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脊柱关节的炎症和强直性改变。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证”范畴,多数具有“风湿热”、“寒湿痹”的证候特征,随病情发展,出现不同的证候表现。
本文主要对强直性脊柱炎常见证候在中医理论中的分布进行研究。
一、证候分布1. 风湿热证风湿热证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证候,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汗出、关节肿痛,多伴有身热、头痛、咳嗽、咳痰等,舌红苔黄。
中医认为,风湿热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治疗应以祛痹解毒为主。
2.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期常见证候,其主要特征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所致。
其症状表现为胸满、胀气、腹胀、面色晦暗,可伴有肝区疼痛、舌边有紫斑或瘀点等。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宜行活血祛瘀、调理脾胃的治疗。
3. 寒湿痹证寒湿痹证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常见的证候,其特征是寒湿犯人所致。
其症状表现为肢体酸痛、重着、局部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中医认为,对于寒湿痹证应该进行祛湿温煦治疗。
5. 肝肾亏损证肝肾亏损证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期常见证候,其特征是肝肾失调导致气血虚损症状。
其症状表现为腰膝无力、腰疼,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中医认为,应该以滋肾益气为治疗原则。
血瘀阻滞证是强直性脊柱炎病程中较为严重的证候,其特征是炎症造成的局部血瘀不通所致。
其症状表现为疼痛加重,关节僵硬、迟缓运动,易引发脊柱弯曲。
中医认为,针对血瘀阻滞症状,应该进行活血化瘀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不同证候的发展,反应了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力度。
风湿热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导致的急性期,此时应该以解毒祛痹为主治疗;气滞血瘀证是慢性期的主要证候,应该加强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改善气血不畅症状;寒湿痹证是疾病初期常见证候,应该进行祛湿温通治疗;湿热痹证主要表现为湿邪盛行,应该以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肝肾亏损证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的气血虚损,应该以滋肾益气为治疗原则;血瘀阻滞证是疾病后期较为严重的证候,应该进行活血化瘀治疗,改善关节僵硬、迟缓运动症状。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证”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劳逸不当等因素引起。
其病机主要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
在诊断方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态、步态、关节活动度,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切脉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证候类型。
同时,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 X 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血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学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针刀疗法、功能锻炼等。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类型,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方剂。
例如,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常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对于寒湿痹阻型患者,常用乌头汤加减,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对于湿热痹阻型患者,多选用四妙丸加减,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中药外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有中药熏蒸、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中药热敷则是将加热后的中药敷在患处,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中药离子导入体内,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肾俞、命门、腰阳关、大椎、风池、足三里、阳陵泉等。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辩证论治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辩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僵硬和脊柱弯曲等症状。
中医辩证论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寒湿侵袭、脾肾阳虚等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上应以温肾化寒、理气活血为主要方向。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辩证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论治方法。
第一篇:一、寒湿阻络型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是寒湿侵袭,导致寒湿阻滞经络,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1.方药治疗:首选温经化湿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能温醒阳气、祛除寒湿。
可配合红花、川芎等理气活血的药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此外,还可以加入当归、独活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消除瘀血对脊柱的影响。
2.针灸疗法:采用温针、灸法进行治疗,刺激穴位阳经入督脉,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肾俞等,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针灸。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无创伤等优点,可作为中医辩证治疗的重要方法。
3.艾灸疗法:采用艾灸刺激患者脊柱周围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治疗脊柱痛、僵硬等症状。
常用的灸位有腧穴、俞穴等。
艾灸疗法温通经脉、祛除寒湿的作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疗效。
第二篇:二、脾肾阳虚型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是脾肾阳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腰背疼痛、四肢乏力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温肾壮阳、益气活血为主。
