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商务部关于“促消费”的若干意见
商务部关于“促消费”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商务部•【公布日期】2007.04.09•【文号】商运发[2007]120号•【施行日期】2007.04.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费者权益保护正文商务部关于“促消费”的若干意见(商运发[2007]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近年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居民消费实现了较快增长。
“十五”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1.4%,快于经济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
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比例关系不协调,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目前只有51%左右,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促消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努力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007年商务领域“促消费”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商务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流通促进便利消费、实惠消费、安全消费、循环消费和持续消费的功能,以培育农村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通过完善流通网络,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加强公共信息服务,改善消费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一、准确判断消费状况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差别较大。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消费特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习俗、消费设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及时掌握消费发展变化的特点、问题和趋势。
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研究提出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确定不同阶段扩大消费的工作重点和方式。
投资经济学试题
投资经济学试题《投资经济学》1-5 章试题第一章一、单选题1、按投资运用方式的不同,将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 C )A 股票投资B 债券投资C 间接投资D 分类投资2、( B )是指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的建设或购置以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
A 固定资产投资 B 直接投资 C 间接投资 D 流动资产投资3、基本建设按其性质分为新建和( B )A 改建B 扩建C 缩建D 无4、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的是以( C )为主体,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
A 社会主义公有制B 私有制C 生产资料公有制D 以上均错5、重商主义晚期,( D )等人才开始提出货币之外的“存货”概念,认为财富的一部分必须作为存货来加以利用,即用于为卖而买,赚取利润。
A 杰文斯B 马歇尔C 希克斯D 托马斯.孟二、多选题1、间接投资按期形式,主要分为( AB )A 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B 收益投资和分类投资C 生产性建设投资D 非生性建设投资3、关于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A 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B 任何技术应用不必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与投资无关 C 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结构 D4、资金循环周转实现增值的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BC )A 购买阶段B 生产阶段C 销售阶段D 售后阶段5、下面对分析中西方投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存在的差异正确的是( ACD ) A 中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过去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问题B 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问题的探索,其理论体系已经完善,不必在研究C 两者研究的范围有比较大的宽窄之分D 再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三、名词解释1 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的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2 投资乘数:投资增加额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的倍数3 基本建设: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建设以及有关工作4 直接投资:是直接运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形成实物资产——生产资料,以产出产品,体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5 间接投资:用于购买股票,债券,形成金融资产四、简答题一、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投资领域的经济关系和投资运动规律以及其他经济规律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形式。
基于非零和博弈的消费与投资比例动态调整
无 论 是 消 费 还 足 投 资 问题 ,从 消费 行 长 对 消 费起 着决 定 性 作 用 。 经 济 增 长 了才 手 段 。 随着 经 济 总 量 扩 张 、 础 设施 完 善 , 基
为 角度 来看 , 可 以 看 作 是 消 费 ( 括 生 活 能 适 当增 加 消 费 ,消 费 基 金 的 增 长 会 影 响 投 资 对 经济 增 长 的边 际效 益递 减 ,投 资 对 都 包
析
费 和 投 资 对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也 不 一 样 。 处 于 较 低水 平状 态 ,投 资 贡 献 率 始 终 保 持 若 从 博 弈 论 的角 度 分 析 ,二 者 应 该 属 于 典 较 高 水 平 。 重投 资 、 消 费 , 经 成 为 我 国 轻 已
传 统 的 宏 观 经济 理 论 认 为 , 费 、 资 型 的非 零 和 博 弈 . 因为 不 管 是 消 费 比例 高 经 济 增 长 的 特殊 格 局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中 比 消 投 和 国 际 贸 易 是 驱 动 经 济 增 长 的 “ 驾 马 于投 资 比例 , 是投 资 比 例 高 于 消 费 比例 . 较 突 H 的结 构性 矛 盾 。 三 还 { 车 ” 在 过 去 很 长 时 期 内 , 同 过 于 重 视 投 其 比例 关 系 的动 态 调 整 都 要 服 从 和 服务 于 , 我 从 投 资 方 面 看 ,面 对 比 较 薄 弱 的 基 础
维普资讯
产 经 透视
基于非零 和博弈的 费与 消 投资比 态调整 例动
易 磊 李 辉 华
4 00 ) 12 5 ( 南省 第一 师 范学校 湖 南 长 沙 湖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实证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
