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刘林馨;王健;杨晓杰;刘传照;王秀文【摘要】区域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是对全球温度变化最敏感的植被类型之一,其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该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对于未来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大兴安岭4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林)的植被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确定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交叉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4种林型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clntosh均匀度指数表现为落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林;Cody指数表现为落叶林>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Sorenson指数表现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逐渐降低,以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最高,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密度的35.24%、31.61%、31.70%、32.39%.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林型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和Sorenson指数与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绝对值来看,多样性指数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双因素分析表明,林型对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型×深度的交互作用对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型和林型×深度的交互作用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型对Cody指数和Sorenson指数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综合分析表明,大兴安岭林型和土壤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9【总页数】7页(P1610-1616)【关键词】大兴安岭;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有机碳密度【作者】刘林馨;王健;杨晓杰;刘传照;王秀文【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X171.1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_吴则焰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_吴则焰

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8月第24卷第8期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Aug.2013,24(8):2301-2309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吴则焰1,2林文雄2**陈志芳3方长旬2张志兴2吴林坤2周明明2沈荔花2(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州350002;3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350002)摘要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均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荒地最差.AWC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AWCD值具有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呈现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关键词武夷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植被类型BIOLOG文章编号1001-9332(2013)08-2301-09中图分类号S718.5;Q938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WuyishanNational NatureReserve,East China.WU Ze-yan1,2,LIN Wen-xiong2,CHEN Zhi-fang3,FANG Chang-xun2,ZHANG Zhi-xing2,WU Lin-kun2,ZHOU Ming-ming2,SHEN Li-hua2(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2Instituteof Agroecolog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3College of For-estr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Chin.J.Appl.Ecol.,2013,24(8):2301-2309.Abstract:By using Biolog Ecoplate system,this paper studi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Wuyishan National NatureReserve,aimed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 on the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soil enzyme activities,and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were higher in natural forest than in planted forest,and were the lowest inabandoned field.The AWCD reflecting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was increasedwith increasing incubation time,but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types.The carbon sources mostly used by soil microbes were carbohydrates and carboxylic acids,followed by amino acids,phenolic acids and polymers,and amines had the lowest utilization rate.The Simpson index,Shannon index,Richness index and McIntosh index in natural forest were ho-l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lanted forest.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identified2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in relation to carbon sources,explaining56.3%and30.2%of the varia-tion,respectively.The carbon sources used by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ffered with vegetation*福建省教育厅省属高校项目(JA12118)资助.**通讯作者.E-mail:wenxiong181@163.com2012-11-19收稿,2013-05-17接受.types.Amino acids and amides were the two main carbon sources separating the2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approach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Key words:Wuyi Mountains;soil microbe;community diversity;vegetation type;BIOLOG.在植被-土壤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不仅参与养分循环和物质代谢过程,直接影响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对植物凋落物降解、土壤理化性质改善起重要作用,而且通过改善土壤有机质等非生物因子间接影响植被生长[1].土壤微生物既受到地上植被影响,又通过其自身性质的改变反作用于植被,与植被形成相互作用的反馈体系[2-3].群落多样性作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关键指标[4],近年来已成为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环境变化与人为干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如环境胁迫[5-6]、作物连栽[7]、化感作用[8]、施肥方式[9]等,其研究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完善[10-13].其中,BIOLOG分析法通过测定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程度,来反映微生物群体水平的生理轮廓,以此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分辨力强,现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研究[14],如比较不同土壤类型[15]、同类土壤不同植物物种[16-17]、不同管理策略下的农业土壤[18]、不同植被根际与非根际[19]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地上植被显著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20].Bach等[21]认为,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不同树种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各异.此外,森林植被类型还可以间接影响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和微气候等,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重要影响[22-23].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作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想场地.许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研究甚少,仅见何容等[24]、金裕华等[25]分别开展了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随海拔梯度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本研究采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差异,解析地上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揭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27ʎ32'—27ʎ55'N,117ʎ24'—118ʎ02'E)是全球同纬度带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典型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该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99975h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7.6ħ,年降雨量1864mm,年相对湿度78% 84%,无霜期253 272d.其地质地貌属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地层构造为中生代白垩纪,是第三纪系沉积的赤石群碎屑岩地层.区内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完整,沿海拔植被带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主要优势树种为米槠(Cas-tanopisi carl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黄山松(P.taiwanensis)、肿节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青茅(Calamagrostis brachytricha)等.1.2研究方法1.2.1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012年4月,分别选取海拔、坡度、光照等生态因子相近的米槠林、青冈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4种典型植被类型(其中米槠林和青冈林为天然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为人工林,以荒地为对照),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在每种植被类型下设置4个20mˑ20m样地,每个样地相距大于200m.在每个样地内用直径为3.5cm的土钻以S型分别采集5钻0 20cm深度土壤,混合为1个土样,装入封口袋并放入装有冰块的保温箱.土样带回实验室后充分混匀并分为2份,一份过2mm 筛后放在4ħ冰箱保存,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酶活性测定;另一份自然风干后过筛,用于土壤理2032应用生态学报24卷表1样地基本情况Table1Basic condition of plots调查植被Vegetation类型与年限Vegetation typeand years群落组成Community component海拔Altitude(m)坡度Slope(ʎ)郁闭度Canopydensity荒地Abandoned field(CK)长期荒置极少量芒萁A very small amount of Dicranopteris dichotoma35821-米槠林Castanopisi carlesii forest 天然林米槠+紫金牛+黑莎草C.carlesii+Ardisia japonica+Gahnia tristis387210.9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lauca forest 天然林青冈+青茅+肿节竹C.glauca+Calamagrostis brachytricha+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373230.9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 人工林,19年马尾松+檵木+芒萁P.massoniana+Loropetalum chinense+D.dichotoma365190.8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人工林,19年杉木+淡竹+芒萁C.lanceolata+Phyllostachys glauca+D.di-chotoma330250.8化性质测定.1.2.2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土样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采用林大仪[26]的方法.