1.方药治疗:首选补益肾阳的药物,如菟丝子、淫羊藿等,以温肾壮阳,提高机体抵抗力。
可配合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的药物,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此外,也可以加入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病情。
2.中药熏蒸法:将中药熏蒸药蒸汽直接作用于患者腰背部位,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等。
中药熏蒸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3.推拿按摩疗法:采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患者的腰背部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痛感。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1)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历史久远,对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病机特点及病情演变过程,将其归属于痹症之“骨痹”、“肾痹”、“妊痹”范畴,它又有“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特点,如《黄帝内经}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又说:“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意思是用臀部代替双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弯曲或驼背后远看似头,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髋关节的畸形改变,说明脊柱强直不能屈伸而致坐起困难。
近年来著名医学家焦树德又提出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之为“大偻”,偻指脊柱弯曲,大偻指病情沉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
如《黄帝内经》中说“阴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就生大偻”,王冰著说“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脊柱弯曲”。
(2)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
其内因与禀赋不足,肾、督阳虚有关;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淤血内阻督脉有关。
由于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淖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3)辨证论治:从辨证上多数医家认为,主要为肾虚寒证及风寒湿邪淤阻之证,总为本虚标实之证。
根据证而论治,则以滋补肝肾、补肾强督、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
在论治中因邪之不同,而分别佐以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痰、祛瘀通络等法,根据这些总的论治原则,各医家根据经验拟出一些经验方剂,在治疗中也很有效果。
当您到中医院就诊,给您诊断为“痹证”时,您一定不要奇怪,这就是中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不同称呼。
强直性脊柱炎怎么样确诊的?或者说诊断标准是什么?1、以两骶骼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僵硬为主,3个月以上。
2、早、中期患者,腰椎、胸廊扩张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椎强直驼背固定。
3、化验检查:血沉多增块,类风湿多阴性,HLA-B27多强阳性。
中医如何看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如何看强直性脊柱炎*导读: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大多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复杂的骨科疾病,中医对其有很深的研究,中医治疗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重要方法,上海虹桥医院的专家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大多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1:风湿寒邪外袭。
中医认为,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都可能导致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2:湿热浸淫。
中医认为,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都可致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3: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主要是指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的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认为,淤血阻络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认识4:肾精亏虚。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因此认为肾精亏虚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
总之,在中医看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筋骨失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因,而寒湿痹阻,湿热浸淫,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因此,上海虹桥医院的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时避免这些因素,积极预防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脊柱和骨盆关节的炎症和僵硬。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一些治疗方法,但是在中医中,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就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体内,导致脏腑失调,气血阻滞而发病的。
在病因上,中医主张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与情志不畅、饮食失宜、寒邪、湿邪、瘀血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病机上,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由于脊柱、骶骨、髋骨等部位受凉、受潮而导致阻塞于经络的寒湿,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出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首要任务是要温经通络,祛风除湿。
还要运用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2. 按摩推拿、针灸疗法按摩推拿、针灸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
