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案文本)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人类的行为正在不断实践其对生命的伟大承诺,人类不会放弃对生命的挽救行动。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篇1今天上午我在初四五班上物理课订正一道物理试题,有关比较浮力大小的习题,题目是一个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铁球放在水中那个球受到的浮力大?好多同学不知道用那个公式来分析,在我讲解完后,脑海里突然想到若条件在改变一下看同学们如何解答。

于是我就说若不是说水而是水银呢,情况又如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都在认真的思考,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我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了表扬,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接着我又改变了条件,若是质量相等的铁桶和铁球都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又怎样呢?这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就不统一了,各说各的理由,这是我及时给予点拨,很快同学们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们的脸上有一种自豪感。

正想翘尾巴的.时候,我突然接着问水桶在水中用力拉着它不动拉力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学生们有进入了思考,很快又给出了正确答案。

我看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很高,接着我就发了一份试题检测浮力有关的内容。

这节课我感到很成功,通过一道题的引伸,学生们掌握了好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心里暗暗下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提高课堂效率,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篇2在八年级刚刚学习完《透镜》一节内容后不久,有一天我所教班的班主任,跟我说起他们班一位学习较差的男孩子,用一个放大镜把前面一位女同学的衣服烧了一个洞,班主任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非常生气,而在一旁的我却有点内心沾沾自喜,尽管在班主任看来这是学生的恶作剧,但在我眼里学生在顽皮中用到了物理知识,对于物理老师来说我心里多少还有点自豪呢。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 计
它们的快慢了。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千米/时
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
1. 速度
2.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2)速度
4. 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 10 秒前进 50 米,乙 思考
2 秒前进 8 米。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
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
5. !!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 二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
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
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回答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
过 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
二.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
1 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 书
假定不动的物体。
2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第6页(共 3 页)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共 4 课时)
五 简 要 说 明
第7页(共 3 页)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共 4 课时)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与背景简单机械原理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设计,帮助初中生理解简单机械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弹簧秤、直尺、滑轮、绳子、托盘等。

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小球、砖块、书本等。

3. 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一:力的平衡和机械优势1.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衡原理和机械优势原理。

2. 实验步骤:a) 将一个滑轮固定在桌子边缘,并将一端系有质量的物体的绳子穿过滑轮。

b) 在绳子的另一端挂上弹簧秤并将其固定在桌上。

c) 逐渐增加挂在绳子上的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挂着物体时的弹簧秤示数。

d) 计算物体产生的拉力大小。

e) 观察和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a) 实验中,随着挂在绳子上物体质量的增加,弹簧秤示数也会逐渐增加。

b)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物体挂起时所受的拉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c)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后发现,弹簧秤示数恰好等于物体产生的拉力大小。

d)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力的平衡原理,也说明了机械优势的存在。

四、实验二:斜面上的滚动1. 实验目的:探究斜面上物体沿斜面滚动的规律。

2. 实验步骤:a) 将一块小球放在斜面上,观察其滚动的情况。

b) 逐渐改变斜面的角度,记录下球的滚动速度。

c)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的线性关系图。

d) 观察和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a) 实验中,发现斜面角度越大,小球滚动的速度也越快。

b) 根据斜面上物体的滚动原理,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c) 通过绘制实验数据图表,可以得出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之间的直线关系。

d)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斜面上物体滚动的规律,并说明了斜面对物体滚动有一定的影响。

五、实验三:滑轮组的力的平衡1. 实验目的:研究滑轮组力的平衡原理。

2. 实验步骤:a) 组装一个滑轮组,将滑轮绳系在各个滑轮上,并将一端固定在托盘上。

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教案

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教案

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 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简单机械的观察实验,学习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简单机械的图片或实物、实验记录表、实验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简单机械的定义,并列举几个常见的简单机械,例如:杠杆、轮轴、斜面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实验观察(1)教师将简单机械的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每个简单机械的作用和结构特点。

(2)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给学生。

(3)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

(4)学生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中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哪些简单机械能够改变力的作用方向?(2)哪些简单机械可以实现力的放大或减小?(3)哪些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4. 实际应用分析学生找出实验结果中的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解释它们的作用原理。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简单机械来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展示学生整理实验观察的结果和结论,并用文字和图表展示出来。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强调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拓展练习学生在家里或校园中,寻找并记录更多的简单机械应用案例,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课堂反思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课堂反思。

