温度计,按照_____方法进行测量。

工频电场:使用_____场强仪,按照_____方法进行测量。

六、检测结果与分析1、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在_____车间,_____物质的浓度为_____mg/m³,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在_____车间,_____物质的浓度为_____mg/m³,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倍数为_____。

2、物理因素检测结果噪声:在_____车间的_____工作岗位,噪声强度为_____dB(A),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病危害评估报告(共7篇)

职业病危害评估报告(共7篇)

职业病危害评估报告(共7篇)第一篇:职业病危害评估报告概述1.1 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评估我国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对员工的健康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员工的健康安全。

1.2 报告范围本报告的范围包括该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员工作业方式、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健康影响评估和防护措施等方面。

1.3 报告依据本报告依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提供的生产工艺流程、岗位操作规程等资料。

1.4 报告组成本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估、员工健康影响分析、防护措施、合规性评价和结论与建议。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1 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分类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四大类。

2.2 具体危害因素列举(此处列举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具体危害因素,如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2.3 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对列举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估其浓度、强度等参数是否符合我国相关职业卫生标准。

---第三篇: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估3.1 评估方法采用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和《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估方法》等相关标准,对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估。

3.2 评估结果(此处展示对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包括危害程度分级、风险等级等)3.3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不同危害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完善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等。

---第四篇:员工健康影响分析4.1 职业病病例分析分析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职业病病例,了解职业病的发生规律和趋势。

4.2 员工健康检查对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评估员工健康状况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

4.3 健康影响预测结合危害因素评估结果和员工健康检查情况,预测职业病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卫生(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卫生(模板)

××××××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编号:CTI职检[2013]第0001号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年××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说明1.本报告无CTI印章无效。

2.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3. 如为具体项目的委托监测,乙方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仅包含由甲方确定的工作场所作业点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乙方仅对检测项目的结果负责。

4.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5.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我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6.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七日内向本公司提出。

7.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报告)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8.本报告一式二份(委托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资质报告编制人:蒋诗斓、助理工程师、卫职服检(2010)013号报告审核人:王克云、高级工程师、卫职服检(2010)052号报告签发人:何树悠、中级工程师、卫职服评(2010)177号××××××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地址:监测类别:日常监测、委托监测样品来源:现场采样、现场检测附件:检测报告(编号:××××)1检测与评价依据1.1 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2002年5月1日起实施,2011年12月31日修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年352号,2002年5月12日起实施《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1.2 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XXXX》GBZ/T 160.X-200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XXXX》GBZ/T 189.XXXX-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XXXX》GBZ/T 192.XXXX-20072现场情况(日常监测用)XXXXXX公司是XXXXX(企业类型)企业(企业简介)。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结果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结果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结果报告1. 背景职业病是以工作活动为原因所导致的疾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为确保劳动者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某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监测与评价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企业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监测与评价:2.1 环境因素监测使用空气采样器、噪声计、光强计等仪器,对企业车间内的空气、噪音、光强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2.2 作业岗位检查采用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对企业各作业岗位进行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和作业岗位的生产工艺流程等信息。

2.3 生产过程分析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了解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和控制措施,并对此进行评价。

3. 监测与评价结果经过以上方法进行监测与评价,得出以下结果:3.1 环境因素评价结果根据监测结果,企业车间内空气、噪音、光强等环境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但是,还存在烟尘、气味、化学物质等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需要进一步控制。

3.2 作业岗位评价结果对企业所有作业岗位进行调查和检查,发现其中存在10个岗位存在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

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和改进,以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3.3 生产过程评价结果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工艺流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作业岗位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

需要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降低危害因素的存在和影响。

4. 建议和措施根据监测与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4.1 环境因素控制加强通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时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对化学品及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进行排放控制;限制吸烟等措施来防止烟草对环境的污染。

4.2 作业岗位改进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进行改进,安排更多的劳动保护措施,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改善,提高岗位的安全性和人体健康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对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因素。

为了全面评估劳动者职业健康状况,需要对职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检测方法为了对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检测,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评价:1.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通过在工作场所进行现场监测,对空气中的粉尘、有害气体等进行采样和分析,以确定其浓度和种类。

2.职业病危害因素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对劳动者进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如血液、尿液和头发等样本的采集和分析,以确定其暴露程度和危害情况。

3.职业病危害因素问卷调查: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获取劳动者对工作环境的主观感受和健康状况,以了解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

三、检测结果与评价根据以上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和评价,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在工作场所进行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检测中发现,部分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2.劳动者生物标志物指标异常:通过对劳动者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发现部分劳动者的血液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了正常水平,存在慢性有害物质暴露的问题。

3.劳动者健康状况不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部分劳动者在工作中出现过疲劳、头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且工作满意度较低,表明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改进措施建议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和评价,为了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和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改进措施:1.加强工作场所环境治理,提高通风度和排风效果,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确保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2.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如呼吸器、防护服等,减少劳动者暴露于有害物质的程度。

