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概述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
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问题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
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
三、层次分析法的用途举例例如,某人准备选购一台电冰箱,他对市场上的6种不同类型的电冰箱进行了解后,在决定买那一款式是,往往不是直接进行比较,因为存在许多不可比的因素,而是选取一些中间指标进行考察。
例如电冰箱的容量、制冷级别、价格、型式、耗电量、外界信誉、售后服务等。
然后再考虑各种型号冰箱在上述各中间标准下的优劣排序。
借助这种排序,最终作出选购决策。
在决策时,由于6种电冰箱对于每个中间标准的优劣排序一般是不一致的,因此,决策者首先要对这7个标准的重要度作一个估计,给出一种排序,然后把6种冰箱分别对每一个标准的排序权重找出来,最后把这些信息数据综合,得到针对总目标即购买电冰箱的排序权重。
有了这个权重向量,决策就很容易了。
四、层次分析法应用的程序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时,需要经历以下4个步骤:1、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3、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4、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
层次分析法
a12 1/ 2 (C1 : C2 )
a13 4 (C1 : C3 )
一致比较
不一致
a23 8 (C2 : C3 )
w1 w2 w2 w2 wn w2 w1 wn w2 wn wn wn
允许不一致,但要确定不一致的允许范围
w1 考察完全一致的情况 w 1 W ( 1) w1 , w2 ,wn w2 A w1 令aij wi / w j T w (w1 , w2 ,wn ) ~ 权向量 wn w1
5
7 9
两个元素比较,一元素比另一元素明显重要
两个元素比较,一元素比另一元素重要得多 两个元素比较,一元素比另一元素极端重要
2,4,6,8
表示需要在上述两个标准之间拆衷时的标度
两个元素的反比较
1/bij
判断矩阵B具有如下特征: o bii = 1 o bji = 1/ bij o bij = bik/ bjk (i,j,k=1,2,….n)
0.467 0.155 e2 0.565 , e2 3.014, e2 0.184 1.991 0.661 0.471 0.156 e3 0.559 , e3 3.018, e3 0.185 1.998 0.659 0.473 0.156 e4 0.561 , e4 3.028, e4 0.185 1.994 0.659
• A的秩为1,A的唯一非零特征根为n • A的任一列向量是对应于n 的特征向量 • A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可作为权向量
对于不一致(但在允许范围内)的成对 比较阵A,建议用对应于最大特征根 Aw max w 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w ,即
层次分析法重点推荐
Wi =
C2 1/5 1 C3 1/3 3
Wi
W
i 1
n
i
B2 C1 C2
C1 1 5
C3
3
1/3
1
1 1 3 1 0.406 0.067 0.067 0.405 1 1/5 1/3 (1) 5 3 (2) 3 15 = 2.466 A= 5 1 3 5 1 3 = 15 =W 3 1 1 3 1/3 1 3 1 1 1 3 n ⑶ n Wi n Wi' 0.405 2.466 1 3.871 (1)按行相乘 i 1 i 1 (2)开n次方 W1 0.405 (3)向量归一化 W1 = n 0.105 3.871 W i
3.使用层次分析法时需注意
如果所选的要素不合理,其含义混淆不清,或 要素间的关系不正确,都会降低AHP法的结果 质量,甚至导致AHP法决策失败。 为保证递接层次结构的合理性,需把握原则: 1.分解简化问题时把握主要因素,不漏不多
2.注意相比较元素之间的强度关系,相差太悬殊 的要素不能在同一层比较
Thank you!
