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用药经验
陈慎吾先生应用柴胡剂的体会(节选)
![陈慎吾先生应用柴胡剂的体会(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08717e5e804d2b160b4ec05e.png)
党参15g,柴胡、黄苓、法半夏各10g,茯苓20g,陈皮、葶苈子、R
苏子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l
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一般上药服3~5剂,病即缓解。%vxW
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小儿肺炎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桔皮;若大便不通可加枳实、瓜蒌以通腑气。百日咳加竹茹、茯苓、青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可加枳实或枳壳。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
如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若是无黄疸的肝炎,就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血虚型慢性肝炎,证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肋下痞鞭,腹痛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肝硬变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善后处理,这种治法疗效还是满意的,治愈率多在80%以上。阿米巴性肝脓疡用本方加鸦胆子有很好的疗效。五官科病,如少阳耳聋可单用小柴胡汤一方,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与苓桂术甘汤合方。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生姜,加龙牡、浮小麦、麦冬。治妇人更年期综合征,或治精神抑郁症,均能取效。M|a2Q0
[案四]黄某,自46岁后,陆续出现烦躁易怒,今48岁更趋严重,夜梦纷纭,胸胁刺痛,大便不畅,经前一星期加重,脉弦实有力。处方:
X0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参15g,郁金、青皮、香附、麦冬各10g,o!
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S/,q
服第一剂后,体温下降至38.3℃,恶寒罢,身体舒适,热退脉静,食纳增,服3剂痊愈。.]{dCx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https://img.taocdn.com/s3/m/4f4c19b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f.png)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212.厥阴消渴证【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讲义】见《伤寒论》334节。
213.虚劳脉浮迟【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讲义】本节证征属虚劳,与下节胃热颇多相似(如口渴便难,故书于此以作比较。
《医宗金鉴》云:本节应在虚劳篇中,错简于此。
寸口通指左右三作部而言。
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外营内虚竭也。
214.消渴脉证【原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而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讲义】趺阳,胃脉也。
《内经》云:三阳结谓之消。
三阳指胃与大肠。
热结于中,则脉浮而数。
《内经》又云:中热则胃中消谷,是数即消谷也,气盛也。
谷消热盛,则水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
胃无津液,则成消渴,此中消脉也。
凡渴而饮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消渴病也。
东垣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即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以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此肾消也,肾气丸治之。
上述系糖尿之证,其病因盖以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血中含糖过多,肾脏不能截留,随小便排出,有时蛋白、脂肪亦由小便排出,故小便味甘或如膏如麸片也。
糖尿病之患者多见食多善饥而羸瘦日甚,盖以糖为人体机能之原料。
若排泄过多,消化器不病时,必思多食以代偿,然补偿有限,而排泄无度,其体内之脂肪、蛋白因需要亦均化成糖质而随同被排泄,故营养极度贫乏也。
论其治法,则热者宜石膏剂,善饥多食,大便硬者,宜连苓大黄剂。
阴萎脚肿者,宜肾气丸之类,起病之因,多由房室影响内分泌,更有由于多饮酒食厚味所起者,志之待证。
215.消渴之肾气丸证【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讲义】男子者,言消渴之由于房劳也。
药中四维
![药中四维](https://img.taocdn.com/s3/m/0a568f13ba1aa8114431d9a6.png)
药中四维药中四维药中四维"附子,人参,熟地,大黄熟地功劳大熟地性甘,微温,入肝肾二经,滋阴补血。
万物法于阴阳,药亦分阴阳,熟地正阴分之药也。
大补肾水之药,合用者不甚多。
祖曰:肾阴不能骤生。
补阴不可求速效,且阴药须大剂重剂投之。
而熟地正合也。
或曰:熟地腻滞,重投则腹泻,不可重用。
信乎?曰:有之。
其因有二也。
一曰制不得法也。
熟地未制为生,性甘苦,凉。
虽可说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但其性寒,脾胃冷者确不适宜也。
祖尝告曰:古法制熟地九蒸九晒,方显其滋阴强肾水之性。
然观市面上之熟地,多一蒸一晒就上市。
世人急功近利也。
一蒸一晒若何?半生半熟也。
生地寒之性未能全制之,试问大剂用之何能不腹泻乎?一曰配伍不当也。
祖曰:熟地滋阴补肾水之药,须配山萸肉也。
熟地带腻滞,配山萸肉则力更专,生肾水更快。
或问曰:其配量若何?曰:熟地二,山萸肉用一可矣!或问熟地何者为良?有辨法乎?曰:六字尽矣,即“黑而亮,触即沾”也。
何解?熟地质黑,但乌亮有光泽者为上品。
轻触之,易沾上药者(润泽)为上品。
凡多蒸晒者,俱具此也。
上似离题,然则熟地何功劳大也?此须从肾说起也。
肾中水火既济,一阳寄于二阴之中。
尝谓人病多犯色欲及气郁也。
犯色者气血大动,水尽耗,久则干涸,火不安于肾宫矣。
再久则火亦消亡。
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今水火大亏,何能生生不息于无形哉?然肾中之火,须于水中补之,水足而火自生。
肾水初亏,肾火须于补水中引之归元(参附少用,肉桂可矣);肾水大亏致肾火微弱者,必久病之症,须于大补肾水中生火也(参附重用)。