学生也可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和结论,撰写一份简单机械实验报告。

报告中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七、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际应用分析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简案初中物理

教案简案初中物理

教案简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简单机械的作用3. 滑轮组和杠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和杠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简单机械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简单机械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如剪刀、钳子、撬棍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被称为简单机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探究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简单机械的构造,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由固定部分和可动部分组成的。

根据这个特点,将简单机械分为两大类:杠杆和轮轴。

3. 学习简单机械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例如,剪刀是通过杠杆原理将手指的力放大,从而剪断物体;钳子则是利用轮轴原理,方便地夹住和松开物体。

4. 滑轮组和杠杆的应用:讲解滑轮组和杠杆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广泛应用于吊车、窗户等;杠杆则可以放大力的作用,如撬棍、剪刀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设计一个滑轮组,使物体升高的速度加快;利用杠杆原理,计算剪刀剪断物体所需的力量。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应用。

思考:简单机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分析其结构和作用,下周分享。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初中物理_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方,这几点做好了,才会让优秀生解决力学综合计算的能力得到本质的提升。

《简单机械》效果分析《简单机械》这节课是一节中考一轮复习课,得到了全组老师们大力的赞同。

在这节课里面,综合运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提倡的课前-课堂复习课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缺点--列举复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小循环快反馈反馈模式以及学校内部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范式等模式方法,并且模式的运用熟练,使得重点难点知识基本得以解决。

本课有待改进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课上及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做的不够充分,要随时表现出来,复习课也应该展示出不一样的感觉来,不能让复习课有半点快速新授课的感觉;二给学生预留的小组讨论的时间偏少,虽有形式上的讨论环节,但讨论不够彻底,效果欠佳,讨论的收获不能高估;三拔高部分能力的培养不明显,这是复习课应该体现的元素。

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易错点突破上,应该多下功夫去研究。

《简单机械》教材分析“简单机械”属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的内容。

本章教材内容安排在压强、浮力、功与机械能以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力学有关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模型。

本章重点是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杠杆平衡条件、滑轮(组)的有关计算;本章难点是杠杆力臂作图、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滑轮组有关计算是对整个力学计算部分内容的整合与提升,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弄清楚滑轮组省力规律等公式的本质是教学中重点引导的地方,主要通过受力示意图和多力平衡的原理进行引导和训练。

同时复习巩固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等力学板块重点知识。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评测练习【反馈练习一-自学检测】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力臂可能在杠杆上B、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C、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D、用木棒撬石头时,石头对木棒的压力属于阻力2、下列物体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羊角锤B、镊子C、天平D、钓鱼竿【反馈练习二-群学练习】【达标检测】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简单机械》教学反思在李沧区教育研发中心物理教研员姜增红老师带领和指导下,在物理组全体老师帮助下,用心准备了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简单机械》这节课。

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简单机械教案一、引言简单机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物理现象,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简化工作,并减少所需的力量。

通过本次物理实验,我们将学习和探索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原理。

二、背景知识1. 什么是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一类不可拆分的机械元件,由一至几个零件组成,能够转换力量的大小和方向,或者转换为线性运动或转动。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

2.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它由一个刚性杆和一个支点组成。

我们可以用杠杆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左侧力矩等于右侧力矩。

力矩=力 ×距离3. 轮轴原理轮轴也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它由一个固定在地面或支撑物上的轴和围绕轴旋转的物体组成。

根据轮轴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力在轮轴上产生旋转运动,并且力的大小和距离影响着旋转的速度和力矩。

力矩=力 ×距离三、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践验证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帮助学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材料1. 图2所示的长杆2. 图3所示的简易滑轮组3. 图4所示的固定轮轴装置4. 图5所示的斜坡五、实验步骤1. 实验1:杠杆实验- 将长杆放在支点上。

