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2词形多样。3相同相近的读音

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

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

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园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得失偏义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作

15.变义复词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

本为单音词。前者指土地神,后者指五谷神。连用指国家

16.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是否组成新词

a.“其后,马孙竟与汉结婚”“结”指“结

合”“婚”指婚姻“”婚姻“则是指结为

婚姻,结为亲家的意思。

b.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睡指”睡眠“觉”是醒来“的意

思两词连用指睡醒。

c.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是土地”方“是见方,与今天地方差异明显

d,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指回声”应指回应相应,两词连用是像回声一样应和

一、《包牺氏之王于天下》《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

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

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

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

刻文字,百有所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

于《夬》卦。

一、《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

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

姑且等着瞧吧。

四、《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

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

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

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

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

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

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

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

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

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

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

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

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

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

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

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

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

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

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

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

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

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

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

去了。”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

《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

之谓矣。”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

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

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

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

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

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

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

概说的是我吧。”

(三)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

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

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

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

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

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

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

往来。

(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

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

(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

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

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

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

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

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

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

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

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

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

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

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五、《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

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

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

(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

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

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

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

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

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

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

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

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

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

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

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

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

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

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

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

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

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

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

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

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

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

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

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十、《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

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

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

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

行不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