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正常节律:①起源于窦房结(SAN);②频率在60-100次/分;③RR 间期变异<0.12s;④PR间期0.12-0.20s;⑤ QRS≤0.10-0.11s。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与正常节律有变异的心律,是起搏、兴奋和传导功能的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心率分:快速型(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等
缓慢型(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传导阻滞等
按发生原理分:冲动起源上的失常,冲动传导上的失常,复合型的心律失常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频率与节律改变):
窦性心律失常指SAN发出冲动的异常,发出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冲动。
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 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R-R间期相差>0.12s)
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
被动异位心搏及被动性异位心律指SAN自律性降低或功能衰竭,不能以正常频率按时地产生冲动,或产生的冲动不能外传时,自律性较低的次级起搏点(房室结、AVN)或三级起搏点(心室内的传导系统)起而代之,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异位起搏点于AVN者,称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起源于心室内传导系统者,称为室性逸搏或心律。
分类:
2.1 逸搏被动发出1-2个激动,特征:①过迟发生;②非窦P所生(P-R间期<0.11s);③心室波形(QRS波)可宽大畸形或正常,视逸搏发生部位在心室还是在房室交界处而定。
2.2 逸搏性心律连续发生3个以上的激动,如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ºAVB)引起的室性被动性心律,特征:①HR<40次/分;
②P与QRS无固定关系;③起源于房室束分叉以上,QRS无畸形,起源于分叉以下者,QRS波宽大畸形。
产生原因:SAN受抑制(如迷走神经兴奋)或激动下传受阻(如ⅢºAVB),潜在起搏点被动发出激动。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1 期前收缩指SAN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或二次激动。原因:①异位节律点有传入阻滞;②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③SAN对异位节律点的抑制失效(超速抑制不起作用)。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将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3.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和终止都是逐渐的,不是突发突止的,它由异位节律点增速引起。
3.2.1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
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100次/分,可能有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在异位室率<窦率时)。
3.2.2 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无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70-100次/分,可能房性融合波。
3.3 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和终止都是突然的,多数与折返激动有关,心率快速,而心律规则或较规则。
3.3.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指阵发性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合称,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一般在160-220次/分之间,R-R间距规则。有P波,P-R>0.10s者为房性,反之,逆P,P-R<0.10s为交界性。
3.3.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产生异位冲动(尤以周围的浦肯野纤维丛常见),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一般在100-200次/分,节律整齐或轻度不齐,QRS波增宽,T波和R波方向相反,如出现P波,可能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3.4 扑动及纤颤
二者的区别在于颤率的差别,扑动的频率在250次/分左右,如频率大于350次,且变得不规则,则为纤颤。
3.4.1 心房扑动快速而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出现间距匀齐的锯齿样“F”波,频率220-370次/分。
3.4.1 心房纤颤快速而不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出现细小而形态不规则的“f”波,频率350-700次/分。
产生原因:
Ⅰ自律性异常
①自律性升高
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兴奋自律性↑(出现异位节律点)
激素甲亢自律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电解质(K+等)血K+ ↑有利于兴奋折返
血K+ ↓异位点自律性↑
②自律性抑制
超速抑制是防止潜在起搏细胞活动的主要机制。在SAN功能障碍时,超速抑制减弱,潜在起搏细胞成为主要起搏细胞。
③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
窦性冲动不能传入和控制异位起搏点,引起异位心律。
Ⅱ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律性(非自律细胞的异常自律性)
心肌缺血→MP↓→房室肌快通道失活,慢通道激活→心房、室肌成为自律细胞。
现发现犬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壁中存在自律细胞,ACh抑制其起搏活动,阿托品和儿茶酚胺增加其起搏活动。以往认为人心房肌细胞没有起搏功能,porciatti等在心房肌细胞也可记到起搏离子流If,异丙肾上腺素使之增强,If通道在膜电位为-60—-120mV可被激活,与浦肯野纤维If通道相似。人心室肌细胞If电流可因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增强。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时,人心室肌细胞有可能成为异位节律起搏点。
Ⅲ膜电位震荡
①自发的膜电位震荡
心肌除极→快Na+通道部分或全部失活、慢向内向Ica激活→膜电位震荡→异常心律。
②继发性膜电位震荡
继发于前一AP,引起后除极(触发性节律活动、触发激动)。
触发性活动(Triggered activity)与自律性异常(正常和异常自律机制)有区别,它由先前的兴奋所触发引起新的AP(形成异位律),为一种形成心律失常的常见机制,而非本身自动除极所形成。
触发性活动,特别是早后去极化(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 EAD)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常见的原因。
早后去极化是在一个动作电位尚未完全复极时,即在该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及复极化3期早期,又出现新的去极化波,由于EAD波可以传播,从而可以产生快速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早后去极化的电生理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