然补水则须臾不离也。
补肾水,舍熟地又何能乎?是故熟地功劳大也。
药中之良将大黄1.论大黄泄热通便活血之功①寇宗爽:“大黄损益,前书已具。
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
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客之,故吐衄。
陈慎吾治讲金匮要略,肺病方剂
![陈慎吾治讲金匮要略,肺病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e10e72e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2.png)
陈慎吾治讲金匮要略,肺病方剂104.皂荚丸证【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讲义】本证较水鸡声咳逆尤甚。
浊,浊痰也。
时时唾浊,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
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扫之,不能去也。
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
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方剂】皂英丸皂英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药物】皂荚:味辛,性温燥。
催吐药药能:涌吐痰涎,治中风口歪,除湿去垢。
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涂之则散肿消毒。
药征:吐涎沫唾浊,咳逆上气。
调剂:本药为猛烈刺激药,不可轻服,常配为吹药,敷药,或煎膏用。
有时肺冷成痿而见上述药征时,可与姜枣、甘草等药合用。
【治验】稠痰粘肺,不能消涤,非此不可。
能通诸窍,祛风痰。
105.厚朴麻黄汤证【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讲义】本节不言证,但以脉之浮沉而异其治法,故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辛温降逆,小麦甘平,协五味以敛正,麻黄去风,散肺逆,方义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致相同,但主降逆,且胃肠壅滞,水亦不行,水蓄于肺,故能作咳。
古人以肺与大肠通,又肺与皮毛合,用厚朴、杏仁以治喘,下气去逆,健运泄水。
内外上下,息息相关,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因痰饮在内,以泽漆为主,功专消痰行水,且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驱之力较猛,虽有生姜、桂枝之辛,亦只为行阳气、通水道,不在发表也。
盖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上逆,宜以降气为主,脉沉者气多居里,宜以行水为主,亦因势利导之意也。
【方剂】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紫参五升,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升,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上九味,叹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陈慎吾用方心得
![陈慎吾用方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078a5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a.png)
陈慎吾用方心得陈慎吾先生的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方的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为您介绍一些他常用的方剂和其心得。
一、大黄蛰虫丸1.处方: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
2.功效:主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3.用法: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4.临证心得:方中用大黄荡涤瘀血下行,使死血不去,新血不生。
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活血通络,破血逐瘀。
桃仁、杏仁润燥滑肠。
芍药和营敛阴。
地黄补血生津。
黄芩清上焦之热。
甘草和中调药。
本方峻剂,用时须审慎。
二、肾气丸1.处方: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2.功效:温补肾阳。
用于肾阳不足的阳痿遗精,夜尿频数,久病喘咳等。
3.用法:口服,一次1丸(9g),一日2次。
4.临证心得:本方为治肾虚腰痛之名方。
临床以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舌质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湿热证及阴虚火旺者禁用。
三、炙甘草汤1.处方: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
2.功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3.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4.临证心得: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质淡红少苔为辨证要点。
如见阳虚汗出者加附子以温阳止汗;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益气复脉;如见舌有瘀斑者加三七、丹参以活血通脉等。
四、乌头汤1.处方:川乌(炮)、麻黄(去节)、芍药(白)、黄芪(蜜炒)、甘草(炙)。
2.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历节风痛及寒湿脚气疼痛。
3.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4.临证心得:方中川乌辛热走窜,功能祛风散寒止痛;麻黄疏散风寒而宣通经络;芍药和营敛阴;黄芪益气固表;炙甘草和中缓急而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药性辛温为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常配以细辛等以加强止痛之效。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08fde9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5.png)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张文选教授我曾经给我的学生们讲过,伤寒学界有“北斗三星”。