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倚重投资拉动 , 而这几年的投 资结构 又主 要偏 向交通运输 等基础设施建 设以及重化 等资金密集 的产
业, 这些 产业的投资增 长相应创造 的就业 岗位有 限 , 而对创 造就业较多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服务业产业 的投资相对较 少。随着 就业 弹性 的下 降 , 经济增长创 造新增就业 岗位相对 不足 , 而每年新 增劳动力 又进入高峰期 , 再加 上农 村富余劳
单靠投资需求拉 动经济 的增 长还 是单靠消 费需 求拉动经济 的增长 , 都不可能持续 , 二者相伴相生 , 相互依存 , 相互促进。
一
云港市工业化进程 尚未完成 , 目前正处 于工业化 中期 阶段或
重化工业阶段 , 考虑 到现 阶段连 云港市工业 比重高于服务业
比重 的结 构 特 点 , 及 完 成 工 业 化 过 程 的客 观 需 要 , 定 时 以 一
关键词 : 投资 消费; 比例关 系; 实证分析
中图 分 类 号 :2 F9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1 2 1 )8 0 4 — 2 17 — 9 X(0 0 2 — 12 0
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 , 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通 过消费需求 的增长来实现 , 投资需求 提供消费需求 的商品 , 没有消费需 求支持 , 投资需求形成 的新 增生产能力将 会大量浪费 , 无论
21 00年第 2 期 8 总第 1 2 0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 C 8, 0 0 S f l .0 e a 1 2 i No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连 云 港 市 为例
张 旭 东
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消费储蓄和投资
第三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一)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0<MPC<1。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消费函数:式中,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例题】1.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假设有()。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B.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C.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D.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E.长期消费函数是稳定的【答案】ABC2.平均消费倾向的取值是()。
A.等于lB.可能小于、等于lC.可能大于、等于lD.可能大于1、等于或小于l【答案】D需要指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MPC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意大利籍美国人,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
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年青时期: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中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老年时期:消费超过收入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的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请简要评论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在国民收入,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
E表示总支出,那么E=C+I(1)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所以Y=C+S(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
于是有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I=S。
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
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家庭部门。
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
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
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投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讨论。
政府购买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政府购买乘数发生作用的变动机制是,增加一单位政府购买,经济将增加等量的政府购买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得所购买商品增加相同的数额。
这种商品供给增加使得经济的总收入增加相同数额,收入的增加又导致家庭增加消费,其数量为边际消费倾向的倍数。
消费需求增加又如同政府购买引起的需求增加一样引起连锁反应,直到经济再次处于均衡。
关于国民收入决定条件的总结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两部门:总需求:Yd=C+I 总供给:Ys=C+S 均衡时有:Yd= Ys 得到I=S三部门:总需求:Yd=C+I+G 总供给:Ys=C+S+T 均衡时有:C+I+G=C+S+T四部门(也称开放经济):总需求:Yd=C+I+G+X 总供给:Ys=C+S+T+M 均衡时有:C+I+G+X=C+S+T+M关于乘数公式的总结。
投资乘数:K=△Y/△I=1/(1-b)有税收时的投资乘数:K=1/[1-b(1-t)],t:税率开放经济的乘数:K=1/[1-b+ m],m:边际进口倾向一般有税收又开放乘数:K=1/[1-b(1-t)+m]怎样理解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
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
投 资 与消 费 比例 失调 的原 因 分析
内生产由于 GDP资本超分配造成的产品过量剩余问
( )投 资拉动型战略使投 资容 易升温 ,消费难以 题 。当然 ,出 1强劲 对于 国民经济 的成长有着 不可估 一 3 - 毒隅 量的拉 动作用 ,但是 如果 国内长期 由于 资本超分 配而 在工业化进 程 中,为 了促进 经济 发展 ,我 国实行 会造 成消费投 资失衡 ,另外 ,外资投 规模较 大 ,夕
致使投 资容易升温 ,物价上 涨 ,就业偏冷。就 2 0 一 0 3 2 0 年的物价看 ,投资品物价因投资过度 ,上涨较快 ; 04 服务价格 由于 准人 和政 策等 限制 ,服 务型 就业 不足 , 其供 给少 而容 易上涨 ;而企业大 宗消 费品则 因资本生 产 能力强和 国内消费能 力弱 ,价格 水平 不断下 降和相 对下 降。 因为经济增 长主要依靠 投资拉 动 ,当投 资增
长过快 时 ,物价 可能 上涨 ;为 了稳定物价 ,要控 制贷 费的 失 l趑 。 司 款规模 。而收 紧贷款规模 过度 ,则经济没 有消费 足够 ( )粗放 型经 济增 长方式和投 资效率不 高也使投 二 的 支撑 ,很容易 陷入低迷 。即形 成宏观调控 一控就 大 落,一放就大涨的恶性循环。1 8 —1 9 、1 9 — 0 2 99 9 1 9 7 2 0 年两个 阶段 的消 费需 求 不足 和经济 中低速增 长 ,就 是 很好的例证 在劳动 力资源 非常 丰富 的情 况下 ,相 当数 量的劳 动力不得其用,失业率较高。G P消费分析 比率低,是 D 个劳动密集型 资本 、企业 、产业 等投入 和发展不足 , 即就 业不足 的结果 。这 种劳动 力资源 的闲置 ,深层原 因不是 当期资本密集产业和社会资本投资过 多造 成的 , 而是重 型经济结 构 、所有 制观念偏 见 、政府 繁琐 管理 体制和 实际上抑 制中小企 业发展 的政 策等 内在扭 曲的 机制所致。如果不对这种扭 曲的机制进行彻底的调整 , 失业 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而且会越来越严 峻 ,GDP 中消 费分配 比率 会进 … 步 下降 。 由于大量的 GD P用来投资 ,资本所有者分配的国 民收入 会越来越多 ;而 由于压 低工 资、没有 完善 的社 会保障 、失业 率太高 ,则会 形成劳动 者阶层 收入分 配 水平降低 ,特别是 产业工 人、农 民工 、失业 人 员等 收 入水平受 到资本超 分配的影 响 ,阶层 之间的 收入差距 会越拉越大 。廉价集 中和征用 农村 土地 剥夺 了农 民工
