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化学解题方法之假设法

合集下载

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题中的应用

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题中的应用

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题中的应用作者:付松柏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1期复习《化学平衡》时,本人觉得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平衡的思想,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部分试题时往往找不到思路,特别是在探讨“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关系”中学生感觉困难重重。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引入假设法,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举几例,谈谈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试题中的应用。

一、极限假设法化学平衡研究对象为不能完全进行的反应即可逆反应。

极限假设就是将研究对象或过程假设为能够完全进行的、理想的极限情况,使因果关系变得简单明显,从而得出结论。

【例1】已知某容器中存在平衡:2SO2(g)+O2(g)2SO3(g),现向其中再加入一些氧气,SO3的体积分数将。

误解:增加O2,平衡正向移动,所以SO3的体积分数增加。

解析:虽然SO3物质的量增加,但总的物质的量也增加。

运用极限假设法,假设增加O2的量为极限,即足够多,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SO3的量只能增加少量(因受SO2的量影响),故SO3的体积分数减少。

二、过程假设法过程假设法是通过假设将原本一步完成的过程分为多步完成,每一步只有一种状态变化,从而有效控制变量。

【例2】把1molN2O4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气化并建立N2O4(g)2NO2(g)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与起始时等量的N2O4气体,反应再次达平衡,则新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与原平衡比()。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误解:1.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N2O4的转化率变大了。

2.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转化N2O4的量增加,起始N2O4的量也增多,分子、分母均增加,故无法判断。

解析:过程假设法分为三步:①另置一合适容器,将新加物质加入容器中,达到平衡。

②撤去隔板。

③压缩,观察平衡移动方向,即得转化率变化。

图解:分析:第①步两容器平衡后状态一模一样。

用假设法巧解化学平衡题

用假设法巧解化学平衡题

用假设法巧解化学平衡题◆姜莉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一中255400;邢立鹏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55400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之一,内容抽象,理解困难,在教学及练习中发现采用假设法常使问题变得简单易学。

本文结合平时教学中学生易错的实例,谈谈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一、极端假设。

所谓极端假设即极限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或变化过程通过假设,推到理想的极限值,使因果关系变得非常明显,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例1.一定条件下,将A、B、C三种气体物质各1mol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 (g)+B(g)2C(g)。

达到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 1.5molB. 1molC. 0.5molD. 0方法与技巧:假设反应向正反应方向且完全进行到底时,物质B过量,A完全反应,此时反应消耗B物质的量为0.5mol(极限值),但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进行到底,所以B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5mol;又假设反应向逆方向且完全进行到底时,C完全转化为A和B,此时B的物质的量为1.5mol,但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进行到底,所以B的物质的量应小于1.5mol。

综上所述得:平衡时0.5mol<n(B)<1.5mol,答案为B。

二、等效假设。

即先假设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依据等效平衡建立的条件及等效平衡的特征(对应物质百分含量相等)进行对比,将问题简单化。

常见的等效假设有四种:1.起始投料量假设:即把开始加入物质的量假设为多步加入,第一步按建立等效平衡的量加入,第二步恢复起始加入量,然后与等效平衡状态对比,分析平衡移动及移动结果得出答案。

例2.(江苏)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3C(g)。

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mol的A和2mol的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

其他条件不变时,若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为2mol的A和1mol的B,则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______a%(填大于、等于)。

高中化学解题中假设法的应用及分享

高中化学解题中假设法的应用及分享

高中化学解题中假设法的应用及分享作者:刘蕾蕾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23期摘要:文章针对高中化学解题中假设法的运用,介绍了假设法,并分析了假设法在习题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化学习题求解效率,为今后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解题;假设法所谓假设法,是一种在求解化学习题过程中,通过假设条件的方式,进行后续步骤的求解,以此得出最终答案的解题方式。

将假设法运用于高中化学习题求解,能够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思维。

但是在实际解题与分享过程中,关于假设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文章主要以具体例题的方式对假设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 假设法在等效平衡中的应用在等效平衡习题中,可以使用假设法案进行求解,通过这一解题法可以降低问题难度,确定未知量范围,具体如例1所示:例1: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

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情况配比为开始浓度,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mol/L的是()A、4molA+2molBB、2molA+1molB+3molC+1molDC、3molC+1molD+1molBD、3molC+1molDE、1molA+0.5molB+1.5molC+0.5molD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等效平衡的题,常用极端假设法分析。