所谓“北斗三星”是指在中国北方,有三位泰斗级的伤寒学家,他们是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
这三位“星”成倒“品”字形排列,胡希恕、陈慎吾位于前,刘渡舟位手后。
所谓“北”,小者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者指北京,大者指中国北方。
胡希恕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学的研究对刘渡舟有较大的影响,刘渡舟先生对胡、陈两位前辈也十分尊重,十分推崇。
在我们跟诊过程中,他常向我们讲到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杂病论》与经方运用的学术见解。
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研读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的《伤寒论》之学。
由于胡希恕的门人近些年来出版了较多的胡希恕著作与音像资料,因此我们更多地专注于胡希恕先生著作、音频资料的学习与研究。
此将胡先生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感悟最深的学术见解略述如下。
1.《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与《黄帝内经》无关(《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不能用《内经》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运用经方,而要以《伤寒论》自身的理论指导经方的运用。
例如,运用五苓散,如以《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此方为利水之方,用于气化不利的水肿。
而以《伤寒论》的理论用此方,其用方指征是,太阳病,表之阳证;根据第71、72、73、74条,以口渴、小便不利为辨方证的着眼点;其效应是“多用暖水,汗出则愈”,而不是水肿消退。
2.《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发展者,是在表证与里证之间增加了半表半里证,又分辨阴、阳,从而形成了辨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有独特的辨证体系,这就是,在辨明六经八纲基础上,再辨方证。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3.“六经”与经络脏腑无关。
陈慎吾讲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
![陈慎吾讲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https://img.taocdn.com/s3/m/757bd00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f.png)
陈慎吾讲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260.黄疸脉证【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讲义】脉浮为风,脉微为痹。
云痹者,风与湿合而为痹也。
然不疼痛,故曰痹非寒湿相合之中风。
今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而苦烦,脾脏瘀热而色黄。
脾主运输,故日瘀热以行,而肢体面目尽黄矣。
此总言黄疸初时由风夹寒湿,后则变热,热不坚结于内而外蒸,故发热色黄也。
按:丹波元坚氏谓缓脉属胃热,风当作热外越解,缓则为痹之痹字,当作瘅字,似此固能畅解,瘅字仍当待证后,不可遽易也。
261.疸病类证【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恼面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讲义】趺阳,胃脉也。
数为热,紧为寒,此脾胃阴阳不协调,虽消谷不能传导,故食即为满。
尺以候肾,肾应沉而反浮,为伤肾。
趺阳胃脉,应缓和而反紧,为受牌阴所伤。
肾热牌寒,为风寒相搏。
肾主行水,无水为热,胃中喜燥反多水而寒,遂食谷即眩,以下系自注句。
何以食谷即眩?盖谷入胃不消,胃中停蓄而苦浊,浊气下流而瘀滞,不能通调水道,致小便不通,膀胱因热,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湿热相蒸,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若肾病水,则黑色上出,犹如脾病湿,则黄色外见也。
微汗出由于肾热,手足心热,薄暮即发,病在里在血也。
膀胱急者,肾热所遏也。
小便自利者,病不在膀胱也,此得之房劳过度,伤阴肾热故名曰女劳疸。
若腹如水状,不特肾伤,脾亦伤,不特火盛,水亦停。
肾脾极衰,故曰不治。
若热在上,心中懊恼不宁,热内蓄不能食,热上冲时欲吐,为湿热内蓄,饮停不降,故名酒疸。
262、谷疸寒化者【原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伤寒学家)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伤寒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c2157c6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1.png)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伤寒学家)当年他的母亲得痢疾,经一两个月的治疗,这个痢疾老不好,后来他找我给他母亲看。
老太太说胡话,舌苔非常黄而且干,脉偏迟,下重得很,我一看就是大承气汤证,但是这老太太70多岁了,我也不敢贸然用,我让他儿子按按她的肚子,一上手她就嗷嗷叫唤,明显的拒按,不只是心下坚满,也疼。
我说没问题,吃大承气汤,虽然是猛药,但你给她少量服、频服,你注意观察啊,为自己的妈妈,你这一宿没得觉睡了。
他一会给她吃点,一会给她吃点,就这样开始她也不泻,全剂吃完了才泻。
我第二天去,南方人有恭桶,就听当当当三响,泻的什么?竟是干大便,都那个样子了。
泻完了就好了。
所以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病要注意腹诊,心下痞硬也有实有虚,真正的实证用大承气汤。
注家都没这么讲,其实在阳明病篇里是讲了的。
后世注家都说承气汤泻腑不泻心下,这是错误的。
这种病人一方面泻肚,一方面胃里头凝固起来了,结实了,这就是'胃家实’,说明这个病来得相当猛,要不加以急治,危险得很,容易给人耽误,应该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
”白虎加人参汤证误治致死“有一个山东人,女的,姓马,患糖尿病,主要用白虎增液汤加人参之类治疗,很快就控制住了。
这个病人家里穷,住在我学生家,后来感冒了,流感,住院打针但发热不退,又吃阿司匹林等发汗,一吃热退,今天退明天就又热起来,就又发汗,反复治疗一个多月。
后来我那个学生去医院看她,人已经不行了。
他跟我说坏了,她得感冒住医院了,老治不好。
也请了别的大夫,后来叫我去看,我是私人诊所开业的,在大医院受歧视,开始我说不去,后来去了。
我去一看,是不行了,此人骨瘦如柴,穿袜子那腿就像根棍子似的,瘦得没形了,这就是反复发汗的结果。
之前请的那个中医,也是个好大夫,开的方子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病人脉浮而无力,虚数无度,还是发热。