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投资和消费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分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投资可以提高生产力。
当资本用于购买设备和技术改进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投资对就业的刺激也不可忽视。
投资活动的增加会导致新增就业机会的出现,进而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
此外,投资还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
然而,投资的过度增长也可能带来副作用。
高额的投资往往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流入,如果投资领域出现泡沫,可能导致经济出现过热和金融风险等问题。
因此,合理调控投资的规模和结构,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在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消费水平增加时,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就业率,并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消费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旺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此外,消费还可以表达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当居民对经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时,他们更愿意消费,这又会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较高,因此鼓励消费对于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的消费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消费可能导致个人财务风险的增加,以及资源和环境的浪费。
因此,要引导消费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倡导合理消费,确保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和消费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消费可以促进投资。
当消费增加时,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得它们能够更多地进行投资活动,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投资可以促进消费。
投资活动的增加会带动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
然而,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平衡也非常重要。
我国投资消费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消费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金三林[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
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总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
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 内需增长 主要特点 变动趋势图1 1979-2007年内需及GDP增长速度(%)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投资和消费(即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共同构成了内需。
研判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应该分析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1.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
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到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波动幅度达到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2.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按照波峰-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
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了1年。
3.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2003年以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1978-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92%;最高值在1985年,为166.4%;最低值在1990年,为49.6%。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后习题答案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货币资金集中到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有闲置资金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作用:使闲散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使闲置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续短为长,满足这会对长期资本的需要。
流动性:指资产变现的能力,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的价格去的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行其他支付的需要。
其衡量指标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
CAMELS: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分类检查制度,这类分类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把商业银行接受检查的范围分为六大类:资本(capital)、资产(asset)、管理(management)、收益(earning)、流动性(liquidity)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sensitivity)。
储备金:是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建立的基金,包括放款与证券损失准备金和偿债基金等。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由股本和税后留利忠提取的储备金组成,包括普通股、不可回收的优先股、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可转换的资本债券、各种补偿金。