其中,土壤总有机碳(TOC)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全氮(TN)用半微量凯式法,全磷(TP)用硫酸-高氯酸消煮法,全钾(TK)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土壤pH值用水浸提电位法(土水比为1ʒ2.5),土壤含水率用质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关松荫[27]的方法测定.其中,脲酶活性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以24h后1g土壤中NH3的毫克数表示;蔗糖酶活性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以24h生成葡萄糖的毫克数表示;磷酸酶活性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以2h后1g土壤中释放出酚的毫克数表示;过氧化氢酶活性用KMnO4滴定法测定,酶活性以每克土相当于0.1 mol·L-1KMnO4的毫升数表示.每个处理均设无基质对照,且每个处理3次重复,整个试验设无样品无基质对照.1.2.3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28].称取5g鲜土于经高压灭菌的三角瓶中,加入100mL含0.85%的NaCl无菌水,封口,120 r·min-1振荡30min,冰浴静置2min,取上清液5 mL于灭菌过的100mL三角瓶中,加入45mL无菌水,重复稀释3次,制得1ʒ1000的提取液,立即用于ELSIA反应.将BIOLOG-ECO平板预热到25ħ,用移液器取150μL提取液于各个孔中,28ħ恒温培养168h,每24h用Elx800TM酶标仪读取590nm 的吸光值.1.3数据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整体能力,用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表示:AWCD=[∑(C i-R)]/n.其中:C i为所测定的31个碳源孔吸光值;R为对照孔吸光值;n为碳源数目.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采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 指数[29].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表2).土壤pH在(4.37ʃ0.01) (5.02ʃ0.02),表明该地区植被土壤为典型的南方酸性土壤.土壤平均含水率在(25.1ʃ0.5)% (39.3ʃ0.3)%,表明该地区土壤含水率普遍较好,排序为青冈林>米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荒地,即天然林含水率高于人工林,荒地含水率最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TOC和TP含量均为米槠林>青冈林>马尾松林>杉木林>荒地,TN和TK含量均为青冈林>米槠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荒地,表明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大于人工林,荒地土壤养分含量最低.总体而言,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优于人工林,荒地土壤最差.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表3).荒地各种土壤酶活性均低于其他样地.4种植被中,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的是米槠林(2.42ʃ0.05mg·g-1·24h-1),最低的是杉木林(1.58ʃ0.06mg·g-1·24 h-1),大小排序为米槠林>青冈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磷酸酶活性最高的是米槠林(0.69ʃ0.04 mg·g-1·2h-1),最低的是马尾松林(0.37ʃ0.0230328期吴则焰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表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部分理化性质Table2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 pH含水率Water content(%)总有机碳TOC(g·kg-1)全NTN(g·kg-1)全PTP(g·kg-1)全KTK(g·kg-1)荒地Abandoned field(CK)4.82ʃ0.01c25.1ʃ0.5e52.39ʃ0.88e0.30ʃ0.01e0.07ʃ0.01d11.18ʃ0.08e米槠林Castanopisi carlesii forest4.73ʃ0.03d38.2ʃ0.2b149.17ʃ2.36a0.76ʃ0.02a0.28ʃ0.02a17.87ʃ0.09b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lauca forest4.37ʃ0.01e39.3ʃ0.3a133.76ʃ1.14b0.69ʃ0.04b0.19ʃ0.01b20.63ʃ0.05a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4.90ʃ0.01b31.9ʃ0.5d93.43ʃ1.10c0.42ʃ0.02d0.17ʃ0.01b14.19ʃ0.04d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5.02ʃ0.02a33.6ʃ0.7c78.28ʃ1.03d0.47ʃ0.02c0.11ʃ0.01c15.96ʃ0.09c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0.05level.下同The same blow.表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Table3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脲酶Urease(mg·g-1·24h-1)磷酸酶Phosphatase(mg·g-1·2h-1)蔗糖酶Sucrase(mg·g-1·24h-1)过氧化氢酶Catalase(mL·g-1·20min-1)荒地Abandoned field(CK)1.12ʃ0.06e0.13ʃ0.02e12.19ʃ0.15e1.09ʃ0.05d米槠林Castanopisi carlesii forest2.42ʃ0.05a0.69ʃ0.04a43.94ʃ1.31a1.94ʃ0.03b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lauca forest2.28ʃ0.06b0.56ʃ0.03b31.46ʃ0.62b2.81ʃ0.07a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1.76ʃ0.03c0.37ʃ0.02d25.23ʃ0.47c1.57ʃ0.04c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1.58ʃ0.06d0.48ʃ0.01c19.05ʃ0.41d1.65ʃ0.03cmg·g-1·2h-1),大小排序为米槠林>青冈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蔗糖酶活性最高的是米槠林(43.94ʃ1.31mg·g-1·24h-1),最低的是杉木林(19.05ʃ0.41mg·g-1·24h-1),大小排序为米槠林>青冈林>马尾松林>杉木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的是青冈林(2.81ʃ0.07mL·g-1·20min-1),最低的是马尾松林(1.57ʃ0.04mL·g-1·20min-1),大小排序为青冈林>米槠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总体而言,4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即天然林土壤酶活性高于人工林,荒地土壤最低.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动力学特征2.2.1土壤微生物利用全部碳源变化特征BI-OLOG微平板板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指标[30].计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AWCD值的3次重复平均值,绘制AWCD 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图1).由图1可知,土壤微生物总体变化趋势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利用碳源量逐渐增加,AWCD值呈S型曲线变化,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24h以内AWCD值最低,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较低,碳源基本未被利用;24h以后AWCD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步增大,碳源开始被明显利用,其中青冈林和米槠林土壤的AWCD升高较快,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的AWCD上升较为缓慢.在72 96h内各植被类型土壤AWCD增长速率均达到最高,96h后逐渐趋于缓图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随时间变化Fig.1Changes of soil AWCD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with time.CK:荒地Abandoned field;Ca:米槠林Castanopisi carlesii forest;Cy: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lauca forest;Pi: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Cu: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下同The same below.4032应用生态学报24卷慢增长.培养168h后,各植被类型土壤的AWCD值均达到最大,大小顺序依次为青冈林>米槠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其中青冈林最高(1.307),表明青冈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在4种植被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AWCD值最低(0.750),表明马尾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低.2.2.2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分析按化学基团的性质将ECO板上的31种碳源分成6类,分别是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聚合物、胺类、酚酸类.6类碳源均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利用碳源量逐渐增加的趋势.表4为每类碳源的AWCD平均值,由表4可知,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率差异显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和酚酸类利用率呈现一致的规律,即青冈林>米槠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荒地;羧酸类利用率大小排序为米槠林>青冈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荒地;胺类利用率大小排序为米槠林>杉木林>青冈林>马尾松林>荒地.总体而言,在4种植被中,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利用率较高,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利用率较低,青冈林对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聚合物、胺类、酚酸类碳源利用率分别为马尾松林的167.4%、149.4%、117.0%、187.9%、133.3%和130.2%.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4种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2.3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指数可用来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程度.根据培养96h的AWCD值计算得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表5).结果表明,武夷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用不同指数表示时存在较大差异.Simpson 指数可反映土壤群落中最常见物种,该值大小顺序是青冈林>米槠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表明青冈林土壤中某些优势菌生长旺盛.Shannon指数反映了微生物群落物种变化度和差异度,Shannon指数较高代表微生物种类多且分布均匀,该值米槠林最高(4.69ʃ0.25),马尾松林最低(3.70ʃ0.20),表明米槠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种类最多且较均匀.丰富度指数表示被利用的碳源数目多少,该值米槠林最高(17.35ʃ1.28),马尾松林最低(11.99ʃ0.87),表明表4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6类碳源利用率的影响Table4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substrate utilization by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 氨基酸类Amino acid碳水化合物类Carbohydrate羧酸类Carboxylic acid聚合物类Polymer胺类Amine酚酸类Phenolic acids荒地Abandoned field(CK)0.12ʃ0.01d0.34ʃ0.02d0.64ʃ0.02d0.20ʃ0.01e0.07ʃ0.01d0.24ʃ0.03d米槠林Castanopisi carlesii forest0.69ʃ0.03a1.05ʃ0.06b1.32ʃ0.03a0.54ʃ0.04b0.25ʃ0.03a0.79ʃ0.07a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lauca forest0.72ʃ0.05a1.24ʃ0.09a1.24ʃ0.05b0.62ʃ0.02a0.16ʃ0.03bc0.69ʃ0.01b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0.43ʃ0.01c0.83ʃ0.04c1.06ʃ0.06c0.33ʃ0.01d0.12ʃ0.02c0.53ʃ0.06c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0.58ʃ0.02b0.91ʃ0.03c1.12ʃ0.03c0.41ʃ0.01c0.19ʃ0.02b0.51ʃ0.03c表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Table5Diversity indices for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 Simpson指数Simpson indexShannon指数Shannon index丰富度指数RichnessMcIntosh指数McIntosh index荒地Abandoned field(CK)0.59ʃ0.01e2.27ʃ0.16d7.83ʃ0.65d0.68ʃ0.05c米槠林Castanopisi carlesii forest0.96ʃ0.01b4.69ʃ0.25a17.35ʃ1.28a1.20ʃ0.09a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lauca forest1.02ʃ0.01a4.37ʃ0.25ab16.32ʃ1.10a1.20ʃ0.13a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0.81ʃ0.01d3.70ʃ0.20c11.99ʃ0.87c0.97ʃ0.10b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0.89ʃ0.01c4.05ʃ0.18bc14.20ʃ1.03b0.89ʃ0.02b50328期吴则焰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米槠林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数目最多.McIntosh 指数反映了碳源利用种类数的不同,并能区分不同利用程度.