- 在杠杆上加上不同数量的重物。

- 记录所需的力量和距离,以保持杠杆平衡。

-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计算力和距离的乘积(力矩)。

2. 实验2:滑轮实验- 将滑轮固定在桌子上。

- 用绳子连接重物和滑轮,形成一个滑轮组。

- 记录所需的力量和距离,以提起重物。

-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计算力和距离的乘积(力矩)。

3. 实验3:斜坡实验- 将斜坡放置在桌子上。

- 将重物沿着斜坡推动到顶端。

- 计算所需的力量和距离,以便将重物推上斜坡。

-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计算力和距离的乘积(力矩)。

六、实验结果和分析1. 杠杆实验结果-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各个力矩的大小。

初一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

初一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

初一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认识并掌握简单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3.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简单机械相关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杠杆原理;3.滑轮原理;4.斜面原理;5.组合机械原理。

三、教学步骤:【导入】通过给学生出示不同的简单机械,引导他们对机械的概念进行了解和探究。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弄、观察,思考简单机械的作用和原理。

【探究】1.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简单机械是指由一个或几个简单物体组成,能够改变力的大小、方向或者输出工作的机械装置。

让学生逐个了解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定义和作用,加深对其分类的认识。

2.杠杆原理给学生展示杠杆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发现杠杆的两个基本要素:力臂和力臂上的力。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滑轮原理通过展示滑轮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让学生自己操纵滑轮,观察力的变化,并引导他们发现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与滑轮组数的关系。

4.斜面原理利用斜面模型,让学生自己推动物体上斜面,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并引导他们发现力的变化和斜面倾角的影响。

5.组合机械原理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组合机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组合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和组装简单的组合机械。

【拓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简单机械原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设计和制作简单机械装置。

四、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提问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2.教师提供相关练习和实践任务,考察学生对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和分析能力;3.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和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

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

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

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怎样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2. 怎样设计简单机械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简单机械的概念。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总结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举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如剪刀、门锁等,并请学生描述这些机械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到简单机械是通过力的作用来改变物体的位置、方向或形状的。

二、探究:1. 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倾斜面、滑轮、杠杆和轮轴。

2. 用实验法探究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例如:实验一:杠杆材料:书本、铅笔实验步骤:在桌子上扔一本书,并用一支铅笔作杠杆使书本翘起,观察书本翘起时杠杆的作用。

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书本翘起的高度与铅笔的位置有关。

实验二:滑轮材料:滑轮、绳子实验步骤:将滑轮固定在重物上,用绳子套过滑轮,给绳子加力拉动重物。

实验目的: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拉力减小,但需要拉动更多的绳长。

实验三:倾斜面材料:一个斜面、小车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下滑的速度。

实验目的:了解倾斜面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斜面越陡,小车下滑的速度越快。

实验四:轮轴材料:轮轴、线圈实验步骤:固定轮轴,用线圈绕住轮轴,通过旋转轮轴来拉动线圈。

实验目的: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旋转轮轴可以通过线圈传递力量。

三、拓展:巩固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简单机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机械的实验。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简单机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简单机械》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2.方法目标:运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巩固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后的习题,重点加强对简单机械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结合课堂所学,解释生活中至少三个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实践操作与观察:
-利用家中的物品或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滑轮组等,并观察其工作原理和效果。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际应用题。
2.课堂互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
-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及原理,特别是杠杆原理和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掌握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分析实际机械装置中的简单机械组合,判断其作用效果。
2.技能重难点:
-进行简单机械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问题。
-在下一节课上,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九年级物理教案范文(10篇):《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范文(10篇):《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10篇)内容提要:《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浮力可以这样学浮力可以这样学能源革命牛顿第一定律二.二力平衡二.二力平衡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实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实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实录重力“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全文字数:29457《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课堂复习:教师:杠杆有几类?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

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测物体上升的距离线上升的距离结论定滑轮12动滑轮12学生笔记之一:(表格)钩码质量上升高度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钩码重力(n)拉力的大小(n)钩码移动的距离(m)力移动的距离(m)钩码移动的方向力移动的方向定滑轮110.190.19上下动滑轮10.50.10.2上上教师分析评估: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

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

物理中学七年级简单机械教案

物理中学七年级简单机械教案

物理中学七年级简单机械教案一、简介在物理学领域中,机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而在中学七年级的物理学教学中,简单机械作为基础常识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物理中学七年级简单机械教案,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这一知识点。

二、目标1. 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3. 熟悉简单机械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概念,即由几个简单部件组合而成的装置。