我也没吱声,跟我学生出来我说,没有方子可再治疗了,现在就一个法子,也不见得能救其命,但可能会使其好一点,用大剂量的白虎加人参汤,起码用西洋参一两,大量人参,大量石膏。
小柴胡实现心得
![小柴胡实现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93d90e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6.png)
小柴胡实现心得小柴胡实现心得肝胆之疏泄,对于人体气血水运转失衡的调整极其重要。
陈老擅用小柴胡治疗诸多疾病,或随症加味,或合方加减,原方原量,药简理明,直中病机,本文详述陈慎吾陈老运用小柴胡最常见的变化思路,有助于快速掌握小柴胡的重要临床用法。
陈老精通中医内、妇、小儿各科,尤以中医内科为最。
强调辨证论治,审证求因。
但具体到治疗时,不论外感伤寒或内伤杂病,多从肝胆论治,本着《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的'理论,喜用小柴胡汤原方加味或小柴胡汤与其他方结合。
一、原方不动,随方加味陈老说:“病常不同,然而病理机制多有相同者,可以运用中医异病同治法,一方疗多病。
”常用小柴胡汤原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不动,随症加味。
如感冒,表现为头痛项强,恶心呕吐,一阵恶寒,一阵发热,或只发热不恶寒,脉浮且弦,薄白苔等,原方加桂枝、葛根,取柴胡桂枝汤意。
陈老说:“少阳病或少阳病兼表证有往来寒热者,亦有仅发热不恶寒者,不必拘泥。
”如治产后发热,能辨证为肝阳素旺,复因产后血室空虚,邪乘虚入,热入血室,治以和解少阳,待枢机畅达,邪热循经自解,原方加当归、益母草。
咳嗽吐黄痰,胸胁苦满,大便秘结,脉弦滑数,此胆热肝郁移肺,木火刑金证,原方加全瓜蒌、贝母。
腹泻久不愈,症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大便殊臭,肛门灼热,脉象弦数,此为胆火肝郁冒反脾胃,原方加苡仁、白芍等。
胃脘胀痛,两胁不适,恶心呕吐,小便黄热,大便秘结,脉弦有力,此为肝胃气痛,原方加川楝子、白芍等。
肝硬化腹水,表现有胸胁胀满,小便黄少,面色暗黄,腹大如鼓,脉弦滑数,舌黄苔腻,原方加车前子、白术、泽泻等。
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胸胁苦满,夜睡呓语,时发惊恐不安,脉弦有力,舌苔厚腻微黄,原方加龙骨、牡蛎、生大黄(后下)、枣仁等。
二、合方加减,同治兼顾凡遇少阳与他经同时合病,采取小柴胡汤与他方结合,同治兼顾。
如患少阳胆热内聚之病,又兼少阴肾水亏乏,视力低下,头昏眼花,脉弦细数,舌微红绛,小柴胡汤原方合六味地黄汤加石斛、杞子。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https://img.taocdn.com/s3/m/4707010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8.png)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65.风与痹证辨【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讲义】《内经》言风病往往与痹合论,盖风乃阳病,脉多浮缓,痹为阴病,脉多沉涩。
今脉微动而数,微者气虚,数者邪气盛,故因虚而中风者,脉必微弱,因热而生风者,脉必数急。
风彻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
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者,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由中风而起,但以风为阳,痹为阴,有所不同耳。
【附注】半身不遂,病在大脑。
但臂不遂,病在脊髓或末梢神经,其症或运动不能自如,或麻木抽掣疼痛。
病在大脑则对侧之半身不遂,病在颈髓胸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上肢不遂。
病在腰髓尾骨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下肢半身不遂,故半身不遂之风病在大脑,但臂不遂之痹病在脊髓也。
大脑病肌肤无变性萎缩,脊髓病则肌肤有变性萎缩,因肌肤之营养神经出于脊髓,不出于大脑,故脊髓病。
其所辖之肢体肌肤必营养障碍,有变性萎缩也。
中风病证,为口眼喝斜,卒然晕倒,痰壅肢厥,幸而得苏,则半身不遂。
多于十年内再发,再发则不救。
西医名为脑溢血,往往因心脏麻痹而死,幸不致死,即成半身不遂。
脑充血虽亦有不省人事者,然致命者少,醒后如初。
【习题】1.中风与痹症在病理上有何区别?2.脑溢血与脑充血之异同安在?66.中风脉证【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讲义】寸口指三部而言,脉浮紧为风寒初感之诊。
紧则为寒,指邪而言浮则为虚,指正而言。
邪盛正虚,相搏于皮肤,其结果为卫外不足,贼邪不泻。
正虚指血而言,血虚无以充灌皮肤,故脉络空虚。
或左或右者,言邪随其空处而留着。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言受邪之处筋脉不遂,故见缓。
无邪之处正气反盛,而见急。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a9d76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a.png)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一)刘渡舟先生用真武汤的思路与手法1.关于方证辨识刘渡舟先生认为,真武汤所治水证的特点是,证中既出现了阴寒内盛的附子证,又出现了水气内停的水证。
附子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脉沉(或沉微,或沉细),恶寒,背寒,四肢冷等。
水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舌胖大,苔水滑,小便不利等。
在明确附子证与停水证后,就真武汤证而言,还要辨识本方证的以下主证。
第一是“四肢沉重”。
第316条有“四肢沉重疼痛”一症,刘渡舟先生认为,如果仅仅少阴有寒,那么四肢只是疼痛而不会沉重,要是沉重而疼痛,沉重在前,沉重为主者,就不只是寒凝,而是还有停水。
因此,临床上但见腿沉,或四肢沉,或全身沉重者,就首先考虑真武汤证。
第二是“水肿”。
仲景真武汤两条均没有提水肿,而刘渡舟先生认为,真武汤证“小便不利”提示有水肿,水肿是辨识真武汤证的重要指征,尤其是下肢肿,包括心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临床上凡见水肿而有四肢沉、脉沉少阴阳虚寒盛的附子证者辄用真武汤。
第三是“小便不利”。
第316条有“小便不利”,这是水气不行的特征性表现。
临床上凡是小便不利而见附子证者,刘渡舟先生则用真武汤。
第四是“肌肉跳动或振颤”。
第82条有“身瞤动”一症,凡是肌肉跳动、振颤或肢体颤动者,刘渡舟先生多从阳虚停水考虑,用真武汤。
第五是“头眩”“振振欲擗地”。
第82条有“头眩”“振振欲擗地”。
头眩指头眩晕,“振振欲擗地”,指站立不稳,欲倒,也包括头重脚轻,腿软等。
临证但见头眩晕、站立不稳、头重脚轻,或腿软者,刘渡舟先生多辨为真武汤证。
第六是“心下悸”。
第82条有心下悸,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既指心悸,也指心下胃院动悸,这是阳虚水气上冲的表现。
因此,凡是心悸、心慌,或胃脘动悸者,刘渡舟先生则从阳虚水气冲逆考虑,用真武汤。