一个典型的层次结构由如下几类层次构成
1、最高层(总体目标层):只有一个要素,一般是 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期望实现的理想结果,是系统 评价最高准则。 2、中间层(准则层、中间层、分目标层、部门层、 约束层等):包括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 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 则等。一般是总目标的分项要求。 3、最底层(指标层、方案层):是评价单元的具体 化,可具体化为定量或定性指标要求的层面,表现为 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措施等,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决策论§4. 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概述1. 层次分析法的产生背景定量分析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最优化模型,曾一度在决策问题中得到非常广泛应用。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难以构造合适的模型。
即使构造出数学模型,有时也难以准确说明问题或者难以执行。
第二,决策问题带有相当多的主观性,而这很难体现在最优化模型中第三,庞大的模型成本太大,难以理解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人们重新思考数量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决策问题,如何既考虑数学分析的精确性,又考虑人类决策思维过程及思维规律,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层次分析法。
2.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以下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第(T.L.Saaty)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首先于1971年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时运用了AHP,又于1977年在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一文,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年传入我国。
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
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年)。
此后,AHP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层次分析法简介
B层计算
• 对B1判别矩阵: max 3.1093 1 1/ 4 2 0.2243 CI 0.05465 B1 4 1 3 WB1 0.6196 1 / 2 1 / 3 1 RI 0.5800 0.1560 CR 0.0942 0.10 • 对B2判别矩阵: 2 2 3 1 0.3929 max 4.1386 1 / 2 1 0.3340 5 2 B2 CI 0.0426 WB1 1/ 2 1/ 5 1 2 0.1528 1 / 3 1 / 2 1 / 2 1 RI 0.9000 0.1149 CR 0.0513 0.1 • B1和B2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 • • • 明确问题建立层次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 层次总排序 一致性检验
明确问题建立层次
• 对问题涉及的全部元素按各其相互间的影响与作用分类, 每类作为一个层次,按最高层(即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 的)、若干有关的中间层(表示采用某种措施或根据某种准 则来实现预定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和最低层(表示解决 问题的措施和方案)的形成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图。
最大特征值的近似简化算法--根法
• (1)将B的元素按行相乘 • (2)所得乘积分别开m次方 • (3)将方根向量正规化即得排序所要求的 特征向量W m ( BW )i • (4)计算 *
i 1
mW i
应用示例
• 某企业进行决策时,确定其企业目标分经济目标和非经 济目标两类。并具体将其目标分为目标C1,目标C2,目标C3 和目标C4(如年利润增长10%,每年全国各地新开分支机构 5家,职工年收人年增20%,提高企业形象等),并制定了三 项具体政策方案,如下图所示。今欲从中选择一种政策加 以实施。 经专家讨论给出各层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及其案例分析
2 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
5、计算各项指标结构的权值(归一化特征向量) 按照上述第四小点中说明,可将特征值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重。 计算最大特征向量除高数中讲到的数学方法外,有一个较为简便的方法,即 “求和法" (1)按照纵列求和
A
B1 B2 B3 B4 B5 求和
B1
1 5 0.33333 0.33333 0.142857 6.809524
2、建立层次结构图
为了简化计算步骤,本文在供应商决策分析时,只做关键指标的分析,具体的层 次结构如下图:
目标层(A) 指标层(B) 方案层(C)
合格的供应商
价格指标 质量指标 交货指标 服务指标 硬件资质
供应商1
供应商2
2 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
3、建立判断矩阵
(1)建立B层次与A层次的矩阵关系 A、首先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 B1: B2,即价格指标、质量指标、交货指标、服 务指标、硬件资质)
B、进行一致性检测,以确保打分时不出现前后的逻辑错误
(1)计算上述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5.08
(2)计算一致性指标: CI= - n =0.08/4=0.02( n=5,矩阵的阶 n -1
数),原则上比n越大,说明不一致性越严重
(3)查询随机性一致性指标: RI
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1
1.51
当n=5时,RI=1.12 (4)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0.02/1.12=0.01785<0.1,一致性成立。 一般认为当CR< 0.1时,认为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可用其归一化特 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AHP)
aij
n
aij
i 1
i,j 1,2,, n
2 ) 再按行相加得和
n
wi aij j 1
3)再规范化,得权重系数:
wi
wi
n
wi
i 1
方根法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
1) 按行元素求积,再求1/n次幂,得
n
wi
aij i,j 1,2,, n
j 1
2)规范化,即得权重系数
wi
wi
n
wi
用ANP进行决策的基本步骤
▪ (1) 构造ANP的典型结构: A:首先是构造控制层次.将决策目标界定,将决策准则界 定,这是问题的基本,各个准则决策目标的权重用AHP方法 得到. B:再则是构造网络层次.要归类确定每一个元素,分析其 网络结构和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元素之间的关系可用多种 方法进行. 一种是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即层次之间相 互独立;一种是内部独立,元素之间存在者循环的ANP 网络层次结构;另一种是内部依存,即元素内部存在循环 的ANP网络层次结果,这几种情况都是ANP的特例情况。 在实际决策问题中面临的基本都是元素间不存在内部独立, 既有内部依存,又有循环的ANP网络层次结构。
P4:建 图书馆
P5:引进 新设备
C1对p1 p2 p3 p4 p5的权重计算
c1 P1
p2
p3
p4
p5 w
p1 1
3
5
4
7 0.491
p2 1/3 1
3
2
5 o.232
p3 1/5 1/3 1
½
3 0.092
p4 ¼ ½
2
1
3 0.138
p5 1/7 1/5 1/3 1/3 1 0.046
层次分析法_
(3) aij aik akj ;
满足这三条性质的判断矩阵,称为完全一致性判断 矩阵。 n阶完全一致性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 max 其余特征根为 0。
13
n;
实例
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针对“如何降低事故发 生率”,可采取如下措施: P1:实行经济责任制; P2:加强职工培训(智力投资); P3:加强交通管制(对行车安全有较大影响); P4:发展快速电车; P5:修建人行天桥; P6:疏通瓶颈卡口; P7:合理限制自行车。 如何确定上述措施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次序(即权 重),从而为最终决策提供依据?