并依次介绍杠杆、滑轮和斜面三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2. 杠杆的工作原理(20分钟)通过实物和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不同杠杆的工作原理,并引导他们探索杠杆原理中的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关系。

让学生进行实践操纵杠杆,感受力的变化。

3. 滑轮的工作原理(20分钟)利用实物示范和实验演示,向学生介绍滑轮的工作原理,并引导他们观察滑轮组合的力的变化情况。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并实验不同数量的滑轮组合,验证力的变化规律。

4. 斜面的工作原理(20分钟)利用实物和示意图,向学生说明斜面的工作原理,并指导他们计算推动物体所需的力,以及该力与倾角的关系。

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

5. 应用与问题解决(30分钟)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一些与简单机械相关的实际问题,比如杠杆原理在钳工工作中的应用,滑轮原理在提升物体中的作用等。

6. 总结与评价(15分钟)综合归纳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简单机械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并评价该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物和实验过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和验证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并培养他们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一、引言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了解其原理对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学生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观察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简单机械原理。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一:杠杆原理观察2.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杠杆的使用,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2.2 实验设备和材料杠杆、物体、支点、尺子。

2.3 实验步骤1)将支点放在杠杆中间,两侧各放一个物体。

2)让学生尝试提起两个物体,观察使用杠杆与不使用杠杆的区别。

3)让学生尝试改变物体放置的位置,观察杠杆的作用。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观察使用杠杆与不使用杠杆提起物体的力的大小,发现使用杠杆可以轻松提起较重的物体。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杠杆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力,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

三、实验二:滑轮原理观察3.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滑轮的使用,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3.2 实验设备和材料滑轮、绳子、物体。

3.3 实验步骤1)将滑轮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绳子穿过滑轮,并将物体绑在一端。

2)让学生尝试提起物体,观察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的区别。

3)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改变滑轮数量对提升效果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观察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发现使用滑轮可以减小所需力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滑轮数量对提升效果的影响,发现滑轮数量的增加可以进一步减小所需力的大小。

四、实验三:斜面原理观察4.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斜面的使用,让学生理解斜面的作用和原理。

4.2 实验设备和材料斜面板、物体。

4.3 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将物体放在斜面的上方。

2)让学生观察物体下滑的情况,并记录所需力的大小。

3)改变斜面的角度,观察物体下滑的情况,并记录所需力的变化。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简单机械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简单机械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简单机械一、引言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简单机械,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的运动和原理,并能够应用这些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简单机械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a) 理解什么是简单机械以及其作用;b) 了解杠杆、滑轮和斜面这三种常见的简单机械;c) 掌握使用该三种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要求:在完成本教案后,学生应能够准确回答以下问题:a) 什么是简单机械?b) 杠杆、滑轮和斜面分别是什么?c) 如何利用杠杆、滑轮和斜面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识(15分钟)1. 引发兴趣: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向学生解释简单机械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入新概念:介绍杠杆、滑轮和斜面这三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并向学生展示其实际样例。

B. 理论学习(30分钟)1. 杠杆原理:a) 定义解释:向学生详细介绍杠杆是由什么组成的,具有什么特征。

b) 杠杆公式:向学生阐述杠杆公式及其应用方法。

c) 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计算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杠杆解决实际问题。

2. 滑轮原理:a) 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滑轮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如力、重力等。

b) 原理解释:讲解滑轮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

c) 应用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滑轮,解决与重力、施力等相关问题。

3. 斜面原理:a) 定义与描述:给出斜面的基本定义以及使用条件。

b) 解析公式:讲解斜面的相关公式,如平行分解等。

c) 解题演示:通过实例和计算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斜面原理解决问题。

C. 实践操作(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材料和器具,要求他们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或滑轮实验。

2.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及结果。

物理八年级课堂教案:简单机械的应用

物理八年级课堂教案:简单机械的应用

物理八年级课堂教案:简单机械的应用一、引言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通过教授八年级学生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和应用实例,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原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介绍一节八年级物理课的教案,旨在通过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

二、知识背景1. 什么是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由较少数量基本部件构成的机械设备或装置。