这些是银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有资金。
附属资本:由未公开储备、重估准备、普通呆账准备金、长期次级债券所组成。
银行资本充足性: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因此银行资本充足性有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的内容。
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在风险权数给定的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将各项资产的货币数额乘以其风险等级权数得到该项资产的风险加权值,然后得到的累加值即为银行表内风险加权资产。
辽宁省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变化分析
系到 城 乡居 民能否 从 经济 发 展 中得 到 更 多 的实 史重任 ,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 实践 意义。
表 1 1 9 - 0 0年辽宁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 的构成 比例 及增长 率 0 20 9
1 9 3 .6 90 69
l 9 3 .2 9 l 77 l 9 3 .4 92 81 l 9 4 .2 9 3 48 1 9 4 .2 94 16
2 0 3 -O 0 l 23 2 .0 87
2 O 3 .3 O2 36 2 .2 98
36 .0
38 .1
5 .9 61
5 .4 55
3 .8 97
3 .3 92
注: 资料来源 :9 1 2 0 年 她 宁统计年鉴》 19 ~ 0 3 。
1 辽宁省投 资和消费 比例 关系的变化轨迹
随着振兴 东北 老工业基地 的改革进行 ,辽 宁 惠 。在 辽宁省进入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的经济发展 的经济发展也受 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 。投 资和消 费 新 阶段 ,认真 分析投 资和 消 费之 间 的 比例 关 系 ,
之 间 的 比例 关 系 是 否 合 理 , 既关 系 到 辽 宁 省 经 济 对于坚 持扩大 内需方针 ,实现投资和消 费对经济 能 否 健 康 发 展 , 工业 化 进 程 能 否顺 利 推 进 ,也 关 增长 的双 重拉动 ,完成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历
l .9 1 2 96 .8
l .6 0o
5 48 5 .5 6 38 2 .4
6 21 6 .3
l 9 4 .2 95 16 l 9 3 .9 96 41 l 9 3 .2 97 20
l 9 3 .8 98 15 l 9 3 .9 9 9 O7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作者:郭庆旺赵志耘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经济保持长达三十余年高速增长为世人瞩目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比例失衡”也遭到垢病。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基于112个国家近四十年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需求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疲软,经济增长也并非是出口导向型的,而近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确主要依赖投资拉动,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投资过度。
笔者认为,支撑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失衡”,实质上是一种宏观动态结构性均衡,或者说没有这种“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也就没有这一时期的长期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战略在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的同时转向创新驱动增长,“三驾马车”“失衡”自然会明显改观。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9000316一、引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失衡”垢病不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就把当时出现的投资膨胀现象比喻为“投资饥渴症”[1],表现出社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热的担忧。
近十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中,投资贡献率明显高于消费贡献率,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形成了“投资依赖(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共识,甚至将此现象看成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
与此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口大增,贸易顺差连年,于是经济学界又根据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曾走过的历程,将中国归类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又因21世纪初的头6年,中国进出口规模日益增大,经济学界又出现了“外贸依存度过高”的说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中国依靠“粗放型”的投资和不可控的外需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投资项目分析与管理》作业题标准答案
《投资项目分析与管理》作业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投资:是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有形的或无形的)投放于某种对象或事业,以取得一定收益或社会效益的活动;也指为获得一定收益或社会效益而投入某种活动的资财。
2、投资主体:即投资者是指具有资金或资财来源和投资决策权的投资活动主体。
3、投资客体:是指投资对象、目标或标的物。
4、投资目的:是指投资者的意图及所要取得的效果,并保证投资回流,实现增值,以获得收益或社会效益。
5、投资方式:就是指资金运用的形式和方式,如形成项目实物资产的直接投资和形成股票债券的间接投资。
6、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
7、直接投资:是指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的建设或购置以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
8、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
9、投资体制: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11、投资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投资总体中所含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数量比例。
12、经济结构:又指国民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数量比例关系。
13、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从多个供选择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从而放弃了次优方案所能取得的利益而成为损失的这种成本。
14、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15、时间价值:是指投资者因为推迟使用货币一段时间而得到的相应的报酬。
16、复利终值:就是若干期后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的未来价值。
17、复利现值:就是按照复利方式计算以后若干期一定数量资金现在的价值。