将“3molC+1molD”转化为“2molA+1molB”将0.5molC+0.5molD”转化为“1molA+0.5molB”。

则B组起始状态相当于4molA+2molB”,C组起始状态相当于“2molA+2molB”,E组起始状态相当于“2molA+1molB”。

显然,A、B、C组的起始量与“2molA+1molB” 的起始量不同,均不能达到与其相同的平衡状态,而D、E组的起始量与“2molA+1molB” 的起始量相同,能达到与其相同的平衡状态。

策略 化学中的假设技巧

策略 化学中的假设技巧

化学中的假设技巧金点子:1.在化学试题的求解或分析中,由于起始时物质的量、浓度、体积、质量及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等未知,便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时若能假设其未知量为1,便会使求解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在解题时有时也可将未知量假设为100,有时也可根据题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假设其它数值。

2.有关酸碱混合,在估算混合后溶液的pH时,当原酸碱溶液的强弱未知时,可首先假设其为强酸强碱,再迁移到弱酸或弱碱方面进行比较。

3.在化学平衡中对两种难以联系的状态进行比较分析时,可通过假想另一中间状态,然后将其迁移到题中要比较的状态。

4.对不同密度的同一溶液等体积混合时,可先假设等质量混合,然后再迁移到等体积的混合问题。

经典题:,在一定例题1 :(1992年三南高考)在某温度下, 一定量的元素A的氢化物AH3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可完全分解成两种气态单质, 此时压强增加了75%。

则A单质的一个分子中有个A原子, AH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方法:通过假设元素A的氢化物为1mol分析。

捷径:假设元素A的氢化物为1mol,则压强增加了75%,在同温、同体积下物质的量也增加75%,以此反应后总物质的量为1.75mol。

换算成整数比为:1:1.75 = 4:7。

根据原子个数守恒即可列出AH3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H3=A4+6H2,同时可得A单质(A4)的一个分子中有4个A原子。

总结:在当年的评分标准中,若答案中将A写成P或As, 都可当作A, 可同样给分。

例题2 :(1991年三南高考)将pH=3的某酸溶液跟pH=11的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和后, 溶液的pH值()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确定方法:通过假设原酸碱为强酸、强碱,再迁移到弱酸或弱碱进行比较。

捷径:pH=3的某酸溶液中c(H+) = 0.001mol/L,pH=11的某碱溶液中c(OH-) = 0.001mol/L,若为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和,则混合后pH为7。

中考化学解题捷径:极端假设突破非常规问题

中考化学解题捷径:极端假设突破非常规问题

中考化学解题捷径:极端假设突破非常规问题 选择题考查范围广,要求层次多,不但能很好地检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理解程度,还能检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选择题是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

但是有些同学在解答化学选择题时,常常感到为难:对有些选择题不知应该如何解答,感到无从下手,常常开天窗;有些同学在解答时靠瞎猜乱碰,以致错选;由于选择题所占的分值较高,这样的结果必定影响中考成绩。

如何既快又准确地解答化学选择题呢?下面通过对典型选择题的【解析】,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同学们理清解题思路,以使同学们增强解答中考化学选择题的能力。

每题选择题一般都有几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细心甄别,防止受干扰【答案】或迷惑【答案】的影响,要准确地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正确【答案】。

例:以下实验室制取CO2的物质,最适宜的是(?)。

A。

大理石和硫酸?B。

石灰石C。

木炭?D。

大理石和盐酸【解析】?上述4组物质都可以制得CO2。

但实验室制取CO2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生成物纯度高、容易收集等。

这里的石灰石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分解生成CO2,木炭要燃烧后才能得到CO2,这两种方法制取CO2在反应和收集上都比较困难,故上述两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法都不合适。

大理石和硫酸反应,由于生成微溶的CaSO4沉积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内部大理石和硫酸继续接触,故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因此,实验室制取CO2最适宜的物质是大理石和盐酸。

【答案】应选择D。

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物质质量总和均没有改变。

我们解题时依据质量守恒,就能简化解题过程。

例: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其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4%,现将该混合气体10g先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全部转化为CO2后,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化学解题中假设方法的巧用