米槠林和青冈林的McIntosh 指数都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表明米槠林和青冈林土壤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碳源利用程度较高.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同多样性指数均反映出相同的规律,即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明显高于人工林.2.4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主成分分析利用培养96h 的AWCD 值,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提取原则[12],提取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功能多样性相关的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5%.其中,第1主成分(PC1)和第2主成分(PC2)依次可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因其他主成分贡献率较小,故只分析PC1和PC2(图2).从图2可以看出,培养96h 时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位于主成分1的负端;米槠林和青冈林位于主成分2的负端.可见,主成分1和主成分2基本上能够区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一步将主成分得分系数与单一碳源AWCD 值作相关分析,在31种碳源中与PC1相关的有16个,其中12个呈正相关,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4个呈负相关,主要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而与PC2相关的碳源有4个,其中3个氨基酸类碳源呈负相关.可见,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2.5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图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主成分分析Fig.2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carbon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表6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相关系数Table 6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diversitySimpson 指数Simpson index Shannon 指数Shannon index 丰富度指数Richness McIntosh 指数McIntosh indexpH-0.394-0.512-0.476-0.579含水率Water content0.729*0.784*0.795*0.744*总有机碳TOC 0.914**0.892**0.903**0.923**全氮TN 0.834**0.829**0.807**0.886**全磷TP0.5020.6060.6310.497全钾TK0.3940.4170.4010.375*P <0.05;**P <0.01.物重要的碳源和氮源,为探讨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表6).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3讨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植被类型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运用BI-OLOG 微平板法分析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功能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天然林优于人工林,荒地最差.可见,在立地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植被类型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具体而言,AWCD 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利用碳源量逐渐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AWCD 值具有较大差异,天然林土壤AWCD 值明显大于人工林,与毕江涛等[31]、张文婷等[32]的研究结果相似.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利用率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Simpson 指数、Shannon 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 指数也呈现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的趋势.PCA 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能够明显区分.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土壤养分、水热状况、6032应用生态学报24卷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土壤肥力状况与植物营养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类型紧密相连,不同植被类型通过改变凋落物数量和组成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组成、数量和分布差异[33-35].在本研究中,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了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相关.可见,不同植被类型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该结论与钟文辉和蔡祖聪[36]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相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提供维持土壤各种功能所必需的能量、底物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且受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士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林分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不同,导致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野外调查中发现,青冈林和米槠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林分凋落物数量也多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使其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等养分均显著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青冈林和米槠林土壤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较高,说明其凋落物更易分解,在土壤中形成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要高,从而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其次,土壤含水量不同,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存在较大差异.Gordon等[37]和Xiang等[38]研究发现,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人工林的水土流失较天然林严重[39],加剧了作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的土壤有机质流失,使得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受到影响,因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应减低.再者,天然林和人工林植物根系分泌物与脱落物不同.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结构更为复杂,具有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和根系分泌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其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也相应增强.可见,在立地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植被类型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人工林和荒地相比,天然林不仅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理化性质,且在增加利用某类或多类碳源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指数)、提高微生物群落利用单一碳源的整体能力(AWCD)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对于改进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互竞争、协调、驱动养分循环等作用影响着植物多样性,所以仅研究地上植物显然难以解释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于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40].目前,土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Science》2004年304卷同时刊登了7篇关于土壤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文章,特别强调了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1].本研究利用BIOLOG法分析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取得了理想效果.然而,BIOLOG法只能表征土壤中快速生长或富营养微生物活性,不能反映土壤中生长缓慢的微生物活性,且只能对环境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和识别以及群落活性与功能分析,无法直接获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详细信息.尽管BI-OLOG分析法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仍然是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不可培养性,必须结合其他群落结构分析方法开展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类群研究.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改进,结合其他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磷脂脂肪酸(PLFA)、土壤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地上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Zhang Y-Y(张燕燕),Qu L-Y(曲来叶),Chen L-D (陈利顶),et al.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Loess hilly region.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65-173(in Chinese)[2]Jia GM,Cao J,Wang C,et al.Microbial biomass and nutrients in soil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secondary forestsuccession in Ziwuling,northwest China.Forest Ecologyand Management,2005,217:117-125[3]Sinha S,MastoRE,Ram LC,et al.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index of tree species in a coal mining ecosys-tem.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1:1824-1832[4]Jin Z-Z(靳正忠),Lei J-Q(雷加强),Xu X-W(徐新文),et al.Microbial diversities of shelter forest soilsin the extremely arid area.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2009,29(8):4548-4559(in Chinese)[5]Zhou L-L(周玲莉),Yao B(姚斌),Xiang Y-Z70328期吴则焰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候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西部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中亚、南美东南角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大尺度上:①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②植被的变化: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