它们以简单且直接的方式来完成力量转换或者方向变化,常见的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2. 简单机械的分类- 杠杆:如平衡杠杆和动力杠杆- 滑轮:如滑轮组合- 斜面:如坡道三、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科书上关于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领域的内容,学生将能够:1. 描述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2. 分析简单机械在力量转换和方向变化中的作用。

3. 归纳总结不同简单机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引起学生对于简单机械的兴趣,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简单机械?这些机械是如何帮助人们完成工作的?2. 知识讲解(25分钟)- 杠杆:介绍平衡杠杆和动力杠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撬棍、拨火棍等。

- 滑轮:阐述滑轮工作原理,并与滑轮组合进行对比。

解释为什么使用滑轮可以减少所需施加的力气。

- 斜面:解释斜面如何帮助人们克服高度差或移动重物,同时也提到斜坡可以通过减小斜度来增加承受重物能力。

3. 实例分析(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从自己身边找出至少两个实际应用举例,并解释简单机械在这些例子中的作用。

4. 练习与讨论(30分钟)要求学生分组回答一些应用题,例如:- 电梯是如何利用滑轮原理实现垂直运动的?- 钩在挂物体时会变得容易一些,这是因为什么?通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对简单机械更深入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简单机械的设计任务。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杠杆、滑轮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 滑轮的原理和特点4.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装置。

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现象。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

2. 讲解:介绍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简单机械原理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简单机械原理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简单机械原理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直尺•力计挂座•木块•平板•斜面•细绳等实验步骤实验一:弹簧伸缩规律的探究1.将弹簧挂在力计挂座上,调整零位。

2.分别用不同质量的木块悬挂在弹簧上,记录下相应的长度变化和拉力大小。

3.绘制出木块重力与弹簧伸长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二:平衡条件的确定1.在宽平板上放置一个透明器皿,使其水平放置。

2.使用直尺和水平仪测量平板是否真正水平。

3.通过调整器皿中水的位置或者在一侧加重来找到平衡条件。

4.记录下达到平衡时所增加或减少的重量。

实验三:斜面上物体运动的研究1.将一块物体放置在斜面上,并固定好。

2.测量斜面的高度、长度以及物体所处的位置。

3.通过推测,确定当物体开始运动时的力大小和方向,并确定最小推力。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一: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木块重力与弹簧伸长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分析得出弹簧伸缩规律。

•实验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平衡条件,并分析是否满足平衡条件,探究调整平板水平的方法。

•实验三:通过实验数据确定物体开始运动时的力大小和方向,并观察最小推力。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简单机械原理,掌握弹簧伸缩规律、平衡条件和斜面上物体运动等相关概念。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简单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

总之,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将对简单机械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

初中物理_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回忆并掌握简单机械的优缺点及作用2、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3、熟练掌握力和力臂的画法4、知道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习过程:(一)杠杆1、杠杆五要素支点:O动力: 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注意点:支点一定在杠杆上! )2、作力臂的方法1.找支点2.沿动力和阻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作这些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这个垂线就是力臂例1、 如图所示、杠杆OA 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F2的力臂,请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1和力F2.注意:由于L1>L2,杠杆平衡,所以F1<F2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2)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 O L2 FI(3)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注意:杠杆平衡时,动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与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

练习题1:在已平衡的杠杆两边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每个质量相等),杠杆仍然平衡,如图,则:⑴左右力臂L1:L2=______?⑵在两边钩码下同时加挂一个同样的钩码,杠杆____(填“能或不能”)平衡?_____边下降?规律:若想单独改变力或力臂,力或力臂必须成倍增加或减少。

4、杠杆分类: (1)省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省力、费距离)(2)等臂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3)费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费力、省距离)例2、如图所示的工具中,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练习题2: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OA 可绕O 点无摩擦转动,A 端用绳子系在竖直墙壁的B 点,在杠杆的C 点悬挂一重为20N 的物体,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已知OA 长为50cm ,OC 长为30cm ,∠OAB=30º。