2.关于同类方证的鉴别第一、真武汤证与四逆汤、白通汤证: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如少阴阳虚寒盛,一般会是四逆汤证,或者是附子汤证,如果不但有寒,而且还有停水,突出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和四肢沉重,这是水邪的特征性表现,这时应该祛寒、扶阳、利水,用真武汤。
陈慎吾先生对小柴胡汤的运用经验
![陈慎吾先生对小柴胡汤的运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c895a4b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8.png)
陈慎吾先生对小柴胡汤的运用经验陈慎吾先生对小柴胡汤的运用经验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482人已访问现代名医陈慎吾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小柴胡汤临床运用有独到之处。
除少阳病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人所公认,堪称一绝。
今特介绍如下,以利后学。
1·外感热病不论是《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还是今天所说的病毒引起的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症、主脉皆可用小柴胡汤治之,疗效显著。
如果是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
2·小儿病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
该方祛邪而不伤正,对小儿肺炎常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橘皮;若大便不通者,可加枳实、瓜萎以通腑气;百曰咳者,加竹茹、茯苓、青皮、陈皮、桔梗;消化不良者,加枳实或枳壳。
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
3·肝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患者,用小柴胡汤治之均获良效。
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症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
若是无黄疸型肝炎,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皆效。
血虚型的慢性肝炎症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胁下痞硬,腹部喜按时,用本方合当归芍药散治疗。
若是血瘀型的慢性肝炎,症见口苦,心烦,胸腹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
两胁疼痛较剧时,加香附、郁金或玄胡索,腹胀满重者加厚朴,其余随证加减。
肝硬变腹水,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做善后调理。
此种治法疗效尚属满意。
此外,治阿米巴性肝脓疡用本方加鸦胆子。
4·胆与胰疾患两胁下痛,其性属于少阳证者,用小柴胡汤加减。
5·外科病如瘰疬患者,用小柴胡汤加海藻、昆布、牡蛎等软坚散结。
乳疮重者用本方合小金丹或犀黄丸消症散结;轻者用本方加赤芍、丹皮、芒硝、当归、桃仁活血化瘀。
6·五官科病如少阳耳聋可单用小柴胡汤;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与苓桂术甘汤合方;目赤甚或红肿,本方加生石膏;鼻渊证用本方加桔梗、辛夷、薄荷辛透开窍;口腔糜烂、咽喉肿痛,用本方与桔梗汤合方,或加生石膏、栀子等,皆可奏效。
陈慎吾讲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陈慎吾讲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8e3a154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e.png)
陈慎吾讲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151.肺中风【原文】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讲义】《医宗金鉴》云:“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
此必传写之误。
肺中风者,津结而气壅。
津结则不上潮而口燥,气壅则不下行而作喘。
肺受风邪,大气则伤,故身欲动而重也。
冒而肿胀者,气伤水不行也,所谓水聚气停,输化无权是也。
按:本章方剂仅二首,证既不详,方亦无考,疑系后人所补,系另一派之学说。
152、肺中寒【原文】肺中寒,吐浊涕。
【讲义】浊涕即鼻塞,吐黏痰,呼吸器常见之症。
痰涕皆从口出也,上节之口燥,知是不吐浊涕,殆以风则生热,故口燥,寒则化水,故吐浊涕。
153.肺脏死脉【原文】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讲义】此所谓真脏脉也。
脉法,真脏脉见者死,浮之谓轻按,按之谓重按。
《内经》云:肺死脏,浮而虚;肝死脏,浮而弱;心脏死,浮而实;脾脏死,浮而大;肾脏死,浮而坚。
五脏俱兼浮者,以真气涣散,不收无根之谓也。
154.肝中风【原文】肝中风者,头目晌,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讲义】肝主风,外合于筋。
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润动也。
两胁肝之部,肝受病,故两胁痛也。
风伤筋,故行常佝偻也。
肝苫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155、肝中寒【原文】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讲义】肝中寒,两臂不举,筋骨得寒邪,必拘缩不伸也。
舌本燥,寒郁而内热生。
喜太息,胸中痛者,肝为寒郁,胸膈格阻,气不流畅也。
不能转侧者,两胁痛满,辗转不安也。
食则吐而汗出者,厥阴之寒侵胃,胃不受食,食已则吐,如《伤寒论》厥阴篇所云,即寒邪上逆之征也。
156、肝死脏【原文】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讲义】肝脉而见浮之弱,按之如索,是肝之弦象也,如索则弦紧俱见。
常人脉有来复,乃阴阳和谐。
今有去无来,是无胃气,或曲如蛇行,均属肝脏死脉。
陈慎吾讲心肝脾肺肾的治疗基本方
![陈慎吾讲心肝脾肺肾的治疗基本方](https://img.taocdn.com/s3/m/44c8c21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0.png)
陈慎吾讲心肝脾肺肾的治疗基本方第2讲桂枝汤加减应用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个方子我们把它叫作苓桂术甘汤,一个药一个字啊,这样好记。
刚才我们讲的叫苓桂枣甘汤,这个叫苓桂术甘汤,差一味药。
“伤寒,若吐、若下后”,这还是病因,伤寒病或者吐了,或者下之后了。
“心下逆满”,心下的部分就是胃啊,胃气本来是往下走的,这个胃气它往上走就叫逆,心下就逆了。