按摩推拿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消除寒湿,舒筋活络。
而针灸能够调和气血,消散风寒湿邪,改善患处局部的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温阳祛湿,通络祛风的方剂,如桂枝加附子汤,防风通圣丸等。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实践1. 温经通络患者应避免受寒受潮,可适当服用温阳祛湿的中药,同时配合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部的康复。
2. 推拿按摩、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疗法常常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僵硬感,还可以改善患部的局部循环,有助于恢复功能。
四、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有不少中医学者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在临床观察方面,不少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发现运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古人称之为“鱼背风”、“竹节风”、“骨痹”。
80 年代焦树德教授将以腰、脊、骶、髋关节或臂部疼痛明显,继则脊柱、颈部僵痛,或麻木乏力,纳少、低热,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加重。
晚期病人可见脊柱僵硬,腰脊弯曲,不能伸直的病证,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称之为肾督亏虚,寒湿内侵所致的尪痹。
近年来焦老认为晚期病人的病证酷似《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述的“大偻”。
“大”者,一指脊柱乃人体最大的支柱,二指病情深重之意;而“偻”者,即曲背也。
“背”者,一是指颈以下,腰以上部位,二是指背部、腰部、骶部的总称。
“曲”则包含有尚直不直而屈曲,或当屈而不曲,反僵直的双重含义。
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使其更好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
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消失而呈僵直或过度屈曲状态。
偻者尪也,但大偻与尪痹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而且大偻仍可隶属于“痹病”的范畴来研究。
所以“大偻”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是最恰当的。
_病因病机_1.先天不足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肾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邪入阴则痹”。
若兼房室不节,命相火妄,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火消烁,真阴愈亏;内伤七情,病久阴血暗耗,阴损及阳,时感外邪,寒湿深浸肝肾,筋骨失养。
2.肾督亏虚肾主骨生髓。
肾气不足,寒湿内生,兼受寒湿之邪乘虚内侵,内外合邪,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因脊柱乃一身之骨主,骨的生长发育又全赖骨髓的滋养,而骨髓乃肾中精气所化生,故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骨质疏松,酸软无力。
督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贯脊属肾”,其为病“脊强反折”,肾虚则寒湿深侵,肾气不足,督脉失养,脊骨受损而致本病。
3.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由腠理而入,经输不利,营卫失和,气血阻滞脉络,经脉痹阻,不通则为病。
总之,本病多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后天调摄失宜,房事不节,惊恐或郁或病后失调等遂致肝肾亏损,阴精不足,督脉失荣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以寒湿偏盛乘虚而入为外因,互为因果关系。
中医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的中医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肾虚等原因则引起的。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中医治疗以滋补肝肾为本,兼顾清热、活血、祛寒、止痛。
那么,中医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辩证治疗方法,那么在治疗上回分为以下几种。
1、肾督亏虚、寒湿痹阻: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
初起时多见游走性关节疼痛,以后渐至腰骶、脊背疼痛,伴有腰背肢体酸楚重着,或晨起时腰背僵痛,活动不利,活动后痛减,阴雨天加剧。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濡缓。
治以补肾益督、散寒通络。
方药:狗脊、山萸肉、川续断、巴戟天、仙灵脾、杜仲、蜈蚣、青风藤、伸筋草、穿山龙。
2、肝肾阴虚、湿热痹阻:多见于活动期。
常见腰背疼痛,晨起时强直不适、活动受限,患处肌肤触之发热,夜间腰背疼痛加重,翻身困难,或伴有低热,夜间肢体喜放被外,口苦口渴不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补益肝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方药:知母、黄柏、怀牛膝、萆薢、木瓜、秦艽、土茯苓、忍冬藤、苦参、青风藤、穿山龙、半枝莲。
3、肝肾亏虚、痰瘀痹阻:多见于缓解期。
常见腰骶及脊背部疼痛,颈项脊背强直畸形、俯仰转侧不利,活动受限,胸闷如束,伴有头晕耳鸣,低热形羸或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脉细涩或细滑。
治以滋补肝肾,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狗脊、山萸肉、白芍、青风藤、白芥子、莪术、土贝母、蜈蚣、僵蚕、穿山甲。
4、中药离子导入法。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在脊柱关节。
病人多表现为腰背部僵硬、疼痛及外周关节肿痛。
经过中药离子导入,能很好改善生活质量。
本法将浸泡过的中药药液纱布置于患处,然后放置电极板,通电后被解离的中药离子成分会借助电流的力量渗入皮肤、关节等处。
临床上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药物。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子:1中药湿敷疗法:取透骨草、松节各60克,细辛、川乌、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牛蒡子各15克,或制川乌、制草乌各30克,红花、莪术、鸡血花各15克,混合煎液500~1000ml,温热适度,以纱布蘸药液作湿热敷于腰背及疼痛部位。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本虚标实之症,多为素体阳虚,肝、脾、肾不足,督脉亏虚为内因;风寒湿邪,痰浊淤血,相互胶结为外因。
内外结合,互为因果所致。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大致可分为:寒湿痹阻、热毒瘀滞、痰瘀交阻、肾督亏虚四型。
1.寒湿痹阻
症状:腰骶部或者脊背疼痛,疼痛牵连到颈项,或者早晨起床腰骶部和背部僵硬,活动不利。
逢阴雨天时疼痛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或细迟。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2.热毒瘀滞
症状:腰骶腰背疼痛,疼痛牵连至臀部、髋关节以及膝盖,脊柱僵直畸形,活动严重受阻,兼有低热、口干、咽痛,肌肉触之有热感,肢体喜欢清凉,久则怕冷,便干