化学解题中假设方法的巧用

限 值 ) 同样 由于 该 反 应 的可 逆 性 , ( = .5m l 是 可 能 的 , ( = . m l 是 不 , 故c X ) 01 o/ L 而c Y ) 09 o/ L
可 能 的。 凶此 本题 的正 确答 案 为B、 D。
四 、 值 假 设 赋
例5 在 化 合物 XY和 Y 2 Y的 质量 分 数 分 别 为4 %和5 %, 2 Z 中, 0 0 则在 化合 物XY 3 2Z 中Y的
CC Z ) 03mo/ .( 2= . l L 解析
D.( 2= . m l C Q ) 06 o/ L
假 设 反应 『 正 反 应 方 向完 全 反 应 时 , 成 物C Z ) 04 m l C Q ) 06 m l 占 r 生 ( = . o/ ( := . o/ L, L
( 限 值 ) 但 由 于该 反应 是 可 逆 反 应 , ( := . mo/是 可 能 的 , ( = . m l 是不 可 极 , c Z ) 03 l L C Q ) 06 o/ L
能 的 ; 假设 反 应 向逆 反 应 方 向完 全 反应 时 , 应 物C X ) 02 m l C Y ) 08 m l ( 义 反 ( = . o/ ( = . o L 极 L, /
质 量分 数 为 (
A.0% 2
) 。
B. 5 2 % C_0% 3 D.5% 3
解 析 由 题 意 , 设 Y 原 子 量 为 4 则 X的 原 子 量 为 3 Z 原 子 量 为 2 故 Y在 X Y , 可 的 , ,的 。 Z 中 的 含量 为 : —— = 5 , 以 应 选 B。 2% 所
R+8
g 。故
R+8

2 .< < 46 因此R只能取 3 , 本题 应 选B。 62 R 6 ., 9故

策略化学中的假设技巧

策略化学中的假设技巧

化学中的假设技巧金点子:1.在化学试题的求解或分析中,由于起始时物质的量、浓度、体积、质量及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等未知,便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时若能假设其未知量为1,便会使求解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在解题时有时也可将未知量假设为100,有时也可根据题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假设其它数值。

2.有关酸碱混合,在估算混合后溶液的pH时,当原酸碱溶液的强弱未知时,可首先假设其为强酸强碱,再迁移到弱酸或弱碱方面进行比较。

3.在化学平衡中对两种难以联系的状态进行比较分析时,可通过假想另一中间状态,然后将其迁移到题中要比较的状态。

4.对不同密度的同一溶液等体积混合时,可先假设等质量混合,然后再迁移到等体积的混合问题。

经典题:例题1 :(1992年三南高考)在某温度下, 一定量的元素A的氢化物AH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可完全分解成两种气态单质, 此时压强增加了75%。

则A单质的一个分子中有个A原子, AH3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方法:通过假设元素A的氢化物为1mol分析。

捷径:假设元素A的氢化物为1mol,则压强增加了75%,在同温、同体积下物质的量也增加75%,以此反应后总物质的量为1.75mol。

换算成整数比为:1:1.75 = 4:7。

根据原子个数守恒即可列出AH3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H3=A4+6H2,同时可得A单质(A4)的一个分子中有4个A原子。

总结:在当年的评分标准中,若答案中将A写成P或As, 都可当作A, 可同样给分。

例题2 :(1991年三南高考)将pH=3的某酸溶液跟pH=11的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和后, 溶液的pH值()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确定方法:通过假设原酸碱为强酸、强碱,再迁移到弱酸或弱碱进行比较。

捷径:pH=3的某酸溶液中c(H+) = 0.001mol/L,pH=11的某碱溶液中c(OH-) = 0.001mol/L,若为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和,则混合后pH为7。

中学化学猜想与假设试题的解题策略

中学化学猜想与假设试题的解题策略

中学化学猜想与假设试题的解题策略摘要:猜想与假设能力既是科学探究能力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猜想与假设试题作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近些年来出现在各类考试中。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猜想与假设试题解题策略:化学反应的本质;根据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归纳;根据问题相关的物质组成成分的分析和根据问题相关的外界环境的推理等来进行猜想与假设。

关键词:猜想与假设;解题策略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的核心要素,猜想与假设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构成内容的核心要素。

正因如此,猜想与假设试题近些年来出现在各种资料、参考书、考试中,尤其把它作为中考化学的亮点出现在中考试卷中,作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猜想与假设试题也是未来高考化学命题趋势之一,如首批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四个试点实验区之一的广东,05年高考化学试题第20题第三问就是一个猜想与假设的试题,可以说这也是今年化学高考的一个亮点。

然而,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拿到这类试题不知道怎解,即没有掌握解猜想与假设试题的策略。

所以,本文探讨一下猜想与假设试题的解题策略。

一、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

进行猜想与假设例1:在一次学生实验中。

学生用铝片分别跟相同体积和相同的H+浓度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与稀硫酸几乎不发生反应,这与课本上的内容:铝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不符。