(1)请在图中画出绳子对杠杆拉力F 的力臂。

(2)拉力F 的大小是多少?(二)滑轮、滑轮组定滑轮:缺点:(1)不能省力,没有摩擦时F=G 物(2)不省距离S=h优点:改变施力方向实质:等臂杠杆动滑轮优点:省力,不计摩擦时,F=1/2(G 动+G 物) Gg F F F缺点:费距离S=2h实质: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两倍的杠杆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既可省力,又可改变施力的方向G注意:不计绳重及摩擦F=_____ (G物+G动) F=____(G物+G动)你学会了吗?1、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中()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F1、F2、F3一样大2、如图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B.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C.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D.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3、小勇用下图所示滑轮组拉着物体匀速前进了0.2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培养其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与目标1.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装置,如剪刀、锤子、刀子等。

这些工具和装置都是简单机械的应用。

通过简单机械,我们可以简化力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更高效。

那么,你是否好奇这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呢?2.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四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知识点讲解与示例1. 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简单机械是指没有内部运动零件的机械装置,它们可以将力的作用转换为力的方向、大小和位置的改变。

根据其结构和机制,简单机械可以分为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等四种类型。

2. 杠杆的原理与应用杠杆是一个可以绕一个支点旋转的刚性物体,可以将力的大小和方向转换为力臂的改变。

杠杆有三类,即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在杠杆的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买菜称、剪刀、撬棍等。

例如,使用杠杆原理设计的撬棍,可以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让我们用最小的力量轻松地移动大物体。

3. 轮轴的原理与应用轮轴是由轴和围绕轴旋转的圆盘构成的,可以将力的作用转换为力的方向的改变。

轮轴通常用于车辆、机械设备等领域,如自行车、绞车等。

例如,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就是利用了轮轴的原理,通过踩下刹车踏板,使刹车片紧贴在车轮上,产生摩擦力,从而让车轮停下来。

4. 滑轮的原理与应用滑轮是一个带有凹槽的圆盘,可以使拉力减小。

滑轮可以分为固定滑轮和活动滑轮两类。

固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活动滑轮则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 (2)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 (2)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一、实验目的与背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简单机械原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我设计了一堂关于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课。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 倾斜台- 弹簧测力计- 倒置器- 钢球- 直尺- 计时器2. 实验材料:-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块等)三、实验步骤与观察记录1. 利用倾斜台和直尺搭建一个斜面,观察斜面的角度对物体下滑速度的影响。

- 将倾斜台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并调整斜面的角度为30°。

- 准备一个质量为100克的小木块,将其放在起始位置,松手使其滑下斜面。

- 用计时器记录小木块从起始位置滑到终点所需的时间。

-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得到相应的时间数据。

- 更改斜面的角度为45°、60°,并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和记录观察数据。

2. 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滑动摩擦力。

-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面上,将测力计的示数调整为零。

- 准备不同质量的物体(如50克、100克、150克的小木块),将其放在弹簧测力计上。

- 慢慢拉动测力计,观察并记录当物体开始滑动时的示数。

-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得到相应的示数数据。

3. 观察倒置器作用下的物体平衡状态。

- 将倒置器固定在实验台上,保持水平放置。

- 在倒置器上放置钢球,观察钢球在倒置器上的平衡状态。

- 将倒置器稍微倾斜,观察钢球的位置变化并记录。

- 重复上述操作,观察不同角度倒置器对钢球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角度对物体下滑速度的影响:- 角度为30°时,小木块滑下斜面所需时间为5.2秒。

- 角度为45°时,小木块滑下斜面所需时间为3.6秒。

- 角度为60°时,小木块滑下斜面所需时间为2.8秒。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角度的增大会导致物体滑下斜面的速度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物理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案文本)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案文本)一、教学案例课堂复习:教师:杠杆有几类?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

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测物体上升的距离线上升的距离结论定滑轮12动滑轮12学生笔记之一:(表格)钩码质量上升高度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钩码重力(N)拉力的大小(N)钩码移动的距离(m)力移动的距离(m)钩码移动的方向力移动的方向定滑轮110.190.19上下动滑轮10.50.10.2上上教师分析评估: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

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

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

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

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

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

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

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

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

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

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

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

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

否则即使是进行了实验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验结论只会由教师最后传授、给出。

学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2.明确探究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能力目标贯穿探究的全过程。

一节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科学探究内容目标。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内容。

以本节为例,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认识动滑轮。

为了解层次,也是知识要求的最低层次。

本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内容目标还涉及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的培养和要求。