层次分析法
1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 • • •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二、AHP的基本原理 三、AHP的求解步骤 四、应用实例
2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 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
主要特征是: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 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 数量化。 1982年被引入国内后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 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 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3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把复杂问题分解
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出各 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 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数,权数最大 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4
例:
城市协 调性
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max
( AW )i , i 1 nWi
层次分析法简介
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 量。
4)求各个方案的优劣次序
▪ 权值最高的为最优方案
4)求各个方案的优劣次序
2)构造成对比较阵 用成对比较法和1~9尺度,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一因素的成对比较阵。
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 量。
4)求各个方案的优劣次序
2)构造成对比较阵
A、确定权系数 设x1,x2,…xn为对应各因素的决策变量。其线性组合: y=w1x2+w2x2+ …+wnx 是综合评判函数。 w1,w2, … wn是权重系数,其满足: wi0 ,
P3 北戴河
例1 国家实力分析
国民 收入
国家综合实力
军事 力量
科技 水平
社会 稳定
对外 贸易
例2 工作选择
美、俄、中、日、德等大国 工作选择
贡
收
发
声
献
入
展
誉
关
位
系
置
供选择的岗位
例3 横渡江河、海峡 方案的抉择
过河的效益 A
经济效益 B1
社会效益 B2
环境效益 B3
节 收 岸 当 建 安全 交往 自豪
2)构造成对比较阵 用成对比较法和1~9尺度,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一因素的成对比较阵。
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 量。
4)求各个方案的优劣次序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选择。
比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时,你可以从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和楠溪江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选择时,你所考虑的因素有旅游的费用、旅游的景色、景点的居住条件和饮食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等。
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我们将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
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
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层次分析法(AHP)
(3)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评估人员对各因素相 对重要性(或优劣)的经验认识,一般采用经典1-9 及其倒数的标度法。如下表所示。
图2 AHP层次结构示意图
表1 1-9 标度及其含义
(4)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A.层次单排序就是求某一层次上各指标对其上层指标 相对重要性的权重。一般计算方法采用方根法, 设判断 矩体阵计为算B步=骤[b如ij],下阶:数为n,bij为矩阵中第i行第j列元素, 具
选择1-9比率标度法是基于下述的一些事实和科学依据
类似的,当RI<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
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案例:用方根法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 的特征向量
1 5 3
1
5 1 1
3
1
3 3
1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M1
1
1 5
1 3
1 15
0.067
n
Wj 0.405 2.466 1 3.871
j 1
W1
W1
n
Wj
0.405 0.105 3.871
j 1
W2
W2
n
Wj
2.466 0.637 3.871
j 1
W3
W3
n
Wj
1 0.258 3.871
j 1
正规化
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内涵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找出影响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并将因素尽可能的量化形成指标,以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目的,最终根据数据配合指标做出选择。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分为N层及M个指标,对每一层及其指标分析判断,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这每一个指标并不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则要对其进行重要性排位,列出权重,通过逐层计算比较各种关联指标的权重为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进行定性描述,相关专家凭借其经验及专业知识对其打分得到定量化得指标权重,结合案例可以得出有价值的定性结论。
其局限性在于权重是凭借专家人为的进行设置,未必完全的符合最优化的要求。
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
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
不妨用假期旅游为例:假如有3个旅游胜地A、B、C供你选择,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这3个候选地点.首先,你会确定这些准则在你的心目中各占多大比重,如果你经济宽绰、醉心旅游,自然分别看重景色条件,而平素俭朴或手头拮据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费用,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饮食等条件寄以较大关注。
其次,你会就每一个准则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譬如A景色最好,B次之;B费用最低,C次之;C 居住等条件较好等等。