是试剂、药品出了问题吗?为了寻找原因,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用分析纯浓盐酸和浓硫酸配置一定相同体积和相同H+浓度的溶液,然后分别加入0.1×10×25mm大小、纯度≥99.5%的铝片验证是否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结果如下表:(注:分析纯是指不含其它的杂质)无论用稀硫酸还是稍浓的稀硫酸与纯净的铝片反应均无明显现象,其结论还是与教材的叙述不相符。

问题:为了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差异的原因,你能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哪些猜想与假设?分析:本题是一道猜想与假设试题,表面上看去很难,因为与已有的知识相矛盾。

巧用假设法 妙解热学题

巧用假设法 妙解热学题

巧用假设法妙解热学题
热学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和数学的综合性学科,是探索和深入研究物质能量状态变化的手段。

人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热学问题,而传统的数学方法解答难度很大,常规方法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在此情况下,假设法可以派上用场,以便给出更精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假设法是一种探索性研究方法,又称假定法或脉络法,它允许可以在一定假设的前提下,从而减少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子问题来解决。

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的效率,更加精准地探索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例如,如果遇到关于温度的棘手的热学问题,可以通过假设法来解决,设定一个假设,即热力学中只考虑温度,假设这个热学系统没有其他关于热系统的变量,即没有状态发生变化,可以减少热力学计算的复杂性,然后在这里调整温度分布来计算最终的热力学变化。

在实际的热学应用中,假设法也有助于解决棘手的问题,比如热能传递平衡问题,为了提高计算的效率,可以使用假设法做出相应的假设,忽略掉条件变量,把复杂的计算问题减少到简单的有限差分方程,从而求解平衡值。

综上所述,假设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热学研究方法,它可以简化热力学计算,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减少计算的复杂性,使复杂的热学问题变得更加容易解决。

它可以使用更简单的推理方式给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因此,假设法在热学研究中是非常有效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解热学题方法。

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题中的应用

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题中的应用

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题中的应用作者:付松柏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期广东廉江市廉江中学(524400)付松柏复习《化学平衡》时,本人觉得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平衡的思想,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部分试题时往往找不到思路,特别是在探讨“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关系”中学生感觉困难重重。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引入假设法,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举几例,谈谈假设法在解化学平衡移动试题中的应用。

一、极限假设法化学平衡研究对象为不能完全进行的反应即可逆反应。

极限假设就是将研究对象或过程假设为能够完全进行的、理想的极限情况,使因果关系变得简单明显,从而得出结论。

解析:虽然SO3物质的量增加,但总的物质的量也增加。

运用极限假设法,假设增加O2的量为极限,即足够多,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SO3的量只能增加少量(因受SO2的量影响),故SO3的体积分数减少。

二、过程假设法过程假设法是通过假设将原本一步完成的过程分为多步完成,每一步只有一种状态变化,从而有效控制变量。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误解:1.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N2O4的转化率变大了。

2.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转化N2O4的量增加,起始N2O4的量也增多,分子、分母均增加,故无法判断。

解析:过程假设法分为三步:①另置一合适容器,将新加物质加入容器中,达到平衡。

②撤去隔板。

③压缩,观察平衡移动方向,即得转化率变化。

图解:分析:第①步两容器平衡后状态一模一样。

第②步撤去隔板没有任何变化。

第③步压缩时平衡逆向移动,故N2O4的转化率变小,选B。

注意:加入N2O4,该平衡正向移动,这是真实存在的。

运用过程假设法,推导平衡逆向移动,逆向移动是虚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图解:解析:第③步压缩时平衡正向移动,故SO2的转化率增大。

图解:解析:第③步压缩时平衡不移动,故H2的转化率不变。

中考化学实验答题小技巧

中考化学实验答题小技巧

中考化学实验答题小技巧01.淘汰法运用“淘汰法”,贵在找出各选择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对照判断,该方法常用于“概念”的考查,新情景问题的解决运用。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B. 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C. 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D. 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解析;本题可用淘汰法解答,解题步骤为:①审题:明确题目要知道怎样条件下的两种粒子才可能是同种元素;②淘汰:先根据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可淘汰D,因为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外电子总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同时知道C应为题中答案。

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反过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果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原子,那么,它们是同种元素,但由于粒子可能是离子、原子、分子等,故可淘汰B。