溲黄,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化瘀通络。
3.痰瘀交阻
症状:腰骶疼痛,腰僵硬或脊骨疼痛固定不能移动,兼腰背僵直如板状,仰卧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4.肾督亏虚
症状:腰骶及腰背疼痛,颈背部强直畸形,活动明显受限,兼有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略红,少苔或薄白,脉沉细两尺弱。
治法:
补肾壮督,活血通络。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脊柱的慢性炎症和关节的强直性变形。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下面将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阻滞了经络的气血流动,导致炎症和关节强直。
中医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风湿湿邪,改善炎症和关节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桑枝、羌活、川芎、地龙等,常见的方剂有桑枝汤、芍药四逆汤等。
外治疗法包括中药外敷、拔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温通经络,祛除寒湿,改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患者调查上。
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
一项对于桑枝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显示,该方剂在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
一些患者调查表明,针灸和艾灸也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当前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对照研究,因此其科学性和临床可靠性还需要更多的验证。
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并无法根本治愈疾病,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虽然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但其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试验和对照研究,以及探索中医治疗的机制和有效性,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将中医治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全面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肾痹"、“痿痹”“骨痹”、“督脉病”。
病因以“肾虚督空”“感受外邪”“淤血阻滞经络之----督脉”为主。
骨痹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属于“五体痹”之一。
《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简单说来是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导致病因归结如下:(1)风湿寒邪外袭: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
(2)湿热浸淫: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
(3)瘀血阻络: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
(4)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而发本病。
1.日常姿势训练(1)站立:头保持中位,下凳微收,肓下耸不垂自然放松;腹略内收、双脚与肓等宽,踝、膝、髋等关节保持自然位,重心居中不要偏移;(2)坐位:昼坐直角硬木椅,腰背挺直,劳累时可将臀部后靠,腰背紧巾在椅背上休息;(3)卧位:昼睡硬板床,宜仰卧,侧卧轮流交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枕头不宜过高或不秀枕,另外每月晨起或睡前可俯卧5分钟。
2.功法锻炼(1)功法1:仰卧双脚并扰,脚尖向上,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调抱着呼吸约3分钟,然后先吸气,用意念将气送入下丹田,同时腰部、臀部向上拱起,将劲力集中在腰和肩背部,呼气时腰、臀部落下,如此反复数息10次;(2)功法2:双腿并步站立(脚尖脚跟内侧并齐),双手叉腰,以腰为运动点向左、向后、向右,向前转动50次,再反向转动50次;(3)功法3:双手叉腰,向后退走10分钟;以上功法,动作比较和缓,活动度不大。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疾病,其特点是慢性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外感风寒湿邪和内因情志不畅所致,病变主要发生在肾经和肝经。
首先,强直性脊柱炎属于寒湿痹证,患者可表现为身体寒冷、肌肉僵硬、关节疼痛、行动不便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这一证候主要由风寒湿邪所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堵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相应的症状。
其次,强直性脊柱炎也属于肝肾不足证,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疲乏、视力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这一证候主要由情志不畅所致,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会消耗肝肾精气,导致肝肾不足,引起相应的症状。
研究发现,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寒湿痹证和肝肾不足证均有出现,其中寒湿痹证发生率较高。
寒湿痹证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且寒湿邪气进入人体后易于寄生关节,形成寒邪、湿邪、痹邪三者相合的致病因素。
肝肾不足证主要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肝肾精气消耗而致。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祛风散寒、益肾壮阳等方面来治疗病情。
同时还需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关节病,主要影响脊柱和骨盆区域的关节和软组织,病变特征为慢性炎症、强直、骨质吸收和骨形成。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湿热痰淤、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证候为白痰腻滞、气滞血瘀。
本文将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在中医中可以用湿热痰淤、气滞血瘀等证候描述其病机。
首先,湿热痰淤导致血瘀互结。
湿热蕴结在身体内,痰浊气滞难以排出,加之瘀血互结,影响气血流通,导致疼痛和强直等症状。
其次,气滞血瘀导致筋骨难以活动。
气血不畅导致气血亏虚,加之瘀血积聚,使得筋骨难以运动,易出现骨质发生性改变等病理改变。
二、证型分布1.气滞血瘀证型气滞血瘀证型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证型。
主要表现为胸腹胀满,疼痛难忍,常见躁烦,精神抑郁,月经不调等症状。
局部表现为腰背疼痛,肩部僵硬,四肢酸痛无力,夜间疼痛加重。
2.痰湿凝滞证型痰湿凝滞证型主要表现为胸中痰鸣,咳嗽痰多,口苦腻味,纳呆泄泻等症状。
局部表现为腰酸背痛,下肢沉重胀痛,关节疼痛而不肿大,弯曲受限。
3.阴虚火旺证型阴虚火旺证型主要表现为颧红口干,手足心热,失眠健忘,口干咽燥,便秘尿少等症状。
局部表现为腰酸背痛,关节疼痛而不肿大,弯曲受限,易出现骨折和骨质疏松。
4.虚寒证型虚寒证型主要表现为手足发冷,喜热怕冷,腰骶部冷痛,肋下胀痛,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等症状。