最后,你要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A、B、C中确定哪个作为最佳地点。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概述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具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可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所研究的全部元素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标出上一层与下层元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
在每一层次,均按某一准则对该层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解矩阵特征值问题,确定元素的排序权重,最后再进一步计算出各层次元素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为决策问题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保护、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层次分析法的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中间层(准则层)、最高层(总目标)。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析同层因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
三、确定权重值的基本原理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萨蒂教授提出的,萨蒂教授在进行"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研究时,提出了一种层次权重分析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归为一个系统。
并且将整个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目标分解,从而形成多个层次指标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在进行层次分析法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问题按照总目标—子目标—评价准备的层次进行分解,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最终权重最大的就是此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同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汇总成一个总的目标,并且根据问题的不同以及因素的不同,再将问题进行分解,按照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彼此相连接的层次,在进行问题解决时逐层分析最终将问题分解到最低层,从而找出最优解。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因此层次分析法多被应用于社会、经济及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因为这些领域的问题多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所构成的在进行分析解决事很难有明确的判断,而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者可以将复杂的系统进行层次分解,使得问题更加的简洁从而帮助研究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安全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层次分析法也被经常使用。
在安全生产科学方面,层次分析法常被应用于煤矿的安全研究、危化品评价、油库安全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研究以及交通安全评价等。
在环境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水安全评价、水质指标和环境保护措施研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污染源确定等。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简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1.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 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i )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iii )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
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例1 假期旅游有1P 、2P 、3P 3个旅游胜地供你选择,试确定一个最佳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概述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具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可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所研究的全部元素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标出上一层与下层元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
在每一层次,均按某一准则对该层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解矩阵特征值问题,确定元素的排序权重,最后再进一步计算出各层次元素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为决策问题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保护、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的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中间层(准则层)、最高层(总目标)。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析同层因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
三、确定权重值的基本原理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假设有n 个物体12,,,n A A A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物体i A 占这n 个物体总重量的比重(权重)呢?设n 个物体12,,,n A A A 重量分别为12,,,n w w w 。
现将这些物体的重量两两进行比较如下:1A 2An A1A11/w w 12/w w 1/n w w 2A21/w w22/w w2/n w wn A 1/n w w 2/n w w/n n w w若以矩阵A 来表示各物体的这种相互重量关系,即111212122212/////////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w w w w w w ⎛⎫⎪ ⎪= ⎪⎪⎝⎭则A 称为判断矩阵。
若取重量向量12(,,,)T n W w w w =,则有AW n W =⋅于是W 是判断矩阵A 的特征向量,n 是A 的一个特征值。
基本原理 如果有一组物体,需要知道它们的重量,而又没有衡器,那么就可以通过两两比较它们的相互重量,得出每对物体重量比的判断,从而构成判断矩阵;然后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和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可以得出这一组物体的相对重量。
