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教案与反思第【1】篇〗《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9至20页的《位置与方向(二)》。
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说学情分析学生们具有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较好的注意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
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分析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1)讲解法(2)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悉悉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二)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以及航海、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使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平面内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利用方向与距离这两个参数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初步渗透关于坐标法的思想和方法。
在平面坐标系中,用两个坐标参数可以确定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例如点是由直线和相交得到的;在极坐标系中,点(ρ,θ)是由极径为ρ的圆和极角为θ的射线相交得到的。
同样地,用三个坐标参数可以确定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有序实数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把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就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并解决几何问题,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表示列、行的数对确定平面上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平面上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一)针对知识点的教学时间的调整教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
这部分内容,从实验反馈的情况看,教师认为其教学难度大于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因此,教材修订时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而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本单元内教学内容编排的调整教材主题图内容由实验教材的“公园定向越野赛”情境改换为以“台风中心的行进”情境。
相比较而言,现行教材的素材更充分体现了对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理念。
本单元的3个例题,以“台风中心的行进”为背景连续推进,很自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台风到达A市为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感受方向和距离的应用。
教材给出了A市到B市的地图,让
学生根据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和台风的移动方向,计算出台风到达B市的时间。
这个例题的难点在于学生需要将地图上的
距离转化为实际距离,并且需要考虑台风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简单的运算。
3.例3.
教材以小鸟飞行为情境引入,让学生体验方向和距离的感觉。
教材给出了小鸟从A点到B点的飞行轨迹,让学生根据
图示判断小鸟的飞行方向和距离。
这个例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图示感受方向和距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方法以情境串为主,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2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二)》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单元,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距离、角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图示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方向、距离、角度等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复杂图形的判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用图示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用图示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图形的判断,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践操作法、引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方向、距离、角度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newbie 引导: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图示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解决问题: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说课稿-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说课稿-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距离、角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和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些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而且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和地图学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方向、距离、角度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经纬网的理解和运用,对地图比例尺的认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学会利用比例尺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经纬网和比例尺的概念,学会利用经纬网和比例尺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和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我在天空中,地上有影子,影子在我下面,我在影子上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以及航海、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使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平面内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利用方向与距离这两个参数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初步渗透关于坐标法的思想和方法。
在平面坐标系中,用两个坐标参数可以确定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例如点是由直线和相交得到的;在极坐标系中,点(ρ,θ)是由极径为ρ的圆和极角为θ的射线相交得到的。
同样地,用三个坐标参数可以确定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有序实数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把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就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并解决几何问题,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表示列、行的数对确定平面上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平面上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一)针对知识点的教学时间的调整教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
这部分内容,从实验反馈的情况看,教师认为其教学难度大于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因此,教材修订时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而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本单元内教学内容编排的调整教材主题图内容由实验教材的“公园定向越野赛”情境改换为以“台风中心的行进”情境。
相比较而言,现行教材的素材更充分体现了对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理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位置与方向(例3)》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位置与方向(例3)》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例3)》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重要性,并学会利用工具(如指南针、测距仪等)进行实际操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位置和方向的经验,他们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着观察不细致、表述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正确使用指南针和测距仪进行实际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观察、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2.准备指南针、测距仪等工具。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问题:“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告诉老师学校操场的位置吗?”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实际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果要找到小明家的位置,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理解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指南针和测距仪确定物体的位置。
首先,教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工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一)主要变化“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
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
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
教材选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
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
“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最新6篇)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最新6篇)《位置与方向》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二)》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
另外,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重要性毋庸置疑,是学生后面画平面图、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的基础,并为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
二、教材处理本课时教材安排的例题是有关台风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特别是西藏的小学生,对台风的知识很陌生,所以在不改变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先让学生确定我们学校周围建筑物的位置,然后我再教学书上的例题。
这一改变必将激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下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思想,符合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三、学情分析本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西、南偏东等方位角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其观察能力、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重、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并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以及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和导航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经纬网的概念,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能运用经纬网确定实际问题中的位置,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利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对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经纬网,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建立经纬网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经纬网的概念,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和导航。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经纬网的概念,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
2.难点: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和导航。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经纬网的概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直观教学法:利用经纬网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经纬网的结构和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经纬网的介绍、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方法等。