18、年金: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期等额发生的系列现金流量。
19、后付年金:是指发生在每期期末的系列等额现金流量。
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关系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关系分析时目前我市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上升阶段。
GDP、财政收入等指标保持高位增长,GDP五年增长近一倍,2010年GDP增速创造了近14年来的新高,达到15.6%,与其同时,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本文分析近20年来我市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对如何发挥好投资作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思考。
一、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全球来看,所有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起飞期的一个共同规律是高投资率。
中国的资本形成率(投资率的测算方法之一,是指GDP 支出法测算中的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2003年以后均在40%以上,2008年为44%,比1978年高出16个百分点,2009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8%。
安徽省2009年资本形成率达到48.83%,我市固定资本形成率和全省平均水平相当,2010年大约为49%左右。
现在的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也都经过一个投资加速的阶段,固定资本形成率普遍得到40%左右的水平。
在特殊时期,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的产品出口下滑,外需拉动下降,国内生产形势严峻,国家果断采取增加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由此极大地带动了社会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率先止跌回升,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总体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三方面:一是即期直接拉动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是当年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支出法测算,GDP中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当年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退出生产或运行的固定资产价值总额。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在当年对生产资料等构成消费,使此前已形成的相应生产能力得以发挥。
比如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水泥、钢材、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工矿企业的投资,拉动机械设备的需求;房地产的投资除了拉动建筑材料的需求,更拉动了家居装璜材料、家用电器的需求等等。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 示投资的增加,则: ΔY = K X ΔI
第三:乘数分析理论
二、主要观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资增加的倍数,是因为 新增投资↑→生产资料需求↑→生产生产资料收入↑→消 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生产人收入↑......如此推演下去, 则国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实现的前提 1、不存在大量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很难引
起物价的相应变动; 2、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否则国际收支失衡未必会引
发黄金流动; 3、金本位制必须被各国严格遵守,一国不能限制黄
金的自由流动,黄金纸币不能脱离黄金的基础; 4、各国的进出口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以便
在价格变动时进出口数量会有有效变化。 (前提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脉络
当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统治了整个经济学 界,它将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领域,通过对外贸 易乘数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分析法”。同时,亚 历山大也运用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国际收支的 “吸收分析法”。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进行了 深入分析,为一国货币当局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B、该理论指出只有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由初 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 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的根本途径。
第二:弹性分析理论
6、弹性分析理论评介: (2)局限:
A、未考虑劳务、国际间资本移动的因素,把国际收支 仅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这是该理论的重大缺陷。 B、该理论只分析了货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的情况,未 考察继发的通胀问题。 C、未考虑货币贬值对利率水平、国内物价水平等其他 因素带来的影响。 D、最重要的问题: 忽略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 (time lag)问题——J曲线效应
投资与消费比例在多大范围内才算合理
投资与消费比例在多大范围内才算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增长上保持了较快增长。
但是,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短期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根据国内外的健康发展经验,并考虑我国而同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应该是:萨贝蒂科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
预计到2021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快于GD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1%,快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资价格波动幅度达到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基金较强增长的波动性较强。
出现明显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长经历了3个周期:1979年~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1986年~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1994年~2003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