局部表现为腰酸背痛,关节疼痛,弯曲受限,活动受限。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中常表现为湿热痰淤、气滞血瘀等证候,同时不同证型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证型的中医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又称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以慢性脊柱疼痛和脊柱僵硬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关节病。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秉持“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追求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将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中医诊断与病因病机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与湿邪侵袭、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湿邪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腰背疼痛和关节僵硬;脾胃虚弱可导致气血不充盈,进一步加重关节炎症;肝肾不足可导致筋骨无养,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疼痛和僵硬。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炎症反应等。
常用的中药有桑寄生、川断、白芍、防风、牛膝等,这些中药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温肾阳、补肝肾等作用,可以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
3.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僵硬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肺俞、气海、三阴交等,这些穴位与脊柱、腹腔内脏器官等有关,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并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
5. 中医调养和饮食疗法中医强调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疼痛和僵硬症状。
常用的中医调养方法包括养生保健、适度运动、休息调理等;常用的饮食疗法包括草鱼煮熟吃、红糖姜水煮等,这些方法可以调节脾胃、温肾阳、祛风湿等,从而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医诊断与病因病机研究、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和中医调养和饮食疗法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导,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退行性关节病变。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症状表现多样,治疗难度较大。
传统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肝肾阴阳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所引起的。
因此,从肝肾督脉的角度来看,针对其病机进行中医诊疗,能够较好地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本文将从肝肾督脉的角度出发,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肝肾督脉是中医学中的两条重要经络,它们分别气盛于上,气存于下,相互联系,兼受六腑之气的调节。
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肾主藏精、气化水液。
在生理情况下,肝藏血以养筋,肾则藏精以养骨。
而在病理情况下,肝肾往往因为情志失调、长期劳累、过度使用等原因而失去平衡,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气血滞留、痰湿内生。
这些因素都可能是引起强直性脊柱炎的诱发因素之一。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中,主要是肝肾失调、阴阳失衡、血瘀痰湿内生、气血不通等方面。
其中,肾主负责肾水、神气、骨髓等功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病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肾虚的情况下,会导致脊椎韧带纤维化,发生硬化、挛缩、骨质增生等变化,导致正常运动功能受限,呈现出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征。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是上腰以下的关节疼痛、僵硬和运动障碍,甚至会引起强直性脊柱炎。
在诊断时,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部的慢性酸痛、僵硬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强直性脊柱、关节挛缩等症状。
如果在腰背部出现慢性疼痛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肢体有力障碍等症状,同时又有前段或家族性病史,就需要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性,及时进行筛查和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涉及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包括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
根据肝肾督脉的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应该强调防治便秘、清理湿热、调节肝肾的阴阳平衡等,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口服中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之一。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主要以脊椎的炎症和骨关节的受累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气血瘀滞、肝肾不足的病证,因此对其进行肝肾督脉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疾病初发时多因风寒湿邪入侵而引发,或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肾协调。
慢慢地,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肾精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形成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肾主病,督脉为治”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
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肾主藏精、主水,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脏腑。
而督脉则是连接12条正经、横行在脊柱旁爪部的一条经脉,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调和阴阳平衡的作用。