(纬度地带性)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上:①影响因素:地形。

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第一节土壤1.土壤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杨峰、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45%)、有机质(约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20%-30%)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1.种2.生态位3.冷害4.群落的最小面积5.地带群落交错区二、判断题1.种群是生物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岛屿面积相同,距离近者较快达到平衡,保留种数也多。

3.起源于沈阳的植物移植到北京种植,会提前开花。

4.光补偿点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候的点。

5.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植被型。

6.天山的基带植被类型是草原。

7.演替的方向可以预测。

8.适度干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9.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10.垂直带谱与海拔有关,与经纬度无关。

三、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选错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面植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Populus alba L.B.Populus alba L.C.populus alba L.D.populus alba L.2. 下列选项中,哪些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特征()A.种子B.花粉管C.花和果实D.双受精3. 生活型谱组成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为1%﹕22%﹕60%﹕15%﹕2%,最可能是哪种植物群落类型()A.草原B.荒漠C.稀树草原D.苔原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高等植物是()A.海带B.银耳C.肾蕨D.毛竹5.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红树林的特征()A.支柱根B.呼吸根C.胎生D.泌盐6.垂直带谱是间断的,是因为可能缺少()A.夏绿阔叶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D.灌木林带7. 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分布区的变化()A.气候变化B.板块运动C.地形变化D.人类活动8. 下列选项中,属于温带地带性植被的是()A.夏绿阔叶林B.草原C.寒温性针叶林D.暖性针叶林9. 热带季雨林的土壤类型不包括()A.砖红壤B.赤红壤C.石灰性土D.黄壤10. 下列选项中,属于苔原植被特征的是()A.通常为多年生植物B.花色鲜艳C.植株矮小D.苔藓典型四、辨析题1. 寒温性针叶林与暖性针叶林2. 生态型与生活型五、简答题(任选两题作答)1. 简析极地植物矮小的原因。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摘要】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 m;B:3150-3300 m;C:3300-3450 m;D:3450-3550 m)40 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 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 t·hm-2 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足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 kg、4.96 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 kg、1.19 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牛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 kg、1.28 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 kg、1.84 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21【总页数】11页(P5810-5820)【关键词】地上生物量;海拔梯度;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作者】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川西亚高山林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长江上游,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森林类型是亚高山暗针叶林,这些森林集中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及其支流,不仅是我国西南高山林区木材生产基地和物种基因库,而且还是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屏障[1-2]。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1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1

第五章过关检测卷(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A。

甲B。

乙 C.丙D。

丁2.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图示信息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B。

图示信息反映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C。

图示信息反映了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变化D。

图示区域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故D项正确.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可知,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A项正确;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B项正确;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C项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项正确。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右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A.干旱B。

湿润C.寒冷D。

炎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

地下部分缩小减少答案:3.A4。

C解析:第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故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

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取更多的水分。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比例,单位:%).读图,完成5~7题。