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关键期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提高。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以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1978年~2007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投资市净率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率均值为36.4%。
2003年以后,等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固定资本增长是投资率上升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和不断完善,1994年以后减值投资以后在总投资和GDP中的业务规模显著下降;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2004年~200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到95%和40.6%,比1979年~1985年分别上升了12.9和12.4个百分点。
河南省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
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0.34%。可见,从长期来看,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大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
为了同时考察消费、投资对经济长期效应及短期效
应,本文下面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
如下。
△GDPt=0.62△COt+0.39△INVt-0.51ECMt-1
(7.9)
(6.7)
(-2.2)
通过消费的拉动来实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才 能带来经济的稳定发展。
on economic growth is greater than the investment.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It
should actively expand the domestic demand, to curd overheating investment, make the investment
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的投资比例均小于全国水平。说明河南省的投资过
于集中于制造业,其他行业的投资相对不足。
从投资的城乡结构看,2010 年全国城镇投资占
图 2 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比
全 社 会 投 资 的 86.8% ,农 村 投 资 占 全 社 会 投 资 的
图 2 为消费率变化趋势。图 2 显示 1990 年以来
No. of 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Prob.** 长期效应更为明显。而投资的对经济拉动的长期效
None * 0.554017 27.43971 24.27596 0.0193 At most 1 0.398093 12.09770 12.32090 0.05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XX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下降到%)。
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XX年为∶38,“九五”期间(1996~20XX年)这一比例平均为∶,其中1999年为∶,20XX年为∶;“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 总额减少,分母缩小)。
尽管1999、20XX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
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
改革开放开始时,人们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消费率从1978年的62%上升到1981年的%,达到最近20多年来的最高值,这种上升或许带有一定的“矫正”性质。
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也反复出现过投资过热和消费偏冷,但投资率和消费率偏离趋势值的幅度明显小于改革开放以前。
90年代中期以后投资率小幅度下降(由1995年的%下降为20XX年的38%),而消费率则稳步提高(同期由%%上升为%)。
这种小幅度变动与趋势线基本重合,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出现的大起大落。
(二)在国际比较中我国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对投资率的国际比较表明,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是明显偏高的。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本文所引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20XX年的数据,均出自《世界发展报告20XX/20XX》,其中关于中国的数据与我国统计年鉴的计算结果有一个百分点左右的误差。
但为统一比较口径,凡引用世界银行数据,均不做改动),20XX 年,我国投资率高达38%,世界平均为23%,低收入国家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27%,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3%),高收入国家为22%。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投资率达到或超过中国的国家仅有少数几个,分别为:阿塞拜疆(投资率46%,但贸易逆差率即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达34%),厄立特里亚(投资率%,贸易逆差率高达82%),莱索托(投资率47%,贸易逆差率也高达82%),尼加拉瓜(投资率38%,贸易逆差率高达41%),土库曼斯坦(投资率46%,贸易逆差率为20%)。
这5个国家投资率达到或超过中国,主要是由于贸易逆差过大,缩小了GDP这个分母,使得投资率看起来很高,实际上低于我国,因为我国38%的投资率是以贸易顺差为基础的。
20XX年以贸易顺差为基础而投资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主要是分布在我国周边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新加坡,投资率为31%;韩国投资率为31%;马来西亚投资率为26%;此外,发达国家日本的投资率也达到26%的较高水平。
对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显示,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则是明显偏低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XX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0%,世界平均水平为77%,低收入国家为80%,下中等收入国家为6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8%,高收入国家为78%。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8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我国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1997年以来政府投资率上升比较明显,但仍低于一些亚洲国家;非政府投资率近10年来逐年下降,20XX年开始回升在投资构成中,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是一对重要的比例关系。
两者在GDP中各自所占比重及其消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民间投资的成长状况,以及经济内在的自主增长能力是否增强。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部分重大基础工业项目、区域开发、生态保护、国土整治、国防、航天和高新技术开发等领域。
一般而言,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