“气上冲胸”,这个气往上冲,冲到哪儿?冲到胸口这,冲到胸部,逆满、冲胸这都是往上涌的现象了。
“起则头眩”,他躺在那一起来头就晕,头晕得很,“起则头眩”。
脉见沉紧,沉主里、紧主寒。
脉浮紧呢?浮主表,紧主寒,他是表受寒,这个沉主里、紧主寒是里面有寒水。
这个病能发汗吗?脉沉紧不能发汗。
什么时候能发汗呢?脉浮紧。
脉见沉紧你不能发汗祛水了,那么治就出毛病了。
他一发汗好“动经”,就动着血管里的血了,这个经是经络、经脉,就把血管里的血液给伤了,血液一伤人就虚了。
“身为振振摇”,身上就不自主了,刚才我说那个虚了,一虚了就控制不住了,身上就发抖。
这个怎么治呢?“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四味药,还是桂枝甘草治上冲,保心气。
茯苓、白术干什么用呢?利小便,我们讲过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茯苓、白术利小便。
伤寒吐、下后,这个是说什么?伤寒病吐、下是治错了。
治成什么了?治成坏病了,这个吐、下后意思就是治成坏病了。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就是说上气,这个病是上冲的现象。
“起则头眩”是上虚的现象,上虚则眩,这个头眩和头晕一般都属于上虚,上面虚他才头晕。
如果是气血能达到的时候他头不得劲,那是另外的一说了,比如充血,那个另当别论,你要是血气太多了,不但晕,还容易死过去。
他这个毛病是什么呢?是邪气上冲,正气不能达。
陈慎吾讲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陈慎吾讲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4b35603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d.png)
陈慎吾讲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385.热入血室之一【原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讲义】本节解见《伤寒论》153节。
386.热入血室之二【原文】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讲义】本节解见《伤寒论》154节。
387.热入血室之三【原文】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讲义】本节解见《伤寒论》152节。
388、热入血室之四【原文】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讲义】本节解见《伤寒论》226节。
389.半夏厚朴汤证【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衡,半夏厚朴汤主之。
【讲义】咽中有痰涎,如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今谓梅核气者,此也。
此病得于七情气郁涎凝,故用半夏、生姜、厚朴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但此证男子亦有之,或为噎膈之渐,即神经性食管痉挛,多并发于各种神经官能症。
【方剂】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本方为气剂之祖方。
肠水用吴萸、橘皮等汤不利者,本方妙390.甘麦大枣汤证【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讲义】脏燥多由子宫血虚,受风化热,但男子亦有之,类今之歇斯底里病。
其症状甚杂,发止无定,似癫痫而实非。
现代医学尚无特效药物,惟使病人安静,精神上不受刺激,预防发作耳。
【方剂】甘麦大枣汤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亦补脾气。
按:本方治小儿夜啼有速效,又用于痫证。
391.小青龙汤及泻心汤证【原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陈慎吾讲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陈慎吾讲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https://img.taocdn.com/s3/m/995c5f6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e.png)
陈慎吾讲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16.胸痹心痛之脉【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讲义】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
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
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阳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
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胸痹之候,胸中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喉涩唾燥,甚者心痛肉痹,绞刺胸皮皆痛,拒按。
咳唾引痛,烦闷汗出,痛彻脊背,脉多见浮微,不治,数日能杀人。
凡今之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及食管病皆属之。
117.短气证辨【原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讲义】平人,素无疾之人也。
无寒热,无新邪也。
而仍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暴实,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
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疾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
二者皆非,其为里实无疑,此审因察病之法也。
上节云虚,此又云实。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故胸痹诸方,多用栝楼、枳实、厚朴等攻破之药。
118、栝楼薤白白酒汤证【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讲义】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行,则胸背为痛,而气为短也。
寸沉迟,关小紧,皆寒客上焦之脉。
寸沉迟主阳气衰微,关小紧主胃有阴寒结聚。
栝楼性润,专以涤垢除痰;薤白臭秽,以通臭浊之气;白酒佐药力上行而下,故治胸痹。
【方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药物薤白:味辛苦,性温滑。
解凝药药能:散结气瘀血,泄大肠气滞,驱痰饮,治诸疮,烫火伤。
药征:心脏性喘息,或心脏神经痛。
调剂:消化管食积或生病,气管痰结,每与枳实、厚朴合用。
清酒味苦甘辛,性大热。
方能:通血脉,助药力,厚肠胃。
按:本方之白酒,或用米醋亦验。
陈慎吾教授重脉诊.