不同放牧制度对亚高山草甸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不同放牧制度对亚高山草甸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牧业 生 产 的基 础 。但 是各 国学者 对放 牧 制 度 影 响草 地
1 试 验 设 计 和 方 法
1 1 研 究 区 自然概 况 .
研究 区位 于 伊犁 新源 县那 拉 提夏 草地 , 33 E 8 。O~
8 。5 , 30 32 海 拔 19 0 m。 新 源 县 属 大 41 N 4 。9 ~4 。0 , 5
E malh wu 4 5 1 6 c r - i: q 7 7 @ 2 . o n
基 金 项 目 : 球 环 境 基 金 ( F 赠 款 项 目“ 疆 典 型 草 原 全 GE ) 新 合 理 放 牧 制 度 的建 立 ” 助 资 作 者 简 介 : 红 旗 (9 4) 男 , 肃 酒 泉 人 , 士 , 师 , 武 17一, 甘 学 讲 主 要从事 土壤调查 与制图 。
摘 要 :以新 疆亚 高 山草 甸土 为研 究 对 象 , 究 了 自由放 牧 和 划 区轮 牧 对 土 壤 理 化 性 质 的 影 响 。 结 研 果表 明 : 短期 改 变放 牧 制度 对 草地 土壤 养分含 量 影 响不 显著 , 理化 性 质 对其 响 应 程度 亦有 所 不 同。轮 牧
甸草 地 , 具有 分 布广 、 面积 大 、 产量 高 的特 点 , 夏 牧 场 是
条 件有 关 。
划 区轮牧 能 减 少 羊 只 践 踏 牧 草 造 成 的损 失 , 高 提
牧 草 产量 , 使牧 草有 休 养 生息 恢 复生 长 的 机会 , 高 可 提
载 畜量 , 利 于 保 护 草 地 。 范 守 民等 _ 在 新 源 县 那 拉 有 8 提 山地 草甸 进 行划 区轮牧 与 自由放 牧对 成 年 绵羊 体 重 增 加 的试 验 , 结果 表 明轮 牧 区绵 羊 日增 重显 著 , 于 自 高 由放 牧 区 , 是试 验 未 考 虑 不 同放 牧 制 度 下 家 畜 采 食 但 对 土壤 的影 响 , 因此 , 研究 放 牧制 度 对土 壤 理化 性质 的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研究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研究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之一,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

而对于不同林种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针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不同林种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的研究,对于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林木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具有一定的生物化学修复作用。

不同林种间生物量及其组成差异较大,不同林种对于土壤重金属的吸收、迁移、储存等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就不同林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1.落叶乔木落叶乔木通常生长缓慢,但其深根性和广泛的茎地系统使得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了土壤水分和养力。

此外,它们的枯落物和有机质可以逐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

因此,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侵蚀的土地上,落叶乔木可以被证明具有很好的修复能力。

2.常绿乔木常绿乔木生长快,生物量大,拥有更多的根系和叶面积可用于重金属吸收。

因此,在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中,常绿乔木可以被用于大面积的植被修复。

由于常绿乔木对于土壤中锌、铜等金属的吸收、迁移、储存作用较大,因此常用于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土地上。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也有很好的潜力。

草本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且从中可以分泌出很多的有机酸或螯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将重金属离子与养分离开,从而减轻重金属对于生物的毒害作用。

此外,草本植物还可以通过其根系的生物/化学作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发育,从而促进土壤调节作用,增加土壤养分的供应。

竹本植物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重金属土壤修复的植物。

竹的根系可以到达较深的土层,因此可以吸收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并将其固定在土壤中。

竹的枝干和叶子可以逐渐将重金属存在土壤中稳定下来并降解,从而减轻其对于生物的影响。

山西吕梁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格局

山西吕梁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格局
本研究通过对 α 多样性指数以及物种重要值的分析,按照纬度梯度从北向南依次选取吕梁山系的马伦 草原、荷叶坪和云顶山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取样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吕梁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 样性时空变化格局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吕梁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随时间和纬度的动 态变化规律。 因此,研究吕梁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格局对该地区草甸植被的有效保护、治理 恢复以及合理开发,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15⁃16] 。
http: / / www.ecologica.cn
6686
生 态 学 报
38 卷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Theref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subalpine meadows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we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cience, Taiyuan Normal 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versity,Jinzhong 03061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latitude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Shanxi Province, Malun Grassland, Heyeping, and Yunding Mountain were selected as study areas in this research. In 2015, 2016, and 2017,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ubalpine meadows was survey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ifferent years and latitudes of subalpine meadow species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Kobresia humilis and Polygonum viviparum, Kobresia capillifolia and Polygonum viviparum, Plantago asiatica and Elymus dahuricu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Malun Grassland, Heyeping, and Yunding Mountain. The dominant and subdominant spe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re mainly from Compositae, Rosaceae, Cyperaceae, Gramineae, and the life forms were mainly perennial herbs; (2) the species diversity distribution was stable in different years. There was no visible difference in the Pielou index in three years. The Shannon⁃ Wiener, Simpson, and Patrick indexes were the highest in 2016,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ubalpine meadows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were affected by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3)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Yunding Mountain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un Grassland and Heyeping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subalpine meadows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5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植被的分类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陈力;刘国华;刘丹;石松林【摘要】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组成逐渐增多,各物种更新数量逐渐增大,林窗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2)在不同海拔、不同大小林窗中,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在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排序中始终位列第一,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sp、无柄杜鹃Rhododendron watsonii和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重要值分别占据高、中、低海拔林窗中灌木层物种的首要位置,草本层主要物种排序有变化,但无明显规律;(3)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窗大小成极显著正相关,Simpson生态优势度与林窗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林窗大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4)低海拔林窗中植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中海拔,高海拔林窗中的植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与中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hrough typical sampling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and updated dynamic changes along altitude gradients,studied the effects of gap size and elevation to plant species in gaps.The results indicated:(1) with the decrease of forest gap elevation,the pattern of main plants in trees layer and shrubs layer in forest gaps distributed obvious,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update quantity in forest gaps increased gradually.What's more,the greater the gaps,increasing trend more obvious;(2) In different size gaps along altitude gradients,Abies faxoniana always ranked first intree layer species significant value sort,significant value of Rhododendron faberisp,Rhododendron watsonii and Fargesia nitida respectively occupied the first place at high,middle and low altitude in forest gap shrub species,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main species ordering in herb layer is mutative,but without obvious regularity;(3)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st gap size and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 wiener diversity index,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st gap size and Simpson ecological dominance index,there is a positively related between forest gap size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but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4) The highest plant diversity in forest gap at the low altitude,the medium altitude followed,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st gaps at high altitude and medium altitude and low altitude of plant richnessindex,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Pielou index and Simpson ecological dominance index.【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10【总页数】8页(P90-97)【关键词】林窗;大小;海拔;植物多样性;亚高山针叶林【作者】陈力;刘国华;刘丹;石松林【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林窗是森林更新的重要驱动力,是森林群落内植物更新的主要场所,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3]。