进一步说,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当落后,地区差距极大,需要政府投资来缓解“瓶颈”制约,对促进工业化进程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也需要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地区协调发展。
此外,我国尚处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抵御外部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力量比较薄弱,适当的政府投资有助于调节社会总供求,防止经济下滑。
对近10年来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处于逐年上升态势,由1992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分段来看,1992~1997年政府投资率维持在~%,1998年以来达到~%。
政府投资率的这种上升,反映了上面所提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投资的需求;特别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趋势的影响,我国连续数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扩大政府直接投资,必然会促使政府投资率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政府投资率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挤出民间投资,因为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一些重大项目,亦即私人资本和其他民间投资主体通常不愿涉足的领域,实际上对民间投资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带动效应。
投资率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政府投资率指资本形成额中政府部门投资占GDP的比重,政府部门投资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一章中的资金流量表;非政府投资率=(资本形成额-政府部门投资额)/GDP。
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的政府投资率低于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要高一些。
例如,1996年,韩国的政府投资率为%,巴基斯坦的政府投资率为%(1997年),美国为%,加拿大为%(1997年),德国为%,意大利为%,荷兰为%(1995年),英国为%(王召同志根据1999、20XX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有关数据计算)。
中国1996年的政府投资率为%,与巴基斯坦大体相当,显着低于韩国(即使中国20XX年政府投资率上升到%,也仍然低于韩国1996年的水平)。
与上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投资率明显高于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略高于荷兰、加拿大和德国。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阶段,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应当说是正常的。
在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亚洲国家中,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则不能算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的。
巴基斯坦的政府投资率与我国接近,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更是大大高于我国,这说明政府投资率的高低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道路。
事实上,在政府投资率为既定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政府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如果政府投资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这样就有利于带动而不是排斥非政府投资的增长,也表明政府合理地行使了经济职能。
1992~20XX年,我国的非政府投资率呈现出急剧上升———逐渐回落———缓慢回升的轨迹。
先是由1992年的35%跃升为次年的%,其后逐年回落为20XX年的%,到20XX年间回升为%,但仍然低于1992~1997年间的每一年。
这种变化轨迹反映的事实是,90年代初期开始的投资过热迅速引致通货膨胀,迫使国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逐渐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在这一过程中,整个投资率和非政府投资率的下降,都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无疑问应当以非政府投资为主,充分发挥各类民间投资的活力,但并不意味着非政府投资比率越高越合理。
一些论者经常用90年代中期以前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来对照说明近几年民间投资的乏力。
事实上,这种简单类比是存在明显漏洞的。
主要是因为,很难用投资过热时期较高的非政府投资比率或增速作为理想的参照系,来判断现在的这一比率是否偏低,否则容易引起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从发展趋势看,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逐步减少,今后政府投资率会相应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随着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实,包括各类民间投资主体在内的非政府投资日趋活跃,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投资正在加速成长,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非政府投资率将会继续回升。
三、我国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低于同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程度更为明显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两者在GDP中所占比重是最终消费内部一对重要的比例关系。
分析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有助于看清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也有助于分析政府规模是否过大。
我国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指出,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
适度的政府消费是维护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扩大内需、调节景气周期的重要手段。
1992~20XX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降为%,下降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率由%降为%,仅下降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由%降为%,下降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
近10年来,政府消费率虽然在90年代中期降低到%左右,但是到20XX年已接近恢复到1992年的水平;而居民消费率与1992年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政府消费率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大大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