2.经纬网模型:准备一些经纬网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经纬网的结构。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经纬网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网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利用经纬网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学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和导航。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位概念和距离的测量,但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仍较模糊,对实际应用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学会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2.难点: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原理,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相关的生活情境和实例。
2.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3.教学道具:如卡片、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如在公园里找某个景点。
让学生思考如何告诉别人景点的位置。
通过这个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如(2,3)表示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
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数对表示课件中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总结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距离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位置与方向的关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对方向相对性的理解,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践、交流、思考,进一步掌握位置与方向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方向的相对性,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对方向相对性的理解,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迷路的孩子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方向的相对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例题,交流讨论如何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方向的相对性,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单元分析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如寻宝游戏等。
三、教学重点
5.掌握方位词的准确使用。
6.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运用方向和位置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8.空间中多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描述。
9.灵活运用方位词和描述物体位置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言。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单元分析
一、单元内容概述
《位置与方向(二)》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理解,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方位词的使用,如东、西、南、北等。
2.能够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在平面上和空间中。
10.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复习方位词,讨论平面图和三维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练习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语言。
–第三课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总结本单元内容。
11.教学内容
–掌握方位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平面图和三维图中物体位置的表示方法。
–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解决具体问题时,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六、教学方法
12.导入:呈现具体生活场景,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13.讲解:通过示范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方位词和位置描述。
14.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15.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合作能力。
16.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思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1课时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2.在经历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确定准确位置的方法。
3.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较规范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将下面的方位图补齐。
二、探究新知1.自学提示:自学教材第18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2)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2.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1】(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可以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师: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预设: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师: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预设:600÷20=30(时)3.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2)组织交流。
三、巩固运用1.完成教材第22页第1题。
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2页第2题。
(1)学生独立填空。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例2)》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和距离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对简单的方向和距离的计算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复杂方向的理解和距离的估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距离估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对复杂方向进行理解和距离进行估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地图、卡片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描述学校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指南针和测量工具,测量和描述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方向。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对之前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和坐标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以及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利用实物和图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3.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位置的点,用于练习。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例如,教室里的一个学生在第3行第4列,我们可以用数对(3,4)来表示他的位置。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规则: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通过一些图示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规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每组发放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位置的点,学生需要用数对来表示这些点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单独完成。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用数对表示给定位置的点,根据数对找出对应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1.1 教材版本本教案针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编写。
1.2 教材内容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是该教材中的重要单元之一,主要涵盖了关于位置和方向的进一步学习内容,包括物体相对位置的判断、方向的认识与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掌握方位概念。
2.学会使用简单的方向词语进行描述。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准确描绘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3 情感态度目标1.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位置和方向问题的体验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3.1 教学重点1.掌握简单的方向词语,如上、下、左、右等。
2.将方向词语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2 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方向词语的含义,正确运用。
2.综合运用方向词语进行物体位置和方向的描述。
四、教学策略4.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不同位置和方向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2 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活动一:引入新知教师出示一幅简单的地图,指导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方向词语,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方向词语的重要性。
5.2 活动二:操练与巩固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小问题,要求其他组员根据问题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进行相互操练和巩固。
5.3 活动三:拓展应用教师布置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拓展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6.1 知识巩固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用方向词语描述题目中的物体位置和方向,巩固所学知识。
6.2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解答,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
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⒈位置与方向㈠……………………………………………………………1课时⒉位置与方向㈡……………………………………………………………1课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
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
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
教材选
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
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
“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
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 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
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
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
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
教材采
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和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通过尝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定方向,然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根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位置。
3.例3。
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
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
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发展空间观念。
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克服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