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研究

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研究

农家参谋林业科学-128-NONG JIA CAN MOU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研究刘慧平(云浮市自然资源局,广东云浮,527300)【摘 要】本文以西南地区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动态、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这三大特征,综合梳理了学者们关于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致研究情况。

然后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高山亚高山植被的破坏和恢复已成为当下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关注的热点。

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人类赖以生存生存的环境面临着重大危机[1, 2]。

大量学者对高山亚高山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重建作了研究,WRI Jordan 等从恢复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植被恢复方法的报告及局部区域恢复,包括植物定居和物种持续性的机制[3];于贵瑞、谢高地等人指出了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经济、生态等方面的问题[4];刘彬、杨万勤以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群落演替与更新的问题[5]。

本文以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为研究区域,总结归纳该区目前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背景、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的参考。

1 研究区自然概况西南地区河流纵横、峡谷广布,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还有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和盆地地貌等,地势起伏大。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温差小,年均温分布极不均匀;雨量丰富,平均约1000~1300mm,少雨和多雨地区雨量相差可达5倍。

2 森林生态系统概况2.1 群落结构动态多年以来,我国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以群落水平结构为主,而对群落垂直结构的研究局限在对草本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研究[7]。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21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9.1区域概况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依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潮湿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潮湿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点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受山地地势和干热气候阻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

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腐蚀敏锐性程度高。

该区域要紧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峻,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倒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难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峻”;生态建设的进展方向是“利用专门的资源优势,进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行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爱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阻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操纵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依照《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20〕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静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

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爱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操纵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行,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进展。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考二模生物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考二模生物试卷及答案

黄浦区2024年高中学业等级考模拟测试生物学试卷2024年4月(完成试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考生注意:1.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2.“单选”指每题只有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多选”指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为正确答案;“编号选填”指每空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一、森林修复(18分)川西亚高山森林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曾因遭到大量砍伐而造成退化。

1998年,我国启动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伐封育,并对砍伐区域采取了人工造林(人工林)或天然更新(天然林)的恢复措施。

表1为不同恢复模式下的森林植物物种数量变化,图1表示2020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径级指乔木树种的胸径大小等级。

表1图11.(3分)要获得表1数据,且使数据准确可靠,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

(多选)A.对林地中的植物逐个进行调查B.选择特定季节开展调查C.在高密度区域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D.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2.(2分)两类林地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林地内的不同区域植被分布也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

(编号选填)①水平结构②垂直结构③营养结构④环境结构3.(2分)调查显示,天然林恢复过程中,原本处于灌木层的乡土植物锐齿槲栎和四川蜡瓣花等逐渐进入乔木层中,取代青榨槭成为优势树种,同时灌木层的优势物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为_____;锐齿槲栎和青榨槭的种间关系是_____。

4.(2分)人工林的乔木层优势树种始终是人工种植的油松,其灌木层多为喜湿润的耐寒植物;而天然林的灌木层优势种多为喜光物种。

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

(编号选填)①光照②温度③水分④土壤5.(2分)乔木的胸径大小与树龄呈正相关。

据图1推测,2020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乔木中,多数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__。

(单选)A.增长型、衰退型B.稳定型、衰退型C.衰退型、增长型D.稳定型、增长型6.(3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看,锐齿槲栎和青榨槭属于_____;除表1所示组分外,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_____。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在 15~ 9 8 9 0 17年问进行过大规模采伐 , 在此后的2 0 年 间处 于减 量开采 期 , 至 19 年完 全封 山育林 。 直 98 目前 ,主要 形成 了箭竹 林型 (a o oett e) B mbofrs y s p 和鲜类 林型 ( s fr tt e) 类次 生群落 类 Mosoe y s . s p 两 型 , 竹林 型 中箭 竹 阔叶林 (a o.ra-evd 箭 B mb obod lae
层显著降低 ( < . ) P 0 5 ,而MB F MC L 、 B F 0 L 、 B F B L 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 ( < . ) 层过氧化氢酶活性 P 0 5 ,D 0
分别为A 的6 .l 层 02 %、7 . %和4 .4 33 7 68%。
关键词 :土壤酶 ;森林类 型 ;森林恢复 ;川西亚高山 中图分类号 :S 5 . 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17 .9 6( 0 2)0 .0 40 645 0 2 1 1 6.5 0
3 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 10; . . 4 04 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10 4 04
摘要 :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 恢复过程 中初级 阶段 的鲜类阔叶林( L ) 鲜类 针阔混交林( B F 和箭 竹阔叶林( B F MB F 、 MC L ) B L) 土壤为研究对象 ,针对不 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 [— 0c A 、1一 0 m( 层) 0 3 m( 层) 0 4 D层) 0 1 m( 层) 0 2 B 、2 ~ 0c C 和3~ 0c 一 c m( 】 采样 、 测 定混合样 的方 式 ,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层土壤的p 、有机碳 、全氮 、全磷含量及脲酶 、酸性磷酸酶 、淀粉酶 、 H值 过氧化氢酶 、蛋 白酶 和蔗糖酶活性 。研究结果表明 ,MB F L 、MC L 、B L 不 同土层土壤p B F BF H值均低于5 ,有机碳 、全氮 、 . 0 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 ,且有机碳 、全氮 与A层土壤差异显著 ( < . L 和B L 随土层深度 的增加脲酶活性较A层呈 P 0 5 oMB F B F 0 显 著下降趋势 (P O0 ,而MC L 土壤脲酶活性以B、C J< . 5) BF 层活性最 高 ,分别为A 的i 2 I 8 。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 层 . 和 .倍 2 0 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 以MC L 活性最 高 ; 均 BF 在林型MC L 和B L 中 ,随着 土层深度 的增加 ,蛋 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A BF B F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摘要:对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与进化,达尔文曾经精辟地将其规律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能力过多介入自然界的时候,植物就已经在不停地湮灭或者生长繁衍了,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在不打破自然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万世沧桑,大约四亿年前,植物在这片贫瘠的大陆诞生了在那个遥远的、人类尚未出现的久远年代里,植物这个地球上最为庞大而神奇的生物种族究竟走过了一个怎样的进化历程。