![陈慎吾教授重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9f70d03d482fb4daa58d4b4d.png)
陈慎吾教授重脉诊1。
如何摸脉关于脉诊,陈教授首先强调,为正确诊出各种病脉,提前须知正常人之脉象如何,若不知正常脉的位置,则无法认识何为浮脉,何为沉脉。
从而主张,为知道正常人之脉象,需常常自己模自己之脉。
陈教授认为,临近诊脉时,除了脉之部位外,尚需看脉之形状.关于脉诊之具体操作,陈教授强调,诊脉时切勿将手一按不动,若如此看脉,则摸不到许多的脉象。
因为手指尖是最灵敏的,故诊脉时先将手指尖立起来,其后将手前后左右上下反复活动。
同时强调,按脉脉时力量不可过大,需轻松。
陈教授认为,如此摸脉方可诊出脉之微妙变化及其正确位置。
2。
解释具体脉象陈教授认为,3条所谓,"脉阴阳俱紧为寸关尺三部皆紧之义"。
陈教授解释“紧”是与“缓”相对而言的,既“缓’表示脉管较松,犹如摸橡皮管”.“紧”表示脉管硬,犹如摸铅笔.其次陈教授解释“阴阳”尚有广而全面之义。
他认为,伤寒一旦出现寸关尺三部皆紧之脉,则无论浮取还是沉取,皆呈紧象,故未言“寸关尺俱紧"而言'脉阴阳俱紧".陈教授认为,94条所谓"脉阴阳俱停”为浮取沉取脉搏俱不清晰似停止之义,并非真停,此为邪气已衰而末尽,正气尚弱不能驱邪之象. 174条言"脉浮虚而涩”,陈教授认为,其中之"脉浮虚”为浮中见虚",即等于“浮弱”或“浮缓"等脉象,俱表示“风";“涩”为有物堵碍之义,此与48条之"脉涩”同意,皆表示有湿,总之,脉浮虚而涩”为风湿相搏之脉象。
1.2.3主张“饮病无定脉”38条,39条,皆为大青龙汤证,然此两条所提示之脉象不一,38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言“伤寒脉浮缓”,陈教授认为,在此存在1个问题。
陈教授言,《伤寒论》虽于1条,2条,3条等条文中,对各种病证给予伤寒,中风、太阳病等名称,然并非指1种病近惟有1种脉象,同为伤寒,或同为中风,因人有异,所现之脉证亦有异,而38条,39条,即为此例。
陈慎吾讲伤寒论:第1讲桂枝汤活用大法第3条
![陈慎吾讲伤寒论:第1讲桂枝汤活用大法第3条](https://img.taocdn.com/s3/m/13d3a1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4.png)
陈慎吾讲伤寒论:第1讲桂枝汤活用大法第3条陈慎吾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人体有阴阳,脏腑、气血、部位等各有阴阳。
现在我们讲脉的阴阳,什么是脉的阴阳呢?脉的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
这和我们讲部位的阴阳是一样的,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在上的为阳,在下的为阴。
所以脉浮为病在外属阳,脉沉为病在内属阴。
尺脉的阴阳也是如此,我们把手举起来的时候,寸在上所以为阳,尺在下所以为阴。
如果脉阴阳俱紧,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关尺三部脉都是紧的,紧脉是怎样的呢?紧跟缓是相对的,缓脉是指脉管松懈的脉,紧脉是指脉管紧张的脉,脉管松懈按起来就会比较软,脉管紧张按起来就会比较硬。
那么紧脉它硬到什么程度呢?你感受一下按铅笔的感觉,那就是紧的感觉;再感受一下按橡皮管的感觉,那就是缓的感觉。
尤其是紧脉它按起来感觉粗、很紧张。
“阴阳俱紧”就是寸尺的脉象都紧,在文法上我们是这么解释的。
而在临床上,我们看伤寒病的时候,如果寸尺无论是轻按还是重按都是紧脉的话,这样的脉就叫”阴阳俱紧”。
为什么这里不说寸尺俱紧而要说阴阳俱紧?可见脉象包含的内容很广、很全面。
这些在书上没有写,古人也没说过,都是我们在临床上体会出来的,你们将来在临床上可以体验一下,看是不是这样。
所以轻按重按都是紧脉的病,就叫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我们现在是怎么解释这句“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的?中风直接写“发热”,而这里用”或”字,为什么?伤寒病人无汗,他们的皮肤会收缩得比较紧,因为汗腺会热胀冷缩,所以受了寒之后它就会收紧。
它的属性属于阳,大概是属于热性病。
也要分虚实,太阳病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虚,一种是表实。
太阳病汗出的叫中风,因为有汗出所以又叫表虚;太阳病无汗的叫伤寒,因为无汗出所以又叫表实。
这里说的表虚、表实不代表整个病完全就是虚或实,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是一种比较的定义。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0cdbd80b4c2e3f56276304.png)
陈老应用貞武汤1、阳虚湿滞肥胖案周某,女,26岁。
1993年5月14日,以形体发胖年余,前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白述:婚前形体苗条,重47公斤,今结婚不到三年,身体逐渐发胖,初不以为意。
近半年来,动则心累气短,步履艰难,称量体重,竟达78公斤,服减肥茶月余,体重不减,症状无改善。
问诊:食量并未伴同体重•起增长,且长年肢冷便澹;望诊:面色咙口,舌淡胖,苔滑;切诊:六脉沉细。
诊断:肥胖。
辨证:阳虚湿滞。
治法:温阳利湿。
方药:真武汤加泽泻。
干姜15g伏苓30g泽泻30g炒白术15g白芍15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上方水煎服,1日1剂。
连服30余剂后,体重降至63公斤。
服药期间,小便增加,食欲亦较前旺盛。
讨论:[1]此妇体增而食量不增,且长年肢冷便涌,又诊得舌淡胖,苔润,脉沉细,就是肾阳虚衰,水不化气, 气不化精、浊阴堆积之明证。
⑵真武汤加泽泻,溫阳利水,力最雄峻,用治阳虚虚胖,最能促进气化,扌II:废汛浊,推陈致新。
2、阳虚湿郁癡闭案肖某,男,56岁。
1991年10月5日,以小便排泄困难,前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自述:4年前即出现小便排解不利,小腹膨胀而排解细小,冲击无力,每次小解需费时数分钟,且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曾投某中医师处求治,连续服用木通、前仁、茯苓、译泻类药数十剂,初服尚有•定疗效,久则效果不显,且停药即发。
近月来症状加重尤为迅速,时有点滴不下之症情发生,每发必导尿而后安。
问诊:小便不利时即手脚发胀,自觉皮肤绷紧,关节屈伸不利,余无所苦;望诊:眼脸浮肿,目下隆起如卧蚕,舌胖淡有齿痕;切诊:六脉细缓无力。
诊断:瘙闭。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郁滞。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熟附片30g先煎60分钟炒白术20g茯苓30g生姜30g白芍30g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二诊:前方1剂未尽,尿量人增,服3剂,精神、脉象好转,小便通畅,但仍觉扌II:尿乏力。