通过调理肝肾督脉,可以有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二、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则1. 补肝益肾,滋养精血根据中医理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的范畴,因此治疗时应该以补肝益肾、滋养精血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熟地黄、枸杞子、杜仲、枣仁等。
2. 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肝气郁滞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常见证候,因此在治疗时要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丹参、川芎、当归等。
3. 调理督脉,平衡阴阳督脉的调理对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使用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三、案例分析患者,男,35岁,因腰背酸痛,局部僵硬3年,病情加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气血瘀滞,属于中医的“软弱型”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方案:补肝益肾,疏肝理气,调理督脉。
方药选用当归、川芎、枸杞子、黄芪等,配合针灸和艾灸疗法,以调理督脉,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腰部酸痛感减轻,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脊柱和骨关节,导致脊柱和关节的僵硬和疼痛。
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方法,但是古代中医理论中却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肝肾督脉的角度出发,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理论进行浅析。
肝肾督脉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肝主疏泄,肾主藏精,肝肾督脉分布于脊柱两侧,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脊柱骨骼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肝肾督脉的功能异常往往会导致脊柱和骨关节的疼痛和僵硬,而强直性脊柱炎就是一种典型的肝肾督脉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症状与肝肾督脉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伤寒论》中有“太阳为系表之经,有热则通于阳明,入阴则通于太阴,故有害于阳明而太阳住,阳明郁热”之说,即说明了阳明经与太阳经的关系。
而阳明经与肝肾督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往往与肝肾督脉的不畅通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表现为脊柱僵硬、疼痛、骨关节畸形等,这与肝肾督脉失调所致的症状相符合。
接着,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主要是针对肝肾督脉的功能调理。
首先是通过药物来调节肝肾督脉的功能。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一般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络的药物,例如当归、川芎、川芎、黄芪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肝肾督脉的功能,促进脊柱和骨关节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减轻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需要结合个体化的施治。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所以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肝肾功能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和方法来调理肝肾督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较强的药物和方法来治疗。
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调理的慢性疾病,中医理论中的肝肾督脉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调理肝肾督脉的功能,中医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僵硬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及骨盆关节疼痛、僵硬、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遗传因素有关,但中医认为肝肾督脉与其有关。
本文将从肝肾督脉的角度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主要是肝肾不足,气血失和所致。
肝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阴伤阳,都会导致肝肾阴阳失衡,造成气血失和,从而引发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脊柱及骨盆关节疼痛、僵硬、畸形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脊背强直病”范畴,具有暴寒、受潮、劳倦、久坐不动等因素易发的特点。
这些因素均可损伤肝肾脏腑,导致气血失和,进而影响筋骨组织的正常代谢,形成湿邪之邪,影响正常的获得营养,诱发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
二、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则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则应该是清热除湿、温肝健肾、活血通络、扶正祛邪。
1. 清热除湿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湿邪侵袭筋骨所致。
因此,治疗首先要以清热除湿为主。
可以选用疏风解表、祛风除湿、清利湿热的药物,如桑叶、荆芥、薄荷、山药、茯苓、芡实等。
2. 温肝健肾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肝肾不足,中医认为,肝肾为先天之本,治疗时应该从健肝健肾入手。
可以选用滋肾壮骨、温肝散寒、祛风止痛的药物,如狗脊、巴戟天、枸杞子、桂枝、甘草等。
3. 活血通络强直性脊柱炎病因主要是气血失和,需要通过活血通络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强气血的运行和排泄,消除湿邪。
可以选用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药物,如秦艽、血竭、丹参、桃仁等。
4. 扶正祛邪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从而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驱除病邪。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往往伴有失眠多梦等症状,可选用补心安神、益气健脾的药物,如黄芪、五味子、半夏、茯苓等。
三、结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脊柱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脊柱及其附属关节的病变。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脏腑经络有关,特别是肝肾脏腑功能的失调。
肝主疏泄,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肾主藏精,具有濡养筋骨的功能。