自然界中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源于生命体,而生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准备好所有条件,生命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植物的诞生与进化亦是如此。

植物的生命从海洋起始,经历了简单的藻类绿体阶段、陆地苔藓阶段、蕨类繁茂阶段、获得繁衍种子的裸子植物阶段,最后进化到了万千纷繁、千姿百态的被子时代。

从植物进化的观点出发,目前的被子植物繁荣时代是植物进化史上的最高期,现在已知的植物在地球上已约50万余种。

这些众多的植被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覆盖着地球绝大部分的陆地表面以及江河湖海。

——《植物的进化历程》中国出版集团关键词:生长繁衍进化藻类蕨类裸子被子〈一〉植物进化的四个阶段人们研究了过去居住在地球上那些动物和植物残余的化石,证明了生物一直在演变,在进化。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完全不一样,年代越是离现在久远,那个时代的生物就越低级,越简单。

恩格斯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概念,他肯定了生命界和非生命界的统一性,他把生命看成是发展的产物。

他给生命下了一个光辉的定义,他断定了蛋白质是物质的生命携带者。

一九五二年,米勒通过了科学实验证实了由原始大气演变为生命物质的过程,给唯心主义以致命一击。

生命起源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了。

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有些植物从水中转移到陆地上生活.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卢永飞;喻理飞;张玉武【摘要】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 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海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期刊名称】《贵州科学》【年(卷),期】2014(032)005【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喀斯特区;演替阶段;植被恢复;土壤质量;花江【作者】卢永飞;喻理飞;张玉武【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阳550003;贵州大学,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贵阳550025;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阳5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土壤是植物群落的生长地,是它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植被的发育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要素之一。

植物群落对土壤的影响也很重要,植物群落是土壤形成的参与者,而实际上,土壤中植物的全部活的和死的部分,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必然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土壤系统是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退化是植被退化的必然结果,又对植被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植物群落与土壤间的相互关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植被的类型与土壤类型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量的影响(向志勇等,2010;贺祥等,2011),小生境土壤保墒能力(李安定等,2010),植被恢复与土壤生物学特性、酶活性的关系(魏媛等,2010;邹军等,2013),但对贵州花江喀斯特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小生境土壤理化质量缺乏系统的研究。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第十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分布遵循一定规律。

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条件下形成的。

依据不同气候特征和相应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等主要类型。

其中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滨海木本植物群落,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成为最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

10.1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10.1.1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提供多样的生活条件。

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不难理解,作为各种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产物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分布也必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这就是说,一方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又都有与它相适应的地理空间位置。

森林植被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它应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和森林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和彼此对应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而不同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不同,适生的植被、树种也不同。

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性,对于林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10.1.1.1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广域的(地带性)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也有与地方性(地域性)的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相适应,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上生长着不同的森林植物类型,这种木本植物类型所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是广域(广大空间)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称为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

一种亚高山草甸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一种亚高山草甸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一种亚高山草甸生态修复治理方法亚高山草甸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亚高山草甸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治理方法。

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需要进行详细的生态调查和评估。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了解亚高山草甸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土壤性质等基本情况。

同时,还需要评估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程度和破坏原因,为后续的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应重点关注植被恢复。

通过采取适当的植物引种和栽培技术,选择适应亚高山环境的本地或近缘物种进行植被恢复。

同时,结合土壤改良和水源保护措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被覆盖度,恢复亚高山草甸的生态功能。

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还需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采取措施防止水源的污染和过度利用,保护亚高山草甸的水环境。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还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野外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保护亚高山草甸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

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亚高山草甸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工作,形成共同保护亚高山草甸的合力。

亚高山草甸的修复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植被恢复、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这种亚高山草甸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可以为类似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开垦年限对亚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开垦年限对亚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开垦年限对亚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
响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亚高山草甸是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碳循环、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有机碳是草甸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探究不同开垦年限下亚高
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草甸生态系统
的环境特征和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次研究拟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开垦年限下亚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规律,同时考察其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具体研究
内容包括:
(1)野外调查,选择不同开垦年限的亚高山草甸,采集土壤样品并记录相应的
研究区域信息。

(2)理化性质检测,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颗粒组成等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3)团聚体分析,采用水稳性团聚体分离技术,分析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团聚
体的组成和稳定性。

(4)有机碳库量评估,根据土壤碳含量和体积权重法,评估不同开垦年限下亚
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库的总量和分布规律。