原方生姜易干姜15g,白芍减至I5g,加红参10g、川牛膝10g、台乌5g,连服10余剂,精神倍增,排尿正常。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d2b543fb9f3f90f77c61b10.png)
X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2013-11-21中医书友会新书友点图片上方中医书友会快速关注主编按:X老谦虚地用了点滴一词,实那么这篇文章讲述了X老一生的治学精华,完全干货。
无论初学中医的学子还是临证几十年的医生,都能从中大受启发。
最后的总结,更是言简意赅,谆谆教导。
本文值得收藏、反复阅读、转发分享。
=== 正文开场===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教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展讲授,并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但凡用这种教材的教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历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那么重视不够。
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教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场。
他们的主X,和?千金方·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照应。
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根底也打得结实,有开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
清代的医学大师X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根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
可见,X氏也主X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缘参加了中医队伍。
我的学医教师,在XX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
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大体上分为中医根底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根底阶段,学了X、马合著的?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和?金匮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根底,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
但对教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陈慎吾老师运用小柴胡场的经验
陈老精通中医内妇小儿各科,尤以中医内科为最。
强调辨证论治,审证求因。
但具体到治疗时,不论外感伤寒或内伤杂病,多从肝胆论治,本着《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理论,喜用小柴胡汤原方加味或小柴胡汤与其它方结合。
一、原方不动,随方加味
陈老说:“病常不同,然而病理机制多有相同者,可以运用中医异病同治法,一方疗多疵。
”常用小柴胡汤原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不动随证加味。
如治疗感冒,表现头痛项强,恶心呕吐,一阵恶寒,一阵发热,或只发热不恶寒,脉浮且弦,薄白苔者,原方加桂枝、葛根,取柴胡桂枝汤意。
陈老说:“少阳病或少阳病兼表证有往来寒热者,亦有仅发热不恶寒者,不必拘泥。
”如治产后发热,能辨证为肝阳素旺,复因产后血室空虚,邪乘虚入,热入血室,治以和解少阳,待枢机畅达,邪热循经自解,原方加当归、益母草。
咳嗽吐黄痰,胸胁苦满,大便秘结,脉弦滑数,此胆热肝郁移肺,木火刑金证,原方加全瓜萎、贝母。
腹泻久不愈,症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大便殊臭,肛门灼热,脉象弦数,此为胆火肝郁冒反脾胃,原方加苡仁、白芍等。
胃脘胀痛,两胁不适,恶心呕吐,小便黄热,大便秘结,脉弦有力,此为肝胃气痛,原方加川楝子、白芍等。
治疗肝硬化腹水,表现有胸胁胀满,小便黄少,面色暗黄.腹大如鼓,脉弦滑数舌黄苔腻,原方加车前子、白术、泽泻等。
精神分裂症,表现胸胁苦满、夜睡噫语,时发惊恐不安,脉弦有力,舌苔厚腻微黄,原方加龙骨、牡蛎、生大黄(后下)、枣仁等。
二、原方加减,同治兼顾
凡遇少阳与他经同时合病,采取小柴胡汤与他方结合,同治兼顾。
如患少阳胆热内聚之病,又兼少阴肾水亏乏,视力低下,头昏眼花,脉弦细数,舌微绛红,小柴胡汤原方合六味地黄汤加石斛、杞子。
患少阳胆热内聚之病,又兼阳明湿热内聚致汗失疏泄,胆汁不适常道,身目黄染,胸胁苦满等,原方合茵陈蒿汤。
少阳病兼胃虚痰阻,嗳气不除,原方合旋复代赭汤。
少阳病兼肝脾不和,突出胸胁苦满,经血失调,腹内疼痛等,原方合当归芍药散。
少阳病兼脾虚湿郁,胸胁满伴脘腹胀且泄泻,原方加平胃散。
少阳病兼胸痹证,突出胸胁苦满兼胸背痛,喘息短气等,原方合瓜蒌薤白白酒汤。
少阳病兼厥阴病(胆肝二经同病),突出肝郁气滞,腹痛,泄痢后重,四肢厥逆,小便不利者,原方合四逆散,少阳病兼厥阴上热下寒,蛔厥腹痛,厥逆者,原方合乌梅丸。
三、原方原量,比例不动
陈老用小柴胡汤原方,是一个特点,而用其方中的药量比例不功,又是一个特点。
陈老说:“辨证无误,方药也对,处方未按仲景组方之比例,也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李时珍古今衡量换算,汉晋一两,为明、清一钱;汉晋一升,为明清二合半计算,陈老用柴胡八钱,半夏五钱,人参、黄芩、炙甘草、生姜各为三钱,大枣十二枚。
一般医生多不敢用此量,如徐灵胎氏可能认为柴胡劫肝阴,将小柴用汤分量改为柴胡、人参各八分,黄芩、半夏各一钱半。
柴胡与黄芩、半夏为一比二,主药佐药比例倒置,势必影响疗效。
陈老论“只要对证,亦不劫阴”。
刘渡舟教授是陈老的老朋友,他在《伤寒论十四讲》一书中也说:“此方的剂量,柴胡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治疗作用,若误将人参、甘草的用量大于或等于柴胡的用量则达不到和解少阳邪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