3.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XX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XX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规范》的要求,我公司于XX年对公司进行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工作。

以下是本次评价报告的具体内容:1.调查概况1.1排查单位:公司1.2调查时间:XX年X月1.3调查范围: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区域、食堂等工作场所1.4调查目的: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影响2.工作环境监测2.1噪声监测:通过专业噪声测量仪器对各工作区域进行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噪声水平均低于GBZ1级标准,未对员工的听力产生明显影响。

2.2空气质量监测:对办公区域、生产车间等进行空气污染物(如PM2.5、TVOC等)浓度监测,结果显示污染物浓度均低于相关国家标准,符合健康要求。

2.3光照度测量:通过光照度仪对各工作区域进行光照度测量,结果显示光照度适中,不会对员工的视觉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3.1化学因素评价:对存在化学品使用的工作区域进行化学因素评价,发现存在一些有机溶剂使用不当的情况,建议公司加强操作规程和员工培训,提高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

3.2物理因素评价:对存在物理因素的工作区域(如高温、低温、辐射等)进行物理因素评价,未发现超过相关国家标准的情况,符合要求。

3.3生物因素评价:对存在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的工作区域进行生物因素评价,未发现明显的职业病传播风险。

4.健康监护和控制措施4.1健康监护:建议公司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病健康监护方案,对可能受到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4.2控制措施:根据具体评价结果,制定完善和加强相应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供防护设备、加强培训等,以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5.结论和建议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公司在大部分危害因素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改进。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公司加强操作规程和员工培训,提高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监护方案,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
编制日期:二0—三年十月十八日
1、2、3、4、
5、6、7、8、
说明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
行;
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
价;
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
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
理;
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
效;
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
用;
本报告共8
页。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
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7、本报告共8页。

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项目名称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评价机构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项目负责人职称:证书:签名:报告编写人职称:证书:签名:项目审核人职称:证书:签名:报告校核人职称:证书:签名:签发人签名:签发日期:年月曰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委托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于xx年10月18日对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160号)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1352 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J23号)2、2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xx)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xx)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xx)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xx)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xx)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检验结果报告3评价范围本次检测评价应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单位的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
编制日期: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说明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
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本报告共8页。

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委托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于2013年10月18日对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
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
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
2.2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
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2007)
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07)
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
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
检验结果报告
3评价范围
本次检测评价应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单位的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具体评价范围是:11040采煤面、11170上巷掘进面、12采区回风上山开拓面、井下皮带运输等工作场所。

4检测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5评价方法
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
煤业有限公司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现场调查法是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检测检验法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

6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等。

7质量控制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我中心检验质量体系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

8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11040采煤面、11170上巷掘进面、12采区回风上山开拓面、井下皮带
运输等工作岗位均可解除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

8.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8.2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由于粉尘对呼吸道粘膜的作用,使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分泌粘液,引起肥大性鼻炎。

此后粘膜细胞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逐渐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

危害严重能导致尘肺。

粉尘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肺结核病(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

8.3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国家卫生标准
生产性粉尘职业卫生标准见表8-1.
表8-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标准中对超限倍数的规定:“对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在符合PC-TW A 的前提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

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9.1检测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滤膜重量法
9.2检测条件
本次检测在工人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测定
9.3检测点设置
采样点设置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进行设置。

9.4采样方法和仪器
本次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采用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采样仪器:粉尘定点采样使用中国江苏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FCS-30型粉尘采样器;粉尘个体采用使用中国江苏常熟市矿山机电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AKFC-92G个体粉尘采样器。

9.5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
9.5.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本次检测共测定4个有代表的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

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9-1.
表9-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
9.5.2粉尘分散度
测定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颗粒直径四种粒度比例较为接近,直径小于5μm的、能进入肺泡的粉尘颗粒占总数的约50%。

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见表9-2.
表9-2 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
9.5.3粉尘浓度
9.5.3.1个体采样
本次检测共对接尘作业工人的16个工种进行了个体采样,16个工种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3.
表9-3 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注: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PC-TW A为4㎎/m³;
矽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小于50%,PC-TW A为1㎎/m³。

9.5.3.2定点采样
定点采样工测定12个工作地点,没有检测点超过超限倍数标准,12个检测点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4
表9-4 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10.建议
10.1加强对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
本次对井下的粉尘进行了检测,部分工种接触粉尘的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因此,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除尘设备、维护除尘设备的正常使用,贯彻落实各项防尘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作业工人的健康。

10.2健康监护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健康监护管理计划,建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及培训制度,对新就业工人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发现职业禁忌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职业病,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对离岗职工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10.3个体防护
严格按照《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文件要求,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职工健康知识教育,提高职工个人卫生防护意识,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制定检查督导制度,督促职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10.4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
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因此,建议用人单位设置相应的公告栏,及时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应急救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