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下-历史想象与历史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想象与历史教学
冯一下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关键词]历史想象,教学,虚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11-06【收稿日期】2011-08-14总第630期Sum No.630
2011年第17期No.17,2011
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英国著名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其所著《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说,如果我们眺望大海,看见一艘船在海上某个地方,五分钟后再望过去,船已在另外一个地方了。那么,在我们不曾眺望的那段时间里,船在哪里呢?我们有办法知道这个时段里该船的运行情况吗?他又说:“权威们告诉我们说,有一天恺撒在罗马,后来又有一天在高卢,而关于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他们却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可是,如果想知道恺撒从罗马到高卢的旅行过程,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柯林武德指出,通过一种思维活动,我们有可能知道那艘船“曾经占领过的各个中间的位置”,我们或许能了解恺撒从罗马到高卢的某些情况。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想象[1](pp.335~336)。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柯林武德所说的这类情况。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由于体例、篇幅等的限制,其叙述具有概括性、简约性和跳跃性的特点,留下很多空白和裂隙。为弥补教科书的空白和裂隙,历史教师便去搜寻历史资料。但很多时候令人失望,相关资料往往不多,甚至根本没有。如讲元谋人,历史教科书和考古资料能告诉我们的也就是两枚原始人类的牙齿化石、几件石器,以及与化石和石器关系不甚明了的且不多的炭屑等。仅凭这些要描述出元谋人的体质特征、劳动和生活情况、生活环境等,自然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只有想象了。这说明,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历史学家工作时的情况一样,历史教学也需要想象,历史教师也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什么是想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形象”。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如果想出来的形象是从未有过的,就属创造想象;如果想出来的形象是曾经有过的,则属再造想象。历史想象属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实质是“发明”;再造想象实质是还原、重现。二者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应努力再现而不是发明历史。
历史教学离不开想象。在论证历史想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一般强调想象可以使历史叙述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柯林武德不否认这一点,但他认为,如局限于此就“低估了历史想象力所起的作用,而历史想象力严格说来并不是装饰性而是结构性的。没有它,历史学家也就没有什么叙述要装饰了”[1](p.336)。怎样理解历史想象的结构性?上文已指出,柯林武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形成这样的网和画面,就必须借助于历史想象的构建。“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有历史学”[1](p.336)。美国历史学家塔奇曼说,想象力给历史学家以超凡的洞察和远见,想象可以“延展”所获事实的范围[2](p.41)。这指的也是历史想象的结构性。
装饰性也好,结构性也好,都是从史学的角
度揭示历史想象的功能。而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历史想象的功能则主要在发展历史教师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想象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既是创造(创新)能力的基础,又是其组成部分。缺乏想象力难以创新。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认识和理解历史想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教学中如何进行历史想象,从而编织完整的历史之“网”,描绘完美的“过去的画面”。研究历史想象的专著笔者至今未见,但一些有见地的零星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也给我们很多启发。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设专节讨论历史想象,他强调指出,历史想象要服从“三种方法的规则”:第一,画面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中定位;第二,一切历史都必须与它自己相一致;第三,最重要的是,历史学家的图画与叫做证据的某种东西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
—历史陈述是否真实关键在于它能否诉之于证据来加以证明[1](p.343)。
我国学者张耕华很重视柯林武德的“三种方法的规则”,在《历史哲学引论》一书中他引用和阐释了这三条规则,认为:历史想象的“主要功能只是用来填补空白和联属的缺环,如此才能求得叙述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充实性”[3](p.69)。在书中,张耕华还把一百多年前麦考莱写在《论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文字介绍给我们:“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绝对具有足够的想象能力,才能使他的叙述既生动又感人,但他必须绝对地掌握自己的想象,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3](p.69)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册《左传正义》“杜预条”中,是这样谈历史想象的:“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我国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历史想象(虚构)研究较为深入和细致,总结出一些想象(虚构)的路径和方法,值得关注。如张大可指出:“目前占上风的意见认为,《史记》主干实,枝叶虚,只有细节的虚构,是合理的‘遥情想象’。”[4](p.11)黄镇伟更具体地说:
“《史记》中有很多对话、独白以及场景、细节描写具有想象的特征……它是司马迁基于史料及民间素材,据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加以自己的经验,经合理遥体揣摩而形成的”[5](p.162)。
根据以上论述,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下面介绍几种历史想象的路径和方法,供广大同行参考。
因史料缺乏致历史叙事出现空白和裂隙,这才需要我们去想象,现在又说可依据史料去想象,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并无矛盾。空白或裂隙是因直接、关键的史料缺乏造成的,但间接、零散的史料是可能有的,而依据这种史料,历史想象就可以展开。如孟子率众子弟游学齐国,实有其事,但缺乏记述详情的直接史料。不过游学主要在齐宣王时期,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就是说,当时的稷下学宫是规模巨大的讲学、教育、研究、论辩、交流的著名场所。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孟子在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弟子与其他学派的学者及其弟子争鸣与交流的情景。又如司马迁不止一次说,韩非、李斯俱师事荀卿。研究者指出,战国时期三大思想巨擘聚首一处,乃思想史上一件大事,不可不察[6](p.37)。但太史公并未说明此三人教与学的时间、地点及其内容。好在间接零星的材料还是有的,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己而相秦……因葬兰陵。”《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辞别荀卿“西入秦”的。据此我们可以想象,韩非、李斯师事荀卿当在楚国某地(很可能是兰陵),其时荀卿年事已高。至于学习内容,必定是《荀子》一书所述理论,核心是隆礼重法,但法律方面的内容对这两个弟子的影响尤
一、借助相关史料进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