通过调节肝肾督脉的气血运行,可以改善病情,延缓病变进展。
肝肾督脉是人体经脉系统中的两条主要脉络,肝督脉从肝系脾后势(GB40)起始,沿着脚背、小腿后外侧、臀部外侧到达太阳穴;肾督脉起于足心厥阴(KI1),经过足裏、小腿内侧、大腿内侧、会阴,最终连至头部。
肝肾督脉的气血运行正常,有助于维持全身的平衡。
而当肝肾督脉发生病变、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影响到相关肝肾经络的运行,从而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
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重点应当放在疏肝理气、濡养筋骨上。
要利用针灸、推拿等手段疏通肝气,调节肝肾督脉的通行。
针刺足厥阴肝俞穴(LR13)和足太阴脾俞穴(SP9),可以疏通肝气、调节脏腑功能。
可以配合使用逍遥散等中药方剂,以疏肝理气为主,达到调理肝肾督脉的目的。
濡养筋骨也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面。
通过调理肾气,滋养筋骨,可以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减少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可以选用温补肾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以滋养肾气,强化筋骨。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应当注重调整肝肾功能,通过疏肝理气、濡养筋骨等方法,改善肝肾督脉的气血运行,从而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病变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肝肾督脉的论治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脊椎和关节的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针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并延缓疾病的发展。
而肝肾督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与强直性脊柱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进行浅析。
在中医理论中,肝肾督脉是阴阳之源,是调节全身阴阳平衡的重要渠道。
肝肾督脉藏精气,主循环阴阳之气,它们的功能失调会引起全身气血循环的紊乱。
而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气血瘀滞,导致关节肌肉僵硬和疼痛。
从肝肾督脉论治强直性脊柱炎,可以达到调节气血畅通的目的。
从肝脉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认为,肝主筋脉,调节筋脉的运行和活动。
如果肝脉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筋脉僵硬和疼痛。
而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肌筋脉络的病变。
通过调理肝脉,可以改善筋脉的运行和活动,减轻僵硬和疼痛的症状。
在具体治疗上,可以应用针灸、艾灸和中药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恢复脏腑的功能,缓解痛症和僵硬。
艾灸通过热熏和温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中药疗法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配方,调节气血、活化筋脉,改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等症状。
从肝肾督脉论治强直性脊柱炎,仅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具体个体的情况,综合运用辩证施治,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还需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包括适量运动、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等。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通过调理肝肾督脉,可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的症状,达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目的。
具体治疗方法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选择,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
*导读: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李时珍就是一位中医,他的医术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
强直性脊柱炎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记载。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呢?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李时珍就是一位中医,他的医术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
强直性脊柱炎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记载。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呢?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骨痹、"肾痹"、痿痹、督脉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以肾虚督空感受外邪淤血阻滞经络之----督脉为主。
骨痹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属于五体痹之一。
《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简单说来是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导致病因归结如下:
(1)风湿寒邪外袭: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
(2)湿热浸淫: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
(3)瘀血阻络: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
(4)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而发本病。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中枢关节者以男性青年较多,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青年较多。
根据古书对骨痹的记载和现代临床综合分析,骨痹的病变位置在足少阴、足太阳、督脉等经络循行。
分上至项背,下达髋膝。
病症特点为隐秘发病,病程长,时有急性发作。
腰、尻、臀、髋僵硬,仰卧不便,酸疼、钝痛、刺痛。
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
可谓腰痛如折;腰尻疼痛上连颈项、肩背,下引臀、股、膝、跟腱等。
急性活动有发热,外寒内热,舌干咽燥,膝关节红舯热痛。
甚至积液。
肩背、腰尻、双足畏风怕凉,运动或者热敷以后可缓解病症。
以上是中医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看法,由此看来,和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需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待,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法。