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案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
例分析(教案文本)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
案文本)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1
2
动滑轮
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
钩码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钩码移动的距离(m)
力移动的距离(m)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0.19
0.19
上
下
动滑轮
1
0.5
0.1
0.2
上
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
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否则即使是进行了实验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验结论只会由教师最后传授、给出。学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2.明确探究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能力目标贯穿探究的全过程。一节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科学探究内容目标。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内容。以本节为例,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认识动滑轮。为了解层次,也是知识要求的最低层次。本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内容目标还涉及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的培养和要求。
⑴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能力包含测量、使用、简单计算和解释现象等。教师在介绍滑轮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演示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如果改为学生探究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提出一个小小的探究目标:给你一个滑轮,试一试,能够进行几种形式的安装?动一动,观察它们的效果相同吗?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熟悉使用滑轮的安装方法,观察、发现滑轮安装的不同方法,比较并对滑轮进行分类,对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动手实际使用和测量过程中会更熟练,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学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养
理解能力包含:释义、举例、分类、说明、比较、判断、归纳、推理等。
设计表格,是本节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一)发现:这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意识;同时注意到探究目标中使用机械前后力的移动距离比较。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二)发现: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比较与判断动滑轮与定滑轮、比较与判断使用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