3. 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期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开垦年限下亚高山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以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从而更好地了解生态
系统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为草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
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期
吴 彦 等: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49
Key words Subalpine coniferou s f orest , Res toration, S pecies diversit y, Soil fact or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目前 存在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假说( Kaiser , 2000; 黄建 辉等, 2001) 。有的认为, 任何一个物种对生态系统功 能都有独特的作用, 某一个物种不可能同时履行多 种生态功能, 因此增加物种的丰富度会提高生态系 统 的 功能 ( T ilm an et al. , 1996; 1997; P et erso n et al . , 1998) 。另一些人认为, 一个生态系统中只要存 在一定数量的关键种, 便可以维持其正常的生态功 能, 当生态系统的物种数达到饱和后, 其它物种对生 态 系统功能而言是冗余的 ( Walker , 1992; L aw t on & Bro wn, 1993)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 物种数的增 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是无效的, 或者说是不确 定的,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试验数据证明物种多样性 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 Hust on, 1997; Wardle et al . , 1997) 。围绕这一争论,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赵平等, 2001) 。
收稿日期: 2001-02-27 接受日期: 2001-08-13 基 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G2000046802-05) 、中国 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 K Z951-A 1-104-03-02) 、中国科学院 “九五”重点 项目( K Z952-S 1-104) 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南基地项目 胡泓同志参加了部分野外调查工作, 谨此致谢! * 通讯作者 A ut hor for corr esp on dence E-m ail : liu qing@ cib. ac. cn * * 现 在地 址: 中 国科 学院 植物 研 究所, 北京 100093 Presen t address : Ins t itu te of Bot any, t he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 ces , Beijing 100093, China
土壤作为植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对植 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环境的差异 会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安树青 等, 1997; Wilson & P et er, 1988; T ilm an & El Haddi, 1992) 。另一方面,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诸多生 态过程( 如营养物质循环、水分平衡、凋落物分解等) 的参与者和载体, 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是度量退化 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恢复与维持的关键指标之一。本 文对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 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 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旨在从土 壤结构和养分状况的角度, 探讨生态功能恢复对物 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及相互关系, 为该区域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四川省理县境内的川西林业局米
亚罗林区, 北纬 30°30′, 东经 103°, 海拔 2750 m。研 究地区山势起伏, 具有典型的高山深谷地貌。植被垂 直分 异明 显, 从 海拔 1500 m 左 右的 河 谷到 海 拔 4200 m 左右的山顶, 分别为干旱河谷灌丛、针阔混 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亚高山针叶疏林带和高山 灌丛草甸带, 本研究涉及的植被类型为亚高山针叶 林, 关于该区域植被的描述, 详见文献( 四川植被协 作组, 1980) 。研究区属于青藏高原气候区范围, 受西 风急流南支和东南季风控制, 以海拔 2700 m 的米 亚罗镇气象资料为例, 全年降水量 1165. 7 mm , 年 蒸发量 987. 8 m m, 年均气温 6. 5 ℃, ≥0 ℃积温在 1710~2000 ℃之间。土壤主要为山地棕壤、山地棕 色暗针叶林土, 所调查的人工云杉林是在岷江冷杉 林采伐迹地上人工更新而成, 次生林是在岷江冷杉 林采伐迹地上自然恢复而成。
摘 要 研究了亚高山针叶 林不同恢复阶段物 种多样性 的变化, 并用逐步 多元回归分 析法探讨 了 17 种 土壤理化 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年代的增加呈 逐渐增加的趋势, 乔、灌、草各层物 种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多样性的恢复十分缓慢。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物种多样性变 化的响应不尽相同, 其中 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等表征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物理指 标, 随着物 种多样性指数的增 加而得到改善; 枯枝落叶贮 量、有机质含量、水解性酸和 Ca、M g 、P 含量等土壤营养功能指标也随乔、灌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而增加, 土 壤 K 2O 含量随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少; 并建立了上 述 9 项指标与物种多 样性的相关数学模 型。其余 8 项指标与 多样性指数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保护和提高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能促进部分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 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恢复 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植 物生态学报 2001, 25( 6) 648~655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吴 彦 刘 庆* 乔永康 潘开文 赵常明* * 陈庆恒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 Chengd u Institute of B iology , the Chine se A cademy of S cience s, Chengd u 610041)
Abstract T he species diversity changes of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s at dif ferent res toration st ages in wes tern Sich uan provin ce were st udied and t he respons es of 17 soil f actors t o th e sp ecies diversit y ch anges w ere examined by mu 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 T he result s showed t hat species diversity tended t o increas e g radually w it h th e growt h of plantation ages and th e species composit ion in layers of arb or , shru b and h erbs changed accordingly. How ever , rest orat 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s ubalpin e conif erous plant at ion s w as quite s low . Responses of phys 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 ies of s oil t o s pecies divers it y chan ges varied in diff erent st an ds. Apparen t den sit y an d wat er con tent w hich are closely relat ed t o t he water conservat ion f unct ion of th e soil were improved along with in creasing species divers it y. T he accumulat ed lit ters, organic mat t ers , hydrolyzed acid and th e con tents of Ca, M g, and P in soil , t he indicators t hat represen t soil nut rition, also increas ed with t he increas e of s pecies diversity in th e layers of arbor and s hrub , but t he cont en t of K 2O decreased with t he in crease of h erbage s pecies diversity. We developed t he correlat ive equations of t he ab ove-ment ioned 9 soil fact ors w it h t he species diversit y indices . T he ot her 8 soil f actors s howed no direct linear correlat ion w it h the diversit y in dices. Prot ect ing and increasing species divers it y in su balp ine coniferous plant at ion s can improve part of th e soil nut rient s and promot e th e rest orat ion of ecological f unctions.
SPECIES DIVERSITY CHANGES IN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 OF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WU Yan LIU Q ing * Q IA O Y ong-Kang PA N Kai-Wen ZHA O Chang-M ing* * an d CHEN Q in g-He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