同理可淘汰A,因为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的两种粒子,若一为原子,一为离子,那么它们一定不是同种元素。

答案:C总结;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直接淘汰不合理的选项;或通过分析,确定某一选项,进而采用对比取舍手段,根据这一确定(选项)否定其他选项。

做到明辨是非,去假存真。

02.分析比较法这个方法通过选项之间的不同观点来做选择的,和题目表达的观点最终判断出答案。

例2 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稀硫酸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固体物质,使其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A.MgB.MgOC.Mg(OH)2D.MgCO3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对比分析选择题材。

由题干给定信息可知:四个反应中H2SO4的量相等,且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四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溶质)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判断得到的硫酸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键是:确定反应中生成水的多少。

“假设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假设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 :假设 法;化学平衡 ;特征判 断;离子反应;化 学反应
假设法是科 学探 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大量应用于数学 、物 理、化学研究 中 ,是科学研究 过程 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假设法”是 当某一可变因素的存 在形 式限定在有 限种可 能时 ,假设该 因素处于某种情况 ,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的一种方法。当我们 遇到一些含 有 “因果 ”“条件一结果 ”关 系的题 目时 ,可以试图将有 限的条 件、过程 和结果进行假设 、列举 ,然后再结合我们 已经 掌握的知识和题 目 信息加以分析 、推导 ,不仅 能简化我们的思维过程 ,降低长期 知识记忆负担 ,而且能降低解 题难度 ,使 问题轻松解决 ,收到事半功倍 的 效 果 。
探索篇 ·方法展示
“假 设 法"在化 学解题 中的应 用
喻 俊
(上 海市大同中学,上海 )
摘 要 :结合 学生在 日常 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 ,从教 育实践 中运用 的教 学方法 出发 ,呈现 了“假 设法”这 一科 学方 法在解化 学平衡特 征判断 、离子反 应顺序 、预测化学反 应等题 目中的应用 ,旨在为教 师教 学和 学生学习提供 思路和方法参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就是 中学阶段所谓“酸碱 中和优先”规律 。 三 、假 设 法在 预 测 化 学 反 应 中的 应 用 高 中化学题 目中经常出现一类题 :将 A气体通入 B溶液 中 ,问是否出现沉淀。常见实例如下 :
表 3
气体
溶液

CaCl2、BaCl2、Ba(NO3)2

CaC] ̄、Ba(::12、[Ba(NO3)2]
表 2
反应①
反应后的微粒 剩余的离子 反应①后的微粒与剩余离子的反应

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平衡中的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与等效假设法

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平衡中的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与等效假设法

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平衡中的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与等效假设法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每年必考,且占高考分值较大,但考生往往对此类题目感觉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对于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化学平衡问题,用常规思路或常规方法不好解决时,不妨对题目中的一些条件、过程等进行假设,然后再结合已学的知识推导并得出结论,就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能使无序的问题模型化,就能轻松自如把题目解决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假设法有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等效假设法。

方法一极端假设法——不为“0”原则可逆性是化学平衡的前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的状态,每种物质的量不为0即可逆反应“不为0”原则;但在处理化学平衡问题时,特别是在确定某些范围或在范围中选择合适的量时,往往可用极端假设法,即假设反应不可逆,利用完全反应和完全不反应两个极值点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虽然这样的极值点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简单的确定某些数值的范围。

[对点练1]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B.SO3为0.25 mol·L-1C.SO2、SO3均为0.15 mol·L-1D.SO3为0.4 mol·L-1解析:选B 采取极端假设法,假设SO2和O2全部转化为SO3,此时,SO2和O2的浓度都是0,而c(SO3)=0.4 mol·L-1,再假设SO3全部转化为SO2和O2,此时,SO2和O2的浓度分别是0.4 mol·L-1、0.2 mol·L-1,而c(SO3)=0,故三物质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c(SO2)<0.4 mol·L-1,0<c(SO3)<0.4 mol·L-1,0<c(O2)<0.2 mol·L-1,故选项A、D是不可能的;C项数据表明SO2、SO3的浓度都是在原浓度基础上减少了0.05 mol·L-1,这也是不可能的。

化学解题中假设的方法与技巧

化学解题中假设的方法与技巧

化学解题中假设的方法与技巧化学解题中假设的方法与技巧化学解题中假设的方法与技巧归立厂(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假设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举例谈谈化学解题中常用的假设方法与技巧。