在复杂的决策问题研究中,对于一些无法度量的因素,只要引入合理的度量标度,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度量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四、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层次分析法为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大体上可按下面五个步骤进行:1.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多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1)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中间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3)最底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上述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素:它并不支配下一层次的所有元素,而仅支配其中部分元素,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我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
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带来困难。
一个好的层次结构对于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因而层次结构必须建立在决策者对所面临的问题有全面深入认识基础上,如果在层次划分和确定层次元素间的支配关系上举棋不定,那么最好重新分析问题,弄清元素间相互关系,以确保建立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是层次分析法中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层次结构形式。
当一个复杂问题仅仅用递阶层次结构难以表示,这时就要用更复杂的形式,如内部依存的递阶层结构、反馈层次结构等,它们都是递阶层次结构的扩展形式。
2.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以后,上下层元素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
假定以上层次的元素C 为准则,所支配的下一层次的元素为12,,,n u u u ,目的是要按它们对于准则C 的相对重要性赋于12,,,n u u u 相应的权重,当12,,,n u u u 对于C 的重要性可以直接定量表示时(如利润多少、消耗材料量等),它们相应的权重量可以直接确定,但对于大多数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元素的权重不容易直接获得,这时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导出它们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所用的导出权重的方法就是两两比较的方法。
在这一步骤中,决策者要反复地回答问题,针对准则C ,两个元素i u 和j u 那 一个更重要,重要程度如何?并按1-9的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下表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这样对于准则C ,n 个被比较元素通过两两比较构成一个判断矩阵1111n n nn a a A a a ⎛⎫ ⎪=⎪ ⎪⎝⎭其中ij a 就是元素i u 与j u 相对于准则C 的重要性比例标度。
1—9比例标度的含义:1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相同的重要性3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若元素i u 与元素j u 的重要性之比为ij a ,那么元素j u 与元素i u 重要性之比为 ij a 的倒数。
显然,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1)0ij a >;(2)1ji ij a a -=; (3)1ii a =。
这样的判断矩阵A 称为正互反矩阵。
由于判断矩阵A 所具有的性质,我们对于一 个n 个元素构成的判断矩阵只需给出其上(或下)三角的(1)/2n n -个判断即可。
若判断矩阵A 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等式:ij jk ik a a a =时,则A 称为一 致性矩阵。
关于判断矩阵,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用两两比较?为什么要 用1—9比例标度?为什么要限制被比较个数不超过9个以及(1)/2n n -个比较是否必要?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不难看出,许多被测对象只具有相对性质,因而难以用一个绝对标度进行衡量,诸如安全、幸福等概念很难有一个绝对标准,只能在比较中进行估计。
这提示我们,在社会、经济以及一些类似问题的某些属性的测度中可以考虑采用一种相对标度。
层次分析法所提出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是一种既能适应各种属性测度又能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和判断矩阵的一种相对标度,它的应用可以使系统从无结构向结构化和有序状态转化,因而不能不认为是系统分析中的一大突破。
在判断矩阵建立上,层次分析采用了1—9比例标度,这是由于这种比例标度,适合人们进行判断时的心理习惯。
首先我们认为参与比较的对象对于它们所从属的性质或准则有较为接近的强度,否则比较判断的定量化就没有意义了,因而比例标度范围不必过大。
如果出现强度在数量级上相差过于悬殊的情形,可以将数量级小的那些对象合并,或将数量级大的对象分解,使强度保持在接近的数量级上,再实施两两比较。
其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们在进行比较判断时,通常用相等、较强(弱)、明显强(弱)、很强(弱)、绝对强(弱)这类语言来表达两个因素的某种属性的比较。
如果再分仔细些,可以在相邻两级中再插入一级,这样正好是9级,因而用9个数字表达是合适的,而且,这种判断具有互反性。
那么能否取1—9之间的非整数作为比例标度呢?一般说来没有必要,这是因为对于一个难以定量的对象提供一个过于精确的标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另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更细的标度所得的结果与1—9标度的结果一样。
当然,如果事物的属性强度十分接近时,也可采用其它标度。
最后,应该指出,一般地作(1)/2n n -次两两比较是必要的。
有人认为把所有元素和某个元素比较,即只做1n -个比较就可以了,但这种作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病:任何一个判断的失误均可导致不合理的排序,而个别判断的失误对于难以定量的系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进行多次比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反复比较,从而导致一个合理的排序。
3.权向量和一致性指标通过两两成对比较得到的判断矩阵A 不一定满足矩阵的一致性条件,于是找到一个数量标准来衡量矩阵A 的不一致程度显得很必要。
设12(,,,)T n W w w w =是n 阶判断矩阵A 的排序权重向量,当A 为一致性矩阵时,显然有:111212122212/////////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w w w w w w ⎛⎫⎪ ⎪= ⎪⎪⎝⎭1212111nn w w w w w w ⎛⎫⎪⎛⎫ ⎪=⎪ ⎪⎝⎭⎪⎝⎭这表明12(,,,)T n W w w w =为A 的特征向量,且特征根为n ,也就是说,对于一致的判断矩阵来说排序向量W 就是A 的特征向量。
反过来,如果A 是一致的正互反阵,则有以下性质:11, , ii ij ji ij jk ik a a a a a a -==⋅=,()()1111121112111ij n n xn a aA a a a a a --⨯-⎛⎫ ⎪ ⎪== ⎪ ⎪ ⎪⎝⎭因此()111111111111111111111212121212111211111111111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这表明11111121(,,,)T n W a a a ---=为A 的特征向量,并且由于A 是相对向量W 关于目标Z 的判断矩阵,则W 为诸对象的一个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