⑴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包含测量、使用、简单计算和解释现象等。

教师在介绍滑轮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演示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如果改为学生探究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师提出一个小小的探究目标:给你一个滑轮,试一试,能够进行几种形式的安装?动一动,观察它们的效果相同吗?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熟悉使用滑轮的安装方法,观察、发现滑轮安装的不同方法,比较并对滑轮进行分类,对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

在接下来的动手实际使用和测量过程中会更熟练,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学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包含:释义、举例、分类、说明、比较、判断、归纳、推理等。

设计表格,是本节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一)发现:这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意识;同时注意到探究目标中使用机械前后力的移动距离比较。

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二)发现: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比较与判断动滑轮与定滑轮、比较与判断使用机械前、后力移动距离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培养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

实验表格不仅具有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的单一功能,更重要是对实验现象、数据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发现并且得到科学结论。

所以表格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

在教师的列表中,有意识的进行了两类比较:动滑轮与定滑轮;使用机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动距离的比较。

如果要训练归纳能力,还可以设计成如下表格形式:不难发现:比较“列”可以实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特点比较;比较“行”可以实现使用机械前后不同的特点比较。

通过增加第一行,可以把第二行复杂的数据归纳为使用机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动距离的数量关系。

实际上也暗含功的要素和功的原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使用机械以后的情况(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列”可以得到定性关系:第一列①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第二列②定滑轮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动滑轮费距离;第三列③定滑轮不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

比较“行”还可以得到使用机械前后的定量关系(实验结论):①比较第一行,定滑轮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拉力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的距离;②比较第二行,动滑轮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二分之一;拉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

对于表格的设计与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比较、判断、归纳、推理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承,把探究作为科学内容,与知识一样重要,真正做到在探究过程中即学会知识与方法又培养能力。

3.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估并行第二阶段的学生探究活动同第三阶段的分析与评估一样,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评估,并且是同等重要。

⑴案例中的评估从案例中看到,由于测量数据出现差异,达不到实验结论的要求,教师对定滑轮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评估:因为弹簧测力计倒挂,导致数据出现误差。

对于探究过程和数据分析等许多需要评估的内容没有介入,评估的时间因素也没有体现。

⑵评估的简单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分类,可以把评估分成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

按照评估的内容,可以分成实验操作评估、实验数据分析评估、实验器材选择评估和实验设计方案评估等等。

实验操作评估一般进行过程评估比较合适。

其他一些则放在终结评估比较合适,但也会出现交替的情况。

⑶过程评估要及时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探究活动中,以下几个实验操作会出现问题和困难:①学生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移动的距离;②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时,拉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夹角不同弹簧测力计读数不同;③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时,动滑轮本身的重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④利用定滑轮时拉力的方向是否一定要竖直向下等。

以上问题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学生一般不会考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

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原因,如果有些问题不能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评估和纠正,则得到的实验数据会出现很大的误差。

对以上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如果只进行终结性评估,当大面积的学生出现以上问题时,则会由于没有时间重新进行实验探究而导致实验数据及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得到定量的关系很困难。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教师只好选择个别优秀学生的实验数据作为样本进行板书分析,对其他学生的真实实验数据不了了之。

长此以往,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对于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的达到会带来无形的困难。

需要过程性评估的内容必须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评估,此时的评估是着眼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着眼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为了考试需要流于形式的为了评估而评估。

回过头来再看案例,动滑轮的拉力和钩码重量的实验数据关系可靠性与真实性不言而喻。

学生学习到的评估知识与方法显然不能达到目标,评估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实现。

⑷终结评估要到位对案例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可比较的数据次数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普遍性。

可以多选择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对于定滑轮拉力的方向,因为它对于实验结论的影响不是很大,可以进行终结评估。

如果能够收集一些利用定滑轮时,拉力的方向不同,拉力的大小相同。

可能会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定滑轮的本质就成为发现问题很好的素材。

对于此种评估作为终结性评估比较合适。

对于实验分析和结论的描述,是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部分学生并不具有比较、判断、归纳的能力,描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可能不全面或者不正确,此时对学生描述的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不仅可以得到比较规范的结论,更能借此机会训练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总之,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都有各自的功能。

需要过程性评估的要及时进行过程评估,不要等到实验终结时再进行评估。

把评估内容按照评估需要和时间分开,发挥各自的功能。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