一、极端假设极端法是化学计算中的技巧性解法,它适用于混合物的计算。

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是假设只有混合物中的某一成分,通过计算得出两个极端值,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例1.Mg,Fe,Al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2.8L的H2,则金属混合物中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不可能的是()A.0.12molB.0.15molC.0.08molD.0.10mol【分析】物质的量相等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产生H2的量只与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有关,而已知的三种金属Mg,Al,Fe,其中Mg,Fe在反应中均呈现+2价,可把它们都看成一种成分,Al 在反应中呈现+3价,把它看成另一种成分。

则把该混合物转化成+2价的金属和+3价的金属组成的混合物,然后用极端法来计算和判断。

解:假设全部是Mg,Fe,设它们的物质的量之和为xmol,与产生的H2有如下关系:Mg(Fe)……H21mol 22.4Lx2.8L 解得x=0.125mol假设全是Al,设它的物质的量为ymol,与产生的H2关系为:2Al……3H22mol 3×22.4Ly 2.8L解得y=0.08mol由于是以上两种情况的混合物,故产生2.8L的H2时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和应介于两者之间,即小于0.125mol而大于0.08mol,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B)和(C)。

极端法假设解题可以给化学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

利用这种方法解题时,应注意有的答案包括了两极端值,而有的答案则不包括两极端值,这要根据题意灵活判断。

二、中值假设和极端假设相反,中值假设是选定变化过程中某点(如恰好反应点等)的量值为参照,或假设结果为某一中间值,代入原题中,通过分析、推理,然后对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解题假设法解题的思考方法是先通过假设来改变题目的条件,然后再和已知条件配合推算。

有些题目用假设法思考,能找到巧妙的解题思路。

运用假设法时,可以假设数量增加或减少,从而与已知条件产生联系;也可以假设某个量的分率与另一个量的分率一样,再根据乘法分配率求出这个分率对应的和,最后依据它与实际条件的矛盾来求解。

例题1:一批零件,甲独做8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现在由两人合作这批零件,中途甲因事请假一天,完成这批零件共用多少天?做一做1:一件工作,甲独做1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作若干天后甲休息了几天,结果共用8天才完成任务。

甲休息了几天?例题2: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共250台,如果彩色电视机卖出91,则比黑白电视机多5台,问:两种电视机原来各有多少台?做一做2:姐妹俩养兔120只,如果姐姐卖掉71,还比妹妹多10只,姐姐和妹妹各养了多少只兔?例题3:某公司向银行申请A 、B 两种贷款共60万元,每年共需付利息5万元。

A 种贷款年利率为8%,B 种贷款年利率为9%,该公司申请了A 种贷款多少万元?做一做3: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0人,其中少先队员71人。

一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75%,二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65,一班少先队员比二班少先队员多几人?例题4:甲、乙两数的和是300,甲数的52比乙数的41多55,甲、乙两数各是多少?做一做4:师傅和徒弟共加工零件800个,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52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21还多50个,师傅和徒弟各加工零件多少个?例题5:育才中学上学期共有学生750人,本学期男同学增加61,女同学减少51,共有710人,本学期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做一做5:袋子里原有红球和黄球共119个。

将红球增加83,黄球减少52后,红球和黄球的总数变为121个。

原来袋子里有红球和黄球各多少个?巩固练习:1、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作12天可以完成。

中途甲因事停工5天,因此用了15天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化学解题方法之假设法
该类选择题是在遇到未知条件较多时,可假设多个条件,进行比较判断,选出正确选项。

例5相同质量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的是()。

A.镁
B.铝
C.锌
D.铁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已知等质量的不同金属,比较它们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的大小,解这类题目只需找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的关系即可。

不需逐一写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求解。

设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r,化合价为+a价。

即:m(H2)=(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m(金属)设本题中等质量的金属为1g,所以有
M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24g镁可反应生成2g氢气,即1g 镁生成1/12克氢气。

A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27g铝可反应生成3g氢气,即1g 铝生成1/9克氢气。

Zn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65g锌可反应生成2g氢气,即1g 锌生成1/32.5克氢气。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56g铁可反应生成2g氢气,即1g铁生成1/28g氢气。

因为1/9>1/12>1/28>1/32.5,所以铝放出的氢气最多。

注意本题得出的规律是:等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化合价成正比,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本题根据常规解法如下: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商值越大。

故相同质量的镁、铝、锌、铁中与足量HCl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铝。

总结
化学知识有许多规律,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解题;化学解题方法有许多特殊法,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之所在,并运有于解题,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可以从繁中悟出简,从难中觅出易。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